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吳美瑩 Wu, Mei-Ying |
---|---|
論文名稱: |
桃竹苗地區國中專任輔導教師社會支持與輔導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Counseling Self-efficacy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Counselors in the Region of Taoyuan, Hsinchu and Miaoli |
指導教授: |
顏國樑
Yen, Kuo-Liang |
口試委員: |
李安明
謝念慈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English) |
論文出版年: | 2019 |
畢業學年度: | 10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8 |
中文關鍵詞: | 社會支持 、輔導自我效能 、國中專任輔導教師 |
外文關鍵詞: | social support, counseling self-efficacy,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counselors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桃竹苗地區國中專任輔導教師社會支持與輔導自我效能之現況,分析國中專任輔導教師社會支持與輔導自我效能之關係,以及社會支持對輔導自我效能的預測力。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為研究方法,以桃竹苗地區國中專任輔導教師為研究對象,以自編之「國中專任輔導教師社會支持與輔導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採電子問卷填答方式進行。本研究母群體有239名,回收147份問卷,回收率為62%,可用率為100%。問卷回收後分別以敘述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以及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依據研究結果獲致結論如下:
一、桃竹苗地區國中專任輔導教師之社會支持屬中高程度,以「訊息性支持」最高,「情感性支持」最低。
二、桃竹苗地區國中專任輔導教師之輔導自我效能屬高程度,以「輔導工作推展效能」最高,「危機事件處理效能」最低。
三、桃竹苗地區國中專任輔導教師之社會支持,在不同性別與學校規模上有顯著差異。在「整體社會支持」、「訊息性支持」及「工具性支持」層面上,男性教師知覺程度高於女性教師。在「整體社會支持」上,16-30班與31-45班教師知覺程度高於46班以上之教師;在「情感性支持」層面上,16-30班教師知覺程度高於46班以上之教師;在「工具性支持」層面上,31-45班教師知覺程度高於1-15班之教師。
四、桃竹苗地區國中專任輔導教師之輔導自我效能,在不同年齡與輔導年資上有顯著差異。在「整體輔導自我效能」及「自我價值覺察效能」層面上,41歲以上教師知覺程度高於31-40歲教師;在「自我價值覺察效能」層面上,輔導年資11年以上教師知覺程度高於1-5年教師。
五、桃竹苗地區國中專任輔導教師社會支持與輔導自我效能之間具有低度正相關,「訊息性支持」對整體輔導自我效能最具預測力。
本研究根據結論,分別針對教育行政機關、國中專任輔導教師,以及後續相關研究提出建議。
關鍵詞:社會支持、輔導自我效能、國中專任輔導教師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first to explo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ocial support and counseling self-efficacy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counselors in the region of Taoyuan, Hsinchu and Miaoli. Next, to investigate the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counseling self-efficacy. Finally, it further explores the impact of social support on the counseling self-efficacy.
The internet questionnaire survey has been adopted as the research method in this study and the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counselors in the region of Taoyuan, Hsinchu and Miaoli are picked as subjects of this survey. There are 239 populations in this questionnaire, and 147 responses are collected. The recovery rate is 62% and the availability rate is 100%.
After the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they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findings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 The social support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counselors in the region of Taoyuan, Hsinchu and Miaoli is medium to high level, with the highest level in "information support" and the lowest level in "emotional support".
2. The counseling self-efficacy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counselors in the region of Taoyuan, Hsinchu and Miaoli is high level, with the highest level in "counseling work promoting effectiveness " and the lowest level in "crisis event processing effectiveness".
3. The social support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counselors in the region of Taoyuan, Hsinchu and Miaoli will b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due to gender and school size.
At the level in "integrated social support", "information support" and "instrumental support", male teachers are more perceptive than female teachers. In "Integrated social support", teachers of classes 16-30 and 31-45 are more aware of teachers with more than 46 classes. In "emotional support", teachers of 16-30 classes are more aware of teachers with more than 46 classes; in "instrumental support", teachers of classes 31-45 are more aware than teachers of classes 1-15.
4. The counseling self-efficacy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counselors in the region of Taoyuan, Hsinchu and Miaoli will b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due to ages and counseling years. On the level of "integrated counseling self-efficacy" and "self-value perception effectiveness", teachers over 41 years old are more aware of teachers than those aged 31-40. In "self-value perception effectiveness", Teachers who have been instructor for more than 11 years have a higher level of awareness than teachers in 1-5 years.
5. There is a low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counseling self-efficacy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counselors in the region of Taoyuan, Hsinchu and Miaoli. "Information support" is the most predictive of overall counseling self-efficacy.
According to those conclusions, this study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s,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counselors, and future studies.
