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吳淑君 Wu, Shu-Jun |
---|---|
論文名稱: |
2019年台北羽球公開賽女雙技術表現分析 Analysis of women's doubles techniques in the 2019 Taipei Badminton Open |
指導教授: |
林貴福
Lin, Kuei-Fu |
口試委員: |
趙榮瑞
Chao, Rong-Jui 廖焜福 Liao, Kun-Fu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運動科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In-Service Master Program of Kinesi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畢業學年度: | 10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47 |
中文關鍵詞: | 羽球技術 、擊球落點 、得失分表現 |
外文關鍵詞: | badminton technique, hitting point, gain and loss type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目的:探討2019年台北羽球公開賽女子雙打(以下簡稱女雙)技術表現差異。方法:影片分析2019年台北羽球公開賽女雙8強及女雙16強影片,分別合計國外女雙7場(18局)和國內女雙4場(8局)。分析變項有擊球技術:網前放球、撲球、推球、挑球、攔截球、平抽球、殺球、長球、切球及擋網球;擊球落點:前左區、前中區、前右區、中左區、中央、中右區、後左區、後中區及後右區;擊球效果:直接成功、間接成功、一般表現、間接失誤及直接失誤。所得資料採用描述性統計及百分比差異檢定法分析,比較國內外女子雙打羽球選手各種擊球技術、擊球落點及擊球效果的差異,統計顯著水準訂為α=.05。結果:一、平抽球和殺球技術達顯著差異(p<.05),其中以推球為主要運動的技術。二、前中、正中和右中等擊球落點達顯著差異(p<.05),在各種擊球落點中以中左區為主要落點位置。三、各種擊球效果以一般表現(五拍後失誤)為最普遍。結論:2019年台北羽球公開賽女子雙打比賽中,以推球為首要運用的擊球技術,擊球落點選擇以中左區為主要位置,而發球後雙方選手連續來回擊球五拍(含)以上的擊球效果比例最高。
關鍵詞:羽球技術、擊球落點、得失分表現
Purpose: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 in technical performance of women's doubles at the 2019 Taipei Badminton Open. Method: Video analysis the top 8 women's doubles finals and the top 16 women's doubles in the 2019 Taipei Badminton Open, total of 7 foreign women's doubles matches18 innings, and 4 domestic women's doubles 8 innings. Analysis variables include batting techniques: close net shot, hit, push shot, lob shot, intercept, drive, smash, clear, drop shot and net shot; the hitting point: the front left, front center, front right, center left, center, center right, rear left, rear center, and rear right. The hitting effects: direct success, indirect success, general performance, indirect errors, and direct errors. Compare the various batting techniques, hitting points and hitting effects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percentage difference test. Significant level was set at α=.05. Results: Frist, differences in batting techniques (p<.05) were drive and smash. All kinds of batting techniques are mainly flat push shot. Second,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hitting points (p<.05) were front center, center and right center. In the hitting points, the left midfield is the location. The last, various hitting effects were based on more than five shots back and forth. Conclusion: In the women's doubles match, push and smash are the primary techniques for hitting the ball. The position of the hitting point is mainly in the left midfield. And, the hitting effect starts with more than five shots.
