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廖偉伶
Liao, Wei-Ling.
論文名稱: 為何政策干預失靈?台灣能源轉型啟示
Why is energy policy not successful in Taiwan?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technical system and lessons from the Taiwan's energy transition
指導教授: 胡美智
Hu, Mei-Chih
口試委員: 張元杰
Chang, Yuan-Chieh
黃邦寧
Hwang, Bang-N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科技管理學院 - 科技管理研究所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8
中文關鍵詞: 能源轉型多層次觀點社會-科技系統綠能產業
外文關鍵詞: Energy Transition, Multi-Level Perspective, Socio-Technical System, Green Energy Industry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灣主要能源政策自2004年推動至今,2006年國家永續能源會議後,開始重視再生能源、產業升級及碳排放減量,然從過去的綠能產值表現、國際三大綠能指標---瑞士國際管理學院世界競爭力報告(IMD)、全球綠色經濟指標(GGEI)及台灣的再生能源佔總發電比例等,發現台灣的能源轉型發展不如預期。因此本研究透過Geels(2004)多層次觀點與社會-科技系統,將現存體制動態及利基創新層次作為分析架構,觀察參與者、制度、科技間互動發展,為找出政策失靈的關鍵因素,並作為未來執政者的參考之用。
    本研究觀察台灣能源發展的脈絡發現,導致政策失靈可歸因於四個原因: (1) 政策制定與實務執行經驗存在落差、(2)職權關係不明、(3) 社會大眾對能源認知依舊不足及(4) 關注層級及需求不同,各有既定立場,導致政策推動不力。台灣能源發展相較歐美國家仍屬「摸索」階段,因此可發現目前政策變動性大且不確定性高,在混沌不明的發展歷程中,不斷的反思過去的問題及目前的困境,並參考國外的案例,台灣終將找出屬於國家的最佳發展模式。


    Since 2004 to 2016, Taiwan Government has implemented a series of green policies. Taking “National Sustainable Energy Conference” in 2006 as an example, the authority starts to place emphasis on renewable energy to upgrade industries and carbon reduction. However, according to past renewable energy performance of Taiwan, international green energy indicators ---World Green-Tech Competitiveness Ranking (IMD), Global Green Economy Index (GGEI) and Taiwan electricity gene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that indicated that Taiwan’s energy transition has not developed as expected.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key factors causing the policy failure, we used multi-level perspective and socio-technical system as an analytical approach.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the key factors lie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ocio-technical regimes and niche-innovation through observing actors, institution and technology.
    Investigating the energy development pathway of Taiwan, we conclude the following four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policy failure--- (1.) The policies do not connect practical operation. (2.) The uncertainty of authority (3.) Insufficiency of energy knowledge (4.) Different existing position because of different level of demand and concern. Compared with energy development of European Countries, Taiwan i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and exploring. As such, the green policies in Taiwan have high variability and uncertainty. It is suggested that, in the unclear development and situation, the authority should keep reflecting on past problems and obstacles, learning the lessons from past experience and foreign countries. Taiwan will obtain the suitable development pathway and model.

