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文怡
論文名稱: 拉近妳我的距離---幼稚園教師與新移民女性家長溝通之行動研究
指導教授: 劉慈惠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親師溝通新移民女性家長行動研究
外文關鍵詞: parent-teacher communication, new immigrant mother, action research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從Bronfenbrenner生態觀點與Hargie人際溝通理論探討幼稚園親師溝通,以行動研究方式,透過半結構式訪談、參與觀察和文件檔案作為資料蒐集的方法,歷經一年,針對本班不同背景、不同特質的新移民女性家長,運用適性概念,嘗試發展多元、適宜的溝通管道,並視家長的需求進行調整與改變,進而達到實質適性親師溝通的目的。
    歷程中發現,影響班上新移民女性與老師溝通的因素廣泛,包含很多層面,不僅是親師個人特質,還包括語言、社會網絡、經濟、文化等,影響因素是多重且彼此相互交錯影響的。經由此次行動後,新移民女性家長與我的關係有了轉變,我們由陌生進入熟悉,由害羞逃避到能相談甚歡,親師信賴關係逐步建立,且因孩子的學習與行為,溝通日益頻繁,新移民女性家長開始參與孩子的學習,也會主動和我討論、分享經驗,親師雙方對於家長參與態度浮現支持,讓幼稚園活動進行得更為豐富。經由此行動歷程,我不僅重新,也從心去看待新移民族群,並化親師溝通困境為挑戰動能,為自己帶來專業成長的蛻變。


    Abstract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communication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ronfenbrenner’s 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 and Hargie’s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theory. Using action research as the study approach, as well as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nd documented files as data sources, substantial and adaptiv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new immigrant mothers was achieved after a year of developing diverse and appropriate communication channels, adjusted and modified to parent needs via the concept of adaptivity. The various characteristics and backgrounds of the new immigrant mothers were considered.
    During the process,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communication were found to be extensive, multilayered, and interdependent; the factors include many aspects, such as the personal qualities of the teacher and the parents, language, social networks, economy, and culture. Following this ac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uthor and the new immigrant mothers transformed from strangers to amicable acquaintances. Shyness and evasion converted to cheerful talks, and trust was gradually developed. Due to concerns for their children’s education and behaviors, contact became increasingly frequent. The new immigrant mothers began participating in their children’s education, initiating discussions and sharing experiences with the author. Both the teacher and the parents supported the participatory actions, which were viewed as enriching kindergarten activities. With the experience gained from this study, the author began to see new immigrants in a different light. Difficulties in parent-teacher communication became challenges, stimulating the author’s professional growth.

    目 錄 第一章 起程緣由----------------------------------- 1 第二章 行動的地圖----------------------------------9 第一節 新移民現象之發展與樣貌-------------------------9 第二節 溝通意涵和影響因素----------------------------14 第三節 親師溝通的方式--------------------------------19 第三章 行前的規劃----------------------------------- 23 第一節 場景與主角------------------------------------23 第二節 路線的設計------------------------------------28 第四章 溝通路上妳和我------------------------------- 35 第一節 適性溝通暖身行—走舊路探尋新路-------------------35 第二節 溝通路上停看聽—主幹支線交織行-------------------50 第三節 親師溝通馬拉松—持續不斷向前行-------------------86 第五章 親師溝通路上之學習-----------------------------105 第一節 適性溝通歷程之回顧-----------------------------105 第二節 多重因素交織影響溝通路徑之進行-------------------109 第三節 親師關係的轉變與未來的期許-----------------------114 參考文獻--------------------------------------------122 中文----------------------------------------------122 英文----------------------------------------------129 附錄------------------------------------------------131 附錄一 半結構式訪談大綱-------------------------------131 附錄二 母親節活動通知單--------------------------------132 附錄三 畢業典禮籌備會議會議紀錄------------------------133 附錄四 幼兒觀察紀錄-----------------------------------134 附錄五 寶貝卡----------------------------------------135 附錄六 海風報報班刊-----------------------------------136

    中文部份
    王光宗 (2004)。台南縣東南亞外籍母親在子女入學後母職經驗研究。國立嘉義學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王彥程(2000)。台灣企業員工人際溝通能力之衡量及其量表發展之研究。長榮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泳貴(2002)。國小教師人際依附風格、人際溝通能力與人際溝通滿意度之關係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王泰茂 (1998)。原住民學校的親師互動--以玫瑰小學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林若雩。「南洋新娘、千里姻緣」,《中國時報》,1995年11月20日,第17版。
    史慈慧 (2007)。一個幼稚園班級中親師溝通的探究。樹德科技大學幼兒保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內政部(2004)。九十二年外籍與大陸生活狀況調查摘要報告。2009年2月2日,取自http://www.ris.gov.tw/ch4/0930617-1.html
    內政部(2008)。嬰兒出生數按生母國籍分。2009年3月20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
    內政部(2008)。國人結婚之外籍與大陸港澳配偶人數統計。2009年3月20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news_ content.
