研究生: |
沈信宏 Shen, Hsin-Hung |
---|---|
論文名稱: |
東亞流動中臺灣文化人的文化身分與位置──以洪炎秋為例 Cultural identity and position of Taiwanese cultural men in migration within East Asia─an example of Hung Yen-Chiu |
指導教授: | 王惠珍 |
口試委員: |
陳萬益
彭明偉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418 |
中文關鍵詞: | 洪炎秋 、文化身分 、文化位置 、東亞流動 、日語 、淪陷區 、在京臺灣人 、政治資本 、周作人 |
外文關鍵詞: | Hung Yen-Chiu, Cultural identity, Cultural position, Migration within East Asia, Japanese language, Enemy occupied area, Taiwanese in Beijing, Political capitals, Chou Tso-Jen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透過洪炎秋的文本與相關雜誌資料,觀察他在東亞空間的文化活動,以分析他外在的文化位置與內在的文化身分,研究時間主要集中於他頻繁流動於東亞的1899─1946年,戰後則集中探討周作人與洪炎秋的關係,東亞空間包括臺灣、日本與中國。他曾站在不同的文化位置進行許多文化活動,投稿雜誌、創立書店、創立報刊、出版書籍、結成文學團體等,因為參與多樣活動,也擁有多重的名銜:作家、媒體人、學者、政治人物等。他流動而多樣的經歷使他的文化身分和文化位置產生了重疊變異的現象,可以從中觀察他在不同的文化生產場域裡透過不同的文化身分主動地累積資本,與權力場域互動,將一再喪失的文化位置奪回,開展出不受支配的主體性,實踐知識分子的現實關懷。
本文從日語教養與事業、雜誌活動和文學風格三方面,對洪炎秋的文化活動進行探討,重現洪炎秋變動的文化身分,並確立他可被安置的文化位置。
洪炎秋在不同時局的東亞空間與變換流動的文化身分下,對日語有不同的操作策略與理想寄託。探討洪炎秋的日語學習歷程與事業版圖,可以發現他先重視日語的工具性意義,後轉而追求文化性意義,想透過文化翻譯者的身分使中國正視日本、交流文化,但淪陷後期翻譯的政治性意義提高,使他轉以作家身分觀察日本。在淪陷前後,他持續研究日本以期解決中國與臺灣的困境。
從他在《中國文藝》、《藝文雜誌》與《新臺灣》中的作品可發現他文化路線的轉折,以及看待政治資本的態度,有借用,也有迴避,戰後則是極力爭取以實踐其知識份子的理想。戰後他對臺灣的原鄉情感與認同因在中國的困窘處境而重現,所以決定了他的返鄉路線與半山文化身分。
洪炎秋返回臺灣後將五四文化資本與周作人的文學影響帶回臺灣,向臺灣讀者重新定義周作人的人品與作品,在臺灣積極散播五四的人文精神與文學觀、會通中西的文化視野,洪炎秋藉著五四知識分子形象與延伸自周作人的寫作風格鞏固了自己的文化位置,憑藉著周作人臺灣傳人的地位進入五四新文學譜系中。
本文企圖透過對洪炎秋文化活動的研究,重現洪炎秋變動的文化身分,確立他在文化場域裡的文化位階。為使洪炎秋得到更深入而全面的觀察,避免他豐富的心靈風景在不同史觀、地域的文學史中被重重割裂而顯得片面單一,因此本論文選擇以流動性的觀點來閱讀洪炎秋,藉他的流動經歷與認同轉折,連貫戰前、戰後兩個世代的文學經驗,也連結中國、臺灣兩個不同場域的五四傳統。
In this paper, we observed Hung Yen-Chiu’s cultural activities in the space of East Asia through his texts and the information on the relevant journals to analyze his extrinsic cultural position and his intrinsic cultural identity. Time span under investigation was mainly 1899-1946 in which Hung had moved around intensively, and a postwar period for his relation to Chou Tso-Jen to be examined. The space of East Asia includes Taiwan, Japan and China. Hung has once been engaged in many cultural activities based on various cultural positions, including contributing to journals, establishing a bookshop, founding a newspaper, publishing books and incorporating a literary group. Such diverse involvements earned him multiple titles: writer, media man, scholar, political person, among others. His mobile and diverse experience gave rise to superposed changes of his cultural identities and cultural positions, which allows the observation on his active accumulation of capital and his interaction with the power fields through different cultural identities in different fields of cultural production. He repeatedly recovered his lost cultural positions, developed undominated subjectivity, and realized reality concerns as an intellectual.
This paper explored Hung’s cultural activities in the aspects of his Japanese language cultivation and career, his journalistic activities and the literary style, to reveal Hung’s changing cultural identity and to establish his settable cultural position.
Hung had kept different operational strategies in and ideals through the Japanese language in the space of East Asia in different political times and under changing cultural identities. An examination of Hung’s learning of Japanese and the scope of his career revealed that he had first focused on the instrumental meaning of the Japanese language before turning to the pursuit of its cultural meaning in an attempt to make China pay attention to Japan and exchange in cultures by means of his identity of cultural translator. But, in the latter period of Japanese colonization, as the political meaning increased, he shifted to be a writer in observing Japan. Hung had continuously studied Japan since the time before Japanese occupation till thereafter hoping to resolve the dilemma between China and Taiwan.
