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吉野正史
論文名稱: 元代東北政治-以權力關係為中心
指導教授: 蕭啟慶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78
中文關鍵詞: 元代政治東北地區權力關係族群東道諸王近世中國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十世紀以來,真正威脅中原王朝的勢力均成功地統合草原與滿洲的力量,因而從宏廣角度來看歐亞大陸東部的政治史發展,了解東北地區歷史狀況是具有高度重要性的工作。東北地區豐富的自然地理因素形成了多元族群生態,地區內包括游牧、畜牧、農業、狩獵等不同文化。蒙元時代東北,除了屬於中央的行省之外,尚有東道諸王等的分地,政治制度與權力關係上,構成特殊的多元性質。因而,本文主要從權力關係與族群構成的角度來試圖掌握蒙元時代東北地區政治演變的脈絡。
    東北地區的西南部,以農為主,設置直屬行省的路府州縣,可游牧的地區則為蒙古貴族的領地。北部,主要是游牧地區,建置諸王分地。東部,盛行狩獵與畜牧,進行軍政或羈糜統治。三地區的交界點,將成為政治、軍事衝突的舞台。
    遼陽行省官員的族群構成特色是蒙古、高麗族群的比率超過其他地區,而色目與漢族的比率相當低。其主要的背景為東北是政治、軍事的要地,而國家經濟活動上的價值甚低。選充官員時,其與黃金家族的關係,以及是否具有在當地所需要的能力,是政府的重要考量。從此可以看出蒙元政權重視當地政治運作效率的政策。
    在權力關係上,中央政府、在地勢力以及諸王是權力的擁有者。但沒有一方權力長期控制東北。一方面,由於自然文化環境、地緣關係、國家結構來看,對元朝而言東北地區在政治、軍事戰略上具有高度重要性,因此無論是諸王或地域世家,中央不願過度在一個家族上集中政治權力。另一方面,由於東北具有其重要性,需要的時候政府利用或依靠諸王與地域勢力的力量,因此在東北地區或週邊地區政治關係緊張時有提高地區權力的現象。自然文化環境、地緣關係、國家結構上的幾種因素,左右東北地區的政治關係的變化,也使蒙元時期東北地區成為相對不安定的地區。但對元朝而言,觀看其戰略上的重要性,必須穩定地區政治。因此這兩種的關係所造成的緊張性,帶來一個勢力不能掌握整個地區權力的狀況。
    元朝滅亡後,明朝並無直接統治東北。視之為邊陲,以都司為施行軍政,對各族群等則進行撫綏羈糜。元朝與明朝的東北政策之不同,可從國家結構與認同意識、世界觀的角度來說明。身為中原王朝的明朝,最主要的目的為斷絕草原與滿洲的統合,以防止威脅中原。但明朝無法掌握草原與滿洲之間的聯繫時,即陷入危險狀態。


    中文摘要 致謝詞 第一章 導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內容及使用史料 1   1 研究動機 1   2 主旨與章節安排 1   3 使用材料與工具 2  第二節 研究回顧 4  第三節 自然地理、族群背景 7  第四節 地緣政治背景 10  第五節 蒙元國家結構背景 12 第二章 元代東北地區政府機構及諸王貴族分地概述 15  第一節 行政機構 15   1 行省 15   2 宣慰司 15   3 路府州縣 16  第二節 監察機構、軍事機構 17   1 監察機構 17   2 軍事機構 18  第二節 諸王貴族分地 19   1 東道諸王分地 19   2 五投下分地 20 第三章 官員族群構成之分析 22  第一節 行省官員 22   1 行省政務官 22   2 行省政務官遷官過程之分析 31   3 行省事務官 34  第二節 路府州縣官員 36   1 路府州縣長官及同知 36   2 路府州縣事務官 38  第三節 漢人、南人與遼陽行省 39   1 漢族官員籍貫、出身地之分析 40   2 契丹、女真與遼陽行省 43   3 高麗人與遼陽行省 49   4 南人與遼陽行省 54  第四節 遼陽行省與全體行省、江南地區行省政務官族群構成之比     較 56  第五節 小結 59 第四章 東北地區世宦家族 61  第一節 東北地區的“政治世家” 61   1 木華黎家族 61   2 史秉直家族 64   3 石抹也先家族、耶律留哥家族、王珣家族 65   4 洪福源家族、王綧家族 67  第二節 其他主要世宦家族 70  第三節 小結 75 第五章 東北地區之政治發展 77  第一節 第一時期(1206-1259) 77   1 蒙古政權對東北之侵攻與統治 77   2 大蒙古國時期蒙麗政治關係與東北 78  第二時期(1260-1286) 81   1 忽必烈之登極與東北政治關係之整頓 81   2 林衍之亂與東京、北京行省 85  第三節 第三時期(1287-1327) 89   1 乃顏之亂與遼陽行省 89   2 駙馬高麗王之出現與洪福源家族之沒落 102   3 武宗、仁宗時期的遼陽行省 106  第四節 第四時期(1328-1367) 108   1 遼王脫脫的成長 108   2 兩都之戰與東北地區 114   3 順帝時代東北地區之政治狀況 118  第五節 第五時期(1368-1388) 122 第六章 綜論 124  第一節 蒙元政權的東北統治與東北地區的權力關係 124  第二節 蒙元政權與明朝洪武時期管理東北方式之比較 126 參考書目 128 附錄:蒙元時期東北地區各級官員表 140

    參考書目

    凡例:
    一、按各篇文章之作者排序。
    二、各篇文章之作者:其姓名為中、韓文者,按其漢語拼音排序;其姓名為日文者,按日文五十音之羅馬拼音排序;其姓名為英文及其它語文者,按其羅馬拼音排序。
    三、各項目下之排序,以中、韓、日文者為先,以英文及其他語文者為後。

    壹、十九世紀以前的文獻、史料彙編以及民初以前地方志
     一 漢文非文集類文獻
    阿桂等纂修,《欽定盛京通志》,瀋陽:遼海出版社,1997。
    北京圖書館金石組編,《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畢恭等修;任洛等重修,《遼東志》,瀋陽:遼瀋書社,1985,遼海叢書本。
    孛蘭肸、岳鉉纂修,《大元一統志》,台北:正中書局,1985。
    蔡懋昭纂修,《趙州志》,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景印寧波天一閣藏明刻本。
    朝鮮史編修会編,《朝鮮史》,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75-76,覆刻版。
    朝鮮總督府編,《朝鮮金石總覽》,首爾:亞細亞文化社,1979。
    陳昌齋等撰,同治《廣東通志》,台北:華文出版社,1968。
    陳高華編箸,《元代畫家史料匯編》,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
