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雅萍 |
---|---|
論文名稱: |
遣返者的文學--以在台日人作家西川滿為中心 Literature by a Repatriate – With a Focus on Nishikawa Mitsuru, a Japanese Writer in Taiwan |
指導教授: | 王惠珍 |
口試委員: |
陳萬益
柳書琴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88 |
中文關鍵詞: | 西川滿 、遣返者 、引揚 、灣生 、地獄的谷底 、大眾文學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探討西川滿(Nishikawa Mitsuru)由戰前台灣文壇時崇尚耽美浪漫的純學文家,至戰後遣返日本、成為大眾小說家的轉變過程。西川滿兩歲隨父母來台,台灣是他成長的土地,是廣義上的灣生。受法國文學及恩師吉江喬松的影響,回台灣建立南方文學,在日治後期成為台灣文壇領袖之一。創作風格耽美浪漫,擁有報紙文藝欄和自辦的雜誌,寫作題材不受大眾讀者口味限制。日本敗戰後,西川滿被遣返回日本國內,喪失原有社經地位和財產,生活陷入困境,住進難民收容所。為謀生,不再堅持自己的美學品味,創作大量迎合大眾口味的小說,並積極在大眾商業雜誌投稿。戰後西川滿靠著台灣累積的文化資本,創作出許多和台灣有關的作品。另外身為被遣返者,他也寫這些戰爭難民在日本國內的悲慘遭遇,如直木賞入圍之作〈地獄的谷底〉。遣返者在回歸日本後,以成長故鄉台灣為題材的作品值得被注意,不該被埋沒於歷史中。
This research examined the process of Nishikawa Mitsuru’s transformation from a master in aesthetic and romantic literature in Taiwan before the war, to a writer of popular literature in Japan after his repatriation and the war. Nishikawa came to Taiwan with his parents at the age of two; he grew up in Taiwan and was considered as a Taiwan-born Japanese in a broad sens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French literature and his kind teacher Yoshie Takamatsu, Nishikawa came back to establish the Southern literature in Taiwan, and later became one of the leaders in the community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near the end of the era of Japanese colonialism. With his aesthetic and romantic writing styles, Nishikawa had his own journal columns and magazines, which preserved the originality of his work from the limitations of public interests. After Japan lost the war, Nishikawa was repatriated to Japan. He lost the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assets that he had in Taiwan, and lived in predicament as he moved into a refugee shelter. In order to make a living, Nishikawa no longer insisted in literary aesthetics; instead he wrote many novels to meet the interests of general readers, while he also made submissions to public business magazines actively. Many of Nishikawa’s works written after the war were related to Taiwan, as he based them on the cultural capitals that he accumulated from his experience in Taiwan. Additionally, he also wrote about the miserable lives of war refugees in Japan, from his experience as a repatriate. One example of such work by him was “At the Bottom of Hell”, which was nominated for the Naoki Prize. Focusing on the experiences of growing up in homeland Taiwan by repatriates who returned to Japan, these works are worthy of public attention and should not be buried in history.