It can be found from his works published o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Arts《中國文藝》, the Arts and Literature Magazine《藝文雜誌》, and New Taiwan《新臺灣》 that Hung made turns on his cultural path and how he had treated political capitals, where he had borrowed and, in other occasions, avoided, and, after the war, fought with all his might in order to realize his ideals as an intellectual. After the war ended, because his attachment to the homeland Taiwan and his identification with it reappeared amid the difficult situations in China, he decided to be a home-coming man and restore the identity of Ban-shan(半山)Culture.
Hung returned to Taiwan with the cultural capital of May Fourth Movement and the literary influence of Chou Tso-Jen to redefine Chou’s character and works before Taiwanese readers, and to propagate, actively, the humanism and literary perspective of May Fourth Movement, and a cultural view that blended Chinese one and the Western one. In the image of May Fourth intellectual and by extending Chou’s writing style, Hung succeeded in solidifying his cultural position, and found himself in the new literary category of May Fourth Movement thanks to his status as Chou Tso-Jen’s successor in Taiwan.
By investigation of his cultural activities, this paper attempted to re-present Hung Yen-Chiu’s changing cultural identities and establish his cultural status in the cultural field. In order that there are deeper and comprehensive observation on Hung so as to keep his abundant mindscape from being repeatedly segmented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of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and regions and becoming incomplete, this paper chose to read Hung in a mobile point of view. By means of Hung’s migratory experience and shifts in identification, we linked the literary experiences of the prewar and the postwar generations and connected the May Fourth tradition in the fields of China and Taiwan.
一、洪炎秋專書(依照出版年份排序)
洪炎秋,《閑人閑話》,臺中:中央書局,1948年3月。
洪炎秋,《文學概論》,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社,1957年8月。
洪炎秋,《雲遊雜記》,臺中:中央書局,1959年9月。
洪炎秋,《廢人廢話》,臺中:中央書局,1964年10月。
洪炎秋,《又來廢話》,臺中:中央書局,1966年9月。
洪炎秋,《教育老兵談教育》,臺北:三民書局,1968年。
洪炎秋,《忙人閑話》,臺北:三民書局,1968年8月。
洪炎秋,《淺人淺言》,臺北:三民書局,1971年12月。
洪炎秋,《閑話閑話》,臺北:三民書局,1973年3月。
洪炎秋,《常人常談》,臺中:中央書局,1974年10月。
洪炎秋,《洪炎秋自選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5年1月。
洪炎秋,《國語推行和國語日報》,臺北:國語日報附設出版部,1975年。
洪炎秋,《讀書和作文》,臺北:國語日報社附設出版部,1976年4月。
洪炎秋,《老人老話》,臺中:中央書局,1977年8月。
洪炎秋,《語文雜談》,臺北:國語日報社附設出版部,1978年10月。
洪炎秋,《文學概論》,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79年。
洪炎秋、葉榮鐘、蘇薌雨,《三友集》,臺中:中央書局,1979年6月。
洪炎秋著,陳萬益編,《閑話與常談-洪炎秋文選》,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
二、專書(依照字母筆畫排序)
(一)、翻譯專書
阿席斯.南地(Ashis Nandy)著,丘延亮譯,《貼身的損友︰有關多重自身的一些故事》,臺北:臺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12年。
艾勒克‧博埃默著(Boehmer, Elleke),盛寧、韓敏中譯,《殖民與後殖民文學》,瀋陽:遼寧教育,1998年。
耿德華(Edward M. Gunn)著,張泉譯《被冷落的繆斯──中國淪陷區文學史(1937─1945)》,北京:新星,2006年。
歐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著,朱立宏譯,《汙名:受損身份管理札記》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艾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單德興譯,《知識分子論》,台北:麥田出版,2011年。
弗朗茲.法農(Frantz Fanon )著,陳瑞樺譯,《黑皮膚,白面具》,臺北:心靈工坊,2005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楊碧川譯,《大地上的受苦者》,臺北:心靈工坊,2009年。
拉克勞(Laclau, Ernesto)、莫菲 (Mouffe, Chantal)著,陳璋津譯,《文化霸權和社會主義的戰略》,臺北:遠流,1994年。
明尼維茲(Patrice Bonnewitz)著,孫智綺譯,《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臺北:麥田,2002年。
皮耶‧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華康德(Loïc Wacquant)著,李猛、李康譯,《布赫迪厄社會學面面觀》,臺北:麥田,2008年。
