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許靖纓
Hsu, Ching-Ying.
論文名稱: 新竹市綜合活動領域國小輔導團運作現況與困境之研究
The Study of Current Situation and Difficulties for Integrative Activities Advisory Group in Hsinchu City
指導教授: 詹惠雪
Chan, Hui-Hsueh
口試委員: 李俊湖
王為國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
Education and Learning Technology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7
中文關鍵詞: 國教輔導團綜合活動領域輔導團綜合活動領域
外文關鍵詞: National education advisory group, integrative activities advisory group, integrative activities field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竹市綜合活動領域國小輔導團的運作現況與困境,並探討輔導團成員對未來團務發展的想法,主要探究內涵包括團員招募與流動、專業知能培訓、輔導措施三個層面。研究主要採半結構式訪談法,選取11位綜合領域輔導員作為研究對象,包含新竹市綜合活動領域國小輔導團現任團員5位、前團員5位 及綜合領域中央團輔導員1位,同時輔以觀察及文件資料,了解現任輔導團員、前輔導團員對輔導團運作的看法與建議。
    本研究的結果如下:
    一、 現行招募為公開徵選,但面臨教師參與意願不高、學校不支持、與甄選期待落差、儲備不易等問題,需主動尋覓廣邀人才,以避免無人報名的窘境。
    二、 輔導員因疲乏、付出失衡、團隊情誼、個人生涯規劃而有流動現象,帶來新人接手初期壓力大、陪伴模式配套待建立的問題,需建立陪伴傳承制度,以減少異動帶來的衝擊。
    三、 增能安排受限政令,難符應個別需求,輔導員將所學轉化到教學上的能力亦不足,需安排團體對話時間,並讓團員擔任講師、帶領社群以提升專業能力。
    四、 輔導措施包含政令宣導、研習辦理、教學演示、巡迴服務及教材研發分享等,
    但面臨宣導時團員受訓不足、研習時領召輪流出席、教學演示時議課流於形式、巡迴輔導功能難發揮、研發的教材教師未必運用等問題,未來可以讓輔導員以實作實例提高政令詮釋能力、規定領召出席研習獎懲辦法、安排專家指導議課討論、巡迴模式回到一對一到校服務、加速教材分享資訊化讓教師可視其需要提取。
    最後,研究者依據前述研究結論,提出對教育行政單位、學校行政、新竹市綜合活動領域國小輔導團的建議。

    中文關鍵詞:國教輔導團、綜合活動領域輔導團、綜合活動領域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current operational status and difficulties for the elementary school interactive activities advisory group in Hsinchu City, and explore what the advisory group members think regarding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group. The topic of this study primarily covered three orientations: group member recruitment and mobility,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training, and counseling measures. The researcher of this study primarily adopted the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method and selected 11 integrated field counselors as our research subjects. The subjects include 5 current members and 5 former members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interactive activities advisory group in Hsinchu City and 1 member of the interactive activities central group counselor. Moreover, we also analyzed the document information to understand the views and suggestions of the current and former advisory group members in terms of the advisory group operation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I. The advisory group is currently undergoing the public recruitment selection process. However, due to the low teacher participation willingness, lack of school support, selection expectation gaps, difficulty in establishing a reserve, and other problems; recruits must be actively sought out to prevent the dilemma of candidate trying out for the position.
    II. The counselor turnover rate tended to be high because of fatigue, pay imbalance, team friendship, and personal career planning factors; which cause considerable pressure during the initial takeover period. The counseling support model is also waiting to be established. We must establish a counseling support model to reduce the impact of changes.
    III. Furthermore, it is also difficult to meet the individual needs due to government decrees. The counselors have insufficient ability to convert what they have learned into teaching. We must arrange group discussion time to let the members teach, lead the group, and enhance their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IV. The counseling measures include government decrees, holding study courses, teaching demonstrations, tour services, and R&D and sharing of teaching materials.
