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漢平
Li, Hanping
論文名稱: 笑話何以晚明? 明代笑談文本的文體、編者及副文本研究
Looking Awry: Late M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Jokes Research on the Genres, Compilers, and Paratexts of Joking Texts in the Ming Dynasty
指導教授: 馬孟晶
Ma, Meng-Ching
口試委員: 李卓穎
Li, Cho-Ying
王鴻泰
Wang, Hung-Ta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9
中文關鍵詞: 笑話笑談文本笑話書士商文體副文本出版文化晚明
外文關鍵詞: jokes, joking texts, joke books, shishang, literary genre, paratext, publishing culture, late Ming Dynasty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笑話與笑話書研究近年逐漸受到學界重視,其中尤以晚明笑話書研究最為豐富。但前人多聚焦於笑話內容,在解讀時存在非歷史化、同質化、以今律古等問題。一言以蔽之,「笑話何以晚明?」本文正是基於這一問題意識,試圖從文學史、社會史、書籍史的角度討論笑話書的文體淵源、編者的社會階層及創作動機、及書中副文本反映的編輯策略。
    「笑話」這一文體在晚明趨於成熟,蘊含著晚明藝文文化追求「通俗」的時代風氣。笑談文本中雅與俗的互動關係正是本文的主要分析對象。就文體而言,明之前的「滑稽」、「排調」、「寓言」等文體偏向於記載優伶、君王、文人雅士之間的軼事,用語偏於雅馴。「笑話」則源自雜劇,具有口語化、反映市井生活等特徵。就編者而言,明代科舉士子所編纂的笑談文本多為前述雅謔,但也湧現出許多投身商業出版,輯錄通俗笑話的士商文人。後者在笑話題材、語言與類型上做出了許多市場化的探索。就副文本而言,雅謔所預設的場景為讀者閱讀以自娛,並藉由凡例、評點、序跋等副文本標榜其典雅。通俗笑話書,尤其是收錄在日用類書的「笑談門」則由「自娛」轉為「娛人」,突出了笑話在社交活動中的表演屬性。需要注意的是:這裡雅與俗的分界並不絕對,二者具有互相滲透的動態關係。
    「笑話」的出現及其外延的不斷擴大,體現了一種肇始於晚明、發展於清代,並定型於民國的「俗笑」壓倒「雅謔」的社會現象,晚明無疑是這個過程的關鍵時期。這一文體的浮現,得益於明代蓬勃發展的商業出版,以及隨之而來的士商編者與讀者群體。笑談文本由文人雅謔轉向側重口頭表演的「笑話」,成為晚明社交娛樂的一部分。明代笑話研究所揭示的不僅是中國笑話史上的獨特性,也反映了晚明社會中商業出版如何推動通俗文化的發展,以及士商文人通過生產新文體展示了一種要求滿足「享樂」的生活態度。而這種對娛樂情趣的重視根植於中國社會更深、更廣的商業化與城市化變動的過程之中。


    The study of jokes and joke books has been gradually gaining academic attention, with that of late Ming jokes, in particular, being the most prolific. Most of them, however, focus exclusively on the textual analyses of jokes, resulting in a series of ahistorical and anachronistic problems.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inquiry “How do jokes embody the late Ming,” attempts to discuss the origins of the literary genres of jokes, the social class and motives of the compilers, and the paratexts and editorial strategies of joke book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literary history, social history, and book histor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legance and vulgarity in jokes is the main object of analysis of this paper. In terms of literary genre, the pre-Ming genres of huaji, paidiao, and yuyan were inclined to record the anecdotes of political and literary elites with comparably elegant words. On the other hand, the xiaohua, which matured in the late Ming and became a generic term for joking texts in the 20th century, originated from the zaju, or Northern drama, and were characterized by their colloquial language and their reflections of commoners’ daily lives. As far as the editors are concerned, most of the jokes compiled by the Ming political elite were the aforementioned elegant ones. But there emerged also many shishang literati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commercial publications of popular jokes. The latter made many marketable explorations into the topics, languages, and genres of jokes. Regarding paratexts, the pre-determined scenarios of elegant jokes would be read by readers for their own amusement, and the paratexts, such as general guidelines, comments, and prefaces, often boast of their elegance. By contrast, the chapter “Laughter and Banters” in late Ming daily encyclopedias, shifts the emphasis from “self-entertainment” to “amusing others,” highlighting the performative nature of jokes in social activities. Nonetheless, it is important to note that the division between elegance and vulgarity tendencies of genres, compilers, and paratexts are not absolute, but possess a dynamic interpenetration.
