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錡秀貞
CHI HSIU CHEN
論文名稱: 從TIMSS 2007分析探討新移民子女的科學素養與科學成就表現-以國小四年級為例
Analysis from the TIMSS 2007 study of immigrant children's scientific literacy and scientific accomplishment - A Case Study of fourth graders
指導教授: 蘇宏仁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2
中文關鍵詞: 新移民子女科學成就科學學習態度科學探究科學素養
外文關鍵詞: children of new immigrants, scientific achievements, scientific learning attitude, scientific inquiry, scientific literacy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研究採用量的研究法,分析 TIMSS 2007 台灣地區國小四年級科學成就測驗與問卷資料,研究樣本共有1,158人,其中本國籍子女1,068人,新移民子女90人,以t考驗、ANOVA分析方法,來探討台灣地區國小四年級之本國籍子女與新移民子女在個人背景因素、科學學習態度、科學探究、科學成就與科學素養之差異情形。
    本研究的發現如下:

    1.台灣地區四年級學生在TIMSS 2007 科學成就表現達到高級國際基準點,其中本國籍子女為高級國際基準點,新移民子女為中級國際基準點,本國籍子女科學成就的表現較新移民子女佳。
    2.本國籍子女與新移民子女科學成就之表現,因家庭教育資源、科學學習態度之不同而有所差異,家庭教育資源越豐富、科學學習態度越積極,其科學成就越高。
    3.本國籍子女與新移民子女在認知領域「知識」、「應用」、「推理」三項的表現,皆有顯著性差異,且本國籍子女三項表現皆優於新移民子女;以「推理」最優,「應用」次之,「知識」最低。
    4.本國籍子女與新移民子女在科學學習態度的表現,沒有顯著差異。在科學學習態度三分項而言,「科學學習自信」、「科學興趣」二項,沒有顯著差異,僅有「科學學習行為」有顯著性差異,本國籍子女優於新移民子女。
    5.本國籍子女與新移民子女在科學探究的表現,沒有顯著差異。
    6.本國籍子女為「科學素養良好」,新移民子女為「科學素養普通」。
    7.本國籍子女與新移民子女之科學成就、科學學習態度、科學探究兩兩之間具有顯著正相關,其中科學成就與科學探究為中度相關。


    Abstract

    The study used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o analyze science achievement test and questionnaire data of the fourth graders in elementary schools in TIMSS 2007 Taiwan Data. Total of the study samples were 1,158 people, including 1,068 children of Taiwanese people, 90 children of new immigrants. By t test, ANOVA analysis methods, the research explore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aiwanese children and children of new immigrants on fourth grade in personal background factors, scientific learning attitude, scientific inquiry, scientific achievements and scientific literacy.
    Major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were described as follows,
    1.Taiwan's fourth -graders in TIMSS 2007 scientific achievements were at the senior international benchmark. And Taiwanese children were at the senior international benchmark, children of new immigrants were at the intermediate international benchmark. Scientific achievement performances of Taiwanese childrens’ were better than children of new immigrants.
    2.The scientific achievements performances of Taiwanese children and children of new immigrants depended on family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children's scientific learning attitudes. It showed that more family resources, more positive attitude high scientific achievements would be.
    3.Taiwanese children and children of new immigrant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cognitive domain of ‘knowledge ‘, ‘apply ‘, ‘reasoning’. In those three domains, Taiwanese children were better than children of new immigrants. Additionally, ‘reasoning’ of Taiwanese children was the most excellent, "apply" second, "knowledge" the lowest.
    4.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erformances of scientific learning attitude between Taiwanese children and children of new immigrants. In three domains of scientific learning attitude, the ‘scientific learning self-confidence’, ‘scientific interest’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e on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science learning behavior" and Taiwanese children had better performances than children of new immigrants.
    5.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erformances of scientific inquiry between Taiwanese children and children of new immigrants.
    6.Taiwanese children were ‘good scientific literacy’; children of new immigrants were ‘general scientific literacy’.
    7.In the scientific achievements, the scientific learning attitude, scientific inquiry between Taiwanese children and children of new immigrants ha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in which scientific achievements and scientific inquiry related to moderate.

