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詩韻 Lim, She-Yin |
---|---|
論文名稱: |
重探趙清閣的抗戰戲劇(1937-1945) A Reexamination on Zhao Qingge’s Dramatic Words in the War Time(1937-1945) |
指導教授: |
楊佳嫻
Yang, Chia-Hsien |
口試委員: |
羅仕龍
Lo, Shih-Lung 鍾欣志 Joscha, Chu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23 |
畢業學年度: | 11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6 |
中文關鍵詞: | 趙清閣 、抗日戰爭 、大後方 、抗戰戲劇 |
外文關鍵詞: | Zhao Qingge, China’s World War II, Great Rear Area, Anti-Japanese War Drama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國現當代女作家趙清閣(1914-1999)將近七十年的文學生涯中,作品產出不計其數。尤其在抗戰時期,她創作與改編多部抗戰戲劇,也編輯抗戰文藝刊物和叢書。作為積極投入抗戰文藝工作的女劇作家,趙清閣相對不被研究者所重視,就目前的各家抗戰文學史言說中缺席,前行研究也無法全面闡釋其戲劇實踐的主要關懷所在,而臺灣讀者與學界對於她的寫作生涯更是陌生。
基於此,本論文先敘述趙清閣生平,使趙清閣形象鮮明,之後才分析其抗戰戲劇之實踐。透過重新認識趙清閣,更能對她在抗戰時期的戲劇實踐有全面把握。由此,本論文的研究主旨,在重新認識趙清閣其人其事的基礎上,重新解讀她在中國抗戰八年間(1937-1945)的戲劇創作與改編,與前行研究的既定論說進行對話,提出別樣的闡釋與發現。
本論文第二章探究趙清閣早期的生平經歷與抗戰時期的活動蹤跡,用以凸顯其性格與內涵的養成,主張作者的為人性情深度影響其戲劇實踐。第三章以抗戰期間創作的戲劇作品為首要分析對象,並以三部戲劇理論為輔,梳理作品中的思想內涵與戲劇觀念的闡發。戲劇中的人物塑造、結局設置與思想內涵是該章節主要闡釋的面向,用以回應前行研究對其戲劇公式化的論斷。第四章以劇本《活》為研究文本,探究趙清閣的改編實踐。除了梳理《活》的改編起源,也透過譯作與改編本之間的對照,提出其改編策略與思想關懷。
透過上述的整體關照,本論文提出別樣的思想意涵以補足前行研究的空白,試圖讓世人重新把握趙清閣於戰爭歲月的思想與創造,擺脫對她本人與戲劇作品的既定見解,並增加臺灣對於這位中國現當代女性劇作家的認識。
As a representative of Chinese modern author, Zhao Qingge (1914 - 1999) undeniably has some degree of contribution and influence in the world of Chinese literature. Zooming past seventy years of literature, a tantamount of works were produced by Zhao. Especially during China's World War II (WWII), she has written many adaptations of the Japanese World War drama. Not to mention compiling works for the literature and publications of WWII. Being actively involved in the war resistance literature work as a female script writer, Zhao has always been ignored by researchers. Based on current war resistance literature history rumors, there has never been a single discussion about Zhao’s work, even more so that current studies are unable to explain the practicality of her script’s main thought.
Furthermore, this thesis will depict the life of Zhao Qingge, to make her image stand out, then analyze the practicality of war resistance script. By getting to be acquainted with Zhao, only then to be able to have full confidence in understanding all her script’s practicality during the period of war. Thus, this thesis aims to know and recognize Zhao, analyze her script and adaptations during the eight years of war resistance. With this in mind, by having a forum with the previous studies of the scripts, then collect different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from different viewpoints.
The second chapter of this thesis will focus on the earlier life of Zhao where she experienced the war and the way she lives, from here on to underline the cumulation of her personality, advocating the author’s standpoint where personality will affect the script’s practicality. The third chapter will focus on analyzing the adaption during the resistance war period, and will have three scripts theory as reference point, then study the elucidation of Zhao’s work between philosophy and concept. The establishment of characters in the script, laying of conclusion and philosophy will be the main interpretation of this chapter, responding to the theory of previous studies claiming that Zhao’s work is conceptual and logically formularise. The fourth chapter will be based on To Live as research text to probe Zhao's adaptation’s practicality. Other than interpreting the originality of To Live, a comparison will be made between the translation and adaptation of the script, thus suggesting a strategy and concern from it.