    The emergence of xiaohua and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its connotation embody a social phenomenon that began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developed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became established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at is, the “vulgar” jokes emerged and overwhelmed the “elegant” ones. The emergence of this genre was due to the flourishing commercial publishing in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 accompanying shishang literati and reading public. The joking texts shifted from literati banter to vulgar ones with an emphasis on oral performance, and became part of the social entertainment of the late Ming. In this sense, this research on Ming jokes reveals not only their uniquenes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jokes, but also how commercial publishing in late Ming society ha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popular culture, and how the shishang literati demonstrated an attitude of life that demanded the satisfaction of erotic “pleasures” through the production of new literary genre. And this emphasis on entertainment was rooted in the deeper and broader process of commerc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the late imperial China.

    第一章 緒論 ………………………………………………………………0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00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004 一、「笑談文本」的界定與明代「笑話」的文體觀念………004 二、明代笑談文本編者的社會階層及編纂動機………………009 三、明代笑談文本的副文本與互文性…………………………015 第三節 章節架構與參考史料……………………………………… 019 第二章 明代笑談文本的文體演化:從雅謔到俗笑…………………… 023 第一節 笑談文本的文體多樣性…………………………………… 023 第二節 明代之前的雅謔及其三種淵源…………………………… 026 一、寓言…………………………………………………………026 二、滑稽…………………………………………………………031 三、俳諧…………………………………………………………035 第三節 作為通俗「笑談文本」的「笑話」……………………… 040 一、「笑話」的口語傳統………………………………………040 二、「笑話」的表演與戲曲……………………………………042 三、「笑話」由口語轉向書面…………………………………045 四、明清笑書中「俗笑」崛起並超過「雅謔」………………049 小結 ………………………………………………………………… 053 第三章 明代笑談文本的編者:從科舉士子到士商文人……………… 054 第一節 笑談文本編者的科舉功名……………………… …………054 第二節 科舉精英編纂笑書的動機………………………………… 057 一、講學活動藉以說理……………………………………… 057 二、官場失意聊以自遣……………………………………… 060 三、類書編纂輯錄笑談……………………………………… 064 第三節 士商笑書編者的市場意識………………………………… 069 一、士商笑書編者的出身、舉業及商業出版……………… 069 二、士商笑書編者對於笑話的修訂、分類與定位………… 074 三、士商笑書編者的階層心態:以監生笑話為例………… 085 小結 ………………………………………………………………… 092 第四章 笑談文本的副文本與互文性:從自娛到娛人………………… 093 第一節 書名………………………………………………………… 094 第二節 凡例………………………………………………………… 096 第三節 序跋………………………………………………………… 098 第四節 評點………………………………………………………… 103 第五節 插圖………………………………………………………… 110 小結 ………………………………………………………………… 117 第五章 明代日用類書〈笑談門〉的副文本與互文性研究 ……… 118 第一節 〈笑談門〉與笑話的社交場合…………………………… 121 第二節 〈笑談門〉中笑話的改寫及市場區隔…………………… 128 小結 ………………………………………………………………… 135 第六章 結論……………………………………………………………… 136 徵引書目 ………………………………………………………………… 140

    徵引書目

    一、史料

    〔戰國〕韓非,《韓非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63。
    〔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4。
    〔晉〕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64。
    〔晉〕郭象注,成玄英疏,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臺北:廣文書局,
    1971。
    〔南朝梁〕沈約撰,劉韶軍等校點,《宋書》,長沙:岳麓書社,1998。