    中文摘要 2 Abstract 3 致謝 4 目 錄 5 圖目錄 7 表目錄 8 一. 緒論 9 (一) 研究背景 9 (二) 研究動機 12 (三) 研究目的 13 二. 文獻探討 14 (一) 多層次觀點與社會-科技系統 14 (二) 台灣能源政策整理 18 (三) 社會-科技轉移路徑(Social-Technical Transition Pathways) 22 三. 研究方法 24 (一) 個案研究法 24 (二) 研究步驟 24 (三) 研究範圍及研究限制 25 四. 分析結果 27 (一) 2004-2008年台灣能源發展 27 1. 現存體制互動關係 27 2. 利基創新體制(太陽能產業)互動關係 32 (二) 2009-2012年台灣能源發展 36 1. 現存體制互動關係 36 2. 利基創新體制互動關係 40 (三) 2013-2016年台灣能源發展 45 1. 現存體制互動關係 45 2. 利基創新體制互動關係 50 五. 2004-2016年台灣能源發展歷程互動總結 54 六. 個案探討 57 (一) 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 57 1. 反抗(2009-2012年) 57 2. 積極投入再生能源(2013-2016年) 58 3. 重構(2016-) 60 (二) 中租迪和 62 1. 轉型(2009-2012年) 62 2. 茁壯(2013-2016年) 63 3. 新商業模式,全民參與太陽能電廠發電(2016-) 64 七. 討論 65 (一) 台灣社會-科技轉移路徑分析 65 八. 結論 67 九. 參考文獻 74 (一) 中文文獻 74 (二) 網路資料來源 76 (三) 英文文獻 77

    (一)中文文獻
    王怡文(2018)。中租控股不跟大象爭 由小業務累積大財富。遠見雜誌,383期,236-237。
    中租迪和(2013)。2013年社會企業責任報告。台北:中租迪和
    中租迪和(2014)。2014年社會企業責任報告。台北:中租迪和
    中租迪和(2015)。2015年社會企業責任報告。台北:中租迪和
    中租迪和(2016)。2016年社會企業責任報告。台北:中租迪和
    台灣電力公司(2007)。2007年台灣電力公司永續能源報告書。台北:台灣電力公司。
    台灣電力公司(2008)。2008年台灣電力公司永續能源報告書。台北:台灣電力公司。
    台灣電力公司(2009)。2009年台灣電力公司永續能源報告書。台北:台灣電力公司。
    台灣電力公司(2010)。2010年台灣電力公司永續能源報告書。台北:台灣電力公司。
    台灣電力公司(2011)。2011年台灣電力公司永續能源報告書。台北:台灣電力公司。
    台灣電力公司(2012)。2012年台灣電力公司永續能源報告書。台北:台灣電力公司。
    台灣電力公司(2013)。2013年台灣電力公司永續能源報告書。台北:台灣電力公司。
    台灣電力公司(2014)。2014年台灣電力公司永續能源報告書。台北:台灣電力公司。
    台灣電力公司(2015)。2015年台灣電力公司永續能源報告書。台北:台灣電力公司。
    台灣電力公司(2016)。2016年台灣電力公司永續能源報告書。台北:台灣電力公司。
    行政院(2009)。台灣綠能產業旭升方案 行動計畫核定本。台北:行政院。
    行政院(2010)。國家節能減碳總計畫 核訂本。台北:行政院。
    行政院(2014)。綠能產業躍升方案。行政院。
    朱浩、藍民芳(2009)。台灣太陽光電產業發展方向與未來。台經月刊,32卷11期,44-50。
    光電科技工業協會(2012)。全球光電市場與台灣太陽能產業。
    李巧琳(2008)。保護地球的親善大使太陽光電產業發展機會與政策探討。台經月刊,31卷2期,65-74。
    林佩萱(2017)。借鏡德國能源奇蹟 台灣政府學得會?遠見雜誌,375,132-137。
    林子倫(2017)。歐盟能源政策之社會溝通與公眾參與:參與式治理的觀點。台灣能源期刊,4卷1期,1-16。
    林福銘(2017)。太陽光電產業概況。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
    林祥輝(2017)。日本再生能源政策論點與目標─加強成本競爭力、強化自立環境、改善電力系統確保適當調整力。工研院國家能源發展策略規劃及決策支援能量建構計畫。
    徐昕煒(2016)。國際再生能源競標制度檢視─為加速再生能源投入市場競爭,政策朝競標制度轉變。能源知識庫。
    梁天瑞(2015)。台灣核能現況與所面臨的問題。台灣電力公司核能發電處。
    黃韻勳、吳榮華(2007年8月29日)。我國推動生質燃料之政策方向與國際趨勢研討。石油市場雙周報。
    曾君儒(2015)。太陽能發電的機會與挑戰。能源報導。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陽光百萬屋頂推動辦公室(2013)。陽光百萬屋頂計畫與PV-ESCO介紹。經濟部能源局。
    詹惠英、王威凱(2015)。我國風電與太陽能產業發展與計畫性融資風險控管之研究。財稅研究,45卷5期,62-92。
    溫麗琪、鄭富霖、吳柏寬(2015)。綠色經濟指標意涵對臺灣的警訊。經濟前瞻,
    157,91-97。
    謝智宸、吳再益、林唐裕、王京明、郭博堯、高銘志等(2011)。再生能源躉購制度智庫及政策研究計畫。經濟部能源科技研究發展計畫年度執行報告。
    經濟部(2009),98年全國能源會議分區會議北區會議記錄,台北:經濟部。
    經濟部(2009),98年全國能源會議分區會議南區會議記錄,台北:經濟部。