參考書目
一、專書(依出版時間排列)
(一)、中文書籍
1.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1987年)。
2. 西川滿著,陳千武譯,《西川滿小說集2》(高雄:春暉出版社,1997年)
3. 西川滿著,陳藻香譯,《華麗島顯風錄》(台北:致良出版社,1999年)。
4. 李文卿,《共榮的想像:帝國˙殖民地與大東亞文學圈(1937-1945)》(台北稻香,2000年)。
5. 井手勇,《決戰時期台灣的日人作家與皇民文學》(台南:台南市立圖書館,2001年)。
6. 劉曄原,《大眾文字學》(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年)。
7. 南帆編,《文學理論新讀本》(浙江:浙江文藝出版社,2002年)。
8. 藤井省三著,張季琳譯,《台灣文學這一百年》(台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2004年)。
9. 西川滿著,黃玉燕譯,《台灣縱貫鐵道》(台北:柏室,2005年)。
10. 黃英哲編,《日治時期台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
11. 吳密察編,《帝國裡的「地方文化」──皇民時期台灣文化狀況》(台北:播種者2008年)。
12.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台灣史論集》(台北:允晨文化,2009年)。
13. 李育霖,《翻譯閾境:主體、倫理、美學》(台北:書林出版社,2008年)。
14. 阮斐娜著,吳佩珍譯,《帝國的太陽下:日本的台灣及南方殖民地文學》(台北:麥田出版,2010年)。
15. 張良澤、高坂嘉玲編,《圖錄西川滿先生年譜:以及手稿˙藏書票˙文物˙書簡拾遺集˙紀念文集》(台南:秀山閣私家藏版,2011年)。
16. 吳佩珍編,《中心到邊陲的重軌與分軌:日本帝國與台灣文學˙文化研究(上)》,台北:國立台灣大學,2012。
17. .吳佩珍編,《中心到邊陲的重軌與分軌:日本帝國與台灣文學˙文化研究(中)》(台北:國立台灣大學,2012年)。
18. .吳佩珍編,《中心到邊陲的重軌與分軌:日本帝國與台灣文學˙文化研究(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2012年)。
19. 邱子修編,《跨文化的想像主體:台灣後殖民/女性研究論述》(台北:國立台灣大學,2012年)。
20. 薛化元編,《發展與帝國邊陲:日治台灣經濟史研究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2012年)。
21. 薛化元編,《近代化與殖民:日治台灣社會史研究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2012年)。
(二)、日文書籍
1. 西川滿,《台灣脫出》(東京:新小說社,1952年)。
2. 辻村明,《戦後日本の大衆心理》(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88年)。
3. 吉田精一,《現代日本文學史》(東京:櫻楓社,1990年)。
4. 中島利郎、河原功編,《日本統治期台灣文學:日本人作家作品集第一卷》(東京:綠蔭書房,1998年)。
5. 中島利郎、河原功編,《日本統治期台灣文學:日本人作家作品集第二卷》(東京:綠蔭書房,1998年)。
6. 山口政治,《知られざる東台湾:湾生が綴るもう一つの台湾史》(東京:展轉社,2007年)。
7. 尾崎秀樹,《大眾文學》(東京:紀伊國屋書店,1964年)。
8. 蘭信三編,《帝国の崩壊とひとの再移動:遣返げ、送還、そして残留》(東京:勉誠出版,2011年)。
二、學位論文
(一)中文
1. 藤岡玲子,〈日治時期在台日本詩人研究-以伊良子清白、多田南溟漱人、西川滿、黑木謳子為範圍〉(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2. 橋本恭子,〈島田謹二《華麗島文學志》研究;以「外地文學論」為中心〉(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2003年)。
3. 鳳氣至純平,〈中山侑研究──分析他的「灣生」身分及其文化活動》(成功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6年)。
4. 邱雅芳,〈南方作為帝國慾望:日治時期日人作家的台灣書寫〉(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5. 林慧君,〈日據時期在台日人小說重要主題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