    aspx?sn=1990
    邱淑雯(2003)。性別與移動:日本與臺灣的亞洲新娘。台北,時英。
    任秀媚 (2002)。家長參與幼兒學校學習活動對幼兒社會行為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朱珊妮 (2002)。一個幼稚園班級中親師溝通的探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吳宗立(2002)。親師溝通的障礙與突破。台灣教育,616,48-54。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M.Q.Patton著。質的評鑑與研究(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台北:桂冠。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台北:五南
    吳毓瑩〈2005〉。回訪春天--新移民女性的學校參與之直接與間接的影響。學生輔導,06,28-37。
    吳沐罄(2004)。幼教師對家長參與班及活動之困境知覺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吳錦惠(2005)。新臺灣之子的教育問題與課程調適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沈姿君(2006)。當幼兒教師遇上新移民家長-幼兒教師的親師互動經驗與體認。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李志成(1997)。從教育與法律之觀點論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及其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金桂(2005)。幼稚園園長與教師對家長參與態度之比較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李振宗(2003)。國小音樂班學生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車達(2004)。台灣新女性移民子女之心靈世界探索。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阮惠華(2002)。國民小學親師溝通之行動研究--以一個班級為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周崇儒(1999)。如何建立良好的親師溝通。教育實習輔導,5(3),1-8。
    周慧菁(2003),品格要怎麼敎。天下雜誌,287,31-33。
    林志成(2007)。覺知行思的教育行動智慧暨其實踐省思。載於教育改革的挑戰與省思:黃光雄教授七十大壽祝壽論文集(二)(頁57-
    88)。高雄:復文。
    林仁廷(2001)。「尋」與「逃」︰一個失聲男性對「力」與「情」的辯證。私立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明地(1998)。家長參與學校活動與校務: 臺灣省。教育政策論壇,1:2,155-187。
    林秀美。「外籍新娘先生多有外表或經濟上缺憾,64%子女有發育發展遲緩。」,《民生報》,2001年10月30日,第4版。
    林珍宇(1998)。國民小學親師溝通互動歷程之個案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林奕伶(譯)(2009)。Joe Navarro、Marvin Karlins著。FBI教你讀心術:看穿肢體動作的真實訊息(What Every Body is Saying: An Ex-FBI Agent’s Guide to Speed-Reading People)。台北:大是文化。
    林瑞勳(2006)。台灣的外籍女性配偶的生活適應問題。2009年02月02日,取自http://www.tpg.gov.tw/taiwan/9504-13.htm
    林碧惠(2006)。公辦民營學校家長參與學校事務之研究─以宜蘭縣人文國小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行政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
    林璣萍(2003)。台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林耀籣(2005)。幼稚園親師合作的探究歷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東森新聞報(20060906)。屏縣鹽洲國小混血兒全縣最多 家庭教育貧乏思想出現偏差。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2月2日。網址: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60906/17/37dm.html
    TVBS新聞報(20030930)。外籍媽媽不識字 教育子女問題大。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2月2日。網址:http://www.tvbs.com.