    翟文選等修;王樹南等纂,《奉天通志》,瀋陽:遼瀋書社,出版年不詳,影印奉天通志館排印本。
    杜宏剛、邱瑞中、崔昌源輯,《韓國文集中的蒙元史料》,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方齡貴校注,《通制條格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1。
    胡聘之輯,《山右石刻叢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9。
    國家圖書館善本金石組編,《遼金元石刻文獻全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
    ——《明清石刻文獻全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
    國史編纂委員會編,《朝鮮王朝實錄》,首爾:國史編纂委員會,1984。
    和坤等修,《欽定熱河志》,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撰,《大清一統志》,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黑龍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隊編,《黑龍江古代官印集》,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1。
    洪金富點校,《元代臺憲文書匯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3。
    黃彰健校勘,《明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5,校勘本。
    池內宏(Ikeuchi Hiroshi)編,《明代滿蒙史料:李朝實錄抄》,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景印昭和29年東京大學文學部排印本。
    嵇曾筠等監修;沈翼機等編纂,《浙江通志》,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金渭顯編著,《高麗史中中韓關係史料彙編》,台北:食貨出版社,1983。
    金宇瑞等,《高麗史節要》,首爾:亞細亞文化社,1972。
    李輔等修;陳緯等纂,《全遼志》,板橋:藝文印書館,1971。
    李鴻章總裁; 張樹聲總修; 黃彭年監修,《畿輔通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標點本。
    項葆楨等續修;李經野等纂,《單縣志》,1929年石印本。
    李賢等,《大明一統志》,台北:台聯國風,1977。
    劉佶,《北巡私記》,台北:廣文書局,1972,史料四編本。
    劉繹纂,光緒《吉安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景印光緒元年刊本。
    盧思慎等撰,《新增東國輿地勝覽》,首爾:明文堂,1994,景印嘉靖九年刊本。
    羅福頤校錄,《滿洲金石志》,台北:藝文印書館,1976。
    ——輯,《滿洲金石志補遺》,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景印民國二十六年刊本。
    長澤規矩也(Ngasawa Kikuya)、山根幸夫(Yamane Yukio)編,《和刻本大明一統志》,東京:汲古書院,1978。
    彭大雅撰;徐霆疏證;王國維校注,《黑韃事略箋證》,台北:正中書局,1962,蒙古史料四種,影印民國十五年(1926)清華學校研究院刊行叢書第一種本。
    戚輔之,《遼東志略》,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影印明鈔涵芬樓藏板本。
    錢大昕,《十駕齌養新錄》,台北:廣文書局。
    ——《廿二史考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嘉定錢大昕全集,標點本。
    ——《元史氏族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宋遼金元明六史補編,景印開明書店二十五史補編本。
    錢謙益,《國初群雄事略》,台北:明文書局,1991,明代傳記叢刊,景印排印本。
    權衡撰;任崇岳箋證,《庚申外史箋證》,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邵遠平,《元史類編》,台北:文海出版社,1984,元明史料叢編。
    史樸等纂,光緒《遵化通志》,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
    宋濂等,《元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標點本。
    蘇天爵,《國朝名臣事略》,台北:學生書局,1979,景印元刊本。
    蘇天爵編,《元文類》,台北:世界書局,1989,歷代詩文總集。
    孫鐸纂,嘉靖《魯山縣志》,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田村實造(Tamura Jitsuzo)編,《明代滿蒙史料:明實錄抄滿洲編》,京都:京都大學文學部,1949-1954。
    陶成等編纂,《江西通志》,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元明史料筆記叢刊,標點本。
    屠寄,《蒙兀兒史記》,臺北:世界書局,1983。
    脫脫等,《遼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標點本。
    ——《金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標點本。
    ——《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標點本。
    萬表輯,《皇明經濟文錄》,台北:廣文書局,1972,史料四編。
    萬福麟修;張伯英纂,《黑龍江志稿》,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
    王綿厚、郭守信主編,《遼海印信圖錄》,瀋陽:遼海出版社,2000。
    王士點、商企翁編次;高榮盛點校,《秘書監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元代史料叢刊,標點本。
    王圻撰,《續文獻通考》,台北:文海出版社,1984,元明史料叢編。