    經濟部能源局(2012)。能源產業技術白皮書。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經濟部能源局(2014)。能源產業技術白皮書。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經濟部能源局(2016)。能源產業技術白皮書。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經濟部能源局(2015)。綠色能源產業躍升計畫推動成果。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經濟部能源局(2008)。經濟部能源局96年年報。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經濟部能源局(2009)。經濟部能源局97年年報。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經濟部能源局(2010)。經濟部能源局98年年報。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經濟部能源局(2011)。經濟部能源局99年年報。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經濟部能源局(2012)。經濟部能源局100年年報。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經濟部能源局(2013)。經濟部能源局101年年報。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經濟部能源局(2014)。經濟部能源局102年年報。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經濟部能源局(2015)。經濟部能源局103年年報。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經濟部能源局(2016)。經濟部能源局104年年報。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經濟部能源局(2017)。經濟部能源局105年年報。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經濟部能源局(2010)。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概要。經濟部能源局。
    經濟部(2015)。全國能源會議全體大會 核心議題因應新增及修正意見開放發言會議紀錄。
    經濟部投資業務處(2008)。生質能產業分析與投資機會。台北:經濟部投資業務處。
    鍾家富(2015)。組織變革 翻轉台電未來。台電月刊,636,p.4-11
    蘇美惠(2012)。建置國產酒精汽油產業供應鏈之可行策略與效益評估。台經月刊,35卷11期,58-67。
    蕭金益(2015)。全力衝刺 綠電認購翻倍。台電月刊,630,p6-11

    (二)網路資料來源
    王炘玨(2017),日本再生能源推手 如何把綠電變主流。今周刊,1092期,取自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80392/post/201711220020/%E6%97%A5%E6%9C%AC%E5%86%8D%E7%94%9F%E8%83%BD%E6%BA%90%E6%8E%A8%E6%89%8B%20%20%E5%A6%82%E4%BD%95%E6%8A%8A%E7%B6%A0%E9%9B%BB%E8%AE%8A%E4%B8%BB%E6%B5%81(最後打開日期:2018/5/22)。
    王耀庭、游宏益(2016)。台電協助太陽光電產業之努力與未來挑戰,台電月刊,http://tpcjournal.taipower.com.tw/article/index/id/361/page/1
    台電官網。台電系統歷年發購電量分七類(39-105)。取自http://www.taipower.com.tw/content/new_info/new_info-c37.aspx?LinkID=13(最後打開日期:2018/5/22)。
    林子耕(2018)。台灣電力現況與困境(6):燃煤電廠與節能減碳。科技大觀園。取自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c/sgGo.htm(最後打開日期:2018/5/22)。
    林國賢(2015年4月14日)。禁燒石油焦、生煤 中南部6縣市連署支持。自由時報,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286558(最後打開日期:2018/5/22)
    吳周燕(2017)。2017臺灣生質能市場最新發展趨勢(下)。BiomassDesk。取自http://www.biomassdesk.org/2017-taiwan-biomass-market-trend-2/(最後打開日期:2018/5/22)。
    夏淑賢(2016)。中租認購綠電 許一個乾淨未來。取自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8882/2125887(開啟日期:2018/6/23)。
    陳玫如(2011)。電業售電價格調整機制。台灣綜合研究院。取自http://www.tri.org.tw/research/impdf/1123.pdf (最後打開日期:2018/5/22)。
    陳宥杉(2018)。綠色經營模式創新的典範:中租迪和的「綠融資」。取自http://www.ccstw.net/ccsnews/global_esg/6-7/(開啟日期:2018/6/23)。
    曾亭靜(2017)。雷聲大卻雨點小,台灣綠能融資卡在哪?取自http://e-info.org.tw/node/205271(開啟日期:2018/6/23)。