Based on the aforementioned concern, this thesis suggest a distinct thought philosophy that is suffice to close the gap left by previous study, while trying to let the world get hold on Zhao Qingge thoughts on the period of war, to breakaway the misconception and bias opinion of the scripts and adaptation works.
參考文獻
一、 近人論著
(一)專書/專論
王瑤,《中國新文學史稿(下)》,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
王鳴劍,《文學的戰時書寫與傳播──抗戰時期陪都重慶作家的生存狀態與創作心理研究(上)》,新北:花木蘭文化實業有限公司,2017年。
司馬長風,《中國新文學史》,香港:香港昭明出版社,1975年。
吳相,《從印刷作坊到出版重鎮》,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出版,1999年。
孟暉,《「傳記式批評」研究:以中國近現代作家傳記文本為主要考察對象》,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9年。
姚一葦,《戲劇原理》,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茅盾,《茅盾全集第三十卷‧外國文論二集》,合肥:黃山書社,2012年。
張彥林,《錦心秀女趙清閣》,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曹禺編,《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大後方文學書系‧第七編戲劇(共三集)》,重慶:重慶出版社,1989年。
陳白塵、董健主編,《中國現代戲劇史稿》,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年。
陳軍編,《趙清閣文集(一)》,北京:朝華出版社,2020年。
___,《趙清閣文集(二)》,北京:朝華出版社,2020年。
___,《趙清閣文集(三)》,北京:朝華出版社,2020年。
___,《趙清閣文集(四)》,北京:朝華出版社,2020年。
___,《趙清閣文集(五)》,北京:朝華出版社,2020年。
___,《趙清閣文集(七)》,北京:朝華出版社,2020年。
___,《趙清閣文集(九)》,北京:朝華出版社,2020年。
___,《趙清閣文集(十)》,北京:朝華出版社,2020年。
___,《趙清閣文集(十一)》,北京:朝華出版社,2020年。
傅學敏,《1937-1945:「抗戰建國」與國統區戲劇運動》,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2年。
楊正潤,《現代傳記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葛一虹主編,《中國話劇通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年。
趙清閣,《抗戰文藝概論》,重慶:中山文化教育館出版,1939年。
___,《抗戰戲劇概論》,重慶:中山文化教育館出版,1939年。
___,《生死戀》,上海:商務印書館,1942年。
___,《滄海泛憶》,香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2年。
___,《行雲散記》,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3年。
___,《浮生若夢》,陝西:華岳文藝出版社,1989年。
___,《不堪回首》,重慶:重慶出版社,1996年。
___,《滄海往事: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書信集錦》,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6年。
___,洪鈐選,蔡登山編,《中國現代文學女作家趙清閣選集》,臺北:釀出版,2016年。
___,《編劇方法論》,收入陳軍編,《趙清閣文集(九)》,北京:朝華出版社,2020年,頁1-75。
蔡儀編,《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大後方文學書系‧第七編理論‧論爭(共二集)》,重慶:重慶出版社,1989年,頁131-171。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著,《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謝天振,《比較文學與翻譯研究》,臺北:業強出版社,1994年。