    〔南朝梁〕劉勰著,黃叔琳校注拾遺,《增訂文心雕龍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2000。
    〔唐〕李延壽,《北史》,北京:中華書局,2011。
    〔唐〕劉知幾撰,浦起龍釋,《史通通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唐〕魏徵,《隋書》,北京:中華書局,2011。
    〔唐〕趙璘,《因話錄》,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唐〕李商隱等撰,曲彥斌校注,《雜纂七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宋〕黃仲元,《蒲陽黃仲元四如先生文藁》,收入《四部叢刊三編》,明嘉靖刻
    本影印。
    〔宋〕張端義,《貴耳集》,北京:中華書局,1959。
    〔宋〕朱熹,《孟子集注》,武漢:長江出版社,2016。
    〔明〕王世貞,《新刻增補藝苑卮言》,明萬曆十七年武林樵雲書舍刻本。
    〔明〕王守仁,馬祝愷主編,羅海燕點校,《傳習錄》,北京:金城出版社,
    2018。
    〔明〕王驥德,《曲律》,明天啟五年毛以燧刻本。
    〔明〕王圻、王思義,《三才圖會》,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本,明萬曆刻本。
    〔明〕文徵明,《文徵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明〕不著作者,《新刻時尚華筵趣樂談笑酒令》,早稻田大學藏,文德堂清道光
    刊本。
    〔明〕史玄,《舊京遺事》,清退山氏鈔本。
    〔明〕江盈科,《雪濤諧史》,收入國立政治大學古典小說研究中心主編,《明清
    善本小說叢刊初編》第6輯,第25冊,臺北:天一出版社,1985。
    〔明〕江盈科纂,黃仁生輯校,《雪濤閣集》,長沙:岳麓書社,2008。
    〔明〕江盈科著,黃仁生校注,《雪濤小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明〕吳訥著,于北山校點,《文章辨體序說》,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8。
    〔明〕李日華,《味水軒日記》,民國嘉業堂叢書本。
    〔明〕李日華,《雅笑篇》,收入國立政治大學古典小說研究中心主編,《明清善
    本小說叢刊初編》,第6輯,第26冊,臺北:天一出版社,1985。
    〔明〕宋濂等撰,《元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
    〔明〕何薳,《春渚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83。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80。
    〔明〕余象斗,《鼎鋟崇文閣彙纂士民萬用正宗分類學府全編》,東京大學東洋文
    化研究所藏本,明萬曆己酉刻本。
    〔明〕余象斗,《新刻天下四民便覽三台萬用正宗》,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藏
    本,明刻本。
    〔明〕沖懷編輯,《新刻鄴架新裁萬寶全書》,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藏,明萬
    曆甲寅刻本。
    〔明〕都穆,《都公譚纂》,明鈔本。
    〔明〕姜肇昌校訂,《雅笑》,北京圖書館藏明萬曆刊本。
    〔明〕姚旅,《露書》,明天啟刻本。
    〔明〕姚舜牧,《來恩堂草》,明刻本。
    〔明〕胡應麟,《正續筆叢》,明萬曆刻本。
    〔明〕郭應聘,《郭襄靖公遺集》,明萬曆刻本。
    〔明〕徐企龍編輯,余興國校,楊欽齋梓,《新刻全補士民備覽便用文林匯錦萬書
    淵海》,收入阪出祥伸、小川陽一編,《中國日用類書集成》,第7冊,
    東京:汲古書院,2001,明萬曆己酉刻本。
    〔明〕徐師曾著,羅根澤校點,《文體明辨序說》,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8。
    〔明〕耿定向,《權子》,收入國立政治大學古典小說研究中心主編,《明清善本
    小說叢刊初編》,第6輯,第25冊,臺北:天一出版社,1985。
    〔明〕陳禹謨,《廣滑稽》,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小說家類》,第
    251冊,濟南:齊魯書社,1995,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刊本。
    〔明〕陳邦俊,《廣諧史》,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小說家類》,第
    252冊,台南:莊嚴文化,1995,據國立清華大學藏本影印。
    〔明〕陳世寶,《古今寓言》,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小說家類》,第
    252冊,濟南:齊魯書社,1995,據山東省圖書館藏明萬曆九年陳世寶刻本影印。
    〔明〕陳繼儒,《陳眉公集》,明萬曆四十三年刻本。
    〔明〕偽托李贄編集,屠隆參閱,《開卷一笑》,收入國立政治大學古典小說研究
    中心主編,《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第6輯,第6-8冊,臺北:天一出
    版社,1985。
    〔明〕許自昌,《捧腹編》,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
    全·子部·小說家類》,第127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明〕曹臣,《舌華錄》,合肥:黃山書社,2014。
    〔明〕張岱撰,劉耀林校注,《夜航船》,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
    〔明〕馮夢龍編纂,竹君校點,《笑府》,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2。
    〔明〕馮夢龍著,欒保群點校,《古今譚概》,北京:中華書局,2018。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18。
    〔明〕馮夢龍編著,恆鶴等標校,《古今小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明〕鄒元標,《南皋鄒先生會義合编.講義合編》,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子部·儒家類》,第94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據浙江省圖