    張逢源、林秋裕(2008)。淺談台灣生質能發展。取自https://energymonthly.tier.org.tw/outdatecontent.asp?ReportIssue=200812&Page=5(最後打開日期:2018/5/22)。
    葉餘娟(2015年4月15日)。限水完限電?6縣市禁燒生煤 台電:恐全國停限電。風傳媒。取自
    https://tw.news.yahoo.com/%E9%99%90%E6%B0%B4%E5%AE%8C%E9%99%90%E9%9B%BB-6%E7%B8%A3%E5%B8%82%E7%A6%81%E7%87%92%E7%94%9F%E7%85%A4-%E5%8F%B0%E9%9B%BB-%E6%81%90%E5%85%A8%E5%9C%8B%E5%81%9C%E9%99%90%E9%9B%BB-%E9%A2%A8%E5%82%B3%E5%AA%92-112500365.html(最後打開日期:2018/5/22)
    劉朱松(2015年12月23日)。台中市公私場所管制生煤及禁用石油焦自治條例議會三讀通過。工商時報。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51223004627-260410(最後打開日期:2018/5/22)
    薛怡青(2008)。抓住兩千億的農業商機。數位時代,167,取自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9074/BN-ARTICLE-9074(最後打開日期:2018/5/22)。
    經濟能源農業處(2016年4月1日)。具體執行績效【新聞群組】。取自https://www.ey.gov.tw/policy9/cp.aspx?n=0143B72B079CDC2B
    Energy Trend(2010)。德國風力發電商英華威從台灣撤資。取自https://www.energytrend.com.tw/news/20100225-112.html(最後打開日期:2018/5/22)

    (三)英文文獻
    Bijker, W.E., Hughens, T.P. & Pinch T. (2012).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ical systems. London, England: The MIT Press.
    Geels, F. W. (2004). From sectoral system of innovation to socio-technical systems: Insight about dynamics and change from sociology and institutional theory. Research Policy, 33, 897-920. Doi:10.1016/j.respol.2004.01.015
    Geels, F.W., Kern, F., Fuchs, G., Hinderer, N., Kungl, G., Mylan, J., Neukirch, M. & Wassermann, S. (2016). The enactment of socio-technical pathways: A reformulated typology and a comparative multi-level analysis of the German and UK low-carbon electricity transitions (1990-2014). Research Policy, 45, 896-913.
    Hughes, T.P. (1986). The seamless web: technology, science, etcetera, etcetera.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16, 192-281
    Verbong, G., Geels, F. W. & Raven, R. (2008). Multi-niche analysis of dynamics and policies in Dutch renewable energy innovation journeys (1970-2006): hype-cycle, closed networks and technology-focused learning. 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 20(5), 555-573. Doi:10.1080/09537320802292717
    Verbong, G.P.J. & Geels, F.W. (2010). Exploring sustainability transition in the electricity sector with socio-technical pathways.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 77, 1214-1221. doi: 10.1016/j.techfore.2010.04.008
    APERC (2015), Initiatives to Expand the Introduc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in Various APEC Economies: Examples of RPS in Japan, Korea and California in the US, 978-7-931482-48-7, Asia Pacific Energy Research Centre, APERC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