〔法〕波爾才著,楊壽康譯,《死亡的意義》,重慶:商務印書館,1940年。
(二)學位論文
毋二賓,《孤寂的持燈人──趙清閣的編輯與創作(1932-1949)》,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7年。
汪寧寧,《論趙清閣的重寫型作品》,新疆:喀什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7年。
郎琬,《20世紀《紅樓夢》題材話劇劇作研究》,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戲劇戲曲學碩士論文,2021年。
張妤潔,《重慶抗戰戲劇研究》,北京:北京語言大學人文學院碩士論文,2007年。
敦楓,《抗戰時期重慶《新華日報》、《中央日報》副刊上的文藝論爭》,重慶:重慶大學文學與新聞傳媒系碩士論文,2012年。
趙翀,《論趙清閣的話劇創作》,上海: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碩士論文,2015年。
劉致遠,《趙清閣抗戰時期戲劇創作論》,山東:青島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7年。
鐘李瑤,《論趙清閣戲劇中的女性形象》,上海: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碩士論文,2021年。
(三)期刊論文
王鳴劍,〈始於怒吼──抗戰期間的重慶戲劇〉,《上海戲劇》第10期,2005年10月,頁22-24。
白立平,〈文藝思想與翻譯:梁實秋新人文主義思想對其翻譯的影響〉,《中外文學》第31卷第9期,2003年2月,頁185-207。
朱華,〈「孤島」及淪陷時期外國戲劇改編活動述略〉,《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1992年4月,頁107-109。
李楊,〈辛勤筆耕的趙清閣〉,《新文學史料》第1期,1982年2月,頁133-140。
李慶瑜,〈探究趙清閣越劇版《桃花扇》對原著的改編〉,《青春歲月》第9期,2016年5月,頁13。
汪寧寧,〈從紅顏禍水的妖物到真善美的化身──論趙清閣的改寫小說《白蛇傳》〉,《名作欣賞》第32期,2019年11月,頁117-118。
沈建中,〈最後的訪談──趙清閣答《二十世紀中國女性》攝影記者問〉,《新文學史料》第1期,2001年2月,頁110-115。
林夏,〈趙清閣的《彈花》〉,《河南教育(高教)》第7期,2016年7月,頁62-65。
宫璐萍,〈抗戰文藝期刊《彈花》的編輯策略研究〉,《文化學刊》第12期,2021年12月,頁230-232。
胡斌,〈抗戰語境中的跨文化改編──論趙清閣戲劇《生死戀》《此恨綿綿》〉,《戲劇藝術》第6期,2013年12月,頁40-45。
徐霖恩,〈獨領風騷的女作家趙清閣──我印象中的老前輩〉,《世紀》第3期,2000年5月,頁12-14。
___,〈從來燕趙多奇女──憶女作家趙清閣〉,《新文學史料》第3期,2003年8月,頁94-99。
馬晶,〈從邊緣到中心:政治地理格局的變遷與抗戰時期重慶戲劇文學〉,《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第1期,2014年3月,頁75-82。
高天星,〈我認知的趙清閣〉,《新文學史料》第3期,2003年8月,頁100-102。
高天星、高黛英,〈趙清閣文藝創作年譜〉,《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1988年9月,頁63-89。
___,〈趙清閣文藝創作年譜〉,《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1988年12月,頁80-85。
高天星、高黛英、陳阜東,〈趙清閣文藝生涯年譜〉,《新文學史料》第3期,1995年8月,頁198-207。
___,〈趙清閣文藝生涯年譜(續)〉,《新文學史料》第4期,1995年11月,頁206-222。
徐亞湘,〈戰後初期中國劇作在臺演出實踐探析〉,《戲劇研究》第12期,2013年7月,頁121-164。
張彥林,〈清流笛韻翠閣花香──趙清閣其人其事〉,《新文學史料》第3期,2003年8月,頁109-112。
張雅昕、趙煥亭,〈趙清閣與《彈花》雜誌〉,《書屋》第12期,2019年12月,頁85-86。
陳軍,〈論趙清閣的《紅樓夢》話劇改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4期,2015年4月,頁37-46。
陳麗波,〈論趙清閣小說《杜麗娘》對杜麗娘形象的改編〉,《美與時代(下)》第6期,2016年6月,頁94-96。
陳書盈,〈探索戰時中國女性的社會邊界──論趙清閣的《此恨綿綿》對《呼嘯山莊》女性形象的改編〉,《戲劇》第4期,2021年8月,頁90-98。
