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鄭功杰 |
---|---|
論文名稱: |
港台八零年代以來華語電影之製作趨勢與未來展望 The tendency of Chinese film production and its future prospects in Hong Kong and Taiwan from 1980s |
指導教授: |
宋文理
張維安 |
口試委員: |
林文淇
劉人鵬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98 |
中文關鍵詞: | 華語電影 、合拍片模式 、國際影展路線 、韓國電影 、觀眾反應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二十世紀義大利哲學家葛蘭西對「民族語言」的定義曾提出以下說法:他認為一個人必須理所當然地學會使用民族語言,始能與生活在不同文化的人們有所接觸;民族語言的優勢在於既能使一種文化充分表意,又可確保在世界通行無阻,反之方言則做不到這點。乍讀之下,華語電影幾乎肩負著相同的使命,它除了最低限度能使一部影片得以在華人世界順利流通,而在國際上則成為華人電影文化傳遞的重要媒介。
這篇論文的主旨為探究一九八零年代以降,促成當代港台電影產業形態與文化形塑轉變的關鍵因素,並且整理出其中三種主要影響的製作趨勢之演變發展:第一種起自中國政府推行改革開放政策,以各式優越條件吸引大批香港製片人、導演赴內地拍攝電影的中港合拍片模式。第二種源自三地新浪潮電影所累積的經驗和名聲,進而鼓勵不少電影工作者循著國際影展路線尋求合夥投資、開發國外票房市場。第三種則是參考當代韓國電影受到本土觀眾大舉支持的成功經驗,再回過頭來檢視近幾年與多數華人觀眾背道而馳的華語大片現象。綜合以上三者,本文除了試圖指出儘管華語電影無疑成為三地電影工作者共同的未來嚮往,然而根據不同的製作趨勢與文化理念,最終展現的實際成果和效應也未必會吻合一致
;除此之外,更盼望能對台灣電影以《海角七號》為代表的復甦現象作初步的回應和反思,而在此基礎之上思考另一種華語電影之製作趨勢的可能性。
Aumont, Jacques,車琳譯,2008,《電影導演論電影》,上海市:人民出版社。
Berry, Chris(2003)“Full Service Cinema: The South Korean Cinema Success Story (So Far), ” in Text and Context of Korean Cinema: Crossing Borders, ed. Young-Key Kim Renaud, Sigur Center Asia Paper No.17, pp.7-16.
Choi Jin-hee(2010), The South Korean Film Renaissance: local hitmakers / global provocateurs, 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
Davis, Darrell、葉月瑜,黃慧敏譯,2011,《東亞電影驚奇:中港日韓》,台北:書林出版社。
Eagleton, Terry,林志忠譯,2002,《文化的理念》,台北:巨流出版社。
Fish Stanley(1980), Is there a text in this class? : The authority of interpretive communitie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ramsci, Antonio(1971), Selections from Prison Notebooks, ed and translated by Quentin Hoare and Geoffrey Nowell Smith
, 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Higson, Andrew(2000), “Limiting Imagination of National Cinema,” in Cinema and Nation, ed Mette Hjort and Scott Mckenzie, London: Routledge, pp.63-73.
Jameson, Fredric,馮淑貞譯,1996,〈重繪台北新圖像〉,收錄於鄭樹森編,《文化批評與華語電影》,台北:麥田出版社。
Jackel, Anne(2003), European Film Industries, London: British Film Institute.
Joo Jeong-suk(2005), “From periphery to center: The rise of the Korean film industry since the late 1990s and ironies of its success,”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Buffalo, access on JUN 2012:http://www.newpaltz.edu/asianstudies/nycas/2005%20GRAD%20Ryan%20Prize%20Jeongsuk%20Joo.pdf
Ju Sung-chul(2011),“Interview with Na Hong-jin,” Korean Cinema Today , access on JUN 2012:
http://cinematoday.korea.com/2011/05/interview-with-na-hong-jin/
Lu Hsiao-Peng Ed(1997), Transnational Chinese Cinema,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Li Cheuk-to, Sek Kei, , Law Way Ming(1999), “Three Critics Sum Up the Hong Kong New Wave,” Hong Kong new wave: Twenty Years After, Hong Kong: The Provisional Urban Council, pp.112-123.
Law Kar(1999),“Hong Kong New Wave Seminars,” Hong Kong New Wave : Twenty Years After,
Hong Kong: The Provisional Urban Council, pp.166-169.
Law Kar(2001), “An Overview of Hong Kong New Wave Cinema,” At Full Speed: Hong Kong
Cinema in a Borderless World, ed by Ching-Mei Yau,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pp.
31-53.