    目 錄 目次 ……………………………………………………………………………Ⅵ 表次 ……………………………………………………………………………Ⅶ 圖次 ……………………………………………………………………………Ⅸ 第壹章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重要性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3 第四節 名詞釋義 4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貳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新移民在台發展與子女學習狀況 7 第二節 影響學童科學學習成就之相關因素 22 第三節 科學素養的內涵與重要性 29 第四節 TIMSS 的沿革與相關研究 40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62 第一節 研究架構 62 第二節 研究對象 6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63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65 第肆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73 第一節 本國籍與新移民子女學生背景變項之現況分析 73 第二節 本國籍子女與新移民子女科學成就、科學學習態度、科學探究之分析 79 第三節 本國籍子女與新移民子女科學素養之分析 98 第四節 綜合討論 99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104 第一節 結論 104 第二節 建議 105 參考文獻 108 一、中文部分 108 1. 中文參考資料 108 2. 相關網站 117 二、外文參考資料 118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中文參考資料
    三民書局大辭典編纂委員會(1985)。大辭典。台北市:三民。
    王世英、溫明麗、黃乃熒(2005)。台灣地區外籍配偶子女學習成就現況之研究。國立教育資料館專案研究。
    王宏仁(1999)。一九五O年代的台灣階級結構與流動初探。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6,1-35。
    王宏仁(2001)。社會階層化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1,99-127。
    王克先(1995)。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桂冠。
    王秀槐(1984)。國中高、低成就學生家庭環境與學習態度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曉慧(2000)。高雄市國小學生家庭文化環境、英語學習方法與英語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毛連溫、王秉倫(1995)。國民小學新課程標準修訂之精神與特色。教師天地,74,9-14。
    朱行建(2007)。國際教育評價中的科學探究能力測評簡介及啟示 。中國•西安•陝西師範大學高等教育研究與評估中心。原載於課程•教材•教法,2007年,2。
    江玉娟、趙善如、鍾鳳嬌(2007)。影響外籍暨大陸配偶學童子女學業成績關鍵因素:以個人人口特徵、學習行為能力、家庭環境探討之。教育心理學報,39,1。
    江新合(1994)。國中理化教師群體信念及心態特質的調查研究。高雄師大學報,5,159-4。
    江德川(2000)。國小四~六年級兒童科學素養之調查-以網際網路為工具。國立嘉義大學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余宛錡(2007)。台灣與亞洲地區小四學童科學學習成就之國際比較分析:以TIMSS 2003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何佩珊(2007)。新移民子女在國小階段的教育問題探討。高雄醫學大學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何美瑤(2006)。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之研究─以文化資本的觀點探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文旗、張俊彥(2005)。中學生應達到的地球科學素養─中學地科老師的觀點。師大學報,50(2),1-27。
    李文盛(2007)。新移民子女與非新移民子女的自我概念與學習態度、成就動機之比較研究。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李宜玫、王逸慧、林世華(2004)。社會學習領域分段能力指標之解讀─由Bloom教育目標分類系統(修訂版)析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7),2,1-34。
    李松濤(2004)。西方科學教育發展的回顧與省思。海軍軍官季刊,23(2),73-83。
    李美枝(1991)。社會心理學。台北市:大洋。
    李哲迪(2009)。臺灣國中學生在TIMSS及PISA的科學學習成果表現及其啟示。研習資訊雙月刊,26(6)。
    邱天助(1998)。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市:桂冠。
    邱美虹(2000)。評介美國評量新標準(New Standards):科學實作部分。科學教育月刊,228,2-15。
    邱書亭、楊龍立(2003)。國小學童對從事科學活動意願之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2003 年,33,1-14。
    邱靜娟(1993)。國中生教育期望及其影響因素探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秀連(2005)。TIMSS 2003國小四年級科學測驗題目與國小課程內容分析。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吳俊憲、吳錦惠( 2009)。新移民子女課程與教學。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吳清山、林天祐(2003)。教育小辭書。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吳清山(2004)。外籍新娘子女教育問題及其因應策略。師友,441,6-12。
    吳清山、林天祐(2005)。教育名詞解釋:外籍配偶子女。教育研究月刊,135,156。
    吳嘉麗(1996)。提昇女性的科技參與,收錄在兩性、文化與社會,謝臥龍編,10-31,心理出版社。
    吳錦惠、吳俊憲(2005)。「新台灣之子」的教育需求與課程調適。課程與教學季刊,8(2),53-72。