    書館藏明萬曆四十七年龍遇奇刻本。
    〔明〕黃宗羲,《明儒學案》,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開口世人輯,聞道下士評,《李卓吾先生評點四書笑》,收入國立政治大學
    古典小說研究中心主編,《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第6輯,第9冊,臺北:天一出版社,1985。
    〔明〕詹林我梓,《新刻四民便覽萬書萃錦》,山口大學圖書館「棲息堂文庫」所
    藏,明萬曆刻本。
    〔明〕楊慎,《升庵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明〕楊繼益,《笑林評》,收入國立政治大學古典小說研究中心主編,明清善本
    小說叢刊初編,第6輯,第10-11冊,臺北:天一出版社,1985。
    〔明〕楊繼益,《續笑林評》,收入國立政治大學古典小說研究中心主編,明清善
    本小說叢刊初編,第6輯,第11冊,臺北:天一出版社,1985。
    〔明〕楊繼益,《詩笑》,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
    書·子部·類書類》,第1273冊,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刻本影印。
    〔明〕楊繼益,《書笑》,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
    書·子部·類書類》,第1273冊,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刻本影印。
    〔明〕葉晝,《四書眼》,哈佛燕京圖書館藏明萬曆辛亥刻本。
    〔明〕葉晝,《樗齋漫錄》,北京大學圖書館藏萬曆壬子刻本。
    〔明〕鄒迪光,《文府滑稽》,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322冊,
    濟南:齊魯書社,1997,據湖北省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十七年鄒迪光刻本影印。
    〔明〕賈三近,《滑耀編》,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321冊,濟
    南:齊魯書社,1997,據南京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影印。
    〔明〕鄧志謨,《新刻灑灑篇》,收入國立政治大學古典小說研究中心主編,《明
    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第7輯,第18-19冊,臺北:天一出版社,1985。
    〔明〕鄭尚玄,《新刻人瑞堂訂補全書備考》,美國國會圖書館藏,人瑞堂崇禎辛
    巳刻本。
    〔明〕劉若愚,《酌中記》,清道光海山仙館叢書本。
    〔明〕劉元卿,《山居草》,明萬曆二十一年安成陳國相刊本。
    〔明〕劉元卿,《應諧錄》,收入國立政治大學古典小說研究中心主編,《明清善
    本小說叢刊初編》,第6輯,第25冊,臺北:天一出版社,1985。
    〔明〕劉子明,《新板全補天下便用文林妙錦萬寶全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本,
    明萬曆壬子刻本。
    〔明〕錢希言,《戲瑕》,明刻本。
    〔明〕羅汝芳,《近溪先生一貫編》,明長松館刻本。
    〔明〕顧炎武,《顧亭林詩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
    〔明〕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秦克誠點校,《日知錄集釋》,長沙:岳麓書社,
    1994。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
    〔清〕心遠主人,《二刻醒世恒言》,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15。
    〔清〕方濬師,《蕉軒續錄》,清光緒刻本。
    〔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65。
    〔清〕周亮工,《因樹屋書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清〕陳夢雷編纂,楊家駱等整理,《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書局,
    1977。
    〔清〕曹去晶《姑妄言》,選入《中華傳世小品精品》,第3輯,延吉:延邊人
    民出版社,2001。
    〔清〕許瑤光修,吳仰賢纂,《嘉興府志》,上海:上海書店,2011,清光緒五
    年刊本。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
    〔清〕錢謙益,《列朝詩集》,清順治九年毛氏汲古閣刻本。
    〔清〕顧公燮,《丹午筆記》,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

    二、專著

    王利器,《歷代笑話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王利器,《歷代笑話集續編》,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5。
    王國泰,《中國人的幽默:現代社會的歷史觀察》,北京:同心出版社,2005。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史新編》,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7。
    王輝斌,《四大奇書探究》,合肥:黃山書社,2014。
    井上進著,李俄憲譯,《中國出版文化史》,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5。
    方志遠,《明代城市與市民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4。
    尤陳俊,《明清法律知識的另類空間:透過日用類書的展示》,收入中國法律史學
    會編,《法史學刊》,卷1,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尤陳俊,《明清日用類書中的法律知識變遷》,收入蘇力主編,《法律和社會科
    學》,卷 2,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尤陳俊,《法律知識的文字傳播——明清日用類書與社會日常生活》,上海:上海