    吳晗輯,《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北京:中華書局,1980。
    吳傑修;吳棋纂,弘治《永平府志》,上海:上海書店,1990。
    吳之鯨,《武林梵志》,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解縉等編,《永樂大典》,北京:中華書局,1986,景印北京圖書館、上海圖書館線裝本。
    徐珂編撰,《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1,排印本。
    嚴觀編,《江蘇金石志》,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2,景印江蘇通志稿本。
    楊渭生編著,《十至十四世紀中韓関係史料彙編》,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2002。
    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證,《大金國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6,標點本。
    佚名,《元高麗紀事》,台北:藝文印書館,1971,叢書集成三編。
    ——《大元馬政記》,台北:藝文印書館,1971,叢書集成三編。
    ——《大元聖政國朝典章》,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館,1976,景印元刊本。
    曾濂撰,《元書》,台北:文海出版社,出版年不詳,元明史料叢編。
    趙珙撰;王國維校注,《蒙韃備錄箋證》,台北:正中書局,1962,蒙古史料四種,影印民國十五年(1926)清華學校研究院刊行叢書第一種本。
    趙承禧等編撰;王曉欣點校,《憲臺通紀(外三種)》,杭州:江浙古籍出版社,2002,標點本。
    張伯英,《黑龍江金石附稿》,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6,石刻史料新編。
    張東翼編箸,《元代麗史資料集錄》,首爾:首爾大學出版社,1997。
    張煥等修,康熙《滿城縣志》,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張金吾編纂,《金文最》,北京:中華書局,1990。
    張廷玉等,《明史》,台北:中華書局,標點本。
    張郁文,《元史地理通釋》,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宋遼金元正史訂補文獻彙編,影印蘇州利蘇印書社本。
    章學誠纂,《永清文徵錄》,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石刻史料新編第三輯。
    鄭麟趾,《高麗史》,東京:國書刊行會,1977,排印本。

     二 漢文文集類文獻
    安熙,《默庵安先生文集》,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元人文集珍本叢刊,景印幾輔叢書本。
    陳樵,《鹿皮子集》,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百部叢書集成,景印金華叢書本。
    程鉅夫,《程雪樓文集》,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70,元代珍本文集彙刊。
    陳旅,《安雅堂集》,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70,元代珍本文集彙刊。
    陳謨,《海桑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方孝孺,《遜志齋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四部叢刊正編,景印上海涵芬樓景印明嘉靖辛酉王可大台州刊本。
    胡祇遹,《紫山大全集》,京都:中文出版社,1985。
    胡助,《純白齋類稿》,京都: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景印金華叢書本。
    貢師泰,《貢禮部玩齋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郝經,《陵川文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黃溍,《金華黃先生文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四部叢刊正編,景印上海涵芬樓借印常熟瞿氏上元宗氏日本岩崎氏藏元刊本。
    揭傒斯,《文安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李夢生標校,《揭傒斯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標點本。
    李齊賢,《益齋亂稿》,首爾:成均大學校大東文化研究院,出版年不詳,麗季名賢集本。
    李士瞻撰;李伸編《經濟文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李穡,《牧隱文稿》,首爾:成均大學校大東文化研究院,出版年不詳,麗季名賢集本。
    李庭,《寓庵集》,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李賢撰;程敏政編,《古穰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劉敏中,《中庵先生劉文簡公文集》,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景印清抄本。
    劉岳申,《申齋劉先生文集》,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70,元代珍本文集匯刊。
    馬祖常撰;李叔毅、傅瑛點校,《石田先生文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點校本。
    歐陽玄,《申齋劉先生文集》,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四部叢刊。
    蒲道源,《閒居叢稿》,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70,元代珍本文集彙刊。