    林君諭(2003)。東南亞外籍新娘識字學習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佩蓉(2007)。國小四年級新移民學童之家庭背景數學自信與數學興趣對數學成就的影響-TIMSS 2003次層次資料分析。台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俊華(1986)。國中學生過程技能學習成就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維彬(2007)。基隆市新移民與本國籍子女的家長教養信念、教育期望與成就動機之調查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曉芳(2005)。國際學生教育成就調查發展淺述—以PISA為例。台灣教育,633,60-63。
    林璣萍(2003)。台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林顯輝 (1991)。科學、技學和社會三者結合的科學教育新理念。國教天地,87,24-30。
    周美慧(2007)。從生態系統觀點探討新台灣之子的生活適應—以台中縣國小學童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周琴(2005)。 TIMSS 科學素養檢測報告。新華社通訊 2005年,(30),5-6。
    胡 軍(2008)。國際數學和科學研究的趨勢(TIMSS 2007)評估框架評介。亞太科學教育論壇,9(1),18。
    洪文東(1995)。科學教育的目標。屏師科學教育,1,4-12。
    洪信令(2007)。IEA及其當前研究計畫(貳)。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電子報,2007年,2。
    姜蓓蒂(1990)。中美初級中學自然科學教科書之分析與比較。台北市: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施靜芬(2008)。新移民子女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關係之研究—以台北縣某國小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馬信行(1985)。家庭文化背景與學業成績的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學報,51,139-165。
    徐堯(2006)。大學生基本科學素養調查—以開南大學為例。通識研究集刊,9,137-154。
    夏曉鵑(1997)。女性身體的貿易:台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級與族群關係分析。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2,72-83。
    粘巧玲(2006)。購前體驗對購買意圖影響之研究-以按摩椅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教育部(1975)。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市:正中書局。
    教育部(1994)。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科學教育白皮書。台北市:教育部。
    郭明堂、羅瑞玉(1995)教育機會均等與城鄉差異問題之探討:國民小學教育資源城鄉差異之比較。教育學刊,11,245-277。
    陸昱任、 譚克平(2006)。論數學素養之意涵。中華民國第22 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短篇論文-壁報展示-上傳編號173。
    張芬芬(1990)。中小學科學教育美國美國中小學科學教育之改革及其啟示。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期刊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 21,105-122。
    張美玉、羅珮華(2005)。「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 2003」中文報告,第肆章TIMSS 2003 台灣國小四年級學生的科學成就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計畫編號NSC93-2511-S-003-001-。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印製。
    張春興(1991)。張氏心理學辭典(第二版)。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 (1997) 。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殷榮(2001)。我國國中學生在國際測驗調查中科學學習成就影響因素之探討。科學教育月刊,244。
    張淑美(1994)。不同地區教育機會差異之探討,高雄師大學報,5,87-111。
    張雅翕(2006)。移民社會網絡及政治參與-以「南洋台灣姊妹會」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張善楠、黃毅志(1999)。台灣原漢族群、社區與家庭對學童教育的影響。載於洪泉湖、吳學燕(主編)。台灣原住民教育。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新仁(2003)。學習與教學新趨勢。台北市:心理。
    張翠萍(2006)。TIMSS 2003六國國小四年級學生在科學認知領域表現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應用科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張鳳琴(1995)。探究式科學實驗教學活動。菁莪,7(3),13-19。
    陳奕奇、劉子銘(2008)。教育成就與城鄉差距:空間群聚之分析。人口學刊,37,1-43。
    陳志豪(2004)。高二學生對科學的態度與科學相關行為意向之研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奎熹(1991)。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烘玉、劉能榮、周遠祁、黃秉勝、黃雅芳(2004)。台北縣新移民女性子女教育發展關注之研究。論文發表於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舉辦之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嘉義市。
    陳得文(2006)。弱勢者能發言嗎—以Spivak(史碧娃克)觀點看多元文化下外籍配偶子女的教育。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集刊,2,79-96。
    陳曉琴(2007)。馬祖地區國民小學外籍配偶子女學習適應與學業成就之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碧雲、魏妙如、郭昱秀(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探討-以學前教師觀點為例。論文發表於國立嘉義大學,教育部主辦之「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嘉義市。
