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沈婉霖
論文名稱: 《素問》語言詮釋
指導教授: 劉承慧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1
中文關鍵詞: 內經素問語法結構語言分析隱喻理論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於釐清造成《素問》部分篇章難解的原因,並試圖以語言分析的方式,重新詮釋、解讀部分概念與段落。
    本文認為《素問》中有兩個顯著的語法結構:聯合結構、環狀敘述,並分析此兩種結構除了具備論述的優越性外,《素問》中天人合一的整體思維,更是促使其普遍的重要因素。部分文義的難解,也與語法結構的限制相關:聯合結構以涵蓋力較大的的句式,接二連三鋪陳文義,須辨明相同句式下的不同語義內涵,才能確切理解文義;環狀敘述使論述看似流暢通貫,上下文雖以相同的字詞關聯,但詞義卻已有區隔,在表面連貫一體的形式作用下,忽略詞義的區辨,卻會導致理解的困難。本文除釐清聯合結構與環狀敘述成為強勢結構的內在因素,及其難解的原因,繼而提出找尋類比基準或是詞彙分析的方式,才能突破文字表面的矛盾、難解之處。
    本文歸納【身體是容器】、【氣是水】是《素問》中兩個重要的隱喻模式。透過隱喻模式的分析能更清楚的彰顯《素問》的整體觀,及具體的理解《素問》對「身體」與「氣」這兩大重要概念的詮釋。


    摘要 i 目錄 ii 表目錄 iv 圖目錄 v 第1章:緒論 1 1.1.研究動機 2 1.2.文獻回顧 3 1.2.1.《內經》的源流與注本抄本簡介 3 1.2.2.《內經》的思維與語言研究 5 1.3.當代隱喻理論簡介 10 1.3.1.當代譬喻理論跟譬喻詞格 10 1.3.2.隱喻不只是語言形式還是一種認知模式 12 1.3.3.隱喻在同一種思考模式下,能容許新的詞彙不斷進入 13 1.3.4.隱喻有層級 13 1.3.5.隱喻的僵化 14 1.3.6.意象的隱喻 15 1.4.小結 15 第2章:語言格式與思維模式 16 2.1.聯合結構 16 2.1.1.聯合結構的定義與一般範例 16 2.1.1.1.聯合結構與思維模式 17 2.1.1.2.看似矛盾的範例 18 2.1.2.聯合結構的特殊範例與敘事特徵 19 2.1.2.1.聯合結構與類比思維 22 2.1.2.2.頂真與類比思維 23 2.1.2.3.分判類比基準與範例解讀 26 2.2.環狀敘述 30 2.2.1.環狀敘述的敘事特徵 30 2.2.2.環狀敘述的思維模式 31 第3章:隱喻模式 34 3.1.身體是容器的隱喻 34 3.1.1.【身體是容器】隱喻的基本概念 34 3.1.2.【身體是容器】隱喻的「出」、「入」概念 36 3.1.3.小結 37 3.2氣是水的隱喻 39 3.2.1.氣是河水 40 3.2.2.氣是潮汐 42 3.3.小結 45 第4章:詞彙分析 47 4.1.生 49 4.2.化 52 4.3.食 55 4.4.傷 56 4.5.小結 58 第5章:結論 62 5.1.概念總結 62 5.2.研究展望 63 引用書目 65 (一)原始文獻: 65 (二)引用文獻: 65 附錄一 67 附錄二 68

    (一)原始文獻:

    1. 郭靄春編,《黃帝內經素問校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2月。
    2. 屈萬里譯著,《尚書今注今譯》台北:聯經出版社,1984。

    (二)引用文獻:

    1. 蔡璧名,《身體與自然---以《黃帝內經素問》為中心論古代思想傳統中的身體觀》台北:台大文學院,1997。
    2. 錢超塵,《內經語言研究》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1990,6月)。
    3. 劉長林,《中國系統思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7月。
    4. 美•艾蘭著,張海晏譯,《水之道與德之端—中國早期哲學思想的本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月。
    5. 曹逢甫、蔡立中、劉秀瑩,《身體與譬喻---語言與認知的首要介面》台北:文鶴出版社,2001,12月。
    6. 高守綱,《古代漢語詞義通論》北京:語文出版社,1994,10月。
    7. 黃慶萱,《修辭學》台北:三民書局,2002,10月。
    8. 程士德編,《內經講義》上海:新華書局,2001,10月。
    9. 王力,《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8月。
    10. 李佐丰,〈先秦漢語的自動詞及其使動用法〉,《語言學論叢》,第十集,1983。
    11. 馬建忠著,呂叔湘、王海棻編,《馬氏文通讀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6月。
    12. Lakoff, G. 1993.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in: Andrew Ortony (ed.), Metaphor and Thought. (2nd ed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2-251.
    13. Tomasz P.Krzeszowski , ’The axiologocal parameter in preconceptional image schemata’.In Richard A. Geiger & Brygida Rudzka-Ostyn(eds.)Conceptualizations and Mental Prossing in Language. 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pp.307-329.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