    蘇伯衡撰;黎諒校刊,《蘇平仲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四部叢刊正編,景印上海涵芬樓借印江寧鄧氏群碧樓藏明正統壬戌刊本。
    宋褧,《燕石集》,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景印清抄本。
    宋訥,《西隱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濂撰;羅月霞主編,《宋濂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標點本。
    蘇天爵撰;陳高華等點校,《滋溪文稿》,北京:中華書局,1996,標點本。
    陶安,《陶學士先生文集》,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8,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景印明弘治十三年項經刻遞修本。
    王禮,《麟原文集》,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王惲,《秋澗先生大全集》,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元人文集珍本叢刊。
    魏初,《青崖集》,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危素,《危太樸集》,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元人文集珍本叢刊。
    吳澄,《吳文正公集 四十九卷,外集三卷》,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元人文集珍本叢刊。
    謝肅,《密菴稿》,上海:上海書店,1985,四部叢刊三編,景印上海涵芬樓借印江安傅氏雙鑑樓藏明洪武刻本。
    許謙撰,李伸編,《白雲集》,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百部叢書集成,景印金華叢書本。
    許有壬,《圭塘小稿》,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至正集》,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元人文集珍本叢刊本。
    姚燧,《牧庵集》,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牧庵集》,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閻復;繆荃孫輯,《靜軒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景印光緒刊藕香零拾本。
    楊守阯,《碧川文選》,永康:莊嚴文化事業,1997。
    虞集,《道園學古錄》,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1,四部備要據明刊本校刊本。
    ——《道園類稿》,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元人文集珍本叢刊。
    ——《道園遺稿》,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元明善撰;繆荃孫輯,《清河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景印光緒刊藕香零拾本。
    張之翰,《西巖集》,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張養浩,《歸田類稿》,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趙孟頫,《松雪齋文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19,四部叢刊本。
    鄭元祐,《僑吳集》,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70,元代珍本文集彙刊本。

     三 非漢文文獻
    額爾登泰、烏云達賚校勘,《蒙古秘史校勘本》,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
    マルコ・ポーロ(Marco Polo)述;愛宕松男譯注,《東方見聞錄》,東京:平凡社,1970。
    ——沙海昂註;馮承鈞譯《馬可波羅行紀》,北京:中華書局,2004。
    ——月村辰雄、久保田勝一本文譯;フランソワ・アヴリル/マリー=テレーズ・グセ解説;小林典子、駒田亜紀、黒岩三恵譯,《マルコ・ポーロ東方見聞録 全訳『驚異の書』fr.2810写本》,東京:岩波書店,2002。
    拉施特(Rashīd al-Dīn Tabib)主編;余大鈞、周建奇譯,《史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1986。
    村上正二(Murakami Masatsugu)譯注,《モンゴル秘史》,東京:平凡社,1970-76。
    那珂通世(Naka Michiyo)譯注,《成吉思汗実録》,東京:筑摩書房,1943。
    札奇斯欽(Jagchid Sechin)譯註,《蒙古祕史新譯並註釋》,台北:聯經出版社,1979。

    Boyle, J.A. (Trans.), ‘Ata-Malik Juvaini,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Conqueror. 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58.
    ——(Trans.), ‘Rashid al-Din Tabib, The Successors of Genghis Khan.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1.
    Cleaves, F.W. (Trans. and Ed.),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Mongols.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Moule, A.C. and Pelliot, P. (Trans.), Marco Polo:The Description of the World. London:George Routledge & sons, ltd., 1938.

