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怡婷
論文名稱: 樂高積木教學對提升特殊需求學生注意力與自然科技學習之成效
指導教授: 謝協君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特殊教育學系
Spec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8
中文關鍵詞: 樂高積木教學特殊需求學生注意力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成就
外文關鍵詞: Lego training,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atten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arning achievement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樂高積木教學對提升特殊需求學生注意力及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之成效。研究目的有二:一、探討樂高積木教學對提升特殊需求學生在注意力表現之成效。二、探討樂高積木教學對提升特殊需求學生在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表現之成效。本研究採用非對等控制組設計的準實驗研究,研究對象為經新竹縣市鑑輔會鑑定通過,或領有身心障礙證明,安置於資源班接受輔導之學生,並達到在「國小兒童注意力量表」之篩選標準者,共篩檢出十六名國小三到六年級特殊需求學生,進行十二堂的課程介入。扣除四位服用注意力藥物者,實驗組五人同時參加其他教學活動,控制組七人則未同時參加其他教學活動,課程前後以「國小兒童注意力量表」、「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成就測驗」評量其變化並以「學習意見回饋表」作為質性資料佐證。研究結果顯示:一、樂高積木教學無法顯著提升同時參加其他教學活動的特殊需求學生在注意力表現的能力。二、樂高積木教學可顯著提升未同時參加其他教學活動的特殊需求學生在部分注意力表現的能力。三、樂高積木教學可以顯著提升同時參加其他教學活動的特殊需求學生在自然與生活科技之學習表現。四、樂高積木教學可以顯著提升未同時參加其他教學活動的特殊需求學生在自然與生活科技之學習表現。五、透過訪談及觀察,樂高積木教學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及維持注意力,並藉由同儕互動與團體遊戲,提高學習效果。


    Abstract
    The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applying Lego training in classroom to increase attention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arning of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The purposes of the study are, first,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applying Lego training in classroom to increase attention of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and second, to probe into the effect of applying Lego training in classroom to promo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arning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This study implements nonequivalent control group design. Research subjects are students placed and accepting counsel in resource class, who were identified by Hsinchu County Committee of Identification, Placement, and Consultation for Gifted and Disabled Students, or were with disability card. The subjects are sixteen third-to-sixth graders with special needs, who are above the selection standard of Attention Test for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involved in twelve periods of the program. Except for four students taking drugs for attention deficit, the five subjec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participate in other teaching activities at the same time, while the seven subjects in the control group do not. To evaluate the research results, Attention Test for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arning Achievement Assessment are taken before and after the program, and the results of learning feedback sheets serve as supporting qualitative data.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stated as follows: First, Lego training cannot significantly enhance the attention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with special education needs who participate in other teaching activities at the same time. Second, Lego training can significantly enhance part of the attention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with special education needs who do not participate in other teaching activities at the same time. Third, Lego training can significantly enhance learning performa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who participate in other teaching activities at the same time. Fourth, Lego training can significantly enhance learning performa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who do not participate in other teaching activities at the same time. Fifth, with interviews and observation, Lego