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湯潔恩 Tang, Chieh-En |
---|---|
論文名稱: |
新加坡華人語言使用與族群認同之探究 A study on Language Use and Ethnic Identity among Singaporean Chinese |
指導教授: |
陳鸞鳳
Chen, Luan-Feng |
口試委員: |
郭大玄
Guo, Da-Xuan 丁志堅 Ding, Tsu-Je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南大校區系所調整院務中心 - 中國語文學系所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畢業學年度: | 10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24 |
中文關鍵詞: | 新加坡華人 、華語 、語言使用 、族群認同 |
外文關鍵詞: | Singaporean Chinese, Mandarin, Language Use, Ethnic Identity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新加坡是多元族群的國家,各族群間通用語言是以英語為主,其中,華人族群佔的比例為最大宗。因此,新加坡華人跟華語之間的關係,在華語方面的語言能力、態度、學習與選擇;以及新加坡華人對自己族群身分的認同,族群態度、知覺與行為等議題,皆為本研究想要探討的內容。故本研究之研究目的為:一、分析新加坡華人的語言使用情形;二、分析新加坡華人的族群認同情形。
本研究之方法為以訪談大綱進行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法。訪談對象為18位新加坡華人,並將訪談對象分為四個不同階段的年齡層(青少年、大學生、青職、年長)進行語言使用與族群認同情形的分析。
因著新加坡雙語教育政策的影響,英語變成實際的官方行政工作語言,並且是各族群的共同語;而華語則是華族內部的共通語,無法與英語平起平坐。英語在社會、學校、工作上的實用性與使用性都比華語高,甚至在學校教育制度下,主要教學語言為英語,華語只是一門學科。
研究發現,新加坡雖然是英語為主的社會,不過在語言使用方面,年長的訪談對象在生活中比較會選擇使用華語;另外,在不同年齡層中,都有從小到大以華語為家庭常用語的訪談對象,因著在家裡就有說華語的環境,所以比其他新加坡華人多了一個使用華語的機會與場合─家庭。在華語的聽說讀寫能力方面,不同年齡層都在華語的聽和說方面相對比較強,而讀和寫的能力則因為不常也沒有機會使用顯得比較弱。華語在新加坡的使用沒有英語來得普遍,青少年、大學生與青職階段在生活中主要使用英語更甚於華語,尤其在工作方面還是以英語為主。研究結果也發現,因著中國崛起,影響許多新加坡華人更加重視華語的學習,尤其在使用華語進行溝通方面。
在族群認同方面,訪談對象大多都認為「身為華人要學習華語」,研究發現族群認同會因為語言的使用與語言強弱而受到影響,進而導致族群認同的強弱。雖然新加坡華人以英語為主,但這並不必然表示他們不認同華人族群身分或華語。
最後,研究也發現基督徒群體家庭性的凝聚力強烈,因為信仰關係而影響到新加坡華人對使用華語的意願與使用機會,以及族群認同方面的影響。
Singapore is a multi-ethnic country where Chinese are the most populous among all other ethnic groups, and English is the common language used across ethnicities. This serves as the motivation of this study, which 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ingaporean Chinese and Mandarin; including their competencies, attitudes, learning and choices. This paper also explores Singaporean Chinese’s sense of ethnic identity as well as attitudes, perceptions and behavior towards their ethnicity.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analyze: 1) the usage of Mandarin by Singaporean Chinese, and 2) analyze how Singaporean Chinese identify with their ethnicity.
For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semi-structured qualitative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Participants comprised 18 Singaporean Chinese participants of four different age groups (youths, university students, young working adults, and seniors).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Singapore’s bilingual education policy, English has become the actual official administrative working language and is a common language of all ethnic groups. Mandarin is a common language within the Chinese and cannot be equalized with English. English is more practical and usable than Mandarin in society, schools, and work. Even under the school education system, the main language of instruction is English, and Mandarin is just a subject.