    貳、二十世紀以後的文獻
     一 蒙元史、高麗史研究
      A:論文
    阿曽村邦昭(Asomura kuniaki),〈蒙古の対外膨張に対する大陸周辺諸国の対応と檀君神話〉,《麗澤大学論叢》13(2002),頁85-120。
    白拉都格其,〈元代東道諸王勛臣封地概述〉,《東北地方史研究》1989-2,頁35-40。
    寶音德力根,〈往流,阿巴噶,阿魯蒙古-元代東道諸王後裔部眾的總稱、萬戶名、王號〉《內蒙古大學學報》30-4(1998),頁1-11。
    畢奧南,〈乃顏-哈丹事件與元麗關係〉,《內蒙古社會科學》1997-3,頁27-34。
    曹永年,〈《北巡私記》所見之北元政局〉,《內蒙古大學學報》2001-1,頁48-55。
    陳尚勝,〈偰長壽與高麗、朝鮮王朝的對明外交〉,黃時鑒主編,《韓國傳統文化•歷史卷》,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頁119-134。
    叢佩遠,〈元代遼陽行省境內的契丹、高麗、色目與蒙古人〉,《史學集刊》1993-1,頁7-14。
    ——〈元初乃顏、哈丹之亂〉,《社會科學戰線》1993-3,頁156-162。
    丁崑健,〈元代征東行省之研究〉,《史學彙刊》10(1980),頁157-190。
    都珖淳,〈檀君神話の歴史性に関する研究〉,《二松学舎大学東洋学研究所集刊》15(1984) ,頁1-40。
    海老沢哲雄(Ebisawa Tetsuo),〈元朝探馬赤軍研究序説〉,《史流》7(1966),頁50-65。
    ——〈モンゴル=元時代の五投下について〉,《東洋史学論集 山崎先生退官記念》(1967),頁63-72。
    ——〈モンゴル帝国の東方三王家に関する諸問題〉,《埼玉大学紀要〔教育学部〕 人文・社会科学》21 (1973),頁31-46。
    惠谷俊之(Etani Toshiyuki),〈カイドゥの亂に關する一考察〉,收錄於《田村博士頒壽東洋史論叢》,京都:田村博士退官記念事業會,1968,頁89-104。
    藤島建樹(Fujishima Takeki) ,〈元の順帝とその時代〉,《大谷學報》49-4(1970) ,頁50-65。
    舩田善之(Funada Yoshiyuki),〈元朝治下の色目人について〉,《史學雑誌》108-9(1999),頁1593-1618。
    桂栖鵬,〈元代科舉中的高麗進士〉,收錄於杭州大學韓國研究所編,《韓國研究第二輯》,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5,頁108-116。
    ——〈高麗入仕元朝考論〉,收錄於浙江大學韓國研究所編,《韓國傳統文化 歷史卷》,學苑出版社,2000,頁96-118。
    萩原淳平(Hagiwara Junpei),〈木華黎国王下の探馬赤軍について〉,《東洋史研究》36-2(1977),頁261-287。
    ——〈再び木華黎王国下の探馬赤軍について――楊志玖氏の批判に答えて〉,《モンゴル研究》13(1982),頁2-20。
    原山煌(Harayama Akira),〈モンゴル狩獵考〉,《東洋史研究》31-1(1972),頁1-28
    蓮見節,〈「『集史』左翼軍」の構成と木華黎左翼軍の編成問題〉,《中央大学アジア史研究》12 (1988),頁21-45。
    洪麗珠,〈元代鎮江路官員族群分析〉,《元史論叢》10(2005),頁251-277。
    堀江雅明(Horie Masaaki),〈モンゴル=元朝時代の東方三ウルス研究序説〉,《小野勝年博士頌寿記念東方学論集》,京都:龍谷大学東洋史学研究会,1985,頁377-410。
    ——〈テムゲ・オッチギンとその子孫〉,《東洋史苑》24/25(1985),頁225-270。
    ——〈ナヤンの反乱(上)〉,《東洋史苑》34/35(1990),頁73-91。
    池內功(Ikeuchi Isao),〈フビライ政権の成立とフビライ麾下の漢軍〉,《東洋史研究》43-2(1984),頁239-274。
    金九鎮,〈元代遼東地方의高麗軍民〉,《이원순화갑기념사학농총(李元淳華甲記念史學論叢)》7 (1986),頁469-486。
    片山共夫(Katayama Tomoo),〈アーマッドの暗殺事件をめぐって〉,《九州大學東洋史論叢》11(1983),頁27-63。
    北村秀人(Kitamura Hideto),〈高麗に於ける征東行省について〉,《朝鮮学報》32(1964) ,頁1-73。
    ——〈高麗末における立省問題について〉,《北海道大学文学部紀要》14-1 (1965),頁123-167。
    ——〈高麗時代の瀋王についての一考察〉,《人文研究》24-10(1972) ,頁93-144。
    松田孝一(Matsuda Koichi),〈モンゴルの漢地統治制度〉,《待兼山論叢(史學)》11(1978),頁33-54。
    ——〈カイシャンの西北モンゴリア出鎮〉,《東方学》64 (1982),頁73-87。
    ——〈モンゴル帝国の構造〉,《シンポジウム「イスラームとモンゴル」》,東京,中近東センター,1989,頁23-34。
    森平雅彥(Morihira Masahiko),〈高麗王位下の基礎的考察―大元ウルスの一分権勢力としての高麗王家〉,《朝鮮史研究会論文集》36(1998),頁55-87。
    ——〈駙馬高麗国王の成立―元朝における高麗王の地位についての予備的考察〉,《東洋學報》79-4(1998),頁343-373。
    丹羽友三郎(Niwa Tomosaburo),〈元代の枢密院と行枢密院について〉,《名古屋商科大学論集》12(1967),頁75-91。
    ——〈元代の地方行政系統に関する一研究〉,《名古屋商科大学論集》14(1970),頁51-71。
    ——〈元代武宗政権における宰相層の人的構成に関する覚書〉,《新島学園女子短期大学紀要》6(1988),頁45-55。
    ——〈元代成宗朝における宰相層についての一考察〉,《新島学園女子短期大学紀要》14(1997),頁71-86。
    ——〈元代泰定帝朝における宰相層についての一考察〉,《新島学園女子短期大学紀要》15(1998),頁140-152。
