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史甄陶
論文名稱: 元代前期徽州朱子學--以胡一桂、胡炳文和陳櫟為中心
指導教授: 祝平次
林聰舜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44
中文關鍵詞: 胡一桂胡炳文陳櫟元代徽州朱子學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探討元代前期徽州地區學者—胡一桂、胡炳文和陳櫟,繼承和發展朱子學的問題,為要了解元代科舉尚未施行之前,徽州地區朱子學興盛的原因,以及這三位學者發展朱子學的貢獻。第二章首先處理南宋徽州士人對朱子學的態度,強調朱熹生前其學說在徽州的影響力有限,直到南宋後期被官方認可,朱熹才成為徽州地方文化的象徵,朱子學也普遍受到徽州士人重視。第三章討論胡一桂家學與朱子學的關聯,並提出他對《周易》的看法,一方面遵循朱熹《易》學體例和《易》圖繪製方法,另一方面對古《易》體例的演變,卻不同於朱熹的意見,同時他也吸收漢代《易》學的見解。第四章討論胡炳文為發揚家學和地方文化,對經學和朱子學的看法,並且管理由家族出資的明經書院。此外,探究他對南宋饒魯的批評,和吸收饒魯不同於朱熹的解說。最後說明胡炳文將朱熹〈齋居感興〉提升至儒家經典的意圖,不僅強調要由朱熹註經的方法註詩,在內容上則偏向蔡氏家學的意見。第五章討論陳櫟對朱子學的思考。他重視朱子學,也與家學背景有關,可是未必全盤接受朱熹的經註,因為他主張解經要配合上下文的字詞,同時這原則也影響他對朱熹《四書》版本的選擇。此外,陳櫟主張經史合一的史學觀,有意將道學觀點融入歷史寫作之中。這三位學者為了保存家學與地方文化,在元代前期徽州地區發揚朱子學說。他們特別重視朱熹的註經方法和經書架構,並將朱子學的觀點,延伸至詩文和歷史等領域,同時他們也反省朱熹的經學註解,以及檢討南宋時期朱子學者的意見,提出與朱熹不同的看法,為要使朱熹的學說更加完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回顧………………………………………………3 第三節 研究取向與途徑………………………………………9 第二章 南宋徽州地區的朱子學……………………………………11 第一節 程洵與朱熹的往來……………………………………11 一、程洵的家學與師承……………………………………13 二、程洵與朱熹的交往情況………………………………16 三、程洵與朱熹的論學歷程………………………………19 四、小結……………………………………………………27 第二節 慶元黨禁前後的發展…………………………………30 一、徽州士人對朱子學的態度……………………………31 二、徽州朱子學者的社會地位……………………………34 三、許月卿對朱子學說的觀點……………………………36 四、小結……………………………………………………40 第三章 胡一桂對朱子學的繼承與發展……………………………42 第一節 家學與交遊……………………………………………42 一、以朱子學為主的家學傳統……………………………43 二、交遊的對象……………………………………………47 三、繼承家學與實踐朱子學………………………………54 四、小結……………………………………………………56 第二節 對朱熹《易》學的探討………………………………58 一、《周易》體例問題……………………………………59 二、《易》圖的解釋與製作………………………………68 三、小結……………………………………………………77 第四章 胡炳文對朱子學的繼承與發展……………………………79 第一節 明經書院與朱子學的傳承……………………………79 一、家學、經學與朱子學…………………………………80 二、經營明經書院…………………………………………88 三、小結……………………………………………………98 第二節 《中庸通》對饒魯的批評與吸納……………………99 一、《中庸通》對饒魯意見的反駁………………………101 二、《中庸通》對饒魯意見的吸收………………………105 三、小結……………………………………………………114 第三節 《感興詩通》與朱熹〈齋居感興〉的比較研究……116 一、《感興詩通》的註解角度……………………………117 二、《感興詩通》的架構與解讀方法……………………123 三、《感興詩通》對朱熹〈齋居感興〉的疏通與發揮…128 四、小結……………………………………………………135 第五章 陳櫟對朱子學的繼承與發展………………………………137 第一節 反思朱子學……………………………………………137 一、家學與交遊……………………………………………139 二、科舉停辦後的反省與選擇……………………………146 三、對風俗與制度的思考…………………………………150 四、小結……………………………………………………159 第二節 從《四書》的版本問題論陳櫟對朱熹的認識………163 一、編《四書發明》的動機………………………………164 二、與胡炳文在《四書》版本觀點上的差異……………166 三、「以經解經」的原則優先於朱熹的經註……………172 四、小結……………………………………………………178 第三節 《增廣歷代通略》的史學觀…………………………180 一、纂寫《增廣歷代通略》的動機………………………180 二、對經史關係的思考……………………………………182 三、以經之道斷史之治……………………………………183 四、小結……………………………………………………192 第六章 結論…………………………………………………………194 附錄 論《在玆篇》的「道」與「文」……………………………205 參考書目………………………………………………………………227