    人民出版社,2013。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編,《古代文學理論研究叢刊》,第5輯,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1981。
    石昌渝主編,《中國古代小說總目·文言卷》,太原:陝西教育出版社,2004。
    任中敏,《優語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
    朱一玄、劉毓忱編,《西遊記資料彙編》,收入《中國古典小說名著資料叢刊》,
    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2。
    祁志祥,《中國文學美學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4。
    宋莉華,《明清時期的小說傳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李峰主編,《蘇州通史·人物卷·明清時期》,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9。
    吳蕙芳,《萬寶全書:明清時期的民間生活實錄》,收入潘美月、杜潔祥主編,
    《古典文獻研究輯刊》,初編,臺北:花木蘭文化工作坊,2005。
    門巋、張燕瑾,《中國俗文學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
    周作人,《明清笑話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
    周作人,《立春以前》,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
    周心慧,《中國古代版刻版畫史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
    林麗月,《明代的國子監生》,收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第5
    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79。
    侯忠義,《中國文言小說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段寶林,《笑話——人間的戲劇藝術》,臺北:淑馨出版社,1994。
    范鳳書,《中國私家藏書史》,鄭州:大象出版社,2001。
    俞樟華、婁欣星,《古代傳和類傳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5。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陳如江、徐侗,《明清通俗笑話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陳清俊,《中國古代笑話研究》,收入曾永義主編,《古典文學研究輯刊》,初
    編,第27冊,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
    陳維禮,郭俊峰主編,《中國歷代笑話集成》,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6。
    高國藩,《中國民間文學》,臺北:臺灣學生出版社,1995。
    馬亞中,吳小平主編,《中國寓言全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
    許建平,《明清文學論稿》,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7。
    黃克武,《言不褻不笑:近代中國男性世界中的諧謔、情慾與身體》,臺北:聯經
    出版社,2016。
    黃懷軍、趙炎秋主編,《比較文學教程》,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
    程樹德撰,蔣見元、程俊英點校,《論語集釋》,收入《新編諸子集成》,第1
    輯,北京:中華書局,1990。
    富路特,房兆楹主編,《哥倫比亞大學明代名人傳》,北京: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2015。
    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編,《中國文學研究》,第2輯,南昌:江西教
    育出版社,2000。
    楊家駱,《中國笑話書七十一種》,臺北:世界書局,1961。
    董上德,《古代戲曲小說敘事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趙景深,《中國小說叢考》,濟南:齊魯書社,1980。
    鄧偉,《中國古代笑話精選》,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4。
    寧稼雨,《中國文言小說總目提要》,濟南:齊魯書社,1996。
    鄭振鐸,《中國古代版畫史略》,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劉守華,《中國民間故事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蕭佳慧,《笑話的書寫與閱讀——馮夢龍《笑府》、《古今笑》探論》,收入曾永
    義主編,《古典文學研究輯刊》,第2編,第29冊,臺北:花木蘭文化出
    版社,2011。
    謝國楨,《明清筆記談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應再泉、徐永明、鄧小陽編,《陶宗儀研究論文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6。
    Genette, Gérard. Paratexts: Thresholds of Interpret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Chow, Kai-wing. Publishing, Culture, and Power in Early Modern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Christopher, Rea. The Age of Irreverence: A New History of Laughter in China. Oaklan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5.