皮埃爾‧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著,劉暉譯,《藝術的法則︰文學場的生成與結構(新修訂本)》,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陳逸淳譯,《所述之言:布赫迪厄反思社會學文集》,臺北:麥田,2012年。
傅葆石(Poshek FU)著,張霖譯,《灰色上海,1937─1945:中國文人的隱退、反抗與合作》,北京:三聯書店,2012年。
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著,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臺北:遠流,1990年。
西爾伯曼 (Silbermann, Alphons) 著,魏育青、于汛譯,《文學社會學引論》,安徽:安徽文藝,1988年。
斯圖爾特‧霍爾(Stuart Hall)、陳光興作,唐維敏編譯,《文化研究:霍爾訪談錄》,臺北:元尊文化,1998年。
斯圖爾特‧霍爾(Stuart Hall)編,徐亮、陸興華譯,《表徵──文化表象與意指實踐》,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提姆‧克瑞斯威爾(Tim Cress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群學,2006年。
維拉‧施瓦支(Vera Schwarcz)著,李國英譯,《中國的啟蒙運動 : 知識分子與五四遺產》,太原:山西人民,1989年。
卡爾拉(Virinder S. Kalra)、柯爾(Raminder Kaur)、哈特尼克(John Hutnyk)作,陳以新譯,《離散與混雜》,臺北:韋伯文化國際,2008年。
(二)、中文專書
方豪,《洪炎秋先生訪問記》,彰化:方豪,1968年。
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編,《臺灣同胞抗日50年紀實》,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98年。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編,《館藏民國臺灣檔案匯編》,北京:九州出版,2007年。
王建開,《五四以來我國英美文學作品譯介史》,上海:上海外語教育,2003年。
王秉欽,《20世紀中國翻譯思想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年。
王宏志,《重釋「信、達、雅」:20世紀中國翻譯研究》,北京:清華大學,2007年。
王德威,《後遺民寫作》,臺北:麥田,2007年。
王小平,《光復初期赴臺知識分子初探:以許壽裳、黎烈文、臺靜農為中心的考察》,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年。
尹雪曼,《中國新文學史論》,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3年。
北京市臺灣同胞聯誼會編,《在北京的臺灣人》,北京:台海出版社,2005年。
田建民,《張我軍評傳》,北京:作家,2006年。
朱汝瞳,《中國現代文學流派漫談》,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10年。
宋伯元,《連震東傳》,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年。
何鳳嬌編,《政府接收臺灣史料彙編》,台北:國史館,1990年。
何義麟,《跨越國境線──近代臺灣去殖民化之歷程》,臺北:稻鄉出版,2006年。
何標,《明月多應在故鄉》,台北:海峽學術,2008年。
吳三連,《吳三連回憶錄》,台北:自立晚報,1991年。
吳克泰,《吳克泰回憶錄》,台北:人間出版,2002年。
李筱峰,《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臺北:自立晚報,1986年。
李純青,《望鄉》,台北:人間,1993年。
李榮春,《祖國與同胞》,台中:晨星,2002年。
李友邦,《李友邦文粹》,台北:海峽學術,2004年。
李文卿,《共榮的想像:帝國.殖民地與大東亞文學圈1937─1945》,臺北:稻鄉,2010年。
宋國誠,《後殖民論述:從法農到薩依德》,臺北:擎松圖書,2003年。
宋斐如,《宋斐如文集》,臺北:海峽學術,2006年
汪安民編,《文化研究關鍵詞》,南京:江蘇人民,2007年。
汪淑珍,《文學引渡者──林海音及其出版事業》,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8年。
邱天助,《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臺北:桂冠,1998年。
林海音編,《中國近代作家與作品》,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0年。
林莊生,《懷樹又懷人:我的父親莊垂勝、他的朋友及那個時代》,1992年。
林果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之研究(1966─1975):統治正當性的建立與轉變》,臺北:稻鄉,2005年。
武桂杰,《霍爾與文化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9年。
周錦,《中國新文學簡史》,台北:成文,1980年。
周麗麗,《中國現代散文的發展》,台北:成文,1980年。
周作人,《中國新文學的源流》,台北市:里仁書局,1982年。
______,《談虎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______,《雨天的書》,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周泉根,《京派文學群落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2年。
洪炎秋等著,《我的記憶》,臺北:純文學月刊社,1968年。
郁達夫編,《中國新文藝大系‧散文一集》,台北:大漢,1976年。
姚春樹、袁勇驎著,《20世紀中國雜文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
封世輝編著,《中國淪陷區文學大系──史料卷》,南寧市: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胡適,《胡適文存》,台北:遠東圖書公司,1961年。
胡芝瑩,《霍爾 Stuart Hall》,臺北:生智,2001年。
柳書琴、邱貴芬主編,《後殖民的東亞在地化思考:臺灣文學場域》,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
柳書琴,《荊棘之道:臺灣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抗爭》,台北:聯經,2009年。
秦孝儀、張瑞成編輯,《光復臺灣之籌劃與受降接收》,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90年。
秦賢次編,《張我軍評論集》,板橋:北縣文化,1993年。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1993年。
夏祖麗,《從城南走來:林海音傳》,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
孫藝風,《視角闡釋文化:文學翻譯與翻譯理論》,北京:清華大學,2004年。
孫郁,黃喬生編,《回望周作人叢書:國難聲中》,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