    參考書目

    一、 胡一桂部份

    (一)著作

    元•胡一桂,《周易啟蒙翼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2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胡一桂,《易附錄纂註》,《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2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胡一桂,《詩集傳附錄纂註》,《續修四庫全書》第5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元•胡一桂,《十七史纂古今通要》,《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88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胡一桂,《在玆篇》,清抄本,藏於上海圖書館。
    元•胡一桂,《雙湖先生文集》,《續修四庫全書》第132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二)近人研究

    鍾彩鈞 2000 〈胡方平、一桂父子對朱子《易》學的詮釋〉。楊晉龍主編《元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頁195-235。
    郭彧 2002 〈元代的易圖—胡一桂的《文王十二月卦氣圖》〉,《孔子2000》網站,2002年5月26日,
    http://www.confucius2000.com/zhouyi/24hygwwgqt.htm
    史甄陶 2007 〈論《在玆篇》的「道」與「文」〉,《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7卷第4期,頁119-142。

    二、 胡炳文部份

    (一)著作

    元•胡炳文,《周易本義通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4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胡炳文,《四書通》,《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03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胡炳文,《雲峰集》,《四庫全書珍本》第四集第298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
    元•胡炳文,《感興詩通》,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熊繡刻本,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明初書林詹氏刊本,附錄於劉履《風雅翼》最後一卷,藏於台灣國家圖書館。
    元•胡炳文,《純正蒙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52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二)近人研究

    佐野公治 1988 〈胡炳文《四書通》〉,收於《四書學史ソ研究》,東京:創文社,頁234-236。
    廖雲仙 2005 〈胡炳文《四書通》〉,收於《元代論語學考述》,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頁349-393。
    史甄陶 2008 〈從《感興詩通》論胡炳文對朱學的繼承與發展〉,《漢學研究》第26卷第3期,頁93-122。

    三、 陳櫟部份

    (一) 著作

    元•陳櫟,《書集傳纂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1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陳櫟,《新安大族志》,《徽州名族志》,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3。
    元•陳櫟,《歷代通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88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陳櫟,《定宇集》,《四庫全書珍本》第二集第332-334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
    元•陳櫟,《勤有堂隨錄》,《百部叢書集成》第24輯《學海類編》,板橋,藝文印書館,1966。
    元•陳櫟,《感應經》,清順治丁亥(1647)兩浙督學李際期刊本,藏於台灣國家圖書館。
    元•陳櫟,《歷代蒙求》,明正統元年(1436)漢陽知府王靜刊本,藏於台灣國家圖書館。

    (二)近人研究

    宋漢理 1985 〈《新安大族志》與中國士紳階層的發展(800-1600年)〉,收於《江漢論壇》編輯部(1985)《徽商研究論文集》,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頁273-313。
    許華峰 1998 〈從陳櫟《定宇集》論其與董鼎《書傳輯錄纂注》的關係〉,《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8卷第2期,頁61-74。
    許華峰 2000 〈論陳櫟《書解折衷》與《書蔡氏傳纂疏》對《書集傳》的態度〉,楊晉龍主編《元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頁395-424。
    蘇惠慧 2005 〈論新安理學家陳櫟〉,《安徽師範大學學報》,第33卷第3期,頁277-282。