The study found that although Singapore is an English-dominated society, older interviewees will choose to use Mandarin in their language use. In addition, in different age groups, there are interviewees who use Mandarin as their common language from small to large. Because they have a Chinese-speaking environment at home, they have one more opportunity and occasion to use Mandarin than other Singaporean Chinese. In terms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of Mandarin, all age groups are relatively strong in terms of listening and speaking in Mandarin, and the ability to read and write is relatively weak because of infrequent and no chance to use. The use of Mandarin in Singapore is less common than in English. Youth, undergraduates and young people use English in their daily lives rather than Mandarin, especially in their work. Another conclusion of this study is that the rise of China has influenced many Singaporean Chinese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learn Mandarin, especially for the purpose of communication.
This study also finds that although English is the main language used among Singaporean Chinese, most participants still identify with their ethnicity (“As Chinese, one should learn Mandarin”); and how strongly they identify with their ethnicity is affected by their usage and competency of Mandarin.
Finally, this study also finds that Christianity – where families tend to be more cohesive - also influences the degree to which Singaporean Chinese identify with their ethnicity as well as their opportunities to use Mandarin.
壹、 專書
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2006)。課程教學的本土化與全球化。高雄:復文。
王賡武(1994)。中國與海外華人。台北:台灣商務。
王遠新、劉玉屏(2007)。論語言接觸與語言的變化。載於薛才德(主編),語言
接觸與語言比較(頁30-39)。上海:學林。
王文科、王智弘(2016)。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何淑貞等合著(2012)。華語文教學導論。台北:三民。
何德華(2009)。華語教學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正中。
何修仁(2013)。華人社會與文化。台北:新學林。
李光耀(2015)。李光耀回憶錄:我一生的挑戰 新加坡雙語之路。台北:時報
文化。
李政賢(2009)。馬來西亞《光華日報》的中國認識:在華僑與華人兩種身份之
間。台北:臺灣大學政治系中國大陸曁兩岸關係教學與硏究中心。
李元瑾主編(2006)。新馬印華人:族群關係與國家建構。新加坡:新加坡亞洲研
究學會。
李威宜(1999)。新加坡華人游移變異的我群觀:語群、國家社群與族群。台北
:唐山。
徐世璇(2007)。語言接觸性衰變的階段性和質變標志。載於薛才德(主編),語
言接觸與語言比較(頁16-29)。上海:學林。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麗文文化。
陳之權(2011)。大題小做:新加坡華文課程與教學論文集。南京:南京大學。
陳志銳(2011)。新加坡華文及文學教學。杭州:浙江大學。
陳志銳主編(2015)。深入教學─新加坡華文特級教師的教學實踐與反思。台北:
萬卷樓。
黃宣範(1993)。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台北:文鶴。
楊慶南(1989)。新加坡華僑概況。台北:正中。
葉玉賢(2002)。語言政策與教育:馬來西亞與新加坡之比較。台北:前衛。
劉宏、黃堅立主編(2002)。海外華人研究的大視野與新方向:王賡武教授論文
選。美國:八方。
劉宏(2003)。戰後新加坡華人社會的嬗變:本土情懷‧區域網絡‧全球視野。廈
門:廈門大學。
劉振平(2014)。新加坡華文教學研究。南京:南京大學。
蔡柏盈(2014)。從字句到結構:學術論文寫作指引。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戴慶夏(1994)。語言和民族。北京:中央民族大學。