孫郁,黃喬生編,《回望周作人叢書:研究述評》,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
孫郁,黃喬生編,《回望周作人叢書:致周作人》,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
馬良春、李福田主編,《中國文學大辭典 第六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
徐迺翔、黃萬華,《中國抗戰時期淪陷區文學史》,福州:福建教育,1995年。
徐舒虹,《五四時期周作人的文學理論》,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
徐秀慧,《戰後初期(1945─1949)臺灣的文化場域與文學思潮》,臺北:稻鄉出版,2007年。
倪婷婷,《「五四」作家的文化心理》,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殷寶寧,《情慾 國族 後殖民:誰的中山北路?》,2006年。
現代散文研究小組編,《中國現代散文理論》,台北:蘭亭書店,1986年。
許志英、倪婷婷,《五四:人的文學》,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許寶強等選編,《語言與翻譯的政治》,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年。
許慧琦,《「娜拉」在中國: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演變(1900s─1930s)》,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3年。
許壽裳,《許壽裳日記》,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年。
國語日報社編,《何容這個人》,臺北:國語日報社,1975年。
¬¬____________,《洪炎秋先生追思錄》,臺北:國語日報社,1980年。
張博宇編,《臺灣地區國語運動史料》,臺北:臺灣商務,1964年。
________,何容校訂,《慶祝臺灣光復四十週年臺灣地區國語推行資料彙編》,新竹巿:新竹社教,1987年。
張靜如,《五四文化的闡釋與評價:西方學者論五四》,山西:山西人民,1989年。
張泉,《淪陷時期北京文學八年》,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94年。
____,《抗戰時期的華北文學》,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2005年。
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臺北:麥田,1995年。
張光正編,《近觀張我軍》,北京:臺海,2002年。
________,《張我軍全集》,台北:人間,2003年
張深切,《張深切全集卷一:里程碑(上)》,臺北:文經社,1998年。
______,《張深切全集卷二:里程碑(下)》,臺北:文經社,1998年。
______,《張深切全集卷三:我與我的思想》,臺北:文經社,1998年。
______,《張深切全集卷十一:北京日記、書信、雜錄》,臺北:文經社,1998年。
______,《張深切全集卷十二:張深切與他的時代》,台北:文經社,1997年。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臺北:聯合文學,2001年。
張中良,《五四時期的翻譯文學》,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5年。
張錦忠,黃錦樹編,《重寫臺灣文學史》,臺北市:麥田出版,2007年9月。
陳敬之,《早期新散文的重要作家》,台北:成文,1980年。
陳芳明,《鞭傷之島》,臺北:自立晚報,1989年。
______,《臺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2011年。
陳翠蓮,《派系鬥爭與權謀政治:二二八悲劇的另一面相》,臺北:時報文化,1995年。
陳明通,《派系政治與臺灣政治變遷》,臺北:月旦出版社,1995年。
陳思和,《犬耕集》,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
______,《新文學傳統與當代立場》,山東:山東教育,1999年。
陳建忠,《被詛咒的文學:戰後初期(1945─1949)臺灣文學論集》,臺北:五南,2007年。
陳昭瑛,《臺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臺北:正中,1998年。
陳光瑩,《臺灣古典詩家洪棄生》,臺中:晨星,2009年。
陳俐甫、夏榮和、林偉盛譯,《臺灣‧中國‧二二八》,臺北:稻鄉,1992年。
閏潤魚,《自由主義與近代中國》,北京:新星,2007年。
單德輿,《翻譯與脈絡》,台北:書林,2009年。
黃順興,《走不完的路:黃順興自述》,台北:自立晚報,1990年。
黃俊傑,《戰後臺灣的轉型及其展望》,臺北:正中,1995年。
黃宣範,《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臺灣社會語言學的研究》,臺北:文鶴,1995年。
黃開發,《人在旅途:周作人的思想和文體》,北京:人民文學,1999年。
黃朝琴,《朝琴回憶錄:臺灣政界耆宿黃朝琴》,台北:龍文,2001年。
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臺灣文化重建1945─1947》,臺北:麥田出版,2007年
彭瑞金,《臺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臺北:自立晚報,1991年。
彭放等主編,《中國淪陷區文學研究》,黑龍江:黑龍江人民版社,2007年。
楊肇嘉,《楊肇嘉回憶錄》,台北:三民書局,1978年。
楊牧,《文學的源流》,台北:洪範,1984年。
楊牧編,《周作人文選》,台北:洪範書店,1983年。
楊錦麟,《李萬居評傳》,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2年。
楊基振,《楊基振日記》,台北:國史館,2007年。
葉榮鐘,《小屋大車集》,台中:中央書局,1977年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87年。
葉渭渠、唐月梅,《日本文學史 近代卷》,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9年。
葉渭渠,《日本文學思潮史》,台北:五南,2003年。
趙聰,《新文學作家列傳》,臺北;時報文化,1980年。
趙家璧主編,《中國新文學大系‧文學論爭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杜,1981年。
趙稀方,《翻譯現代性──晚清到五四的翻譯研究》,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12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87年。
鄭梓,《戰後臺灣的接收與重建:臺灣現代史研究論集》,臺北:新化圖書,1994年。
鄭毓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臺北:麥田,2005年。
鄧孔昭等,《戰後初期臺灣文學與思潮論文集》,臺中:東海大學,2005年。
鄧慧恩,《日據時期外來思潮的譯介研究:以賴和、楊逵、張我軍為中心》,臺南:臺南市立圖書館,2009年。
黎湘萍,《文學臺灣:臺灣知識者的文學敘事與理論想像》,北京:人民文學,2003年。
劉心皇,《抗戰時期淪陷區文學史》,臺北:成文,1980年。
______,《抗戰時期淪陷區地下文學》,臺北:正中,1985年。
劉登翰,《臺灣文學史(第二冊)》,北京:現代教育,2007年。