    四、 古籍文獻

    (一) 經部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李學勤主編,龔抗雲整理,《禮記正義•曲禮》,《十三經注疏整理本71》,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1。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李學勤主編,龔抗雲整理,《禮記正義•喪服小計-樂記》,《十三經注疏整理本76》,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1。
    宋•楊萬里,《誠齋易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朱熹,《四書或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97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朱熹,《孝經刊誤》,《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82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朱熹,《周易本義》,《朱子全書》第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宋•朱熹,《論孟精義》,《朱子全書》第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宋•朱熹著,徐德明點校,《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
    宋•呂祖謙編,《古周易》,《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5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趙順孫,《四書纂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01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吳真子,《四書集成》,元建刊本,藏於國家圖書館。
    宋•衛湜,《禮記集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0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馮椅,《厚齋易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6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稅與權,《易學啟蒙小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9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胡方平,《易學啟蒙通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0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董鼎,《孝經大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82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董鼎,《書傳輯錄纂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1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董真卿,《周易會通》,《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6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倪士毅,《四書輯釋大成》,日本文化九年(清嘉慶十七年,1812)覆刊元至正間日新書堂本,藏於台灣國家圖書館。
    元•倪士毅,《重訂四書輯釋章圖通義大成》,明刊本,藏於台灣國家圖書館。
    元•景星,《大學中庸集說啟蒙》,《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04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史伯璿,《四書管窺》,《四庫全書珍本》第67-68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
    明•胡廣,《周易傳義大全》,《四庫全書珍本》第十集3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0。
    清•王朝渠編,《饒雙峰講義》,《四庫未收書刊》貳輯第15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二) 史部

    漢•班固,《漢書》,台北:鼎文出版社,1980。
    宋•歐陽修,《新唐書》(新校本),台北:鼎文出版社,1979。
    宋•司馬光著,王令亦點校,《稽古錄點校本》,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87。
    宋•朱熹,《宋名臣言行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49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王稱,《東都事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82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劉時舉,《續宋編年資治通鑑》,《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28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26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李心傳,《道命錄》,《知不足齋叢書》,板橋:藝文印書館,1966。
    宋•滄州樵叟,《慶元黨禁》,《知不足齋叢書》,板橋:藝文印書館,1966。
    元•金履祥,《資治通鑑前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32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脫脫,《宋史》,台北:鼎文出版社,1980。
    元•作者不詳,《兩朝綱目備要》,《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29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作者不詳,王頲點校,《廟學典禮》,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明•宋濂,《元史》,台北:鼎文出版社,1980。
    明•胡粹中,《元史續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33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彭澤、汪舜民纂修,《(弘治)徽州府志》,《四庫存目叢書》史181冊,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影印明弘治刻本,台南縣:莊嚴文化事業,1996。
    明•程曈著,王國良、張健點校,《新安學繫錄》,合肥:黃山書社,2006。
    明•程美,《明經書院錄》,明正德10年(1515)刊嘉隆間(1522-1572)增補本,藏於台灣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
    明•戴廷明、程尚寬等撰,朱萬曙點校,《新安名族志》,合肥:黃山書社,2004。
    明•汪尚寧,《徽州府志》,明嘉靖刻本,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明•趙滂輯,《程朱闕里志》,揚州:廣陵書社,2004。
    明•作者不詳,《明經胡氏宗譜》,縮影資料,根據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刻本攝製,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硏究所圖書館,,1986。存於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
    明•黃宗羲原著,黃百家、全祖望補修,陳金生、梁運華點校,《宋元學案》,台北:華世出版社,1987。
    清•李清馥,《閩中理學淵源考》,《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60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施璜編,《紫陽書院志》,《中國歷代書院志》第九冊,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
    清•陳豐纂修,《陳氏宗譜》,清康熙十二年(1673)刻本,藏於安徽省圖書館。
    清•王懋竑,《朱子年譜》,《北京圖書館珍藏年譜叢刊》第27-28冊,北京:北京圖書館,1999。
    清•沈良弼修,《同治德興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西府縣志輯》第32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
    清•趙宏恩等編,《江南通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11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陶成等編,《江西通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16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嵇曾筠等《浙江通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25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夏力恕等編,《湖廣通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33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黃虞稷,《千頃堂書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76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潘國霖編纂,《清華胡氏統譜》,縮影資料,根據同治甲戌(1874)勳賢堂刻本攝製,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1986。存於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
    清•錫德修,石景芬等纂,《同治饒州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西府縣志輯29》,據清同治11年(1872)刻本影印,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
    清•程蓉照等纂修,《婺源韓溪程氏梅山支譜》,清宣統元年(1909)木活字本,藏於上海圖書館。
    清•徐定文,《皖學編》,藏於安徽省圖書館、上海圖書館。
    清•胡朝賀輯,《明經胡氏七賢集傳》,藏於安徽省圖書館。
    葛韻芬修,《民國重修婺源縣志》,《中國地方集成•江西縣府志輯》第27-28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