    岡田英弘(Okada Hidehiro),〈元の瀋王と遼陽行省〉,《朝鮮学報》14(1959),頁533-543。
    櫻井智美(Sakurai Satomi),〈元代の儒學提舉司―江浙儒學提舉司を中心に―〉,《東洋史研究》61-3(2002),頁459-488。
    杉山正明(Sugiyama Masaaki),〈大元ウルスの3大王国――カイシャンの奪権とその前後―上―〉,《京都大学文学部研究紀要》34(1995),頁92-150。
    高橋亨(Takahashi Toru),〈三國遺事の註及檀君傳說の發展〉,《朝鮮學報》7(1955),頁63-90。
    堤一昭(Tsutsumi Kazuaki),〈元朝江南行臺の成立〉,《東洋史研究》54-4(1996),頁653-684。
    ——〈大元ウルス治下江南初期政治史〉,《東洋史研究》58-4(2000),頁840-809。
    王劍,〈納哈出盤踞遼東時期明朝與高麗關係〉,《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6-4,頁103-112。
    王頲,〈燕鐵木兒的軍事政變與明文禪替〉,《歐亞學刊》3(2002),頁230-243。
    謝詠梅,〈札剌亦兒族源管見〉,《元史論叢》8(2001),頁137-141。
    ——〈札剌亦儿部顯貴“國王”爵位封授与承襲〉,《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2003-4,頁23-29。
    ——〈札剌亦儿部駐地變遷及留駐食邑和分戍中原〉,《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2004-3,頁18-23。
    ——〈札剌亦儿部勛臣世胄的仕進情況及其與蒙元政治的關係〉,《元史論叢》10(2005),頁75-97。
    修曉波,〈《元史》安童、乃蠻台、朵儿只、朵爾直班列傳訂誤〉,《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8-3,頁35-38。
    薛磊,〈元代開元路新考〉,《元史論叢》10(2005),頁150-154。
    ——〈元代瀋陽路建置芻議〉,《歷史地理》21(2006),頁87-91。
    山口修(Yamaguchi Osamu),〈蒙古軍の高麗侵入〉,《法文論叢》9(1957),頁15-26。
    ——〈蒙古と高麗<一二三一>〉,《聖心女子大学論叢》40(1972),頁27-55。
    楊曉春,〈瀋陽至正十二年《城隍廟記》碑陰官員題名的初步分析〉,《元史及民族與邊疆研究》18(2006),頁43-47。
    ——〈13-14世紀遼陽、瀋陽地區高麗移民研究〉,《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7-1,頁36-45。
    葉新民,〈斡赤斤家族與蒙元汗廷的關係〉,《內蒙古大學學報》1988-2,頁14-26。
    ——〈頭輦哥事跡考略〉,《內蒙古大學學報》1992-4,頁1-6。
    吉田順一(Yoshida Junichi),〈モンゴル族の遊牧と狩獵―十一世紀∼十三世紀の時代―〉,《東洋史研究》40-3(1981) ,頁512-547。

      B:專書
    敖登,《蒙古史文集》,內蒙古教育出版社,1992。
    陳得芝主編,《中國通史13 第八卷 中古時期.元時期(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陳得芝,《蒙元史研究叢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叢佩遠,《中國東北史 第三卷》,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
    黨寶海,《蒙元驛站交通研究》,北京:昆侖出版社,2006。
    丁崑健,《元代行省之形成及其職權》,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7。
    傅海波、崔瑞德編;史衛民等譯,《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高文德、蔡志純,《蒙古世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
    萩原淳平(Hagiwara Junpei),《明代蒙古史研究》,京都:同朋舎,1980。
    韓儒林主編,《元朝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旗田巍(Hatada Takashi),《元寇》,東京;中央公論社,1965。
    本田実信(Honda Minobu) ,《モンゴル時代史研究》,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91。
    池内宏(Ikeuchi Hiroshi),《元寇の新研究》,東京:東洋文庫,1931。
    ——《満鮮史研究 中世第3》,東京:吉川弘文館,1963。
    岩村忍(Iwamura Shinobu),《モンゴル社会経済史の研究》,京都: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68。
    柯劭忞,《新元史》,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
    李治安,《元代分封制度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
    ——《行省制度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
    ——《元代政治制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元代分封制度研究(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7。