Lim Song-hwee(2010), Journal of Chinese Cinemas, UK:Intellect.
Noh, Jean(2010)“The Yellow sea of Na Hong-jin,” Korean Cinema Today , access on Jun 2012:
http://cinematoday.korea.com/2010/12/the-yellow-sea-of-na-hong-jin/
Pickowicz, Paul,蕭志偉譯,1996,〈「通俗劇」、五四傳統與中國電影〉,收錄於鄭樹森編,《文化批評與華語電影》,台北:麥田出版社。
Palmer, Augusta,2002,〈兩岸三地電影新浪潮回顧〉(上、下篇),台灣電影筆記,2010年11月瀏覽: http://movie.cca.gov.tw/files/13-1000-584.php
Suleiman, Susan and Inge Crosman ed.(1980), The reader in the text: Essays on audience and interpretation, 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hin Chi-yun and Julian Stringer(2007),“Storm the Big Screen: The Shiri Syndrome,” in Seoul searching: culture and identity in contemporary Korean cinema, ed. Frances Gateward,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pp.55-72.
Teo, Stephen(1999), “Hong Kong's New Wave in Retrospect,” Hong Kong New Wave: Twenty Years After, Hong Kong: The Provisional Urban Council, pp.17-28.
Wong, Mary(1999),“Patrick Tam's Exploration: Sculpting the "New Woman" Twenty Years Ago,”Hong Kong new wave: Twenty Years After, Hong Kong: The Provisional Urban Council,pp.91-100.
Wang Hui Ling and James Schamus, 2007, Lust, caution : the story, the screenplay, and the making of the film, New York : Pantheon Books.
王力,1958,《漢語史稿》,北京:科學出版社。
尹鴻,1996,〈國際化與語境中的中國大陸電影〉,收錄於葉月瑜、卓伯棠、吳昊編(1999),《三地傳奇:華語電影二十年》,台北:電影資料館。
尹鴻、何美,2008,〈共造後合拍片時代的華語電影:中國內地與香港電影的三十年合作/合拍歷程〉,《影視藝術》2008年12月號,頁88-93。
白睿文(Michael Berry),羅祖珍、劉俊希、趙曼如譯,2007,《光影語言:當代華語片導演訪談錄》,台北:麥田出版社。
佐藤忠男,錢杭譯,2005,《中國電影百年》,上海:上海書店。
池田智惠,2008,〈《色,戒》──殘酷的愛情故事〉,《文化研究月報》85期,2012年5月瀏覽:http://csat.org.tw/journal/Content.asp?Period=85&JC_ID=209
何方,1991,〈記憶的重塑:一九八九年幾部國片中的台灣形貌〉,迷走、梁新華編,台北:唐山出版社。
宋如珊,2002,《從傷痕文學到尋根文學 :文革後十年的大陸文學流派》,臺北市 : 秀威資訊科技。
吳其諺,1991,〈台灣經驗的影像塑造〉,《新電影之死》,迷走、梁新華編,台北:唐山出版社。頁179-183。
吳思遠,2007,〈對香港與內地合拍片現況的探討〉,《當代電影》2007年第3期,頁65-66。
吳月華,2007,〈「赤壁」從合拍片看中國電影業市場化的進程 〉,《電影欣賞》第一三三期,頁50-58。
李翰祥,1983,《三十年細說從頭》,台北:聯經出版社。
李天鐸、陳蓓芝,1996,〈八0年代台灣(新)電影的社會學探索〉,李天鐸編,《當代華語電影論述》,台北:時報出版社。頁33-77。
李天鐸,1997,《台灣電影、社會與歷史》,台北縣新莊市:視覺傳播藝術學會。
李天鐸、劉現成編著,2009,《電影製片人與創意管理:華語電影製片實務指南》,台北:新聞局。
李亞梅,2002,〈從臥虎藏龍看國際合製路線的迷思〉,羅樹南、魏蓓蕾合編,《中華民國九十一年電影年鑑》,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頁28-38。
李達翰,2007,《一山走過又一山 : 李安.色戒.斷背山》,台北:如果出版社。
李柏,2008,《滅蜀記》,台北:大地出版社。
沈曉茵,1996,〈評文化批評與華語電影〉,《中外文學》24:9期,頁139-143。