    (三) 子部

    宋•邵雍,《皇極經世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03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蘇轍,《老子解》,《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55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于恕輯,《無垢先生橫浦心傳錄》,《四庫存目叢書》子83冊,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明吳惟明刻橫浦先生文集附,台南:莊嚴文化事業,1995。
    宋•朱熹,《近思錄》,《朱子全書》第1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94。
    元•周密,《癸辛雜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40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史伯璿,《管窺外篇》,《四庫全書珍本》第8集第131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
    明•凌迪知,《萬姓統譜》,《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57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顧炎武,《日知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8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趙吉士輯,《寄園寄所寄》,《四庫存目叢書》子155冊,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藏清康熙三十五年刻本,台南:莊嚴文化事業,1995
    清•朱彝尊原著,侯美珍等點校,《點校補正經義考》,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1999。
    清•宮夢仁編,《讀書紀數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33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姚之駰,《元明事類鈔》,《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84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夏炘,《述朱質疑》,《景紫堂全書》第2-4冊,板橋:藝文印書館,1969。

    (四) 集部

    唐•呂溫,《呂衡州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77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邵雍,《擊壤集》,台北:廣文書局,1972。
    宋•蘇轍,《欒城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12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楊時,《龜山集》,《四庫全書珍本》第256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
    宋•朱松,《韋齋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33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朱熹著,陳俊民校編,《朱子文集》,台北:德富文教基金會,2000。
    宋•呂祖謙,《東萊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50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楊萬里,《誠齋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60-1161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程洵,《克庵先生尊德性齋小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31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宋•黃幹,《勉齋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68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蔡模,《文公朱先生感興詩》,《叢書集成新編》第71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宋•何基,《何北山先生遺集》,《百部叢書集成•金華叢書》,板橋:藝文印書館,1966。
    宋•王柏,《魯齋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6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許月卿,《先天集》,《續修四庫全書》第132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宋•歐陽守道,《巽齋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3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胡次焱,《梅巖文集》,《四庫全書珍本》第一集第332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
    宋•劉辰翁,《須溪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6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謝枋得,《疊山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4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真德秀,《文章正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55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真德秀,《西山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74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熊禾,《勿軒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0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金履祥,《濂洛風雅》,《百部叢書集成•金華叢書》,板橋:藝文印書館,1966。
    元•戴表元,《剡源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4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吳澄,《吳文正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7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程矩夫,《雪樓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02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劉岳申,《申齋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04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劉將孫,《養吾齋集》,《四庫全書珍本》第1集第344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
    元•虞集,《道園學古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07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黃溍,《金華黃先生文集》,《續修四庫全書》第1323冊,據清景元抄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元•徐明善,《芳谷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02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汪克寬,《環谷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20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趙汸,《東山存稿》,《四庫全書珍本》第2集343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
    元•吳師道,《吳禮部詩話》,《叢書集成簡編》第674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
    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59。
    元•傅習、孫存吾編,《元風雅》,《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68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林弼,《林登州集》,《四庫全書珍本》第1227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
    明•薛瑄著,孫玄常等點校,《薛瑄全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
    明•程敏政,《篁墩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52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程敏政,何慶善、于石點校,《新安文獻志》,合肥:黃山書社,2004。
    明•張志淳,《南園漫錄》,《四庫全書珍本》第二集210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
    明•胡應麟,《詩藪》,《四庫存目叢書》第418冊,南開大學圖書館藏明刊本,台南:莊嚴文化事業,1997。
    明•程資輯,《朱程問答》,清嘉慶13年刻本(1808),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
    明•黃宗羲,《明文海》,《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56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作者不詳,《經義模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77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王朝渠編,《饒雙峰講義》,《四庫未收書輯》,影印清乾隆五十八年石洞書院刻本,2000。
    清•吳之振編,《宋詩鈔》,《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62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厲鶚,《宋詩紀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84-1485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李修生主編,《全元文》,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
    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

