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徐瑩珍
論文名稱: 公共藝術教學對國中學生環境美學的影響
IInfiuence of Teaching Public Art on the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Competence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指導教授: 呂燕卿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39
中文關鍵詞: 公共藝術公共藝術教學美感覺知環境美學素養
外文關鍵詞: Public Art, Public Art Teaching, Aesthetic Awareness,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Competence
相關次數: 點閱:4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瞭解施行公共藝術教學,對國中學生環境美學素養產生的影響。研究方法首先透過文獻探討,釐清公共藝術的教學價值與國中學生的美感知能發展;其次設計研究工具「國中學生環境美學素養問卷」,再以實際十週十節課的教學活動「美麗新環境-公共藝術繽紛你的生活」,檢視國中學生在環境美學素養上,前、後兩次測驗表現的差異;最後將研究過程中量化及質化的資料加以分析,探討公共藝術教學與國中學生環境美學素養之間的關係,並針對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者與後續研究提出建議。研究的結論羅列如下:
    一、提昇國中學生環境美學素養的公共藝術教學課程,包含「鑑賞教學-公共藝術大觀園」與「表現教學-我思故我在」兩大單元,分別以「城市中的小精靈」、「舊瓶裝新酒」、「人前人後人來瘋」,以及「源來如此」、「校園大搜查」、「角落真美麗」六個單元來實施。
    二、公共藝術教學的內容有學生居住環境區域之環境景觀、公共藝術作品賞析,台灣代表性公共藝術作品介紹,校園公共藝術的創作活動;其教學內涵與價值以提升學生對環境的美感認知、美感判斷及美感實踐為目標;教學的方法為問思觀察法、合作學習法、實作法,並以學習單及學習測驗卷加以評量國中學生的環境美學素養能力。
    三、公共藝術教學確實能提升國中學生的環境美學素養;國中學生能覺知環境中各種景象的美感差異,並產生不同好惡程度的判斷,但是對於環境裡,公共性與人文性事物的認知及理解能力較為不足;在藝術面上關於表現形式、表現意涵的解讀能力也尚待加強。
    四、公共藝術教學對國中學生環境美學素養的影響為:1.增進環境訊息與意涵的解讀能力2.增進美感環境條件的理解能力3.增進對美感環境的敏銳程度4.增進美感元素的自我見解5.增進環境美化方法的認識6.獲得環境美化的成就感。


    This study is mainly to understand what influence will be yielded on the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competence for junior high students (Grades 7, 8 and 9) after implemented the curriculum of teaching the public art. The research method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hases: firstly, through the literature review, the researcher has sorted out the teaching values of the public art and the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competence that junior high students should be possessed; secondly, designed the research tool: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Competence Questionnaire for Junior High Students” and reviewed the difference in their performance of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competence before and after implementing the practical teaching activity: 10 lessons of “Beautiful New Environment – Public Art Flourishing ” in 10 weeks; and, lastly, analyzed the quantified and qualitative data in the process of research in order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aching of public art and the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competence for junior high students, and proposed suggestions for teachers and teaching solutions of the public art.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showed as follows:
    1. In order to increas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competence of the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the curriculum of the public art teaching include two main units: “Appreciation Teaching – Grand View of Public Art” and “Expression Teaching – I Think, therefore I Am”, and will be implemented by these six following subunits: “Fairy in Cities”, “New Wine in Old Bottle”, “People Make Me Happy”, “That’s What It Originated From”, “Campus Survey” and “Beauty in Corners.”
    2. Contents of the public art teaching are the environmental scenes in their living environment and area, appreciation of the public artwork, introduction to iconic public artworks in Taiwan and the creation activity of the public art in campus. The connotation and value of the public art teaching is regarded to improve students’ aesthetic cognition, judgment and implementation as the teaching goal. Methods of the public art teaching include the inquiry observation,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nd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in addition, learning sheets and tests are adopted to evaluate junior high students’ competence of the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3. The public art teaching can certainly improve junior high students’ competence of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They can be aware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various scenes in environment and yielded the judgment with different likeable and dislikeable levels. However, they are lacked for the cognition and comprehension of the public and humanized matters in environment; and they also need to be improved on their interpretation to the performance form and connotation for arts.