    However, in light of the insufficient member training, rotation attendance for course studies, mostly formal teaching demonstrations, difficulties for tour counseling to function well, and unused teaching material problems; we can provide practical examples to the counselor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ir government decree interpretation capacities, provide attendance summoning study incentive measures, arrange expert guidance discussions, return the tour model back to the one-on-one on-site school services, and accelerate teaching material information sharing so teachers may access the tools needed in the future.
    Finally, the researcher of this study proposed the elementary school interactive activities advisory group related recommendations to the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units, school administrations, and Hsinchu city based on the research conclusion discussed above.

    Keywords: National education advisory group, integrative activities advisory group, integrative activities field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國民教育輔導團運作的探討 9 第二節 綜合活動領域教師增能與輔導團運作 25 第三節 國民教育輔導團的相關研究 34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43 第一節 研究架構、方法與流程 4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7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0 第四節 研究實施 54 第五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56 第六節 研究倫理 5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1 第一節 輔導員招募與流動之現況、困境及建議 61 第二節 提升團員專業知能之現況、困境及建議 82 第三節 輔導措施執行之現況、困境及建議 9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23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26 參考文獻 129 一、中文部分 129 二、英文部分 132 附錄 133 附錄一 訪談大綱(輔導員版) 133 附錄二 訪談大綱(主任輔導員及校長版) 134 附錄三 研究說明暨參與研究同意書 135 附錄四 新竹市106輔導員甄選簡章 137 附錄五 教育部輔導人才培育與認證要點 140 附錄六 新竹市國教輔導團組織運作規範 143 附錄七 新竹市國教輔導團分區巡迴服務計畫 146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為國 (2015) 。國小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實施建言。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4(1),
    127-128。
    王聖元(2008)。高雄縣特殊教育輔導團運作及其團員壓力因應與專業知能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屏東市。
    丘愛鈴 (2009) 。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綜合活動、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實施現況相關研
    究之後設分析研究報告。臺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朱榮芳(2007)。花蓮縣國教輔導團運作策略之探討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
    教育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學位班,花蓮縣。
    江海韻(2010) 。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角色改變歷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班,台北市。
    江惠瑩(2012)。花蓮縣特教輔導團組織運作與發展現況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東華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花蓮市。
    蔡孟宏(2004)。臺北市國民教育輔導團組織運作與功能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行政院教育改革委員會 (2010) 。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取自
    http://www.sinica.edu.tw/info/edu-reform/farea2/。
    余錦漳 (2001) 。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吳春梅(2007)。彰化縣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輔導團組織及運作概況研究(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市。
    呂錘卿(200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的指標及其規劃模式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李文怡 (2010)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地方輔導團成員對中央輔導團變革促進者角色知
    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彰化市。
    李坤崇 (2001)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材教法。臺北:心理出版社。
    李坤崇 (2011)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概論。臺北:心理出版社。
    李俊湖(1992)。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李俊湖(1996)。十年教改的回顧與展望-學校行政類-教師專業成長。研習資訊,
    24,98-100。
    李俊湖(1998)。教師專業成長模式。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博士論文)。
    李俊湖(2007)。我國教學輔導體系的現況與建議。研習資訊,24(5),43-50。
    李昭瑢(2007)。高雄市國民教育輔導團組織運作與輔導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系,臺南市。
    周水珍 (2004) 。國小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實施困境與改進策略之研究。花蓮師院學
    報,19, 61-84。
    明小芳(2011)。探討國民教育輔導團之服務模式與發展~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碩士
    論文)。元智大學經營管理碩士班,桃園市。