    陳麗妃(2006)。TIMSS 2003 國小四年級學生背景、家庭環境、科學學習興趣、自信與科學成就關係之比較分析:以七國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教師在職進修課程與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麗珠(1993)。我國中小學教育財政公平之研究。高雄市:復文出版社。
    莊雪芳、鄭湧涇(2002)。國中學生對生物學的態度與相關變項之關係。科學教育學刊,(10),1 ,1-20。
    許良榮、李田英(1995)。科學史在科學教學的角色與功能。科學教育月刊,179,15-27。
    許紫敏(2009)。我國2009年竹苗地區國小四年級學生在TIMSS 2007科學領域低答對率試題的表現及試題閱讀理解之探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郭鴻銘、沈青嵩(1976)。科學素養之涵養。科學教育,1,9-20。
    彭佳伶(2007)。東南亞裔新移民家庭語言環境與子女學業成就之關聯。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正惠(2000)。1999年度國際數學科學再度測驗(TIMSS-R)簡報。文教新潮,5,4,50-53。
    黃淑滿(2006)。新移民子女學習適應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黃綺君(2006)。新竹市國民小學新移民子女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嘉雄等(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教科書評鑑指標。台北市:教育部。
    黃毅志(1990)。台灣地區教育機會之不平等性。思與言,28(1),93-125。
    曾志全(2007)。外籍配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探討。玄奘大學社福系碩士班。網路社會學通訊,64,2007.6.15發刊。
    曾玟文(2007)。影響孩子學習的家庭因素。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網路社會學通訊,61。
    靳知勤(2002)。效化「基本科學素養」問卷。科學教育學刊,(10),3, 287-308。
    楊振昇 (1998)。教育機會均等的理念與省思。教育資料與研究,21,29-30。
    楊梨珍(2008)。從TIMSS 2007結果探討四年級學生背景、家庭教育資源、科學自信、科學學習興趣與科學成就的關係:以七國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教師在職進修課程與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楊榮祥 (1999)。多元化教學模式-營造正向的學習環境。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物系。
    楊龍立(2002)。中西科學教育發展簡史。台北市:文景。
    楊寶山(2008)。科學素養50年:它對學校教育的意義。亞太科學教育論壇,9(1),專題版序言。
    葉柳眉(2008)。新移民子女學習態度與策略對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葉肅科(2006)。新移民女性人權問題:社會資本/融合觀點。應用倫理研究通訊,39,33-45。
    劉德明(1999)。小學自然的科學態度之研究。花蓮師範學院學報,9,83-120。
    廖錦煌(2007)。城鄉地區東南亞新移民子女英語讀寫學習成就之探討-以台中縣國小三年級生為例。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學位論文,未出版,南投市。
    潘淑滿(2005)。台灣母職圖像。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0,41-90。
    鄭如婷(2006)。從多元智能的觀點來探討外籍配偶子女學習表現。義守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縣。
    鄭金洲(2000)。教育通論。華東師範大學出版。
    蔡清中(2006)。外籍配偶子女學習適應及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蔡鴻琦(2007)。台南縣國民小學外籍配偶子女學習適應及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致遠管理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
    聯合報(2008)。數理能力調查-學者看法 名次背景都重要。記者楊正敏、陳智華,台北報導,2008.12.10。
    盧秀芳(2004) 。在台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賴啟麟(2009)。苗栗縣新移民子女家庭教育資源與家庭氣氛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簡茂發、何金針(1987)。國中生性別角色與生活適應及學習成就之關係。測驗年刊,34,117-136。
    鍾鳳嬌、王國川(2004)。外籍配偶子女的語文、心智能力發展與學習狀況調查研究。教育學刊,23,231-257。
    謝進昌(2007)。台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之新移民子女分析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慶皇(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魏冰(2006)。TIMSS中的科學素養。原載:外國中小學教育,2001年,1。
    魏明通 (1997)。評介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科學教育月刊,196,23-32。
    顏秀朱(2007)。外籍配偶家庭文化資本與其子女學業成就相關之研究。致遠管理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
    顏佩如、林雪芬(2008)。台灣國小「新移民子女」學習困境與教學改進之研究。97年度新住民子女教育研究會。
    蕭巧婷(2008)。TIMSS 2007高低成就國家之國小四年級學生在科學認知領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蕭吟常(2006)。新住民子女學業成就與其家庭因素之研究-以台北縣市為例。台北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蕭昭娟(2000)。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蕭惠蘭、郭秋勳(2003)。高中女生性別意識、教育期望、科學成就對升大學選擇科系之影響研究。教育部兩性平等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348-366。