    劉迎勝,《察合台汗國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羅賢佑,《元代民族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盧啟鉉著;金榮國等譯,《高麗外交史》,延吉:延邊大學出版社,2002。
    前田直典(Maeda Naonori),《元朝史の研究》,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73。
    松丸道雄(Matsumaru Michio)、池田温(Ikeda On)、斯波義信(Shiba Yoshinobu)、神田信夫(Kanda Nobuo)、濱下武志(Hamashita Takeshi)編,《世界歴史大系 中国史3 五代―元》,東京:山川出版社,1997。
    孟繁清、默書民、楊印民、張國旺等,《蒙元時期環渤海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研究》,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3。
    護雅夫、神田信夫編,《北アジア史(新版)》,東京:山川出版社,1981。
    村上正二,《モンゴル帝国史研究》,東京:風間書房,1993。
    岡田英弘,《モンゴル帝国の興亡》,東京:筑摩書房,2001。
    大島立子(Oshima Ritsuko),《モンゴルの征服王朝》,東京:大東出版社,1992。
    邱樹森,《妥歡貼睦爾傳》,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瞿大風,《元朝時期的山西地區》,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5。
    佐口透(Saguchi Toru)編,《東西文明の交流 第4巻 モンゴル帝国と西洋》,東京:平凡社,1970。
    史衛民,《元代社會生活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中國制度通史 第八卷 元代》,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志茂碩敏(Shimo Hirotoshi),《モンゴル帝国史研究序説》,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95。
    白石典之(Shiraishi Noriyuki),《モンゴル帝国史の考古学的研究》,東京:同成社,2002。
    杉山正明(Sugiyama masaaki),《大モンゴルの世界》,東京:角川書店,1992。
    ——《クビライの挑戦》,東京:朝日新聞社,1995。
    ——《遊牧民から見た世界史》,東京:日本經濟新聞社,1997。
    ——《世界史を変貌させたモンゴル》,東京:角川書店,2000。
    ——《モンゴル帝国と大元ウルス》,京都: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2004。
    孫進己、馮永謙、蘇天鈞主編,《中國考古集成 東北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孫進己、張璇如、蔣秀松、于志耿、庄嚴,《女真史》,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
    孫克寬,《蒙古初期之軍略與金之崩潰》,台北: 中央文物供應社,1955。
    津田左右吉,《津田左右吉全集十一 満鮮歴史地理研究》,東京:岩波書店,1964。
    植松正(Uematsu tadashi),《元代江南政治社會史研究》,東京:汲古書院,1997。
    ウラヂミルツォフ(Vladimirtsov, Boris.)著;外務省調査部譯,《蒙古社会制度史》,東京:外務省調査部,1936。
    和田清(Wada Sei),《東亞史論叢》,東京:生活社,1942。
    ——《東亞史研究(満洲篇)》,東京:東洋文庫,1955。
    王明蓀著,《元代的士人與政治》,台北:學生書局,1992。
    王斌主編,《元史探源》,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吳廷燮,《元行省丞相平章政事年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宋遼金元明六史補編,景印開明書店二十五史補編本。
    箭内亙(Yanai Watari),《蒙古史研究》,東京:刀江書院,1966,復刻1930年刊本。
    蕭啟慶,《元代史新探》,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
    ——《蒙元史新研》,台北:允晨文化出版,1994。
    ——《元朝史新論》,台北:允晨文化出版,1999。
    ——《元代的族群文化與科舉》,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8。
    許凡,《元代吏制研究》,北京:勞動人事出版社,1987。
    楊志玖,《元史三論》,人民出版社,1985。
    姚從吾,《東北史論叢》,台北:正中書局,1959。
    葉新民,《元上都研究》,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8。
    張東翼,《高麗後期外交史研究》,首爾:一潮閣,1994。
    張帆,《元代宰相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張金銑,《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1。
    周清澍,《元蒙史札》,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1。

    Barfield, T.J., The Perilous Frontier:Nomadic Empire and China, 221 BC to AD 1757. Cambridge, Mass:Blackwell, 1989.