training can increas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attention maintenance and boost learning effect with peer interaction and group activitie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名詞解釋…………………………………………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樂高積木相關研究……………………………………………… 6 第二節 注意力之探討………………………………………………………… 20 第三節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探討…………………………… 3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架構…………………………………………………… 44 第二節 研究程序…………………………………………………………………… 46 第三節 研究對象…………………………………………………………………… 48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9 第五節 樂高積木教學課程設計……………………………………… 51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5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樂高積木教學對特殊需求學生注意力之成效……… 59 第二節 樂高積木教學對特殊需求學生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之成效……………………………………………………… 66 第三節 學生訪談內容…………………………………………… 6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73 第二節 研究建議……………………………………………………………………… 74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76 二、 英文部分…………………………………………………………………………… 82 附錄 附錄一 力的作用前測……………………………………………………………… 85 附錄二 力的作用後測……………………………………………………………… 89 附錄三 學習意見回饋表………………………………………………………… 93 附錄四 樂高積木教學課程活動設計………………………………… 94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乙婷、何美慧(2003)。自我教導策略增進ADHD兒童持續性注意力之效果。特殊教育學報,18 ,21-54。
    王立志、張藝闡、何美慧(2011)。從注意力的成分探討學習障礙學生與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在鑑定與教學上的迷思。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331-360。
    王克先(1987)。學習心理學。臺北市:桂冠。
    王萬智(2009)。學前兒童創新積木型玩具之設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田耐青(1999)。由「電腦樂高」談新世紀的學習:一個「科技支援之建構學習環境」實例。教學科技與媒體,44,24-35。
    朱益賢(2006)。從科技素養到科技創造力。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9(8),1-2。
    朱鴻欣(2014)。樂高積木教學對感覺處理障礙兒童注意力及視-動統整能力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宋維村、侯育銘 (1996)。過動兒的認識與治療。臺北市:中正。
    宋維村(2000)。自閉症學生輔導手冊。臺南市:國立台南師範學院。
    吳志緯(2002)。國小學生以電腦樂高進行科學學習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李素卿(譯)(2003)。認知心理學(原作者:Michael W. Eysenck & Mark T. Keane)。臺北市: 五南。
    李豋隆、王美芬(2004)。資訊融入專題導向學習對國小學生自然科學習態度與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專刊,69-94。
    周台傑、邱上貞、宋淑慧 (1993)。多向度注意力測驗。臺北市:心理。
    林育沖(2011)。樂高設計教學影響國小學生科技學習成效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宜親、李冠慧、宋玟欣、柯華葳、曾志朗、洪蘭、阮啟弘(2011)。教育心理學報,4 2(3),517-542。
    林坤燦(2004)。九年一貫課程、特殊需求與教育調整。載於何英奇主編,心理與特殊教育新論(221-248)。臺北市:心理。
    林素貞 (2009)。適用身心障礙學生之自然與生活科技全方位課程之研究成果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編號:NSC
    97-2511-S-017-005),未出版。
    林振欽、洪振方(2008)。國中學生電腦模擬單擺建模歷程個案研究。高雄師大學報,25,1-24。
    林貴美(1991)。音樂活動介入對中重度智能不足兒童學習不專注行為之影響。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4,409-460。
    林智皓(2007)。樂高(LEGO)動手做教學對國小學童科學創造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林鋐宇、周台傑(2010)。國小兒童注意力測驗之編製。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5(2),29-53。
    林鋐宇、劉國政、張文典、洪福源(2012)。特殊需求學生之注意力表現探究。身心障礙研究,10(3),179-195。
    林寶山(1997)。特殊教育導論。臺北市:五南。
    孟瑛如(2002)。學習障礙與補救教學-教師及家長實用手冊。臺北市: 五南。
    孟瑛如(2006)。讓孩子專心的方法。園區生活,101,70-72。
    孟瑛如、簡吟文 (2009)。注意力訓練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在課堂學習時注意力影響之探討。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20,25-52。
    邱美虹、劉俊庚(2008)。從科學學習的觀點探討模型與建模能力。科學教育月刊,314,2-20。
    邱瑜萱(2004)。注意力訓練融入閱讀理解教學對學習障礙伴隨注意力缺陷學生的閱讀理解學習成效及分心行為之影響—以彰化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邱顯仁(2009)。弦樂團體教學增進國小高年級注意力與肢體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洪振方(2007)。以多元模型為基礎的教學對學生星象單元學習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洪儷瑜(1998)。ADHD學生的教育與輔導。臺北市:心理。
    洪儷瑜、翁素珍 黃慈愛、林書萍 彭于峰、吳怡潔 (2000)。情緒障礙學生輔導手冊。臺南市:國立臺南師範學院。
    柯華葳 (2000)。學習障礙學生輔導手冊。臺南市:國立臺南師範學院。
    胡永崇(2001)。如何因應學生的注意力缺陷。國教天地,146,3-11。