    邱錦昌 (1988) 。臺灣地區國民中學教學視導工作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
    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唐有毅 (2005) 。花蓮縣深耕種子教師到校輔導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花蓮教育
    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市。
    徐達海(2006)。桃園縣國民教育教學輔導團實施現況之研究-以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
    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涂郁敏(2006)。國語文領域輔導小組之運作與困境研究--以花蓮縣國小國民教育輔導
    團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發展研究所,花蓮市。
    高佩詩(2015)。新竹市環境教育議題輔導團組織運作與發展現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
    論文)。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新竹市。
    張宏宇 (2010) 。澎湖縣國民小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實施現況與困境之研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澎湖碩士班,台南市。
    張素貞、吳俊憲(2013)。縣市輔導團教師的學習領導:領導踐行與能力發展。教育研
    究月刊, 229,71-85。
    張瑛娸 (2014) 。國中任教綜合活動領域教師專業成長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中市。
    張德銳 (2006) 。臺北市教學輔導教師制度的回顧、現況與前瞻。教育行政與評鑑學
    刊,創刊號,1-22。
    張繼寧 (2011) 。中小學課程與教學輔導體系。臺灣師資培育電子報,19。取自
    https://tted.cher.ntnu.edu.tw/?p=391
    教育部 (2008) 。綜合活動領域學習綱要。取自
    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7.php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整合平台 (2010)。教師專業發展的定義。取自
    http://teachernet.moe.edu.tw/MAIN/Article/ArticleDetail.aspx?proid=A-
    1&aid=18
    莊明貞 (2012) 。課程改革/理念、趨勢與議題。臺北:心理出版社。
    許瑛珍 (2007) 。一步一腳印發展新課程。國教新知,53(3),1-8。
    陳伯璋(2009)。課程與教學輔導體系的建構背景與推動現況。研習資訊,26(3),1-4。
    陳美玉 (1999) 。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臺北:師大書苑。
    陳香君 (2012) 。一位國民小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專業成長歷程之研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中市。
    陳浙雲(2005)。輔導員的工作職責。載於陳清溪編:初任縣市輔導員實務手冊(15-20)
    。臺北:教育部。
    陳豐漳(2007)。台北縣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輔導團組織運作與成效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黃冠鳳(2007)。臺北縣國小數學領域國民教育輔導團組織運作與功能發展之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黃柏蒼、陳佩玲(2015)。國民教育輔導團的專業支持策略探究與實踐。全方位精進教
    學―增能與實踐,61-78。
    黃瑞琴 (1994) 。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心理出版社。
    黃譯瑩 (2003)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理論與研究。載於教育部編:綜合活動學習領域
    基礎研習手冊(3-31)。臺北市:教育部。
    黃馨瑤(2007)。高雄縣國中組藝術與人文領域國民教育輔導團組織運作與推展現況之
    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音樂學系,高雄市。
    齊祿禎(2007)。國小環境教育課程實施與環境教育輔導團運作現況研究-以臺北市永續
    校園夥伴學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
    市。
    劉清揚 (2006)。綜合活動輔導團專業功能之研究─以南部某縣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嘉義市。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臺北:師大書苑。
    蔡文鳳(2004)。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學輔導團組織與運作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體育學系,屏東市。
    涂郁敏(2006)。國語文領域輔導小組之運作與困境研究--以花蓮縣國小國民教育輔導
    團為例導團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發展研究所,花蓮市。
    蕭素芳(2007)。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輔導團運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臺北市。
    謝金城(2006)。臺北縣國民教育輔導團組織再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鍾任琴(1994)。教師專業之探討。教師之友,35(3),29-35。
    顏孝伃(2008)。彰化縣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輔導團教學輔導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明道大學教學藝術研究所,彰化縣。
    羅鳳儀(2014)。新竹縣性別平等教育議題輔導團組織運作與發展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系,新竹市。
    饒見維(2003)。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二、英文部分
    Gabriel, J. G. (2005). How to thrive as a teacher leader.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Guskey, T. R. (2000). Evaluat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Kariuki, C. (2009).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21st century teachers: Effective classroom
    managemen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505988).
    Sachs, J. (2003). The activist teaching profession.Buckingham, UK: Open University Press.

    Villegas-Reimers, E. (2003).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 international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Educational Planning.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