    tw/news/news_list.asp?no=keri20030830203626
    洪福財、翁麗芳(2004)。新臺灣之子—兒童教養與幼托機構的角色。2004年12月22日發表於國北師院辦理「新社區工程—多元文化的兒童學習環境建構」。內政部兒童局主辦,臺北市。
    洪麗玲(1999)。台北市國小學生家長參與學校事務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胡珍瑜(2006)。一位幼教師親師溝通觀點與經驗之個案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徐綺穗(2006)。從人際溝通的互動模式探討親師溝通的障礙與對策。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9,207-227。
    倪玫娟(2004):一位國小教師實施乘法教學的行動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黃美香(2003)。高雄縣市公私立幼稚園家長參與班級活動之調查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黃淑苓(2006)。新移民親師溝通合作。謝寶梅編,新移民子女教育。台北市:冠學。31~51頁。
    黃瑞琴(2003)。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建銘(2005)。外籍配偶親師溝通之研究-以幼托園所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郭明德(2002)。班級經營—理論實務策略與研究。台北:五南。
    秦如慧(2008)。溝通100%-運用肢體語言的說話技巧。台北:豐閱。
    曹常仁(1994)。親師關係之經營。國教之聲,27(3),8-17。
    陳良益(1996)。我國國小學生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陳廷楷(2002)談外籍配偶及其子女的教育。南投文教,23,28-29。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美惠(2002)。彰化縣東南亞外籍新娘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學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泱澤(2004)。跨國婚姻父母教育態度對子女學業成就之影響。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社會科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陳碧雲、魏妙如、郭昱秀(2004)。台北縣新移民女性子女教育發展關注之研究。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52-65,國立嘉義大學。
    陳晏捷(2007)。一位資深幼教老師親師互動的經驗。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麗玉(2001)。來自東南亞的「新娘」--一個後殖民女性主義觀點的深度報導。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彭淑纓(2005)。越南女性配偶國小子女同儕關係之影響因素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葉肯昕(譯)(2004)。Robert E. Rockwell,Lynda C. Andre,Mary K.and Hawley著。親師合作(Parents and Teachers as Partners : Issues and Challenges)。台北:桂冠
    董玉如(2007)。妳瞭解我幾分─學前教師與新移民女性家長對親師溝通的看法。屏東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趙聖秋(1997)。國民小學家長與教師親師溝通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潘世尊(2005)教育行動研究:理論、實踐與反省。台北:心理。
    潘慧玲(2003)。教育研究的取徑。台北市:高教。
    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劉芳玲(2005)。新移民女性子女的學業成就與家長參與之關聯分析。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劉慈惠〈2000〉。社經地位與教養相關文獻的評析與再思。新竹師院學報,13,1-15。
    劉慈惠〈2002〉。個人社會網絡與專家學者知識對大學教育程度幼兒母親教養信念的影響。新竹師院學報,15,383-
    428。
    劉慈惠(2004)。老師&家長輕鬆溝通。學前教育,27(8),18-21。
    劉慈惠(2006〉。學前幼兒被期待學些什麼?-以兩所幼稚園家長為例。師大學報,51(1),131-158。
    劉慈惠〈2007〉。幼兒家庭學校合作關係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心理。
    夏曉鵑(1997)女性身體的貿易:台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級與族群關係分析。騷動季刊,第4期,頁10-21。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9期,頁45-92。
    夏曉鵑(2001)。「外籍新娘」現象之媒體建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四十三期,頁157-196。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 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台北市: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夏曉鵑(2003)。實踐式研究的在地實踐:以「外籍新娘識字班」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四十九期。
    夏曉鵑(主編)〈2005〉。不要叫我外籍新娘。台北縣:左岸文化。
    簡加妮(2000)。高雄市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事務角色層級及影響策略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賴建達(2002)。國民小學實施外籍新娘識字教育之研究─以一所山區小學為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譚德玉(2001)。國中資優學生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張家齊(2006)。愛、分享與堅持--新移民女性參與親子共讀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張樹倫(1995)。民主社會中的多元文化教育。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6期,23-35。
    楊樹槿(2000)。新制家長會功能之探討。師友月刊,394期。
    詹麗茹(譯)(1995)。Dale Carnegie著。卡內基溝通與人際關係。台北:龍齡。