    4. Influences of teaching public art on the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competence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cluded: 1. Increase the comprehensive competence for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nd connotation; 2. Increase the understanding of requirement for the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3. Improve the perceptive level for the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4. Improve the self-understanding for the for the aesthetic element; 5. Increase the recognition of beatifying methods for environment; and 6. Obtain the sense of fulfillment from continuously implementing the environment beatification.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6 第三節 研究方法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五節 名詞解釋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 公共藝術的界定、內涵與美學價值 15 第二節 公共藝術教學課程的目的、內涵、重要性與相關研究 26 第三節 環境美學素養與公共藝術及藝術教育的議題探討 41 第四節 國中學生的身心發展、美感發展 5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課程規劃 61 第一節 研究情境與研究對象 61 第二節 研究工具 64 第三節 課程規劃 72 第四章 教學實施與討論 79 第一節 資料蒐集與教學準備 79 第二節 教學實施歷程紀錄 82 第三節 教學回饋與省思 94 第五章 國中學生環境美學素養分析 119 第一節 國中學生環境美學素養的美感認知分析 119 第二節 國中學生環境美學素養的美感判斷分析 126 第三節 國中學生環境美學素養的美感實踐分析 153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61 第一節 結論 162 第二節 建議 167 參考文獻 172 附錄一 國中學生環境美學素養知能問卷 176 附錄二 公共藝術教學教案 181 附錄三 公共藝術學習評量單 190 附錄四 公共藝術學習心得意見單 192 附錄五 城市中的公共藝術學習單ⅠⅡ 194 附錄六 校園大搜查-校園角落的美麗與哀愁學習單 196 附錄七 校園大搜查-學校校園環境意見訪談單 197 附錄八 修正前的公共藝術教學課程大綱 198 附錄九ⅠA 城市裡的公共藝術單元-新竹地區公共藝術作品 201 附錄九ⅠB 城市裡的公共藝術單元-台灣地區代表性公共藝術作品 205 附錄九Ⅱ 單元二「舊瓶裝新酒」的公共藝術案例 207 附錄九Ⅲ 單元三「人前人後人來瘋」的公共藝術案例 209 附錄十Ⅰ 石椅彩繪設計學習單成果 213 附錄十Ⅱ自主學習學習單成果 214 附錄十Ⅲ「學校校園環境意見訪談學習單」成果 215 附錄十一Ⅰ 第一次問卷設計之專家學者評鑑問卷 216 附錄十一Ⅱ 第一次問卷設計之專家學者意見統整 223 附錄十二Ⅰ第二次問卷設計之專家學者評鑑問卷 224 附錄十二Ⅱ 第二次問卷設計之專家學者意見統整表 232 附錄十三Ⅰ 第三次問卷設計之專家學者評鑑問卷 233 表次 表2-1 研究者整理陳榮瑞碩士論文之相關公共藝術教學要點31 表2-2 研究者整理蔡雅芬碩士論文之相關公共藝術教學要點33 表2-3 研究者整理吳美慧碩士論文之相關公共藝術教學要點34 表2-4 研究者整理蔡彥彥碩士論文之相關公共藝術教學要點35 表2-5 研究者整理曹勝豐碩士論文之相關公共藝術教學要點36 表2-6 學者闡述公民美學及公民美學與公共藝術、環境美學素養之相關性44 表2-7 Gardner與Parsons在國中階段學生美感發展研究的主張54 表2-8 理性主義學者與經驗主義學者對美感之主張56 表3-1 研究學校之SWOT分析62 表3-2 研究工具說明表68 表3-3 研究資料的分類及引用說明70 表4-1 公共藝術鑑賞教學中介紹的作品屬性一覽表80 表4-2 校園公共藝術石椅彩繪創作歷程89 表4-3 學生公共藝術學習評量單之欣賞心得95 表4-4 學生印象深刻的公共藝術作品及原因96 表4-5-1 學生自評-學校校園環境意見訪談單98 表4-5-2學生自評-校園石椅彩繪圖稿的設計創作99 表4-5-3學生自評-校園石椅彩繪創作的票選活動與定案100 表4-6-1學生自評-我瞭解油漆彩繪工具的準備100 表4-6-2學生自評-我瞭解如何使用油漆101 表4-6-3學生自評-油漆彩繪效果的滿意度102 表4-7-1學生彩繪石椅前後的喜好差異與原因說明104 表4-7-2石椅彩繪過程中同學或師長的讚美與自身感受歸納表106 表4-8 學生自評-校園公共藝術創作對校園美感的成效107 表4-9 學生自評-完成校園公共藝術創作後對校園環境的維護態度107 表4-10學生自評-認同自己有能力改變環境美感的意願107 