Keywords: social support, counseling self-efficacy,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counselors
參考文獻
壹、 中文部分
井敏珠(1992)。已婚職業婦女生活壓力與因應策略、社會支持與工作適應之關係(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卞一傑(2017)。國民中學生活教育組長社會支持與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王若雯(2017)。高雄市國小輔導教師工作投入、 工作壓力與輔導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王婉玲(2007)。國中輔導人員角色壓力、輔導自我效能與職業倦怠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江艾穎(2014)。國中專任輔導教師自我照顧、輔導自我效能與受督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何岫容(2019)。中小學專任輔導教師專業發展支持系統精進藍圖-個人、專業督導系統與學校系統為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2),28-36。
余珈薰(2014)。公立國中專職輔導人員工作現況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吳育沛(2007)。國小輔導教師多元文化輔導知能覺察與輔導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吳明隆、涂金堂(2017)。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修訂版二版二十刷)。臺北市:五南。
吳武典(2006)。輔導原理。臺北市:心理。
吳芝儀(2008)。學生輔導法的研擬與影響。輔導季刊,44(3),34-44。
宋宥賢、李佩珊、張聖杰(2018)。初任國民中小學專任輔導教師職前培訓方案的參與 經驗與需求評估之初探研究。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51,217-262。
李旺憲(2008)。屏東縣兼任組長教師之人格特質、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工作耗竭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縣。
李采潔(2017)。國中專任輔導教師的輔導歷程與自身生命意義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李碧芸(2015)。一位國小專任輔導教師輔導自我效能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周玉裡(2017)。國中專任輔導教師輔導中輟生之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林志丞(2010)。國中教師社會支持與工作倦怠之相關研究以角色壓力、自我效能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林育鑫(2014)。新制國中專任輔導教師工作壓力與社會支持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林怡君(2017)。國中專任輔導教師心理資本、支持系統與輔導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致柔(2014)。實習諮商心理師完美主義、社會支持與諮商自我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林淑賢(2012)。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與社會支持之研究-以臺北市公立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俞金龍(2017)。臺北市國民中學專任輔導教師角色任務與專業職能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台北市。
施筱芸(2014)。台灣南部地區國民中學輔導教師工作壓力、輔導自我效能與工作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施嘉琳(2010)。國中融合班教師社會支持、工作壓力與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苗栗縣107年度國中專任輔導教師訪視檢核表(2018)。
桃園市國民中小學置專任輔導教師實施計畫(2018)。
馬品溱(2017)。臺中市長青學苑銀髮族社交舞的參與動機、社會支持及運動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論文,台中市。
國民教育法(2011)。全國法規資料庫,取自https://law.moj.gov.tw/
康嘉芬(2016)。專任輔導教師社會支持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桃園市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開南大學,桃園縣。
張允騰(2016)。學生輔導法在中國輔導學會研擬與政府立法審議過程之差異探討。諮商與輔導,366,20-24。
張以璸(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適性輔導工作之研究─嘉義縣國中專任輔導教師之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佩娟(2004)。國中輔導教師社會支持與其輔導角色實踐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教育部(2016年12月)。104年各級學校校園安全及災害事件分析報告。教育部校園安全暨災害防救通報處理中心。
教育部主管法規共用系統(2019)。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GL000100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置國中小輔導教師實施要點(2012)。
教育部統計處(2018)。取自https://depart.moe.edu.tw/ED4500/
教育部部史全球資訊網(2019)。取自http://history.moe.gov.tw/policy.asp?id=8 學生事務與輔導
許伶如(2017)。高雄市國中專任輔導教師溝通知能與工作效能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許倍菁(2014)。中部地區高中職輔導教師社會支持與工作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許憶雯(2010)。國中輔導人員情緒智能與輔導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郭岱喬(2017)。國民中學專任輔導教師工作壓力對工作滿意度影響之研究-以情緒智力為調節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郭秝語(2012)。焦點解決督導對高中職輔導教師輔導自我效能內涵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育珊(2017)。國中專任輔導教師於性騷擾行為人性平課程實施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陳宛汝(2018)。南投縣公立國民中小學輔導教師情緒勞務對工作倦怠之影響-以社會支持為調節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陳建煇、李泳緹(2017)。論國中專任輔導教師師資培育之挑戰。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7),44-48。
單小琳(1990)。教師的社會支持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1,123-154。
曾木利(2015)。臺灣中部地區國民中學專任輔導教師人格特質、社會支持與工作壓力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縣。
馮凌莉(2017)。學校組織制度對於國中專任輔導教師工作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黃如儀(2015)。國小教師人格特質、社會支持、工作壓力與幸福感之研究—以新北市公立國小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黃雅玲(2018)。拓荒者的心路歷程-國中專任輔導教師情緒勞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黃愛玲(2017)。國中專任輔導教師與輔導行政人員合作時的困境與因應—專輔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黃麗君(2007)。國中輔導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職業倦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新竹市國民中小學輔導教師工作規範(2017)。
新竹縣國民中小學專任輔導教師工作原則(2017)。
葉明雯(2016)。國中初任專任輔導教師因應工作壓力的經驗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葉玟秀(2018)。高中職輔導教師希望感與工作耗竭、輔導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詹敏慈(2015)。私立科技大學教師工作壓力、自我效能、正向思考、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廖彩秀(2011)。國中兼任輔導教師授課節數、工作壓力與輔導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趙慕群(2013)。高雄市國中輔導教師之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劉焜輝主編(1997)。輔導原理與實務。臺北市:三民。