鍾鎮城主編(2015)。第二語言習得與教學。台北:新學林。
羅福騰主編(2012)。新加坡華文教材研究新視角。新加坡:八方文化企業。
羅福騰主編(2012)。新加坡華語應用研究新進展。新加坡:八方文化企業。
貳、 期刊論文
王燕燕(2007)。單元模式下的教材編寫:新加坡的實踐。台灣華語文教學,3,
頁82-89。
任夢(2007)。探討華文教育的發展和方向─以新加坡華文教育為例的研究。黃
河之聲•科教創新,7,頁115-118。
吳英成(2009)。多語環境下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新加坡經驗與模式。雲南
師範大學學報,7:2,頁6-12。
吳英成(2010)。新加坡雙語教育政策的沿革與新機遇。台灣語文研究,5:2,
頁63-80。
吳佩青、黃郁婷(2015)。屏東縣外籍配偶國中子女的族群認同與自尊之研究。
學校行政,100,頁45-65。
徐超聖、李佳芬(2012)。國小高年級客家學童客家語學習與族群認同之相關研
究─以新竹縣關西地區為例。嘉大教育研究學刊,28,頁73-100。
梁世武(2009)。台灣族群通婚與族群認同之研究。問題與研究,48:3,頁33-
62。
陳之權(2013)。新加坡獨立以來各階段華文課程與教學改革重點及其影響與評
價(1965-2010)。中原華語文學報,11,頁73-97。
陳偉之(2012)。論新加坡華語文推廣。玄奘資訊傳播學報,9,頁137-150。
莊國土(2002)。略論東南亞華族的族群認同及其發展趨勢。廈門大學學報,3,
頁63-71。
莊靜怡、李美枝(2003)。台灣地區的族群認同與對日態度。本土心理學研究,
20,頁105-135。
張翰璧、張維安(2005)。東南亞客家族群認同與族群關係:以中央大學馬來西
亞客籍僑生為例。台灣東南亞學刊,2:1,頁127-154。
張學謙(2013)。新加坡語言地位規畫及其對家庭母語保存的影響。台灣國際研
究季刊,9:1,頁1-32。
湯雲航、吳麗君(2006)。新加坡的語言政策與官方語言的地位和功能。承德民
族師專學報,26:3,頁20-26。
黃明(2007)。新加坡語言政策對英語和華語交流的影響。西南交通大學學報,
8:1,頁95-100。
黃瑾(2009)。關於族群與族群認同的討論。貴州民族學院學報,2,頁71-74。
黃文定(2008)。文化差異與文化認同:以兩所阿美族學校學生的語言認同建構
為例。課程與教學季刊,11:4,頁51-74。
駱莉(2010)。國族塑造與族群認同-二戰後東南亞民族國家建構中的華族身份認
同變化。東南亞研究,4,頁75-96。
鍾榮富(2008)。新加坡華語的特色與文化在教學上的角色。華語文教學研究,
5:1,頁1-28。
鍾鎮城、黃湘玲(2009)。客籍新移民女性之語言使用與自我移民認同形塑。高
雄師大學報,26,頁49-64。
參、 碩博士論文
吳美枝(2011)。語言使用與客家認同關係之研究-以三義鯉魚潭村為例。國立聯
合大學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苗栗。
李盈瑩(2014)。在臺華語教師與美籍華裔學生之文化認同印象對比探究。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組碩士論文,未出版,台
北。
余素蘭(2016)。越南女性移民對臺灣的期望落差與認同。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
南亞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林瑞玲(2010)。語言使用與族群認同的可能關係:以中壢市新新國小之家長為
例的經驗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碩
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林彥瑜(2014)。1970-1990年代美濃客家人移民南美洲動機與跨國認同─以巴
西、阿根廷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組
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喜珍(2015)。越南南部華人的文化適應與族群認同:以三個華人社群為例。
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林靜宜(2016)。越南新住民二代文化認同之探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
域發展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建呈(2016)。外省第二代的國家認同-以臺北市四四南村為例。國立台北市
立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尹贏(2008)。新加坡「講華語運動」的語言行銷分析。國立台東大學語文教
育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張鳳圻(2011)。德國華人華文教育研究─以五所中文學校為例。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組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美萍(2015)。印尼僑生之族群文化認同與來臺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一軒(2014)。華族認同影響下的菲律賓華語教學。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華語文
教學研究所,未出版,高雄。
黃于珊(2014)。新加坡小學分流教育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