    施能木(2008)。應用樂高教學方案在國小生活科技課程對學童創造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封中興(2012)。建模導向的探究模式對八年級學生便是科學探究成分能力之影響。中等教育,63,38-60。
    連振翔(2008)。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教科書之模型分類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市。
    徐慈妤、洪蘭、曾志朗、阮啟弘(2013)。台灣認知神經科學研究的崛起:以注意力相關研究為例。中華心理學刊,55(3),343-357。
    特殊教育法(2014年6月18日修正)。
    陸莉、黃玉枝、林秀錦、朱慧娟(2000)。智能障礙學生輔導手冊。臺南市:國立臺南師範學院。
    許天威、徐享良、張勝成(2000)。新特殊教育通論。臺北市: 五南。
    陳世文、楊文金(2006)。以系統功能語言學探討學生對不同科學文本的閱讀理解。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51(1,2),107-124。
    陳世文、楊文金(2009)。科學文本中陳述語意關係的語言特性:以國中階段科學教科書為例。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4(4),63-83。
    陳冠良(2009)。任務式教學法對學習者注意力之探討-以中級華語班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俐淇(2007)。應用科學遊戲對ADHD學生注意力影響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陳奕翰(2013)。樂高積木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提升空間能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臺北市。
    陳烜之(2007)。認知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郭實渝(2008)。教學建構主義的哲學基礎。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9(2),119-142。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華民國97年5月23日臺國(二)字第0970082874B號令修正發布。
    教育部(2011)。高中職以下階段之認知功能輕微缺損學生實施普通教育課程領域之調整應用手冊。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許芳菊(2008)。打造專注力。親子天下雜誌,2,116-144。
    張世忠 (2000)。教學原理-統整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 (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臺北市:東華。
    張新仁(1992)。認知心理學對教學的影響。教育研究雙月刊,28,13-31。
    黃文良、陳冠寧、葉增雄、王貳瑞(2012):創意積木於青少年節能減碳教育推廣之研究。工程科技與教育學刊,9(4),510-517。
    黃正山(2011)。以具體模式融入國小五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學習成效之研究─以「植物的根、莖、葉和花」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金源 (2004)。自閉兒的認知變異及教育對策。特殊教育叢書。89-104。
    黃鴻博(主編)(2014)。自然與生活科技教材教法。臺北市:五南。
    楊坤堂(1995)。學習障礙兒童。臺北市:五南。
    楊坤堂(2000)。情緒障礙與行為異常。臺北市:五南。
    楊宗敏(2009)。樂高機器人融入國小程式設計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楊景堯(譯) (1983)。自閉症兒童心理與教育。高雄市:復文。
    楊琬琳 (2013)。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之探討與反思。諮商與輔導。334,18-20。
    葉嘉琳(2011)。弦樂團體教學增進國小低年級注意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詹志禹 (2002)。建構論:理論基礎與教育應用。臺北市:中正。
    詹雅雯(2007)。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不注意型與複合型之多面向注意力功能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溫淑雯 曾淑賢 袁媛 (2013)。應用建構取向教學教導輕度智能障礙國中生等差數列之成效。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28,17-41。
    臺灣精神醫學會(譯)(2014)。DSM-5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原作者: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臺北市:合記。
    鄭昭明(1993)。認知心理學。臺北市:桂冠。
    鄭財富(2008)。運動訓練與不同反應前期對國小學童注意力的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鄭雅斤、賴世炯(2006)。瑜珈對學齡前兒童注意力之影響。幼兒教育,306,52-64。
    鄭麗玉(1993)。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劉志宏(2011)。樂高FLL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對提高國小資優生科技創造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劉育珊(2006)。注意力缺失過動症兒童面面觀。諮商與輔導,252 ,10-13。
    劉俊庚、邱美虹(2010):從建模觀點分析高中化學教科書中原子理論之建模歷程及其意涵。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59,23-54。
    劉瓊瑛(譯)(2009)。亞斯伯格症進階完整版—寫給家長、患者和專業人員的完全手冊(原作者:Tony Attwood)。臺北市:智園。
    蔡彥輝(2011)。以電腦樂高教學探究國小六年級學童之科學創造力表現(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蔡錦豐(2009)。LEGO MINDSTORMS 提升國小學童問題解決能力與科學態度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樂高官方網站(2014)。取自http://www.lego.com/zhcn/children
    鍾玉玲(2013)。桌上遊戲對國小ADHD學生注意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鍾聖校(1990)。科學教育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謝建全、施能木、鄭承昌(2008)。機械人組合教學輔具在國小學童創意學習與問題解決歷程教學上之應用。應用藝術與設計學報,3,15-26。
    顏志昌(2007)。以多元模型為基礎的教學對學生星象單元學習之影(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二、英文部分
    Anderson, J. N. (1985).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 NY: W. H. Freedom and Company.