劉曉盈(2013)。身心障礙福利機構教保員工作壓力、社會支持及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劉儼德(2017)。新北市國民中學專任輔導教師工作壓力與輔導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縣。
鄭如安(1993)。國小輔導人員之社會支持、輔導自我效能與輔導成效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鄭國良(2013)。國小教師社會支持、教師自我效能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縣。
學生輔導法(2014)。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s://law.moj.gov.tw/
學生輔導法施行細則(2015)。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s://law.moj.gov.tw/
盧怡孜(2017)。中部國民中學專任輔導教師工作滿意度與轉任傾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盧宸緯、李建興(2014)。《學生輔導法》的意義與特性。台灣教育,690,31-33。
戴玉錦(2005)。高中職輔導教師生命意義感與輔導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謝佑君(2017)。新北市國中專任輔導教師知覺受督獲益與受督需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謝孟珂(2013)。國民小學特殊教育教師的社會支持與其工作滿意度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鍾艾庭(2017)。屏東縣國民中學專任輔導教師社會支持與輔導自我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羅伊岑(2014)。高雄市國中輔導教師角色知覺、角色實踐與輔導自我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貳、 英文部分
Bandura, A.(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Psychological review, 84(2), 191-215.
Barnes, K.L.(2004).Applying self-efficacy theory to counselor training and supervision: A comparison of two approaches. Counselor Education and Supervision, 44(1), 56-69.
Caplan, G. (1974). Support systems and community mental health:Lectures on concept development. New York:Behavioral Publication.
Cassel, J. (1976).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 to host resistance.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104,107-123.
Cobb, S. (1976). 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 Psychosomatic Medicine, 38, 300-314.
Cohen, S., & Wills, T. A. (1985).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8(21), 310-357.
Cutrona, C. E., & Russell, D. W. (1990). Types of social support and specific stress: Toward a theory of optimal matching. In B. R. Sarason, I. G. Sarason, & G. R. Pierce (Eds.), Social support: An interactional view, 319-366. New York: Wiley Eds.
Daniels, J. A.,&; Larson, L. M. (2001). The impact of performance feedback on counseling self-efficacy and counselor anxiety. Counselor Education & Supervision, 41,120-130.
Family Relations, 35(1), 113-123.
Fraser, S. N., & Rodgers, W. M. (2012). The Influence of general and exercise specific social support on self-efficacy for overcoming barriers to cardiac rehabilit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42, 1811-1829.
Gladow, N. W., & Ray, M. P. (1986).The impact of informal support systems on the well being of low income single parents. Family Relations: Journal of Applied Family and Child Studies, 35, 113-123.
Gunduz, B. (2012). Self-efficacy and burnout in 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ors.Educational Sciences: Theory and Practice, 12(3), 1761–1767.
House, J. S. (1981). Work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 Reading, Mass: Addison-Wesley.
Larson, L. M. Suzuki, L. A., Gillespie, K. N., Potenza, M. T., Bechtel, M. A., &; Toulouse, A. L. (1992).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counseling self-estimate inventory.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39(1), 105-120.
Larson, L. M., & Daniels, J. A. (1998). Review of the counseling self-efficacy literature.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26, 179-218.
Leahy-W., P., McCarthy, G., & Corcoran, P. (2012). First-time mothers: Social support, maternal parental self-efficacy and postnatal depression.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21, 388-397.
Lent, R. W., Hill, C. E., & Hoffman, M. A. (2003).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Counselor Activity Self-Efficacy Scale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0(1), 97–108.
Lopez, R.A.(1999). Las comadres as a social support system. Affilia : Journal of Woman & Social Work, 14, 24-41.
Maddy, L. M., Cannon, J. G., & Lichtenberger, E. J. (2015). The effects of social support on self-esteem, self-efficacy, and job search efficacy in the unemployed. Journal of Employment Counseling , 52, 87-95.
Prins, J. T., Hoekstra-Weebers, J.E., Gazendam-Donofrio, S. M., Vandewiel, H.B., Sprangers, F., Jaspers, F. C., et al. (2007). The role of social support in burnout among dutch medical residents. Psychology, Health & Medicine, 12(1), 1-6.
Reber, A. S. (1995). 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 (2nd ed.). New York, NY, US: Penguin Press.
Thoits, P.A. (1986). Social support as coping assistance.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54, 416-423.
Tracy, B. H. (1990). Sex role and social support as moderators of life stress adjust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3), 576-585.
Yildirim, İ. (2008). Relationships between burnout, sources of social support and sociodemographic variables. Social Behavior & Person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36(5), 603-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