    He, Yuming. Home and the World: Editing the “Glorious Ming” in Wood-Block Printed
    Books of the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 Centurie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Asian Center, 2013.
    McDermott, Joseph P. A Social History of the Chinese Book.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7.
    Santangelo, Paolo, ed. Laughing in Chinese. Rome: Aracne, 2012.

    三、期刊論文

    丁修真,〈舉人的路費:明代的科舉、社會與國家〉,《中國經濟史研究》,
    2018 : 1(北京,2018),頁92-103。
    大塚秀高著,劉珊珊譯,〈關於《絕纓三笑》〉,《明清小說研究》,2005:77
    (南京,2005),頁181-186。
    王玲,范晴,〈從《笑府》中關於士人的諷刺笑話看晚明士風〉,《北方文學》,
    2016:19(哈爾濱,2016),頁86-90。
    王緒霞,〈說話淵源——以俳優說話為例〉,《社會科學家》,2014:7(桂林,
    2014),頁146-151。
    王慶華,〈論中國古代作為文體概念之「寓言」〉,《文學評論》,2019:6(北
    京,2019),頁125-134。
    王海妍,〈明代捐監的產生、發展及影響〉,《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10:1(秦皇島,2009),頁76-80。
    王玉超,〈陶珽生平及交遊考述〉,《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5(成都,2018),頁115-121。
    尤陳俊,〈明清日常生活中的訟學傳播——以訟師秘本與日用類書為中心的考
    察〉,《法學》,2007:3(上海,2007),頁71-80。
    伍躍,〈明代的社會:納貢與例監——中國近世社會庶民勢力成長的一個側面〉,
    《東吳歷史學報》,2008:20(臺北,2008),頁155-191。
    吳少平,〈明代笑話評點初探〉,《明清小說研究》,2005:4(南京,2005),
    頁194-204。
    吳蕙芳,〈民間日用類書的內容與運用:以明代《三台萬用正宗》〉,《明代研究
    通訊》,2000:3(臺北,2000),頁45-56。
    吳俐雯,〈論《古今譚概》的價值與缺失〉,《耕莘學報》,2014:12(新北,
    2014),頁85-104。
    李昭鴻,〈從《笑府》、《古今譚概》的選錄標準論馮夢龍對雅俗笑話分判的原則
    及意涵〉,《真理大學人文學報》,2012:13(新北,2012),頁1-26。
    李林曉,〈《史記·滑稽列傳》選錄標準及司馬遷不載東方朔之原因〉,《太原學
    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太原,2020),頁51-59。
    李靈年、陸林,〈晚明曹臣與清言小品《舌華錄》〉,《中國典籍與文化》,
    2001:36(北京,2001),頁80-85。
    宋揚,〈論魏晉笑話的文體成熟——以邯鄲淳《笑林》為中心〉,《蘭州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5:2(蘭州,2015),頁48-54。
    邱仲麟,〈姚旅《露書》中的明代社會經濟史料〉,《明代研究通訊》,2001:4
    (臺北,2001),頁21-46。
    孟稚,〈《笑林》與佛經故事〉,《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3:6(樂山,
    2008),頁29-32。
    林淑貞,〈作者、歷史與「寓莊於諧」——明清「笑話寓言」創作意探析〉,《興
    大中文學報》,2006 : 18(臺北,2006),頁1-50。
    金文京,〈晚明文人鄧志謨的創作活動:兼論其爭奇文學的來源及傳播〉,王璦
    玲、胡曉真編,《經典轉化與明清敘事文學》,(臺北:聯經,2009),頁295-316。
    段曉琳,〈書評Home and the World: Editing the “Glorious Ming” in Wood-Block
    Printed Books of the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 Centuries〉,《明代研究》,2015:25(臺北,2015),頁139-150。