卓伯棠,1999,〈新浪潮的啟端:香港電影與電視工業的互動關係〉,收錄於葉月瑜、卓伯棠吳昊編,《三地傳奇:華語電影二十年》,台北:電影資料館。
卓伯棠,2003,《香港新浪潮電影》,香港:天地圖書。
卓伯棠,2005,〈香港新浪潮導演電視時期的電影〉,《雜嘜時代:文化身份、性別、日常生活實踐與香港電影1970s》,羅貴祥、文潔華編,香港:牛津大學。頁,210-220。
林年同,1991,《中國電影美學》,台北:允晨出版社。
林文淇,1998, 〈九0年代臺灣都市電影中的歷史、空間與家/國〉,《中外文學》27:5期,頁99-119。
林文淇,2007年10月5日,〈《色‧戒》:好一部醚味十足的通俗電影〉,《放映週報》第127期「焦點影評」,2012年5月瀏覽:http://funscreen.com.tw/review.asp?period=127
周華山,1990,《解構香港電影》,香港:青山文化。
周韻采,1995,〈散落的影像:論二次大戰期間日本在中國的電影工業〉,收錄於
劉現成編(2001),《華語電影的歷史、作者與文化再現》,台北:亞太圖書。
邱淑婷,2006,《港日電影關係:尋找亞洲電影網絡之源》,香港:天地圖書。
胡清暉,2003,《後殖民語境下的華語電影-解讀西方影展的「中國熱」現象》,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偉倫,2012,〈通俗卻驚艷不俗:《龍飛鳳舞》〉,《放映週報》第342期「焦點影評」,2012年8月瀏覽:http://funscreen.com.tw/review.asp?period=342
紀蔚然,2008,〈What Next?--《海角七號》及其迴響〉,《印刻文學生活誌》,2008年12月,頁58-63。
倪震,1994,《改革與中國電影》,北京市:中國電影。
馬藹媛,2008,〈宋淇是《色,戒》的共同創作者?〉,《印刻文學生活誌》,2008年4月,頁78-90。
域外人,1978年10月1 日,〈不吃辣的怎麼胡得出辣子?--評《色,戒》〉,《中國時報.人間》。
陸紹陽,2004,《中國當代電影史:1997年以來》,北京市: 北京大學。
張小虹,2007,〈凌虛全球化〉,《假全球化》,頁37-101。
張小虹,2007年9月28-29日,〈大開色戒──從李安到張愛玲〉,《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張世倫,2002,〈臺灣「新電影」與國際影展路線的形成〉,《臺灣新電影二十年》,台北:臺北金馬影展執委會,頁21-29。
張愛玲,1978年11月27日,〈羊毛出在羊身上,談《色,戒》〉,《中國時報.人間》。
張愛玲,1991,《惘然記》,台北:皇冠文化。
張靚蓓,2002,《十年一覺電影夢》,台北:時報文化。
張燕,2008,〈一拍漸合有融乃大:改革開放三十年區域合作策略下的內地與香港合拍片〉,《當代電影》,2008年第11期,頁59-64。
張冠倫,2012,〈看見不一樣的《陣頭》〉,《放映週報》第342期「焦點影評」,2012年8月瀏覽:http://funscreen.com.tw/review.asp?period=342
梁良,2005,〈港台電影互動(二):1968-1997〉,收錄於黃建業總編輯,《跨世紀台灣電影實錄.1898-2000》,台北:電影資料館,頁24-26。
莊宜文,2009,〈文字留白,影像召喚:論關錦鵬《紅玫瑰.白玫瑰》、李安《色.戒》和張愛玲原文本的多重互涉〉,《觀展看影:華文地區視覺文化研究》,頁233-262。
郭詩詠,2006,〈論徐克電影中的上海想像〉,《江蘇大學學報》8卷3期,頁67-73。
郭靜寧編,2001,《理想年代:長城、鳳凰的日子》,香港:電影資料館。
舒琪,1998,〈許鞍華的電視時期〉,《香港電影與社會變遷》,香港:市政局。頁39-47。
彭瑞金總編輯,2001,《2001年台灣文學年鑑》,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彭小妍,2008,〈女人作為隱喻:《色|戒》的歷史建構與解構〉,《戲劇研究》第2期,頁209-236。
彭麗君,2010,《黃昏未晚:後九七香港電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馮建三,2002,〈反支配:南韓對抗好萊塢壟斷的個案研究:1958-2001〉,《台灣社會學研究》第47期,頁1-32。
黃毓秀,1995,〈賴皮的國族神話(學):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文化批評與華語電影》,鄭樹森編,台北:麥田出版社。頁277-326。
黃櫻棻,1995,〈長拍運鏡之後:一個當代臺灣電影美學趨勢的辯證〉,收錄於劉現成編(2001),《華語電影的歷史、作者與文化再現》,台北:亞太圖書。
黃冠儀,2005,〈臺灣鄉土敘事與「文學電影」之再現(1970s-1980s):以身份認同、國族 想像為主〉,《台灣文學學報》6期,頁159-192。
黃淑祺,2005,《王安憶的小說及其敘事美學》,臺北市 : 秀威資訊科技。