陳學勇,〈趙清閣文藝生涯年譜(補正)〉,《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3期,1996年8月,頁293-297。
___,〈紀念趙清閣先生〉,《新文學史料》第3期,2003年8月,頁105-108。
___,〈終於讀到了趙清閣傳〉,《博覽群書》第10期,2005年10月,頁119-121。
傅光明,〈書信世界裡的趙清閣與老舍〉,《現代中文學刊》第4期,2010年8月,頁109-115。
___,〈趙清閣與《紅樓夢》的未了緣〉,《曹雪芹研究》第2期,2011年12月,頁225-229。
___,〈書信世界裡的趙清閣與老舍(下篇)〉,《現代中文學刊》第2期,2018年4月,頁103-112。
楊東偉、熊輝,〈論抗戰時期戲劇改編中的移植現象〉,《戲劇文學》第5期,2015年5月,頁101-107。
___,〈論抗戰大後方對《呼嘯山莊》的譯介與戲劇改編──以《咆哮山莊》與《此恨綿綿》為例〉,《抗戰戲劇》第6期,2015年6月,頁94-98。
趙渭絨、周紅麥,〈從變異學看《此恨綿綿》對《呼嘯山莊》的改編〉,《中國現代文學論叢》第1期,2020年8月,頁137-148。
劉安,〈怒放的「彈花」──抗戰第一本文藝期刊《彈花》研究〉,《大眾文藝》第23期,2015年12月,頁185-186。
劉嘉偉,〈趙清閣《紅樓夢》話劇對原著主題的接受〉,《紅樓夢學刊》第3期,2014年5月,頁190-202。
___,〈趙清閣《紅樓夢》話劇的特色〉,《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第3期,2015年9月,頁117-122。
潘頌德,〈懷念趙清閣先生〉,《新文學史料》第3期,2003年8月,頁103-104。
韓愛平,〈由抗日救亡雜誌《彈花》看趙青閣的戰時編輯理念〉,《中國出版》第22期,2011年11月,頁66-68。
(四)單篇論文/作品
王德威,〈被遺忘的繆思──五四及三、四零年代女作家鉤沉錄〉,收入王德威,《小說中國──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臺北:麥田出版社,1993年,頁301-317。
田本相,〈外國戲劇改編及其影響〉,收入田本相編,《中國現代比較戲劇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3年,頁640-662。
田禽,〈論中國戲劇批評〉,收入田禽,《中國戲劇運動》,上海:商務印書館,1944年,頁1-7。
冰心,〈抗戰八年間的中國文藝界〉,收入卓如編,《冰心全集(第三卷)》,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1994年,頁443-444。
李今,〈緒論〉,收入李今,《二十世紀中國翻譯文學史‧三四十年代‧俄蘇卷》,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9年,頁1-39。
陳白塵,〈序〉,收入陳白塵、董健編,《中國新文學大系1937-1949‧戲劇卷一》,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年,頁1-32。
陽翰笙,〈抗戰後期的民主鬥爭,《對時局進言》,圍繞解散文工會的鬥爭〉,收入陽翰笙,《風雨五十年》,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頁301-307。
楊絳,〈回憶我的父親〉,收入楊絳,《楊絳文集‧散文卷(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頁91-139。
___,〈我在啟明上學〉,收入楊絳,《楊絳文集‧散文集(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頁209-240。
二、 報刊文獻
(一)報紙
〈世界文學名著·約瑟安特路傳〉《申報》(上海)第5版,1928年7月22日。
《臺灣新生報》(臺灣)第5版,1948年12月1日。
《臺灣新生報》(臺灣)第5版,1948年12月2日。
《臺灣新生報》(臺灣)第5版,1948年12月3日。
梁實秋,〈編者的話〉,《中央日報》(重慶)第4版,1938年12月1日。
梁實秋,〈與抗戰無關〉,《中央日報》(重慶)第4版,1938年12月6日。
歐陽予倩,〈戲劇在抗戰中〉,《立報》,1937年9月20日。
談宜,〈漫談女作家奇女趙清閣〉,《申報》(上海),1946年12月6日。
“Obituary:M.Paul Bourget,” 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1864-1951) [Shanghai] 27 December 1935, p. 10.
(二)雜誌刊物
〈作家動態:楊壽康女士入會修道〉,《上智編譯館館刊》第2卷第1期,1947年1-2月,頁100。
〈發刊詞〉,《抗戰文藝》第1卷第1號,1938年5月,頁1。