    徐三見,〈汲古閣藏明抄六十卷本《說郛》考述〉,《東南文化》,1994:6(南
    京,1994),頁112-127。
    高國藩,〈市語的文化內涵及其現實意義〉,《鹽城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
    版》,2009:1(鹽城,2009),頁79-82。
    郭培貴,〈明代解元考中進士的比例、年齡與空間分佈〉,《清華大學學報·哲學
    社會科學版》,2012:5(北京,2012),頁82-93。
    孫志強,〈楊士修生平補證散考及相關問題研究〉,《書法研究》,2017:3(上
    海,2017),頁79-103。
    陳文林,〈陶宗儀生年和早年求學新考〉,《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
    版)》,29:4(安慶,2010),頁39-42。
    陳旭東,〈鄧志謨著述知見錄〉,《福建師範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175(福州,2012),頁132-139。
    張玄,〈論藏書家對筆記小說發展的貢獻——以晚明筆記小說為視角〉,《圖書館
    研究與工作》,2018:8(杭州,2018),頁20-25。
    張秋蟬,〈潘之恆結社活動考論〉,《黃山學院學報》,11:2(黃山,2009),頁
    72-77。
    黃霖,〈金瓶梅作者屠隆考〉,《復旦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3:3(上海,
    1983),頁31-39。
    黃克武,〈明清笑話中的身體與情欲:以《笑林廣記》為中心之分析〉,《漢學研
    究》,19:2(臺北,2001),頁343-374。
    黃克武,〈近代中國笑話研究的基本構想與書目〉,《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
    1989:8(臺北,1989),頁85-94。
    黃慶聲,〈明清笑話書中的「懼內」和「妒悍」笑話〉,《中國婦女史論集第八
    集》,(臺北:稻鄉出版社,2008)。
    黃慶聲,〈評《李卓吾評點四書笑》之諧擬性質〉,《中華學苑》,1998:51(臺
    北,1998),頁79-130。
    黃慶聲,〈晚明笑話書《絕纓三笑》中之性別與情色意識〉,《中國婦女史論集第
    六集》,(臺北:稻鄉出版社,2004)。
    黃慶聲,〈馮夢龍《笑府》研究〉,《中華學苑》,1996:48(臺北,1996),
    頁79-150。
    黃艷芬,〈許自昌的戲曲交遊活動〉,《文教資料》,2001:12(南京,
    2001),頁166-169。
    黃仁生,〈江盈科生平、著述考〉,《中國文學研究》,1997:2(長沙,1997),
    頁58-63。
    喬孝冬,〈《金瓶梅》對《解慍編》的引用及「笑」學意蘊探析〉,《陝西理工大
    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6:6(漢中,2018),頁14-21。
    喬孝冬,〈邯鄲淳《笑林》與「笑林體」文體獨立的示範意義〉,《蒲松齡研
    究》,2017:6(淄博,2017),頁150-160。
    劉福鑄,〈姚旅的《露書》及其方言學價值〉,《莆田學院學報》,17:1,(莆
    田,2010),頁95-100。
    謝佳瀅,〈論江盈科《雪濤諧史》中的士大夫寓言笑話〉,《中國文學研究》,
    2017:44(臺北,2017),頁111-144。
    羅開雲,〈晚明情書:閱讀、寫作與性別〉,收入張宏生主編,《明清文學與性別
    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羅寧,〈《俳諧集》與《諧噱錄》考辨(附《諧噱錄》校證)〉,收入項楚主編,
    《中國俗文化研究》,第五輯,(成都:巴蜀書社,2009),頁196-206。
    顧音海,〈館藏善本輯要——明刻《雪濤諧史》概述〉,《上海博物館集刊》,
    1990:5(上海,1990),頁178-182。
    Wei, Shang. “Jin Ping Mei and Late Ming Print Culture.” In Writing and Materiality in
    China: Essays in Honor of Patrick Hanan, edited by Zeitlin Judith T., Liu Lydia
    H., and Widmer Ellen, 187-238. Cambridge, MA and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3.