黃怡玫、曾芷筠,2008,〈不曾遺落的夢:專訪《賽德克‧巴萊》與《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放映週報》第169期,2012年8月瀏覽:http://funscreen.com.tw/review.asp?period=342
黃仁,2005,〈台灣主要的製片公司概況:1949-1980〉,收錄於黃建業總編輯,《跨世紀台灣電影實錄》,台北:文建會,頁15-19。
黃仁,2010,《國片電影史話》,台北:台灣商務。
焦雄屏編著,1988,《台灣新電影》,台北:時報出版社。
曾文俊,2006,《全球化趨勢下跨國華語電影的發展》,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音像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湯禎兆,2003年,〈回頭細說香港電影新浪潮〉,台灣電影筆記,2010年9月瀏覽:http://movie.cca.gov.tw/files/16-1000-500.php
湯禎兆,2008,《香港電影血與骨》,台北:書林出版社。
詹瑋琦,2002,《華語電影的好萊塢式行銷:以「英雄」、「雙瞳」在台灣的行銷為例》,私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楊照,2007,〈為甚麼會有鄉土文學論戰:一個政治經濟史的解釋〉,《思想》2007年第6期,頁71-86。
楊遠嬰、丁寧,2008,〈香港電影的北進想像:觀看2007年度港產合拍片〉,《影視藝術》2008年第6期,頁40-46。
葉月瑜,1999,〈臺灣新電影:本土主義的「他者」〉,《中外文學》27:8期,頁43-67。
葉月瑜,2007,〈中國和泛亞電影:一個批判性的評價〉,《電影欣賞》第133期,頁59-67。
葉月瑜,2010,〈台灣電影的文藝復興〉,林文淇、王玉燕編,《台灣電影的聲音:放映週報vs台灣影人》,台灣:書林出版社。頁13-14。
葉月瑜,2010,〈台灣─香港的電影路〉,林文淇、王玉燕編,《台灣電影的聲音:放映週報vs台灣影人》,台北:書林出版社。
趙衛防,2008,〈變與不變:論三十年來內地因素對香港電影的影響〉,《當代電影》2008年第11期,頁53-58。
劉成漢,1999,〈陳凱歌前期電影的比興詩學與民族文化探索〉,收錄於葉月瑜、
卓伯棠、吳昊編,《三地傳奇:華語電影二十年》,台北:電影資料館。
劉立行,2007,〈韓國電影的配額論述:從與過去文獻的對話觀點再論進口、拷貝、銀幕及電視配額〉,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12年5月瀏覽:http://www.npf.org.tw/post/2/3297
劉現成,2007,〈亞太華人地區電影產業跨界互動趨勢〉,《電影欣賞》第133期,頁39-49。
劉紀雯,2009,〈國家符號的消失?:當代加拿大電影的商業導向與全球化〉,《藝術學研究》第五期,頁137-146。
應鳳凰,2004,〈一九九零年代台灣文學的體制化:國家台灣文學館及台灣文學系所之設立〉, 發表於「台灣新文學發展重大事件研討會」。
戴錦華,1995,〈黃土地上的文化苦旅:1989年後大陸藝術電影中的多重認同〉,
鄭樹森編,《文化批評與華語電影》,台北:麥田出版社。頁42-54。
謝彩妙,2001,《從「臥虎藏龍」產銷模式論華語電影國際化》,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玓,1993,《當前台灣電影工業的政治經濟分析1989-1993》,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玓,2006,〈合製文化:反思全球化下的國際電影合製〉,《新聞學研究》89期,頁127-164。
魏君子,2006,《江湖外史之港片殘卷》,北京:文化藝術。
藍祖蔚,2007年,〈重建張愛玲廢墟:專訪《色,戒》編劇王蕙玲〉,自由電子報,2012年5月瀏覽: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oct/8/today-article1.htm
鍾寶賢,2007,《香港影視業百年》,香港:三聯書店。
鄺保威,2010,《許鞍華說許鞍華》,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
羅卡,2002,〈香港新電影的少林寺〉,《七十年代香港電影研究》,香港:康樂與文化事務署。頁114-120。
羅卡,2006,〈新浪潮:過去未完成式〉,《香港電影新浪潮》,石琪,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蘇文伶,2008,〈Hans Robert Jauss〉,英文文學與文化教學資料庫,2012年3月瀏覽:http://english.fju.edu.tw/lctd/LiteraryCriticism/TheoristsIntro.asp?T_No=15&T_ID=90
鑄秦,2007,〈色是感性,戒是理性--李安談《色.戒》〉,《印刻文學生活
誌》,2007年8月,頁2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