    Biran, M., Qaidu and the Rise of the Independent Mongol State in Central Asia. Surrey:Curzon, 1997.
    Morgan, D.O., The Mongols. Oxford:Black Well, 1986.
    Farquhar, D.M., The Government of China Under Mongolian Rule. Stuttgart:Franz Steiner Verlag Stuttgart, 1990.
    Rossabi, M., Khubilai Khan:his life and times.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8.
    Hsiao, Ch'i-ch'ing, The military establishment of the Yuan dynasty. Cambridge, Mass. : 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 distribu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二 明朝史、朝鮮史研究
      A:論文
    陳守實,〈明初與蒙古的關係〉,《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1,頁45-49。
    陳文石,〈明代前期遼東的邊防〉,《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7上(1967),頁237-312。
    宮崎市定(Miyazaki Ichisada),〈洪武から永楽へ〉,《東洋史研究》27-4(1969),頁1-23。

      B:專書
    檀上寛(Danjo Hiroshi),《中国歴史人物選第九巻 明の太祖 朱元璋》,東京:白帝社,1994。
    ——《明朝専制支配の史的構造》,東京:汲古書院,1995。
    牟復禮(W. Mote Friderick)、崔瑞德(Denis Twichett)編;張書生等譯,《劍橋中國明代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今西龍(Imanishi Ryu),《朝鮮史の栞》,東京:國書刊行會,1970,復刻1934年刊本。
    川越泰博(Kawagoe Yasuhiro),《明代中国の疑獄事件》,東京:風響社,2002。
    李建才,《明代東北》,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
    松本隆晴(Matsumoto Takaharu),《明代北辺防衛体制の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01。
    武田幸男(Takeda Yukio),《朝鮮史》,東京:山川出版社,2000。
    楊暘,《明代遼東都司》,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
    ——《明代東北史綱》,台北:學生書局,1993。
    張鴻翔,《明代各民族人士入仕中原考》,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
    張奕善,《朱明王朝史論文輯》,台北:國立編譯館,1991。

     三 其他相關研究
    艾尼斯特•葛爾納(Ernest Gellner)著;李金梅、黃俊龍譯,《國族與國族主義》,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
    愛新覚羅烏拉煕春,《契丹文墓誌より見た遼史》,京都:松香堂書店,2006。
    アンソニー・スミス(Anthony Smith)著;巣山靖司、高山和義等譯,《ネイションとエスニシティ 歴史社會學的考察》,名古屋:名古屋大學出版會,1999。
    曹永年,《蒙古民族通史 第三卷》,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2。
    韓茂莉,《草原與田園-遼金時期西遼河流域農牧業與環境》,北京:三聯書店,2006。
    E.ケドゥーリー(Kedourie, Elie);小林正之等譯,《第二版ナショナリズム》,東京:學文社,2003。
    後藤十三雄(Goto Tomio) ,《蒙古の遊牧社會》,東京:生活社,1942。
    後藤富男(Goto Tomio),《騎馬遊牧民》,東京:近藤出版社,1970。
    劉昭民,《中國歷史上氣候之變遷(修訂版)》,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
    穆鴻利主編,《松遼文化》,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06。
    田中秀作(Tanaka shusaku),《滿洲地誌研究》,東京:古今書院,1930。
    任美鍔主編,《中國自然地理綱要(修訂第三版)》,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王賽時,《山東海疆文化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6。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