    五、 近人論著

    (一) 徽州文化研究

    1. 專書

    王國良 2005 《新安理學與宋元明哲學》,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周曉光 2005 《新安理學》,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周曉光 2006 《徽州傳統學術文化地理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張健 2005 《新安文獻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詹杭倫 2002 《方回的唐宋律詩學》,北京:中華書局。
    薛貞芳 2007 《徽州藏書文化》,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蘇惠慧 2006 《元代新安理學研究》,安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2. 論文

    王國良 2003 〈朱熹與新安理學〉,《中國哲學史》,2003年第1期,頁107-111。
    多賀秋五郎著,劉淼譯 1956 〈關於《新安名族志》〉,收於劉淼輯譯(1988)《徽州社會經濟史研究譯文集》,合肥:黃山書社,頁96-124。
    佐野公治 1988 〈倪士毅《四書輯釋》〉,收於《四書學史ソ研究》,東京:創文社,頁236-245。
    宋漢理著,譚棣華譯 1984 〈徽州地區的發展與當地的宗族—徽州休寧范氏宗族的個案研究〉,收於劉淼輯譯(1988)《徽州社會經濟史研究譯文集》,合肥:黃山書社,頁19-75。
    李霞 2003 〈論新安理學的形成、演變及其階段性特徵〉,《中國哲學史》,2003年第1期,頁95-102。
    李霞 2005 〈論新安理學的實踐理性精神〉,《湖南大學學報》,第19卷第2期,頁26-28。
    周春健 2007 〈元代新安學派的四書學〉,《中國哲學史》2007年第2期,頁114-120。
    周曉光 1997 〈新安理學源流考〉,《中國文化研究》,夏之卷(總第16期),頁29-36。
    陶清 2003 〈「求真是之歸」與「求是」─新安理學思想理論特色及其治學特點初探〉,《中國哲學史》,2003年第1期,頁112-115。
    斯波義信著,劉淼譯 1972 〈宋代徽州的地域開發〉,收於劉淼輯譯(1988)《徽州社會經濟史研究譯文集》,合肥:黃山書社,頁1-18
    解光宇 2006 〈論新安理學家程洵〉,《黃山學院學報》,第8卷第4期,頁11-14。
    解光宇 2007 〈論朱升理學思想及其價值〉,《安徽大學學報》第31卷第2期,頁7-11。
    解光宇 2007 〈論新安理學家程先、程永奇父子〉,《黃山學院學報》,第9卷第1期,頁12-15。
    解光宇、朱惠莉 2004 〈鄭玉「和會朱陸」的影響及其思想〉,《合肥學院學報》第21卷第4期,頁11-13。
    靳友霞 2008 〈論新安理學的家學傳統〉,《衡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9卷第2期,頁103-108。
    趙華富 1999 〈元代的新安理學家〉,《學術界》,1999年第3期(總第76期),頁66-71。
    劉祥光 1997 〈中國近世地方教育的發展﹕徽州文人、塾師與初級教育,1100-1800〉,《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8期,頁1-45。
    劉祥光 1997 〈從徽州文人的隱與仕看元末明初的忠節與隱逸〉,《大陸雜誌》94卷1期,頁32-48。
    劉祥光 2005 〈明代徽州官學鄉賢祠研究〉,「『中國近世以降教育與地方發展』研討會」,台北:台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2005年8月1-2日。
    劉祥光 2005 〈明代徽州的宗族和社會〉,「『傳統東亞的家禮與國法』國際研討會」教育與法制的探討之二,台北:台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2005年6月2-3日。