    蕭慧君(2007)。新移民家庭子女語言使用情形與認知能力之調查研究。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班,未出版,台北縣。
    羅珮華(2007)。我國TIMSS 2003抽樣設計與施測情形。科學教育月刊,304,2-11。
    嚴梨文(2007)。城鄉差距下婚姻移民之子女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之比較研究-以台中市及嘉義縣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蘇懿生、黃臺珠(1998)。對科學的態度-一個有待研究的問題。科學教育月刊,215,2-13。
    2.相關網站
    內政部統計處(2009)。歷年國人結婚登記之外籍、大陸配偶人數。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2009.5.10網路搜尋。
    李智威(2004)。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指導教授鍾宜興 。http://www.icice.ced.ncnu.edu.tw/database/organization/IEA/IEA.htm。2009.10.18網路搜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之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網頁 http://140.122.147.172/sec-project/SecProjec.htm。2009.10.18網路搜尋。
    教育部社教司(2009)。www.edu.tw/society。2009.4.15網路搜尋。
    教育部統計處(2005)。外籍配偶就讀國小子女學習及生活意向調查報告。http://www.edu.tw/statistics。2009.4.15網路搜尋。
    教育部統計處(2007)。九十五學年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人數統計。http://www.edu.tw/EDU_WEB/Web/STATISTICS/index.htm 。2009.4.15網路搜尋。
    教育部統計處(2009)。九十六學年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分布統計。http://www.edu.tw/EDU_WEB/Web/STATISTICS/index.htm 。2009.4.15網路搜尋。
    鍾興(2009)。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研究時間。來源:職稱論文網。www.allw.com。2009.4.15網路搜尋。
    二、外文部分
    AAAS. (1989) . Science for All Americans: A Project 2061 Report on Literacy Goals in Science, Mathematics and Technology, Washington D. C. / AAAS.
    Agin, M. (1974) . Education for Scientific Literacy: A Conceptual Frame of Reference and Some Application. Science Education, 58, 3.
    Bossert , S. T.(1981). Understanding sex differences in children’s classroom experiences. Elementary Journal , 81(5), 255-266.
    Bybee, R.(1997) .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scientific literacy. In W. Graber & C. Bolte (Eds.), Scientific literacy, 37-68. Kiel, Germany: Institute for Science Education (IPN).
    Bybee, R. W. & Ben-Zvi, Nava(1998). Science Curriculum:Transforming Goals to Practice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Science Education, Part1.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Bybee, R. W.(1993). Reforming science education:Social perspectives and personal reflections, teachers college press, Columbia University.
    DeBoer, G. E.(1991). A history of ideas in science education: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 teachers college press, Columbia University.
    Durant, J. R. (1993) . What is scientific literacy? In J. R. Durant & J. Gregory (Eds.), Science and Culture in Europe, 129-137, London: Science Museum.
    Durant, J. R., Evans, G. A., & Thomas, G. P. (1989) . The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Nature, 340(6), 11-14.
    Duschl, R. D.(1990). Restructuring science education:The importance of theories and their development, teachers college press, Columbia University.
    Estes, T.H., Estes, J.J., Richards, H.C.,& Roettger, D.M. (1981) . Estes Attitude Scales: Manual for administr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Austin, TX: PRO-ED
    Fox, L.H.(1976) . The effects of sex role socialization on mathematics participation and achievement. Washington, DC: Career Awareness Division, National Institude of Education, U. S. Deparment of Health, Education and Welfare.