    Bransford, J. D. (1979). Human Cognition: Learning, Understanding, and Remembering.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
    Burack, J. A. (1994). Selective attention deficits in persons with autism: Preliminary evidence of an inefficient attentional lens.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03(3), 535-543.
    Buckley, B. C. & Boulter, C. J. (2000). Investigating the Role of Representations and Expressed Models in Building Mental Models. In J. K. Gilbert and C. J. Boulter
    (eds. ), Developing Models in Science Education (pp. 119-135. ) Netherland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Frith, U. (1991). 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cognitive deficit. The Psychologist, 5, 13-19.
    Feeney S. , & Magarick M., (1987). Choosing good toys for young childre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Dushkin Publishing, 202-204.
    Gibbon, L. W. (2007) Effects of Lego Mindstorms on Convergent and Divergent Problem Solving and Spatial Abilities in Fifth and Sixth Grade Students. (Doctoral Thesis). Seattle Pacific University, USA.
    Gilbert, J. K. & Boulter, C. J. (1998). Learning science through models and modeling. In B. Fraser and K. Tobin (eds. )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Science Education.
    pp 53-66, Dordrecht, The Netherlands: Kluwer Academic.
    Gilbert, J. K. , Boulter, C. J. , & Elmer, R. (2000). Positioning models in science education and in design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In J. K. Gilbert and C. J. Boulter (eds. ) Developing Models in Science Education(pp. 3-17). Dordrecht/Boston/Lond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Harrison, A. G. , & Treagust, D. F. (2000). A typology of school science mode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2(9), 1011-1026.
    Heinich, R. , Molenda, M. , Russell, J. D. , & Smaldino, S. E. (2002). Instructional media and technologies for learning (7th ed. ). Upper Saddle River, NY: Merrill Prentice Hall.
    Ingham, A. M. , Gilbert, J. K. (1991). The use of analogue models by students of chemistry at higher education lev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2, 1011-1026.
    Mussel White C. R. (1986). Adaptive Play for Special Needs Children. San Diego, CA: College-Hill Press.
    Ortiz, A. M. (2010). Fifth grad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ratio and proportion in an engineering robotics program.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ufts University, MA.
    Posner, M. I., & Petersen, S. E. (1990). The attention system of the human brain. 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 13, 25-42
    Resnick, M. (1996). Distributed Constructionism.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Learning Sciences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mputing in Educati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Schneider, W. , & Shiffrin, R. M. (1977). Controlled and automatic hum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 Detection, search, and atten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84(1), 1-66.
    Schopler, E. , Mesibov, G. B. (eds. ). (1995). Learning and cognition in Autism. New York: Plenum Press.
    Shakir Hussain, Jörgen Lindh, Ghazi Shukur(2006). The Effect of LEGO Training on Pupils' School Performance in Mathematics, Problem Solving Ability and Attitude: Swedish Data.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9(3), 182-194.
    Sohlberg M. & Mateer C. (1989).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Rehabilit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Guilford.
    Suomala, J. (1999). Students' problem-solving in the LEGO/Logo learning environment (Order No. C803119). Available from ProQuest Dissertations & Theses A&I. (304568686). Retrieved from http://search.proquest.com/docview/304568686?accountid=11510
    Wu, L. (2001). Integrated learning of mathematics,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cepts through LEGO/Logo projects.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MI.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