    (二) 元代研究

    1. 專書

    Chan, Hok-lam and Wm. Theodore de Bary, editors Yuan Thought : Chinese thought and religion under the Mongols.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2.
    王明蓀 1992 《元代的士人與政治》,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周少川 2001 《元代史學思想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周春健 2008 《元代四書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查洪德 2005 《理學背景下的元代文論與詩文》,北京:中華書局。
    英•崔瑞德編,史衛民等譯 1998 《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
    孫克寬 1958 《蒙古漢軍及漢文化研究》,台北:文星書店。
    孫克寬 1968 《元代漢文化之活動》,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孫克寬 1976 《元代金華學術》,台中:東海大學出版。
    徐玉梅 1987 《元人疑經改經考》,東吳大學中文所76年碩士論文。
    徐梓 2000 《元代書院研究》,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
    徐遠和 1992 《理學與元代社會》,北京:人民出版社。
    袁中翠 2006 《元代鄭玉思想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
    張斐怡 1998 《元代江南書院的發展》。清華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
    廖雲仙 2005 《元代論語學考述》,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蒙思明 2006 《元代社會階級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蕭啟慶 1983 《元代史新探》,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蕭啟慶 1994 《蒙元史新研》,台北:允晨文化。
    蕭啟慶 1999 《元朝史新論》,台北:允晨文化。

    2. 論文

    片山共夫 2001 〈元代ソ家塾ズコゆサ〉,《九州大□東洋史論集》第29號 ,頁29-65
    片山共夫 2001 〈元代ソ家塾ズコゆサ(□)〉,《九州大□東洋史論集》第30號,頁86-125。
    何祐森 1956 〈元代書院之地理分布〉,《新亞學報》第2期第1卷,頁361-408。
    何祐森 1956 〈元代學術之地理分布〉,《新亞學報》第1期第2卷,頁305-366
    狄百瑞撰,侯健譯 1979 〈元代朱熹正統思想之興起〉,《中外文學》第8卷第3期,頁66-76。
    狄百瑞撰,施寄錦譯 1983 〈元代新儒家正統思想的興起〉(下),《思與言》第21卷第3期,頁315-335。
    狄百瑞撰,施寄錦譯 1983 〈元代新儒家正統思想的興起〉(上),《思與言》第21卷第1期,頁43-57。
    狄百瑞撰,施寄錦譯 1983 〈元代新儒家正統思想的興起〉(中),《思與言》第21卷第2期,頁113-246。
    林登昱 1998 〈論元代經學著述的發展趨勢〉,《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8卷第2期,頁75-95。
    牧野修二著,趙剛譯 1987 〈元代的儒學教育—以教育課程為中心〉,《松遼學刊》(社科版)1987年第3期(總第38期),頁70-78;轉69。
    夏傳才 2000 〈元代經學的社會歷史背景和程朱之學的發展〉,楊晉龍主編《元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頁119-144。
    孫克寬 1974 .〈元初南宋遺民初述--不和蒙古人合作的南方儒士〉,收於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編(1976)《中國史學論文選集》第二輯,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頁585-626。
    馬淵昌也 1992 〈元•明性理學ソ一側面—朱子學ソ瀰漫シ孫作ソ思想〉,《中國哲學研究》第4號,頁60-131。
    勞延□ 1976 〈元初南方知識份子—詩中所反映出的片面〉,收於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編(1976)《中國史學論文選集》第四輯,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頁231-283。
    黃智信 1997 〈元代經學研究論著目錄〉,《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7卷第2期,頁97-144。
    魏崇武 2004 〈20世紀大陸地區元代理學研究述評(下)〉,《哲學動態》2004年第4期,頁18-23。
    魏崇武 2004 〈20世紀大陸地區元代理學研究述評(上)〉,《哲學動態》2004年第3期,頁31-34。