    Gardner,P.L.(1975) . Attitudes to science: a review.Studies in Science Education, 2, 1-41.
    Hurd, P. D. (1958) . Science literacy: Its meaning for American schools. Educational Leadership, 16(1), 13-16.
    IEA. (2003) . Current Studies. Retrieved December 4, 2001, from the World WideWeb: http://www.iea.nl/brief_history_of_iea.html
    Jenkins, E.(1990). Scientific Literacy and School Education. School Science Review, 71 (256).
    Koballa, T. R.(1988) . Attitude and related concepts in science education. Science Education, 72, 115-126.
    Koshland, D. E. (1985). Scientific literacy, Science Education, 230(4724).
    Laugksch, R. C. (2000). Scientific literacy: a conceptual overview. Science Education, 84(1), 71-94.
    Martin, M. O., Mullis, I. V. S., & Chrostowski, S. J.(2004). TIMSS 2003 technical report(Eds.). Chestnut Hill, MA: TIMSS International Study Center,Boston College.
    Martin, M. O., Mullis, I. V. S., Gonzalez, E. J., & Chrostowski, S. J. (2008). TIMSS 2007 International Science Report: Findings from IEA’s 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 at the fourth and eighth grades.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IEA),TIMSS & PIRLS International Study Center, Boston College, Chestnut Hill, MA.
    McGuire, W. J.,(1985). Attitudes and attitude change. In G. Lindzey and E. Aroson(Eds.),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3rd ed.).Reading, MA:Addison Wesley.
    Miller, J. D. (1983). Scientific literacy: 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review, Daedalus, 112(2), 29-48.
    Mullis, I. V. S., Martin, M. O., Ruddock, Graham J., O’Sullivan, Christine Y., Alka Arora , Ebru Erberber(2005). TIMSS 2007 Assessment Frameworks. Chestnut Hill, MA:TIMSS International Study Center, Boston College.
    Mullis, I. V. S., Martin, M. O., Smith, T. A., Garden, R. A., Gregory, K. D., Gonzalez, E. J., Chrostowski, S. J., and O’Connor, K.M. (2003). TIMSS Assessment Frameworks and Specifications 2003 (2nd Ed.). Chestnut Hill, MA: Boston College.
    Myers, D. G. (1987) . Yin and Yang in psychological research and Christian belief. Perspectives on science and Christian faith,39, 128-139.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1996) .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Olson, J.F., Martin, M.O., & Mullis, I.V.S. (Eds.). (2008) . TIMSS 2007 Technical Report. Chestnut Hill, MA: TIMSS & PIRLS International Study Center, Boston College.
    Pella, M. O. (1967) . Scientific Literacy and the High School Curriculum. School Science & Mathematics,67, 346-356.
    Robitaille, D. F. (1993) . Curriculum Frameworks for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TIMSS Monograph NO.1: Vancouver, Canada: Pacific Educational Press.
    Sadker, M. Sadker, D & Long, L. (1989). Gender and educational equality. In Vockell, E. L., and Lobonc, S.,(1981).Sex-role stereotyping by high school females in science. Science Teaching, 20, 131-140 .
    Shamos, M. H. (1995) . The myth of scientific literacy. New Brunswick,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Shen, B. S. P. (1975) . Science Literacy: The Public Need, The Sciences, Jan.-Feb., 27-29.
    Showalter, V. (1974) . What is unified science education? Program objectives and scientific literacy. Prism II, 2,1-6.
    Shrigley, R. L.(1983) . The attitude concept and science teaching. Science Education , 67(4) , 425-442.
    Shrigley, R. L.(1990). Attitude and behavior are correlates. Jour. Res. Sci. Tea. 27(2), 97-113.
    Simpson, R. D.(1978) . Relating student feelings to achievement in science. What research says to the science teacher. vol.1 (Editeed by Rowe, M. B.). National Science Teachers Association.
    Simpson, R. D. & Troost, K. M.(1982) . Influences on commitment to and learning of science among adolescent students. Science Education ,66, 763-782.
    Teachman , J. D. (1987). Family background, educational resource,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2, 548-55.
    Yager, R. E. & Penick, J. E. (1984) . What student says about science teaching and science teachers, Science Education, 68(2), 143-152.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