表4-11學生自評-公共藝術學習對環境美學素養的幫助108 表4-12學生自評-公共藝術的表現媒材與環境美感關係的認知程度108 表4-13學生自評-對公共藝術的表現形式與環境美感關係的認知程度109 表4-14 學生自評-對公共藝術創作需要考量環境面向的認知程度109 表4-15 學生自評-影響環境美感因素的認知程度110 表4-16-1 學生對公共藝術作品欣賞認知的開放性自評表110 表4-16-2 學生對油漆彩繪的開放性自評表111 表4-17 學生彩繪石椅活動的整體心得表112 表5-1 學生對空間美感環境需要具備條件的前後測認知差異表119 表5-2 國中學生對公共藝術作品設置判斷的前後測比較表121 表5-3 國中學生對公共藝術認知判斷的前後測比較表122 表5-4 國中學生對環境中公共藝術想法的前後測比較表123 表5-5 國中學生判斷是否為公共藝術作品的前後測比較表124 表5-6 國中學生判斷何者為舒適優美環境的前後測比較126 表5-7 國中學生選擇公共藝術作品與環境結合良好圖例的前後測比較127 表5-8 國中學生選擇公共藝術作品與環境結合良好圖例的前後測原因129 表5-9 國中學生判斷裝置類型公共藝術作品適合設置區位的前後測比較130 表5-10 國中學生對公共藝術美感判斷的前後測比較131 表5-11-1 國中學生對印順橋符合美之原理或美感感受的前後測比較133 表5-11-2 國中學生對印順橋與周圍環境融合程度的前後測比較134 表5-11-3 國中學生對印順橋與周圍環境融合程度的前後測原因說明134 表5-12-1 國中學生對圖D3作品位置認知的前後測比較136 表5-12-2 國中學生對圖D3作品內容認知的前後測比較137 表5-12-3 國中學生對圖D3創作手法的前後測比較137 表5-12-4 國中學生對圖D3作品與環境融合程度的前後測比較138 表5-12-5 國中學生對圖D3作品與環境融合程度前後測的原因說明138 表5-13-1 國中學生對圖D4作品位置認知的前後測比較140 表5-13-2 國中學生對圖D4作品創作媒材認知的前後測比較141 表5-13-3 國中學生對圖D4作品適切主題名稱判斷的前後測比較142 表5-13-4 國中學生對圖D4作品喜好程度的前後測比較142 表5-13-5 國中學生對圖D4作品喜好程度的前後測原因說明143 表5-14-1 國中學生對學校環境景觀美感認同觀點的前後測原因說明144 表5-14-2 國中學生對學校最具美感環境的前後測選擇及原因說明147 表5-14-3 國中學生對學校最需改善環境的前後測選擇及原因說明149 表5-15-1 國中學生認為可以具體美化校園方法的前後測原因說明153 表5-15-2 國中學生認為可以具體美化居家空間方法的前後測原因說明156 圖次 圖1-1 研究架構與流程圖7 圖2-1 公共藝術與人與空間、環境以及美學的關係圖21 圖2-2 美感反應的組成條件圖43 圖2-3 促進環境美學素養之相關概念圖51 圖3-1 公共藝術教學架構圖74 圖4-1 石椅彩繪工作分配圖88 圖4-2 石椅彩繪前後差異圖105

    參考文獻

    一、書籍:
    王秀雄(1998)。觀賞、認知、解釋與評價-美術鑑賞教育的學理與實務。台北。史博館。
    王玉齡(2005)。玩藝學堂-校園公共藝術【公民美學‧公共藝術系列07】。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王煥琛 柯華葳著(1999)。青少年心理。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史作檉序:侯宜人(1994)。自然‧空間‧雕塑。亞太圖書。
    林曼麗(1994)。初探二十一世紀台灣視覺藝術教育新趨勢《亞洲藝術教育國際 學術研討會》。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胡寶林(2006)。公共藝術空間新美學。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倪再沁(1997)。台灣公共藝術的探索。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張春興(2003)。教育心理學。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
    陳瓊花(2006)。公民美學和社會教育之未來展望。【文建會網路學院Case智庫4 公民美學系列】。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教育部(2005)。藝術教育政策白皮書。台北市。教育部。
    崔光宙(1992)。美感發展判斷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才郎(1994)。公共藝術與社會的互動,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漢寶德(2006)。漢寶德談藝術教育。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
    漢寶德(2007)。談美感。台北市:聯經。
    潘藩(2006)。現代公民的美學(上)。【文建會網路學院Case智庫4 公民美學系列】。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潘宜廣、蔡青雯譯,南條史生著(2004)。藝術與城市。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劉伯樂(1997)。和青少年談公共藝術。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劉維公(2006)。公民美學與現代社會。【文建會網路學院Case智庫4公民美學系列】。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二、期刊:
    周雅菁(2010)。台灣公共藝術政策概述。公共藝術簡訊,93,17-23。
    陳惠婷(2009.12-2010.1、2010.2-3)。公共藝術簡訊,92,22-2793;93,24-29。
    邱惠儀(2010)。公共藝術的廣度。公共藝術簡訊,94,。
    張家琳(2009)。當藝術教育有了不一樣的解釋-探究當代視覺藝術教育的多元議題。美育,170, 82-87。
    蘇雅慧(2008)。我們需要怎樣的美育?-美感教育與藝術教育的相對。美育,165,
    58-67。

    三、學位論文:
    王伯魁(2006)。台北縣中等學校校園公共藝術之研究。華梵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古宴榕(2003)。公共藝術運用在國小藝術教育課程模式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教師在職進修國民教育研究所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吳美慧(2005)。Erickson主題式課程設計模式應用於校園公共藝術教學之研究:以台北縣溪洲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婉怡(2005)。教育活動置入公共藝術設置案之研究:台北市立建成國中校園公共藝術案例分析。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張美智(2003)。環境藝術教育之理論建構與教學實驗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及推廣部教師在職進修國民教育研究所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張曉平(2004)。室內環境之美學因素與美感反應關係之研究-以住宅客廳為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曹勝豐(2008)。校園公共藝術教學行動研究:以國小六年級學童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陳榮瑞(2002)。社區取向藝術教育統整課程設計研究-以台北市北投地區公共教學為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在職進修專班藝術教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陳金永(2004)。捷運公共藝術應用於國小教學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莊瑩琦(2008)。國小高年級公共藝術鑑賞教學之行動研究-以高雄捷運公共藝術為教材。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彭貞貞(2007)。公共藝術對城市空間美學的影響-以高雄市為例。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蔡彥彥(2006)。社會重建取向在視覺藝術教學之研究-以關渡社區公共藝術之教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雅芬(2004)。國小五年級公共藝術導賞教學之行動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教學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蘇晃毅(1999)。從「人、作品、空間」之互動,探討公共藝術在台北捷運空間的角色。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蘇永森(2004)。校園公共藝術作為空間美感教育媒介之研究-以台北市福星、文昌及士東國小為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四、網路資訊:
    周雅菁(2009)。台灣公共藝術政策概述。文建會藝文部落格-文建會公共藝術網。http/://blog.cca.gov.tw/blog/publicart/articleAction.do?method=doViewBlogArticle&articleId=MjQwNQ
    陳瓊花(2004)臺灣民眾美感素養發展與藝術教育改進之研究期末報告。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研究單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http://192.192.169.230/cgi-bin/edu_project/d_display?home=&path=/ap/edu_project/toc&sysid=000001092&qval=%C3%C0%B3%4E%B1%D0%A8%7C&phonetic=0&fuzzy=0&password=&ori_db=&search_field=keyword;
    台北當代藝術館廣場至捷運站公共藝術設置案http://60.250.96.120/mocataipei/public_art/public_art.html
    許峰旗(2005)公民美學運動。http://linyes.blogspot.com/2006/02/by.html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