丁明,〈「劇本荒」的原因〉,《文藝青年(重慶)》第2卷第1期,1941年8月,頁2-3。
王平陵,〈怎樣寫抗戰劇本?〉,《文藝月刊》第2卷第5期,1938年10月,頁380-381。
王家齊,〈寫劇諸問題:劇本荒的重心點〉,《戲劇崗位》第2卷第2-3期,1941年1月,頁13-14。
田禽,〈中國戰時戲劇創作之演變〉,《東方雜誌》第40卷第4期,1943年2月,頁53-57。
老舍,〈文章下鄉,文章入伍〉,《中蘇文化月刊》第9卷第1期,1941年7月,頁41-42。
呂復,〈抗戰戲劇座談會〉,《抗戰戲劇》第2卷第2,3期,1938年,頁67-72。
杜宣,〈論公式化〉,《戲劇春秋》第1卷第3期,1941年2月,頁22-23。
李劼人,〈「人心」重版小言〉,《抗戰文藝》第9卷第1,2期,1944年2月,頁148。
易庸,〈怎樣打破抗戰戲劇的劇本荒〉,《抗戰戲劇》第1卷第2期,1937年12月,頁38-39。
冠生,〈戰後文學底新傾向──浪漫主義底復活〉,《東方雜誌》第17卷第24期,1920年12月,頁75-78。
春雷女士,〈幾個女教育家的速寫像〉,《生活週刊》第5卷第13期,1930年3月,頁197。
洪鈐,〈梧桐細雨清風去──懷念女作家趙清閣(上)〉,《香港文學》第298期,2009年10月,頁65-69。
___,〈梧桐細雨清風去──懷念女作家趙清閣(下)〉,《香港文學》第299期,2009年11月,頁82-87。
胡風,〈對於目前工作上的意見和感想──從「劇本荒」想起的〉,《新演劇》第1期,1940年6月,頁9-11。
夏衍,〈論劇本荒的救濟〉《中國藝壇畫報》第7、8期,1939年6月,頁3。
馬彥祥,〈關於抗戰劇作〉,《抗戰戲劇》第1卷第5期,1938年1月,頁161。
景深,〈老當益壯的補爾惹〉,《小說月報》第18卷第6期,1927年6月,頁2-3。
雁冰,〈為新文學研究者進一解〉《改造(上海1919)》第3卷第1期,1920年9月,頁99-102。
楊騷,〈論新階段的劇作問題〉,《新演劇》第1期,1940年6月,頁37-57。
趙清閣,〈京滬遊歷記〉,《女子月刊》第2卷第1期,1934年1月,頁1877。
___,〈京滬遊歷記(續)〉,《女子月刊》第2卷第4期,1934年5月,頁2245-2246。
___,〈克服女性及母性的必要〉,《婦女文化》第1卷第2期,1936年9月,頁62-64。
___,《彈花》第1卷第1期,1938年3月。
___,《彈花》第1卷第3期,1938年5月。
___,《彈花》第1卷4期,1938年5月。
___,《彈花》第1卷5期,1938年6月。
___,《彈花》第2卷第1期,1938年10月。
___,《彈花》第2卷2期,1939年12月。
___,《彈花》第2卷第3期,1939年1月。
___,《彈花》第2卷第4期,1939年2月。
___,《彈花》第3卷第1期,1939年11月。
___,《彈花》第3卷4期,1940年3月。
___,《彈花》第3卷第8期,1941年4月。
___,《婦女文化》第1卷第1期,1936年8月。
___,《婦女文化》第1卷第3期,1937年。
___,《婦女文化》第1卷第5期,1937年。
___,〈一封信〉,《文化先鋒》第1卷第14期,1942年12月,頁13-14。
劉以鬯,〈記趙清閣〉,《明報月刊》第10卷第8期,1975年8月,頁29-31。
___,〈再記趙清閣〉,《開卷月刊》第1期,1978年11月,頁4-9。
劉念渠,〈兩年間抗戰戲劇諸問題的檢討〉,《戲劇崗位》第1卷第2-3期,1939年11月,頁45-52。
___,〈劇本與演出〉,《青年戲劇通訊》第14-15期,1941年8月,頁123-128。
靜沅,〈關於劇本的公式化〉,《戲劇崗位》第2卷第2-3期,1941年1月,頁51。
應雲衛,〈展開戲劇的游擊戰(三)上海救亡第三·四演劇隊游擊演出的報告〉,《抗戰戲劇》第1卷第5期,1938年1月,頁178-179。
謝六逸,〈西洋小說發達史〉《小說月報》第13卷第11期,1922年11月,頁1-12。
〔法〕蒲爾致(Paul Bourget)著,董家瀠譯,〈梅斯妮給他父親的信〉,《婦女雜誌(上海)》第13卷第7期,1927年7月,頁21-24
〔法〕Paul Bourget著,方于譯,〈油画像〉,《東方雜誌》第25卷第23期,1928年2月,頁125-133
〔法〕卜爾忍著,董家濚譯,〈呂西盎致梅斯妮書〉,《小說世界》第18卷第4期,1929年12月,頁1-13。
三、 網絡資料
葉新,〈「世界文學名著叢書」的主編是誰?──「世界文學名著叢書」札記之一〉,https://www.163.com/dy/article/FN29J8UN051485NJ.html,瀏覽日期:2022年9月25日。
陳立群,〈牆外行人之上海第四中學〉,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0220-1306521.html?mobile=1,瀏覽日期:2022年9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