    Darnton, Robert. “What Is the History of Books?” Representations and Realities 111, no.
    3, (1982): 65-83.

    四、學位論文

    王莞,〈江盈科笑話集研究〉,浙江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5。
    王麗惠,〈隋唐時代笑話書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
    論文,2012。
    白以文,〈晚明仙傳小說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
    阮璐,〈唐人戲作詩研究〉,廣西師範大學中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
    吳少平,〈晚明笑話研究〉,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6。
    吳兆華,〈情慾的流動:遊戲主人《笑林廣記》葷笑話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
    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吳建成,〈蘇軾寓言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邱淑芬,〈蘇軾《艾子雜說》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8。
    俞夢嬌,〈日本笑話對中國明清笑話的受容——以對《笑府》的題材受容為中
    心〉,蘇州大學日語語言文學碩士論文,2012。
    徐可超,〈漢魏六朝詼諧文學研究〉,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3。
    徐雪媄,〈鄧志謨《新刻灑灑篇》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2011。
    唐淑麗,〈晚明笑話集中的「笑話詩」研究〉,浙江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
    士論文,2009。
    孫冰,〈明代笑話文本解讀——以馮夢龍三笑為中心〉,華中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
    專業碩士論文,2012。
    陳巧陵,〈當代「笑話」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7。
    陳克嫻,〈明清長篇世情小說中的笑話研究——以《金瓶梅》、《姑妄言》、《紅
    樓夢》為中心之考察〉,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3。
    陳清俊,〈中國古代笑話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4。
    郭建萍,〈《古今譚概》笑話研究〉,山東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
    2014。
    馬培潔,〈《啟顏錄》與中古時期的笑話集〉,西北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
    論文,2009。
    張玉婷,〈三〇年代通俗漢文報刊的笑話研究——一《三六九小報》與《風月報》
    為例〉,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張維芳,〈笑話型寓言《艾子》系列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10。
    張玉華,〈李贄小說評點的理論價值——以容與堂《水滸傳》為例〉,廣西民族大
    學碩士論文,2009。
    楊芳,〈石成金研究〉,揚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
    楊仲堅,〈明代笑話研究〉,廣西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1。
    廖珮雯,〈程世爵《笑林廣記》諧趣文學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
    文,2013。
    趙瑗,〈明代文言笑話的文類觀念〉,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論文,
    2014。
    賴旬美,〈中國古代寓言型笑話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7。
    盧怡蓉,〈中國古代葷笑話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6。
    蕭佳慧,〈笑話的書寫與閱讀:馮夢龍《笑府》、《古今笑》探論〉,國立中正大
    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4。
    蘇品文,〈六朝笑話文學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7。
    Huang, Ching-sheng. “Jokes on the Four Books: Cultural Criticism in Early Modern
    China.” PhD diss., University of Arizona, 1998.

    五、工具書

    丁錫根,《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
    王河主編,《中國歷代藏書家辭典》,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1。
    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9。
    薛瑞兆、郭明志編,《全金詩》,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5。
    齊森華等主編,《中国曲學大詞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徐征、張月中、張聖潔、奚海主編,《全元曲》,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
    國立政治大學古典小說研究中心主編,《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臺北:天一出
    版社,1985。
    阪出祥伸、小川陽一編,《中國日用類書集成》,東京:汲古書院,2001。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文化室主編,《明代通俗日用類書集刊》,重慶:西南
    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五、電子資料庫及網路資料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資料庫
    雕龍中日古籍全文資料庫
    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
    愛如生四庫系列數據庫
    讀秀中文學術搜索資料庫
    「中國古典戲曲資料庫」,詳見http://ccddb.econ.hc.keio.ac.jp/wiki/首頁,擷取日期:2021年4月22日。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