盧建榮,《臺灣後殖民國族認同1950─2000》,臺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
蕭瓊瑞編,《楊英風全集 第21卷 早年日記》,臺北:藝術家,2007年。
錢理群,《周作人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鍾叔河編,《周作人文類編‧本色》,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1998年。
鍾理和,《新版鍾理和全集 卷五》,高雄:高雄縣政府文化局,2009年。
謝東閔,《歸返:我家和我的故事》,台北:聯經,1988年。
藍博洲,《日據時期臺灣學生運動(一九一三─一九四五年)》,台北:時報文化,1993年。
關鋒,《周作人文學思想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
蘇雪林,《二三十年代的作家與作品》,台北:廣東,1979年。
三、論文
(一)、專書與會議論文
王德威,〈北京夢華錄〉,收錄於陳平原、王德威編,《北京: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頁360─370。
朱雙一,〈《自由中國》與臺灣自由人文主義文學脈流〉,《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0年,頁75─106。
何義麟,〈「國語」轉換過程中臺灣人族群特質之政治化〉,《臺灣重層近代化論文集》,臺北:播種者文化,2000年,頁449─479。
吳乃德、陳明通,〈政權轉移和精英流動:臺灣地方精英的歷史形成〉,收錄於賴澤涵主編《臺灣光復初期歷史〉。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所,1992年,頁303─334。
吳乃德,〈省籍意識、政治支持和國家認同——臺灣族羣政治理論的初探〉,收入張桂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臺北:明田,1996年。
克莉斯汀娜‧雷丹,〈觀察「文學場域」──從出版事業的角度看臺灣50年代的文學出版〉。出自鄭炯明編,《越浪前行的一代:葉石濤及其同時代作家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春暉,2002年,頁189─205。
松永正義,〈四○年代後半期臺灣文學研究之資料與視角〉,《越浪前行的一代──葉石濤及其同時代作家國際學術研討會》,2002年。
范銘如,〈京派‧吳爾芙‧臺灣首航〉,《霜後的燦爛──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台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中心,2003年,頁191─207。
孫萬國,〈半山與二二八初探〉,《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臺北:吳三連史料基金會,1998年,頁245─272。
徐秀慧。〈「中國化?臺灣化?或是現代化?」論陳儀政府時期的文化政策﹙1945/8-1947/2﹚〉。《文學與社會學術研討會》,臺南:國家文學館,2004年,頁165─191。
奚密,〈臺灣人在北京──1949年在京臺灣作家簡論〉,收錄於陳平原、王德威編,《北京: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頁371─389。
張泉,〈北京淪陷期的臺灣文人群落──以共時的殖民體制差異和歷時的殖民演化形態為切入點〉,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主辦「跨國的殖民記憶與冷戰經驗:臺灣文學的比較文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2010年11月19─20日。
陳思和,〈知識分子轉型期的三種價值取向〉,《還原民間——文學的省思》,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頁23─40。
11陳潔儀,〈余非小說中的「知識分子自省」和「人文關懷」外一題:一份仿(論)余非小說的小說(札記)〉,黃維樑編,《活潑紛繁的香港文學──1999年香港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下冊),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年,頁585─602。
陳芳明,〈在母性與女性之間〉,《霜後的燦爛──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台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2003年,頁295─313。
許達然,〈日據時期臺灣散文〉,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辦「賴和及其同時代的作家:日據時期臺灣文學國際學術會議」會議論文,1994年11月25─27日。
黃英哲,〈許壽裳和臺灣(1946─48)兼論二二八前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的文化政策〉。《二二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二二八民間研究小組,1992年,頁115─139。
______,〈臺灣省編譯館研究(1946.8─1947.5)──陳儀政府臺灣文化重編機構研究之一〉,《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臺北:財團法人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8年,頁93─119。
斯圖亞特‧霍爾,〈文化身分與族裔散居〉,收入羅鋼、劉象愚主編,《文化研究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頁208─223。
葉芸芸,〈試論戰後初期的臺灣智識份子及其文學活動〉,《先人之血,土地之花》,臺北:前衛出版社,1989年,頁57─82。
鄭梓,〈試探戰後初期國府之治臺策略──以用人政策與省籍歧視為中心的討論〉,《二二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1)》,臺北: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1992年,頁229─278
薛化元,〈戰後十年臺灣的政治初探(1945─1955)──以國府在臺統治基盤的建立為中心〉,《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臺北:財團法人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8年,頁13─38
應鳳凰,〈鍾肇政與五、六十年代臺灣文化生產場域──論戰後初期本土文學位置的形成〉。出自鄭炯明編,《越浪前行的一代:葉石濤及其同時代作家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春暉,2002年,頁207─231。
(二)、期刊論文
Jacobs,J. B.原著、陳俐甫、夏榮和譯,〈臺灣人與中國國民黨1937─1945──臺灣「半山人」的起源〉,《臺灣風物》第40卷第2期,1990年6月,頁17─54。
丁肇琴,〈洪炎秋先生年譜〉,《世界新聞傳播學院學報》第2期,1992年10月,頁121─149。
中國語文編輯部,〈洪炎秋先生的一生〉,《中國語文》第48卷第3期,1981年3月,頁4─8。
王天昌,〈懷念洪炎秋社長)〉,《書和人》,第388期,1980年4月,頁7─8。
王申,〈《藝文雜誌》事件中的張深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1期,2010年,頁170─184。
