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筠瑄
Wang Yun hsuan
論文名稱: 浮雲‧人身---王筠瑄陶藝創作論述
Clouds, Human body – Ceramic Art Creation Discourse of Wang Yun hsuan
指導教授: 葉俊顯
YE JYUN SIAN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1
中文關鍵詞: 浮雲人身陶瓷雕塑變形
外文關鍵詞: floating clouds, human body, Ceramic sculpture, transform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浮雲‧人身---王筠瑄陶藝創作論述
    摘要

    在《周書‧蕭大圜傳》:「人生若浮雲朝露,寧俟長繩第景,實不願之。」提到人生如浮雲朝露般短促。筆者生活在這繁忙喧囂的都市叢林中,嘗試追求一份對俗世的超脫與反動,貼近萬物與生活的對話,試著去賦予這種感覺一個存在的形體,不愚昧跟隨世俗,藉由「浮雲」(意旨人生轉瞬即逝)與「人身」(意旨筆者自我個體生命象徵之移情作用),透過反都會化進而體現筆者內在生命情愫的心理狀態之探索為出發,藉由陶土為創作媒材,運用嫁接、變形等技法,將生命經驗昇華到作品上,塑造出雲與人身解構再建構之新的擬物象,將這些曾經留在生命中的印記透過自我潛意識的擬物像實體化,存留住這段浮雲朝露的人生。
    本篇創作論述針對變形與想像和雲與人身的相關文獻進行探討,並透過創作行為將生命經驗不斷堆積去釋放在陶土中,逐漸鋪陳出以筆者生命情態為主軸的創作理念與表現形式。作品分為三系列,系列一以「花之人態」系列作品詮釋筆者的行為模式受到慾望的牽動。系列二以「獨白‧人話」系列作品表達筆者內心獨白與無形壓抑的立場。系列三以「浮雲之後的誕生」系列作品表達筆者欲突破卻又受牽制的妥協人生。

    關鍵字:浮雲、人身、陶瓷雕塑、變形。


    Clouds, Human body –
    Ceramic Art Creation Discourse of Wang Yun hsuan
    Abstract
    According to Biography of Xiaodahuan in Book of Zhou, “Life is just like floating clouds and morning dew. I just hope I can tie up the time”. Its author mentions that life is as short as floating clouds or morning dew. Living in a hustling and bustling city, the author tries to be detached and superior to the mundane affairs, trying to get closer to nature and to have dialogue with life, attempting to endow this feeling with an existent form and not going with the flow. Through “floating clouds” (transient life) and “human body” (the transference of the author’s individual life symbol), as well as anti-urbanization, the author’s psychological states of internal affection is explored as a starting point. Through pottery clay as the medium of creation, graft, transformation and other skills are used to embed life experiences in the work, creating a new objectification of decon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from clouds and human body. Through the objectification of self subconscious, the life imprint of floating clouds and morning dew will be recorded.
    The study examines the related literature of transformation, imagination, clouds and human body. Through creation, the ever accumulating life experiences will be released into the pottery clay, and then creative ideas and manifestations with the author’s life affection at its core are elaborated step by step. The work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ries. Series One, “Human Form of Flowers”, elaborates that the author’s behavior pattern is influenced by desires. Series Two, “Monologue, Human Words”, describes the author’s internal monologue and intangible repressed position. Series Three, “Birth after the Floating Clouds”, describes that the author attempts to seek for a breakthrough while constrained by life, which makes him/her be forced to compromise.

    Keywords: floating clouds, human body, Ceramic sculpture, transformation

    謝誌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次 V 圖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創作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創作架構與流程 5 第三節 創作內容與方法 6 第四節 創作範圍與限制 7 第五節 重要名詞釋義 9 第二章 創作學理基礎 第一節 變形與想像的相關文獻 11 第二節 雲與人身的相關文獻 20 第三節 土的性質與發展 24 第四節 相關藝術創作與分析 28 第三章 創作理念、形式內容與技法 第一節 創作理念 39 第二節 創作形式與內容 42 第三節 創作技法 46 第四章 創作作品說明 第一節 花之人態系列 51 第二節 獨白‧人化系列 58 第三節 浮雲之後的誕生系列 66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結論 86 第二節 展望 87 參考書目 89 參考網站 91

    參考書目
    Ernst Cassirer著,結構群譯,《人論》,台北,結構群出版社,1991。
    王才勇著,《現代審美哲學-法蘭克福學派 美學論述》,書林出版,2000。
    余伯特˙達彌施著,董強譯,《雲的理論》,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
    邱宜文著,《山海經的神話思維》,文津出版社,2002。
    馬克.愛普斯坦著,梁永安譯《那一夜,佛洛伊德遇見佛陀,聊欲望 Open to Desire》,橡實文化出版,2007。
    恩斯特‧卡西勒著,于曉譯,《語言與神話》,桂冠出版社,2002。
    浦忠成著,《原住民的神話與文學》,台北,臺原(吳氏總經銷),1999。
    姥海永著,《神話與鏡像》,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
    高宣揚著,《佛洛伊德主義》,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3。
    高兵強著,《工藝美術運動》,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
    徐累著,《身體的祕境》,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徐文琴著,《當下關注-台灣陶的人文新境》,台北市立美術館出版,1995。
    威廉‧艾爾文著,董美珍譯,《慾望 ON DESIRE》,中國青年出版社,2008。
    威廉‧爾凡(William B. Irvine),杜默譯,《慾望解剖室》,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
    威廉‧沃林格(Wei Lianwo Ringer),王才勇譯,《抽象與移情︰對藝術風格的心理學研究》,金城出版社,2010。
    許君瑋,《獸形人-異質圖像介入之彩墨創作研究》,碩士論文。
    陳秉璋、陳信木合著,《藝術社會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
    喬瑟夫‧坎伯著,朱侃如譯,《神話:內在的旅程,英雄的冒險,愛情的故事》,立緒出版社,1997。
    葉舒憲著,《結構主義神話學》,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榮格文集,徐德林譯,第二卷《轉化的象徵》,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1。
    榮格著,馮川、蘇克譯,《心理語文學》,九大出版,1994。
    蔣勳著,《美的覺醒》,山東出版社,2008。
    齊彪,《陶藝的起源與流變研究》,遠樓出版社,2006。
    樂蘅軍著,《中國原始變形神話試探》《古典小說散論》,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4。
    劉法民著,《怪誕藝術美學》,人民出版社,2005。
    劉鎮洲著,《日本的陶藝(下)-從日本陶藝的發展看日本陶藝的風格與特質》,台灣美術第八期,1990。
    羅蘭‧巴特著,李幼蒸譯,《符號學原理》,中國人民出版,2008。
    《藝術欣賞期刊 art Appreciation》第七卷第六期,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出版,2011。
    《雕塑研究》學術半年刊 第六期,財團法人朱銘文教基金會 朱銘美術館,2011。
    《雕塑研究》學術半年刊 第七期,財團法人朱銘文教基金會 朱銘美術館,2012。

    參考網站
    http://www.ginza-kikaku.com/en/artist/kunihiko-nohara,2012/03/20。
    http://naotoknst.com,2013/06/17
    http://blog.artlib.net.tw,2013/06/17
    http://johnsontsang.wordpress.com/2011/09/28/profile-of-johnson-tsang/,2013/03/23
    http://www.liart.com.tw,2013/03/25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