    (三) 朱子學與其相關研究

    1. 專書

    方旭東 2005 《吳澄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包弼德著、劉寧譯 2001 《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申美子 1988 《朱子詩中的思想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朱鴻林 2005 《中國近世儒學實質的思辨與學習》,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何俊 2004 《南宋儒學建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不詳 1985 《中國書院史話》,台北:學海出版社。
    吳乃恭 1994 《宋明理學》,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吳展良編 2005 《朱子研究書目新編1900-2002》,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吳懷祺 2006 《中國史學史—五代遼宋金元時期:中國古代史學的繼續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束景南 2001 《朱熹年譜長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束景南 1991 《朱熹佚文輯考編年》,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
    李才棟 1996 《中國教育管理制度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李兵 2005 《書院教育與科舉關係研究》,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林忠軍 1998 《象數易學發展史》,濟南:齊魯書社。
    侯外廬等編 1984 《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柯慶明 2000 《中國文學的美感》,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祝平次 1994 《朱子學與明初理學的發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高令印、陳其芳 1986 《福建朱子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涂美雲 2005 《朱熹與三蘇之學》,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張立文 1985 《宋明理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莫礪峰 2000 《朱熹文學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許維萍 2000 《宋元易學復古運動》,東吳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
    郭紹虞 1985 《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台北:丹青出版社。
    陳來 1989 《朱子書信編年考證》,上海:人民出版社。
    陳來 1990 《朱熹哲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
    陳來 1993 《宋明理學》,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榮捷 1982 《朱子門人》,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陳榮捷 1982 《朱學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陳榮捷 1988 《朱子新探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陸建猷 2002 《四書集注與南宋四書學》,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
    曾棗莊 2006 《宋代文學與宋代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程誌華 1996 《學術與政治:南宋「慶元黨禁」之研究》。清華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
    粟品孝 1998 《朱熹與宋代蜀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楊儒賓 2002 《朱子學的開展—東亞篇》,台北:漢學研究中心。
    蒙培元 1984 《理學的演變─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褚斌杰 1991 《中國古代文體學》,台北:學生書局。
    劉樹勛主編 1993 《閩學源流》,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蔡方鹿 2004 《朱熹經學與中國經學》,北京:人民出版社。
    鄧洪波 2005 《中國書院史》,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錢穆 1978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六》,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
    錢穆 1978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四》,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
    錢穆 1982 《朱子新學案》,台北:三民書局。
    羅立剛 2006 《史統•道統•文統:論唐宋時期文學觀念的轉變》,上海:東方出版中心。
    饒宗頤 1996 《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上海:遠東出版社。

    2. 論文:

    Bol, Peter K. The Rise of Local History: History, Geography, and Culture in Southern Song and Yuan Wuzhou.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2001.61: 37-76.
    小島毅 1992 〈福建南部ソ名族シ朱子□ソ普及〉,收於宋史研究會編(1993)《宋代ソ知識人》,東京:汲古書院,頁227-255。
    小島毅 1992 〈閩南朱子學之形成〉,收於鄧廣銘、漆俠主編(1992)《國際宋史研討會論文選集》,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頁207-215。
    王利民 1999 〈陳子昂的玄感和朱熹的理興〉,《中國韻文學刊》1999年第1期,頁1-8。
    包弼德 2003 〈地方傳統的重建—以明代的金華府為例(1480-1758)〉,收於李伯重、周生春主編(2004)《江南的城市工業與地方文化(960-1850)》,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頁247-286。
    史甄陶 2006 〈論饒魯與朱熹對《中庸》解釋的異同〉,收於《思辨集》第九集,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頁167-185。
    朱鴻林 2006 〈傳記、文書與宋元明思想史研究〉,《中華文史論叢》2006年第2期(總第82輯),頁201-228。
    何佑森 1955 〈兩宋學風的地理分佈〉,《新亞學報》第1期第1卷,頁331-379。
    祝平次 2000 〈自我、文本與傳統—陸九淵與南宋道學的發展〉,《成大中文學報》2000年第8期,頁139-160。
    祝平次 2005 〈從「治足以為經」到「統紀之學」:論葉適對儒家經典的看法〉,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6本第1分,頁117-168。
    祝平次 2006 〈朱子門人與道學的發展〉,收於嘉義大學中文系編 (2007)《鵝湖之會—第一屆宋代學術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頁119-152。
    祝平次 2007 〈王陽明的經典觀與理學的文本傳統〉,《清華中文學報》第1期,頁69-131。
    許銘全 2003 〈「變」「正」之間—試論韓愈到歐陽修亭臺樓閣記之體式規律與美感歸趨〉,《中國文學研究》2003年19期,頁5-41。
    萬安玲 2008 〈宋元轉變的漢人精英家族:儒戶身份,家學傳統與書院〉,《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九卷,頁78-87。
    蕭登福 1997 〈由道佛兩教《受生經》看民間紙錢寄庫思想〉,《宗教哲學》第三卷第一期,頁93-110。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