王顯成,〈北京市偽政權對中小學的奴化教育〉,《長春師範學院學報》第31卷第7期,2012年7月,頁21─24。
白風,〈炎秋精神〉,《幼獅月刊》,第51卷第6期,1980年6月,頁59。
克石,〈專訪:洪炎秋先生談推行國語〉,《中國語文》第19卷第4期,1966年10月,頁22─26。
李京珮,〈《語絲》文人群的精神特徵與價值取向〉,《新竹教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二卷第一期,2009年3月,頁93─126
李佳徽、石之瑜,〈認同的亦步亦趨:論「半山」李萬居的中國認識〉,《當代中國研究》第16卷第4期,2009年12月,頁123─149。
何義麟,〈被遺忘的半山──謝南光 ─上─〉,《臺灣史料研究》第3期,1994年2月,頁152─170
______,〈被遺忘的半山──謝南光 ─下─〉,《臺灣史料研究》第4期,1994年10月,頁119─135
______,〈戰後初期臺灣出版事業發展之傳承與移植(1945—1950)〉,《臺灣史料研究》第10號,1997年12月,頁3─24。
余蕙靜,〈北京生活對洪炎秋一生的影響〉,《臺北文獻直字》第150期,2004年12月,頁231─262。
余文云、王月琴,〈周作人譯介外國文學作品的眼光〉,《語文教學與研究》第2期,2009年1月,頁84─85。
汪向榮,〈留日學生與出版界〉,《日本研究》第4卷第5期,1945年5月,頁1─10。
吳乃德,〈麵包與愛情:初探臺灣民眾民族認同的變動〉,《臺灣政治學刊》第9卷第2期,2005年12月,頁5─39
林燿德,〈傳統之軸與前衛之鑰──半世紀的臺灣散文面目〉,《聯合文學》第11卷12期,1995年10月,頁148─157。
林莊生,〈談1900年代出生的一群鹿港人〉,《臺灣風物》第57卷第2期,2007年6月,頁9─35。
林德政,〈宋斐如:為臺灣光復運動獻身一輩子的半山〉,《海峽評論》第212期,2008年8月,頁20─26。
邱各容,〈臺灣新文學運動的奠基者:張我軍──日治時期臺灣文學與兒童文學比較研究之一〉,《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010年3月號,頁4─7。
胡煥龍,〈周作人日本文化研究對中日文化互讀的啟示〉,《海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3卷5期,2010年9月,頁55─60。
洪炎秋先生治喪委員會謹述,〈洪炎秋的一生〉,《書和人》,第388期,1980年4月,頁1─2。
秦賢次,〈臺灣國語教育老兵──洪炎秋〉,《臺北畫刊》第394期,2000年11月,頁26。
______,〈五四時期臺灣學生負笈行──柯政和、宋斐如、王慶勳、洪炎秋〉,《文訊》283期,2009年5月,頁75─84。
陳奕麟,〈解構中國性:論族群意識作為文化作為認同之曖昧不明〉,《臺灣社會研究》第33期,1999年3月,頁103─131。
陳翠蓮,〈去殖民與再殖民的對抗:以一九四六年「臺人奴化」論戰為焦點〉,《臺灣史研究》,第9卷第2期,2002年12月,頁145─201。
陳融,〈周作人與日本文學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9卷2期,2007年3月,頁106─111。
張道藩,〈論當前文藝創作的三個問題〉,《文藝創作》創刊周年紀念特刊,台北:文藝創作出版社,1952年5月4日,頁1─13。
張慧琴,〈永懷洪炎秋老師〉,《中外雜誌》,第32卷第2期,1982年8月,頁16─17。
張健,〈六十年代的散文〉,《文訊月刊》第13期,1984年8月,頁68─81。
張錦忠,〈現代主義與六十年代臺灣文學複系統:《現代文學》再探〉,《中外文學》第30卷第3號,2001年8月,頁93─113。
張泉,〈張深切移居北京的背景及其「文化救國」實踐──抗戰時期居京臺籍文化人研究之一〉,《臺灣研究集刊》第92期,2006年,頁80─87。
張久全,〈翻譯的政治性特徵初探〉,《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卷3期,2009年3月,頁164─165。
許雪姬,〈臺灣光復初期的語文問題〉,《思與言》第29卷第4期,1991年12月,頁156─184。
______,〈1937年至1947年在北京的臺灣人〉,《長庚人文社會學報》,1卷1期,2008年,頁33─84。
______,〈去奴化、趨祖國化下的書寫──以戰後臺灣人物傳為例〉,《師大臺灣史學報》第4期,2011年9月,頁3─65。
莊惠惇,〈戰後初期臺灣的雜誌文化(1945.8.15—1947.2.28)〉,《臺灣風物》第49卷第1號,1993年3月,頁51─81
鳥谷真由美,〈周作人與日本文化-以飲食文化為中心〉,《魯迅研究月刊》2005卷12期,2005年12月,頁39─47。
梅家玲,〈戰後初期臺灣的國語運動與語文教育──以魏建功與臺灣大學的國語文教育為中心〉,《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7期,2010年2月,頁125─159。
黃自進,〈吉野作造在五四時期的對華文化交流〉,《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2期,1993年6月,頁505─529。
黃英哲,〈臺灣省行政長官署宣傳委員會研究(1945.11—1947.3)〉,《臺灣歷史學會會通訊》第12期,2001年9月,頁24─40。
______,〈一九五○年代臺灣的「國語」運動(上)〉,《文學臺灣》第46期,2003年4月,頁318─333。
______,〈一九五○年代臺灣的「國語」運動(下)〉,《文學臺灣》,第47期,2003年7月,頁172─188。
______,〈魏建功與戰後臺灣「國語」運動(1946─1948)〉,《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期,2005年10月,頁79─107。
黃美娥,〈「文體」與「國體」-日本文學在日治時期臺灣漢語文言小說中的跨界行旅、文化翻譯與書寫錯置〉,《漢學研究》28卷2期,2010年6月,頁363─396。
馮昊、史育婷,〈淪陷語境中的民族意識──編輯者對《中國文藝》影響的考察〉,《江西師範大學學報》第42卷第3期,2009年2月,頁67─75。
毓文,〈周作人在獄裡〉,《臺灣文化》第2卷第2期,1947年2月,頁17─20。
褚靜濤,〈臺灣光復後滯外臺灣同胞返臺的經過及其影響〉,《臺灣研究》第1期,2000年1月,頁81─ 85。
葉龍彥,〈奉獻國語文教育的洪炎秋〉,《臺北文獻直字》,第136期,2001年6月,頁161─182。
楊紅英,〈多重困境下的文化選擇──洪炎秋大陸時期的文學文化活動研究〉,《臺灣研究集刊》第3期,2009年9月,頁91─98。
鄒威華,〈後殖民語境中的文化表徵──斯圖亞特‧霍爾的族裔散居文化認同理論透視〉,《當代外國文學》第3期,2007年,頁40─46。
______,〈論斯圖亞特‧霍爾「族裔散居美學」〉,《南京社會科學》第10期,2008年12月,頁111─116。
熊開萬,〈周作人在民俗學研究方法上的貢獻〉,《理論界》2007卷第5期,2007年5月,頁104 ─106。
歐素瑛,〈光復初期的國立臺灣大學〉,《國史館館刊》,復刊第24期,1998年6月,頁51─90。
劉紹唐主編,〈民國人物小傳〉,《傳記文學》,第36卷第5期,1980年5月,頁141─148。
劉心皇,〈自由中國五十年代的散文〉,《文訊月刊》第10期,1984年3月,頁54─82。
劉忠,〈「五四」時期知識分子的角色定位和形象抒寫〉,《雲南社會科學》2005年第1期,2005年1月,頁114─119。
劉明東,〈翻譯選擇的政治思辨〉,《外語學刊》2010卷1期,2010年1月,頁126─128。
劉蘇華,〈試論抗日戰爭時期淪陷區日偽的出版統制與出版業的嚴重萎縮〉,《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年第2期,2012年5月,頁67─73。
賴芳伶,〈當初亞當種田,夏娃織布-試論周作人的“人學”與“生學”〉,《東華漢學》第4期,2006年9月,頁171─212。