    蔡奇璋(2004)。外籍配偶參與國小子女學習的障礙及其解決途徑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蔡良油(2004)。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個案研究~以一所國小實施班親會為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蔡美華(譯)(2003)。Mills,G.E.著。行動研究法(Action research: A guide for the teacher researcher)。台北:學富。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蔡曉玲(1999)。幼兒園中親師互動之探討研究—多元文化下的思考。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慶蘭(譯)(2005)。Henry,H.,著。姿勢會說話--身體語言解碼。台北:遠流
    鍾美英(2002)。國小學生家長參與班級親師合作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蕭如芬(2008)。東南亞裔新移民女性家長參與及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關聯。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盧美貴、蔡春美、江麗莉、蕭美華(1995)。專業與風格—幼兒教育改革的現況與前瞻。國教月刊。42,1-11。
    盧秀芳(2004)。在台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
    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薛承泰(2003)。台灣地區人口特質與趨勢:對社會福利政策的幾個啟示。國家政策季刊,2(4),1-22,行政院研考會。
    鄭雅雯(2000)。南洋過台灣: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婚姻與生活探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謝宜倫(2002)。國小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個案研究-以高雄市太平國小為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蘇愛秋(2001)。開放的親職教育。台北:信誼。

    西文部份
    Anderson,K.J.Minke,K.M.(2007). Parent Involvement in Education: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Parents' Decision Mak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00(5), p311-323.
    Bronfenbrenner,U.(1979).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Denzin,N.K.(1989).The research act(3 rd ed.).NJ:Prentice-Hall.
    Epstein & Brecker(1982).Teachers’reported practices of parent involve-ment:problems and possibilities.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3(2),103-113.
    Garcia,C.,Cynthia.,Akiba,D.,Palacios.,Bailey,B.,Silver.R.,DiMartino.L.,& Chin,C.(2002).Parental involvement in children's education: Lessons from three immigrantgroups.
    Parenting:Science & Practice,2(3),302-324.
    Graue,M.E.(1993).Expectations and ideas coming to school.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8,53-75.
    Hargie,O.,Saunders,C.,& Dickson,D.(1994).Social skills i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3rd ed).NY:Routeldgi.
    Hess,R.D.,Price,G.G.,Dickson,W.P.,Conroy,M.(1981).Different roles for mothers and teachers:Contraeting styles of child care.In S.Kilmer (Ed.),Advances in early education and day care,2 (pp.1-28). Greenwich,CT:JAI Press.
    Howard,A.,& Scott,R.A.(1981).The study of minority groups in complex societies.In R.H.Munrou & R.L.Munrou(Eds.), Hand-book of cross- cultural human development.New York:Garland STPM Press.
    Lareau,A.(1987).Social-class differences in family school relationships: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capital.Sociology of Educa-tion.,60,73-85.
    McGrath,W.H.(2007).Ambivalent Partners: Power, Trust, and Partnership in Relationships Between Mothers and Teachers in a Full-Time Child Care Center.Teachers College,
    Record,109(6),1401-1423.
    Powell,D.R.(1998).Parent education as early childhood inter-
    vention/ emerging directions i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NJ:Norwood.
    Seeley,D.(1985).Education through partnership.DC:America Enter-prise Institute for Policy Research.
    Swap,S.M.(1993).Developing home-school partnerships:From concepts to practive.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Yao,E.(1988).Working effectively with Asian immigrant pareant.Phi Delta Kappan,72(5),372-375.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