6. 吳春霞,〈西川滿作品中台灣民俗信仰與浪漫唯美色彩〉(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教師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2年)。
7. 松尾直太,《濱田隼雄研究-台灣遣返作家的文化活動(1946-1962)-》(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博士論文,2013年7月)
8. 崔祐鳳,《台灣體驗的引揚文學──從西川滿到吉田修一》(東海大學日本語言文化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6月)
(二)日文
1. 陳藻香,〈日本領台時代的日本人作家:以西川滿為中心〉(東吳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
2. 蔡宛錚,〈戦時下西川満の文学表現-「台湾縦貫鉄道」を中心に》(台灣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三、期刊論文
(一)中文
1. 近藤正巳,〈西川滿札記(上)〉,《台灣風物》30卷3期(1980年9月),頁1-28。
2. 王溪清,〈提倡台灣文學的西川滿先生〉,《臺南文化》33期(1992年6月),頁59-73。
3. 中島利郎著,涂翠花譯,〈「西川滿」備忘錄──西川滿研究之現狀〉,《台灣
文藝》18卷138期(1993年8月),頁4-20。
4. 藤井省三著,張季琳譯,〈臺灣異國情調文學的敗戰預感-論西川滿《赤崁記》〉,《中國文哲研究通訊》7卷4期(1997年12月),頁1-14。
5. 中島利郎著,邱慎譯,〈評葉石濤譯《西川滿小說集1》陳千武譯《西川滿小說集2》、〈西川滿文學之復活〉,《文學臺灣》27期(1998年7月),頁27-31。
6. 三芝村繁,〈星‧西川滿〉,《淡水牛津文藝》3期(1999年4月),頁48。
7. 近藤彰,〈真心愛台灣〉,《淡水牛津文藝》3期(1999年4月),頁70。
8. 田宮良策,〈同是「灣產」人〉,《淡水牛津文藝》3期(1999年4月),頁久松康二,〈把風土民俗近代化的詩人之目線〉,《淡水牛津文藝》4期(1999年7月),頁33-34。
9. 坂本一敏,〈臺灣慕情〉,《淡水牛津文藝》4期(1999年7月),頁57。
10. 林政華,〈一位沒有國界得臺灣文藝家:西川滿〉,《淡水牛津文藝》3期(1999年4月),頁68-69。
11. 陳千武,〈西川滿印象〉,《淡水牛津文藝》4期(1999年7月),頁81-84。
12. 新垣宏一,〈華麗島文學〉,《淡水牛津文藝》4期(1999年7月),頁30-31。
13. 阮斐娜著,張季琳譯,〈西川滿和《文藝台灣》──東方主義的視線〉《中國文史哲研究通訊》11卷1期(2001年3月),頁135-145。
14. 中島利郎著,彭萱譯,〈《決戰台灣小說集》之發行與西川滿〉,《文學台灣》47期(2003年1月),頁301-322。
15. 邱雅芳、向陽,〈荒廢美的系譜-試探佐藤春夫〈女誡扇綺譚〉與西川滿〈赤崁記〉〉,《文訊》232期(2005年2月),頁48-49。
16. 朱惠足,〈帝國主義、國族主義、「現代」的移植與翻譯:西川滿《台灣縱貫鐵道》與朱點人〈秋信〉〉,《中外文學》第33卷第11期(2005年4月),頁110-140。
17. 林巾力,〈西川滿「糞現實主義」論述中的西方、日本與臺灣〉,《中外文學》,第34卷第7期(2005年12月),頁150-51。
18. 羅詩雲著,〈獻身日本˙采風臺灣-論西川滿小說的書寫構圖〉,《國文天地》24卷3期(2008年8月),頁90-94。
19. 邱雅芳,〈向南延伸的帝國軌跡--西川滿從〈龍脈記〉到《臺灣縱貫鐵道》的臺灣開拓史書寫〉,《臺灣學研究》7期(2009年6月),頁77-96。
20. 林巾力,〈帝國底下的兩個「南方」:從西川滿與龍瑛宗詩作看起〉,《 臺灣文學研究集刊》9期(2011年2月),頁21-52。
21. 彭瑞金,〈西川滿與台灣作家〉,《台灣學》57期(2011年9月),頁5-7。
22. 張文薰,〈歷史小說與在地化認同──「國姓爺」故事系譜中的西川滿〈赤崁記〉〉,《臺灣文學研究學報》14期(2012年4月),頁105-131。
(二)日文
1. 和泉司,〈<遣返>後の植民地文学--一九四〇年代後半の西川満を中心に〉,《藝文研究》94號(2008年),頁304-286。
四、會議論文
1. 中島利郎,〈在殖民地台灣的日本作家──西川滿的文學觀〉,《賴和及其同時代的作家:日據時期台灣文學國際學術會議論文》(清華大學:1994年11月25-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