Keywords: badminton technique, hitting point, gain and loss type
2019年中華台北羽球公開賽賽程表(2019年9月8日)。
【資料檔】引自網址:http://www.chinesetaipeiopen.com/
王文教(1995)。中國體育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5,501-502。
王文科、王智弘(2009)。教育研究法-增訂第十二版。台北:五南圖書。
王文教、李永波、張家驛(1995)。中國體育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羽球運動。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方有恆(1994)。羽球原理。台北:異軍出版社。
尤志偉(2004)。世界羽球盃賽男子雙打選手前三拍技術之探討,屏師運動科學學刊,1,97-109。
吳芳茜(2016)。羽球女子雙打比賽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呂芳陽、盧正崇(2005)。羽球單打戰術與專項體能訓練結合之分析。大專體育,76,14-18。
李誠志(1994)。教練訓練指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汪劊、陳文菁(2006)。羽球賽制變革及其影響研究。江西教育學報,3(27),62-64。
林如瀚、余國豪(2012)。籃球比賽策略的動態偵查。中華體育季刊,26(1),145-150。
林政翰(2011)。2010年中華台北羽球公開賽女子選手競賽表現之標記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台東大學,台東市。
林益民(2008)。以標記分析比較不同計分制度之差異~以國際女子羽球雙打為對象(未出版碩士論文)。台東大學,台東市。
林靜宜(2010)。世界排名第一女子羽球單打選手張寧競賽表現之標記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台東大學,台東市。
紀世清(2001)。羽球運動技術內容之探討。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1(2),159-173。
凃凱傑(2008)。世界級男子單打羽球選手林丹競賽模式與技術型態之標記分析。台大體育學報,11,31-50。
涂國誠(1995)。羽球雙打技術概述。臺灣體育,82,43-47。
涂國誠(2000)。羽球雙打戰略擬定及戰術應用的分析。大專體育,48,69-74。
涂國誠(2007)。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體育學報,40(3),129-141。
涂國誠(2008)。羽球雙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研究。運動教練科學,12,45-54。
陳建寧(1998)。試談如何提高推球質量。體育科技,19(3),18-19。
陳緯(2016)。男子羽球雙打技術分析-以2015年世界羽球錦標賽男雙八強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孫彩卿(2012)。羽球女子雙打技、戰術之特殊性。大專體育,119,42-47
張世宗(2010)。2009年台北羽球公開賽混合雙打前三拍技術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張博、邵年(1997)。羽毛球。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張韻茹(2012)。羽球女子雙打比賽技術之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許維茜(2007)。國家級與國際級女子羽球單打競賽表現之標記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台東大學,台東市。
曾凡輝、王路德、邢文準(1992)。運動員科學選才。大陸:人民體育出版社。
程嘉彥(1980)。羽球教練理論與實際。台北:羽球月刊社。
黃世忠(2006)。男子羽球雙打擊球動作技術分析--以2005年台北羽球公開賽前八強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市。
黃智杰(2016)。國內男子羽球單打選手周天成競賽表現之標記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溫卓謀(1999)。不同性別與運動經驗之羽球運動員預期對手正手擊球方向及深度準確性之研究。「1999年國際大專運動教練科學研討會」論文發表。國立體育學院。
溫卓謀(2006)。國家級與國際級頂尖羽球雙打運動員競賽表現之標記分析 : 以2003至2005年全國排名賽及國際性羽球競賽為析論對象。屏東縣:睿煜出版社。
廖焜福(2002)。羽球運動(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鄭賀珍、陳盛彬、林國欽、黃全成(2012)。羽球雙打前三拍擊球戰術之探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1(3),230-235。
潘莉(2004)。談羽毛球女子雙打項目的扣殺與封網。南京體育學學報,3(1),54-55。
蔡慧敏(2004)。羽球女子雙打技戰術之淺談。淡江體育,7,119-123。
歐陽志萍(2012)。羽毛球女子雙打項目21分賽制技戰術特徵分析。當代體育科技,2(31),83-84。
劉智英、鄭明輝(2009)。世界羽毛球男子雙打發球技術分析。湖北體育科技,28(1),112-113。
劉彥博(2011)。廣州亞運會羽毛球男單決賽得失分對比分析。湖州師範學院學報,33(2),72-75。
劉淑芝(2011)。羽球女子雙打比賽技術和戰術分析--以2008奧運女子雙打冠軍(中國杜靖/于揚)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盧正崇、黃奕仁(2008)。羽球雙打前三拍技術之淺析。大專體育,95,25-29。
戴金彪(1998)。當今羽毛球男子雙打技戰術運用情況的分析。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2(2),36-40。
戴磊(2009)。北京奧運會羽毛球男雙決賽失利之技術分析。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漢文綜合版),28(2),208-209。
簡佑修(2005)。2004年雅典奧運爭取羽球男子單打參賽資格之研究--以簡佑修選手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簡毓瑾(2007)。世界級羽球女子雙打前四拍之技戰術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蘇志明(2010)。世界頂尖羽球男單選手競賽表現之標記分析--以李宗偉、林丹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Fuchs, M., Faude, O., Wegmann, M., & Meyer, T.(2014). Critical evaluation of a badminton-specific endurance tes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nd Performance, 9(2), 249-255.doi:org/10.1123/ijspp.2012-0387.
Hong, Y., & Tong, Y. M.(2000).The playing pattern of the world's top single badminton players in competition-A notation analysis.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 38,185-200.
Hughes, M. D., & Franks, I. M.(2004). Notational analysis of sport. London: E & 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