藍建春,〈類型、文選與典律生成:臺灣自然寫作的個案研究〉,《興大人文學報》第41期,2008年9月,頁173 ─200。
藍士博,〈國民身份的代價─以陳逢源(1893─1982)個案談戰後臺灣人的中國人形象與文化認同〉,出自《文化研究雙月報》125期,2012年2月。線上學術期刊網址:http://www.csat.org.tw/journal/Content.asp?Period=125&JC_ID=562
譚仲玉,〈漢譯日本文學名著及其作者〉,《東亞聯盟》第6卷第2期,1943年9月,頁44─48。
顧農,〈魯迅的「硬譯」與周作人的「真翻譯」──讀書劄記〉,《魯迅研究月刊》2008卷2期,2008年2月,頁53─57
(三)、學位論文(依照出版年份排序)
林安吉,〈大眾傳播媒介對臺灣區選舉結果之影響─報紙為洪炎秋助選之效果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70年。
楊聰榮,〈文化建構與國民認同:戰後臺灣的中國化〉,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志村雅久,〈中華民國臺灣地區推行國語運動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高淑媛,〈吳三連與臺灣光復初期的政治發展(1945─1954)〉,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曾士榮,〈戰後臺灣之文化重編與族群關係-兼以「臺灣大學」為討論例案(一九四五─五○)》,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3年。
楊淑梅,〈光復初期臺灣的社會精英(1945─1949)〉,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林君儀,〈抗戰後期的學者散文─王力、梁實秋、錢鍾書三家研究〉,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夏金英,〈臺灣光復後之國語運動(1945─1987)〉,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唐淑芬,《洪炎秋的生平與事功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蔡其昌,〈戰後(1945─1959)臺灣文學發展與國家角色〉,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5年。
吳純嘉,〈《人民導報》研究(1946─1947)兼論其反映出的戰後初期臺灣政治、經濟與社會文化變遷〉,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莊惠惇,〈文化霸權.抗爭論述──戰後初期臺灣的雜誌文化分析〉,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吳純嘉,〈人民導報研究(1946∼1947)─兼論其反映出的戰後初期臺灣政治、經濟與社會文化變遷〉,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董思齊,〈不確定的想像共同體:1949年以來臺灣國家認同的困境〉,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蔡淑滿,〈戰後初期臺北的文學活動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朱宜琪,〈戰後初期臺灣知識青年文藝活動研究─以省立師院及臺大為範圍〉,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林純芬,〈張深切及其劇本研究〉,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張靜茹,〈以林癡仙、連雅堂、洪棄生、周定山的上海經驗論其身分認同的追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黃淑英,〈《民報》與戰後初期的臺灣〉,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林麗娟,〈龍應臺《野火集》研究──以臺灣戒嚴時期雜文書寫做為參照〉,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陳俐甫,〈臺灣民族主義之研究〉,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歐素瑛,〈傳承與創新–戰後初期的臺灣大學(1945─1950)〉,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3年。
崔末順,〈現代性與臺灣文學的發展(1920─1949)〉,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王萬睿,〈殖民統治與差異認同──張文環與鍾理和鄉土主體的承繼〉,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林瑛琪,〈夾縫中的文化人──江文也及其時代研究〉,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4年。
林碧茵,〈凝視╱策反的語言:臺灣的語言國族化角力戰(1945─1985)〉,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陳志瑋,〈戰後初期臺灣的語文政策與意識形構(1945.8.15─1949.12.7)───以跨時代臺灣文化人的書寫為考察對象〉, 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林哲璋,〈「國語日報」的歷史書寫〉,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游曉婷,〈張秀亞散文研究〉,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陳美貞,〈一九四五年來臺灣兒童讀物出版業之演變──東方出版社的個案〉,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彭明偉,〈五四時期周氏兄弟的翻譯文學之研究〉,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
凃文玲,〈林語堂前期散文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年。
蔡昀汝,〈譯者的知識份子角色──以喬治歐威爾《一九八四》譯本探討政治背景對翻譯之影響〉,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林景翰,〈傅斯年的教育思想及其實踐:以北京大學代理校長與臺灣大學校長為例(1930─1950)〉,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蔡佩臻,〈張我軍文學及翻譯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謝郁慧,〈臺灣早期幽默散文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7年。