班論文,未出版,台中。
黃俞蒨(2016)。花蓮市、吉安鄉客家族群之族群認同與語言行為之研究。國立
東華大學台灣文化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楊宇庭(2015)。新加坡與中國的政治經濟關係。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楊淑閎(2013)。因材施教,因教施材─新加坡華文師資培訓之現況、困境與展
望。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若梅(2011)。屏東縣高樹鄉菜寮村福佬化之研究:以語言使用和族群認同為
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肆、 網路資料
王瑞國(2015)。新加坡華文教育的坎坷路。東方。
http://www.orientaldaily.com.my/s/78249。檢索日期:2017年6月27日。
百度百科(2016)。新加坡永久居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6%B0%E5%8A%A0%E5%9D%A1%E6%B
0%B8%E4%B9%85%E5%B1%85%E6%B0%91/17739797。檢索日期:2018年
3月8日。
初詠萱(2007)。第參章研究方法與步驟。
http://ir.lib.pccu.edu.tw/retrieve/66480/17-6.pdf。檢索日期:2017年7月21
日。
孟春(2010)。新加坡華文教育的反思。亞洲週刊,24:2。
http://wanderanger.blogspot.tw/2010/01/blog-post.html。檢索日期:2017年6月
6日。
知乎。為什麼新加坡年輕華人普遍對漢語(華語、中文)和中華文化沒有認同
感和學習興趣?執政黨應如何改善這個問題?。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466829。檢索日期:2017年6月27日。
洪宗言(2008)。研究方法之選擇。
http://ir.lib.pccu.edu.tw/retrieve/64018/%E6%B4%AA%E5%AE%97%E8%A8%8
007.pdf。檢索日期:2017年7月21日。
留學雜誌(2015)。李光耀:漢語絕對不可能成為新加坡的通用語言。
http://www.sohu.com/a/7560237_107743。檢索日期:2017年6月27日。
許慧伶(2009)。新加坡的語文政策與課程規劃。
http://web. nuu. edu. tw/~ hlhsu/Grace/pdf/Publication/NSC_08. pdf。檢索日期:
2017年7月24日。
商丘羊(2017)。從新加坡華文教育的興滅分析港獨原因。新加坡文獻館。
https://www.sginsight.com/xjp/index.php?id=19768。檢索日期:2018年3月3
日。
陳華之(2004)。新加坡華文教育大轉彎。新加坡文獻館。
https://www.sginsight.com/xjp/index.php?id=1854。檢索日期:2017年6月6
日。
陳舜芬。〔華文教育報告書〕(新加坡)。國家教育研究院。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1668/?index=2。檢索日期:2017年6月28
日。
漢韵教育(2015)。新加坡華文教育—你所不了解的。豆瓣。
https://www.douban.com/note/504636958/。檢索日期:2017年6月28日。
維基百科(2017)。新加坡。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6%B0%E5%8A%A0%E5%9D%A1。檢索
日期:2017年7月24日。
維基百科(2016)。新加坡南洋大學。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97%E6%B4%8B%E5%A4%A7%E5%
AD%B8_(%E6%96%B0%E5%8A%A0%E5%9D%A1)。檢索日期:2017年6
月6日。
維基百科(2017)。新加坡華語。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6%B0%E5%8A%A0%E5%9D%A1%E8%
8F%AF%E8%AA%9E。檢索日期:2017年6月11日。
蔡秀敏(2016)。如何打造一個不會講「國語」的國家?新加坡的語言教育與族
群認同。獨立評論@天下。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3856。檢索日期:2017年6月
27日。
賴慈芸(2002)。英語焦慮症蔓延時。中國時報。
http://mychannel.pchome.com.tw/channel/class/show_preview.php3/ ?d=2002-10-
24&enname=dophine&t=&fn=1038215973.4357&view=2。檢索日期:2017年6
月27日。
簡書(2015)。新加坡公校華文教育那些事。
http://www.jianshu.com/p/53c572e38415。檢索日期:2017年6月28日。
BONI CHEN(2012)。論文的研究方法有哪些?。Blogger。
http://ntnumot.blogspot.tw/2012/02/blog-post.html?view=classic。檢索日期:
2017年7月18日。
劉阿榮(2007)。族群記憶與國家認同。多元文化與族群和諧國際學術研討會。
http://r9.ntue.edu.tw/activity/multiculture_conference/file/1/2.pdf。檢索日期:
2017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