簡素琤,〈日治時期啟蒙思想的五個面向:臺灣殖民地現代性的建立與張深切思想的指標性意義〉,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羅雅如,〈《公論報》「臺灣風土」副刊與戰後初期臺灣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陳中寧,〈「和而不同」的臺灣國族想像:二元對立亦或是多元差異〉,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吳宜玲,〈由《東方少年》月刊論五○年代臺灣的兒童文化〉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李玉姬,〈臺灣兒童雜誌《東方少年》(1954─1961)之研究〉,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蘇慶軒,〈國家建制與白色恐怖:五○年代初期臺灣政治案件形成之原因〉,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簡明海,〈五四意識在臺灣〉,政治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王鈺婷,〈抒情之承繼,傳統之演繹──五○年代女性散文家美學風格及其策略運用〉,台南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蔡明賢,〈戰後臺灣的語言政策(1945─2008)─從國語運動到母語運動〉,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楊佳嫻,〈懸崖上的花園:太平洋戰爭時期上海文學場域(1942─1945)〉,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蘇瑞鏘,〈臺灣政治案件之處置(1949─1992)〉,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張郅忻,〈周作人晚期散文研究(1949─1967)〉,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李佳徽,〈知己?異己?港臺知識人李萬居與李南雄父子的中國認識〉,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劉佳旻,〈域界之間:戰後初期臺灣的文化生產場域──以1945年後半至1947年初的報/刊空間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王申,〈淪陷時期旅平臺籍文化人的文化活動與身分表述──以張深切、張我軍、洪炎秋、鍾理和為考察中心〉,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
程玉凰,〈洪棄生的旅遊文學——《八州遊記》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
吳明吉,〈戰後初期《國語日報》之研究(1948─1954)〉,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11年。
薛政宏,〈國府遷臺前後(1948─1951)《國語日報》內容之研究〉,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吳宗達,〈過錯的界線:戰後初期臺灣與韓國的轉型正義比較分析(1945─1950)〉,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陳俊益,〈跨海的古典、生根的人文:梁實秋文學與文藝思想在臺傳播及影響〉,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肬黑茜,〈周作人文學思想與日本關係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1年。
李京珮,〈《語絲》文人群及其散文研究〉,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1年。
邱華苓,〈林語堂散文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1年。
吳宗達,〈過錯的界線:戰後初期臺灣與韓國的轉型正義比較分析(1945─1950)〉,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楊喬伍,〈戰後臺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之研究(1946─1959)〉,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12。
四、報刊資料
張我軍編,《日文與日語》第一、二、三卷(1934年─1935年),取自中國國家圖書館特色資源─民國期刊,(來源:http://mylib.nlc.gov.cn/web/guest/search/minguoqikan/medaDataDisplay?metaData.id=67938&metaData.lId=72422&IdLib=40283415347ed8bd0134833fdebc0005)。
張深切編,《中國文藝》第一、二卷(1939年9月─1940年6月),取自中國國家圖書館特色資源─民國期刊,(來源:http://res4.nlc.gov.cn/home/search.trs?method=showDetailMulti&resourceid=5&id=01J001044&searchWord=%28+bookname%3D+%27%E4%B8%AD%E5%9C%8B%E6%96%87%E8%97%9D%27++%29)。
藝文雜誌編輯部編,《藝文雜誌》第一、二、三卷(1943年7月─1945年5月),取自中國國家圖書館特色資源─民國期刊,(來源:http://res4.nlc.gov.cn/home/search.trs?method=showDetailMulti&resourceid=5&id=01J000742&searchWord=%28+bookname%3D+%27%E8%89%BA%E6%96%87%E6%9D%82%E5%BF%97%27++%29)。
日本研究社,《日本研究》第一、二、三、四卷(1943年─1945年),取自中國國家圖書館特色資源─民國期刊,(來源:http://mylib.nlc.gov.cn/web/guest/search/minguoqikan/medaDataDisplay?metaData.id=51568&metaData.lId=56052&IdLib=40283415347ed8bd0134833fdebc0005)。
中國留日同學會,《中國留日同學會季刊》,第一期─第九期(1942年─1944年),取自中國國家圖書館特色資源─民國期刊,(來源:http://mylib.nlc.gov.cn/web/guest/search/minguoqikan/medaDataDisplay?metaData.id=74563&metaData.lId=79047&IdLib=40283415347ed8bd0134833fdebc0005)。
《新臺灣》(1946年2月15日─1946年5月1日),創刊號─第四期,原出版者:新臺灣雜誌社;覆刻出版社:傳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臺灣文化》(1946年9月15日─1950年12月1日),共6卷27期,原出版者:臺灣文化協進會;覆刻出版社:傳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五、電子資料庫
臺灣人物志
http://tbmc.ncl.edu.tw:8080/whos2app/start.htm
中華百科全書
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_media/index.asp
數位典藏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成果入口網
http://digitalarchives.tw/
大成老舊刊全文數據
http://www.dachengdata.com/search/toRealIndex.action
臺灣大百科全書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