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惠琴 |
---|---|
論文名稱: |
公共服務擴大就業計畫之個案研究-以新竹市立國民中學校園環境整理計畫為例 |
指導教授: | 曾建元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53 |
中文關鍵詞: | 公共服務擴大就業計畫 、校園環境整理計畫 、受雇者 |
外文關鍵詞: | the public service employment expansion programs, the campus environment plan, employee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個案研究為主,針對新竹市立國民中學校園環境整理計畫進行研究。校園環境整理計畫為教育部配合公共服務擴大就業計畫所提出的計畫,公共服務擴大就業計畫的目標是在2003年底前降低失業率至4.5%以下,由此觀之,公共服務擴大就業計畫屬於促進就業政策的一種,所以本研究從工作的重要性開始論述,並討論失業的影響,進而探究公共服務擴大就業計畫的成因、依據、內涵及影響,以作為研究校園環境整理計畫的基礎。研究設計以多元的方式收集研究資料,包含文件分析法、問卷調查法及訪談法。總務主任為第一線政策執行者,而受雇者為政策執行的目標群體,故本研究分成總務主任與受雇者兩部分來進行,探討校園環境整理計畫對校園的影響,並瞭解總務主任對校園環境整理計畫的態度與看法。在受雇者部份則著重於受雇者對校園環境整理計畫的意見,並瞭解對校園環境整理計畫對受雇者本身的影響。
研究發現:不論是總務主任或是受雇者都將校園環境整理計畫視為短期的、體力性、勞動的工作,一致認為這樣短期的、臨時的工作,無法培養未來就業所需的能力。總務主任認同校園整理計畫對校園有正面影響,包含校園整理計畫對於校園環境整理有提昇的情況,提供校園所需的人力讓校園環境美化,對校園設備維修提供協助。
針對受雇者而言:對於工作量與工作環境滿意,就業意願普遍提高,贊成校園環境整理計畫繼續執行並且部份受雇者希望留任。以上顯示出校園環境整理計畫除可使轉業困難之中高齡失業者立即獲得一份工作,解決家庭生計困境及可能衍生之社會問題外,同時可以維持他們的工作意願及尊嚴,並因持續工作而增加就業信心,尤其是長久沒有工作,或是退休在家,或是完全沒有工作經驗的中高齡的家庭主婦。在新竹市立國民中學的校園環境整理計畫的執行上,不論是總務主任或是受雇者都肯定就業服務站的轉介機制。
就公共服務擴大就業計畫而言,本研究支持公服就業計畫無法提升中高齡人力素質,亦無法長期下降中高齡失業率,以計畫的目標來檢驗,實施結果並沒有達成降低失業率至4.5%以下的目標。
建議部分:就受雇者本身而言,調整心態,持續學習。就校園環境整理計畫而言,建議計畫的設計上增加職前訓練與管理機制,督導與訪視應以工作情況與提供協助為主,並考慮開放進用學區內的失業者,或協助成立相關一定經濟規模的人力派遣公司。就公共服務擴大就業計畫而言,政府應認清公服就業計畫的本質,應賦予公服就業計畫工作具有意義的工作價值,而不是徒具公共服務的虛名。建議由基層單位提出計畫、修正薪資以降低依賴效果、並修正目標繼續執行。針對解決失業的部份應該設計推動更積極的勞動政策,本研究建議廣設就業服務機構讓中高齡者去投身就業服務的工作,進而合理掌控所有就業機會提高工作媒合效率,同時修法促進與保障中高齡者之工作權。
關鍵詞:公共服務擴大就業計畫、校園環境整理計畫、受雇者
abstract
This research is case study, and the case is the campus environment plan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s in Hsin-chu.The campus environmen plan is one of the public service employment expansion programs which are applicat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The goal of the public service employment expansion programs is to reduce the rate of unemployment under 4.5% before the end of 2003.According to that it is a kind of the employment policy. So this research has been described since importance of the job, and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the unemployment.And this research also introduces origin cause of formation , basis , and influence of the public service expand employment programs,as the foundation studying on the campus environment plan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s in Hsin-chu .
Collect the materials by way of pluralism , include file , file noting down ,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Divide two groups into the directors of general affirs office and employee of the campus environmen plan.On the director's and the employee's view,discuss about the influencing of campus casing by the campus environment plan .And understand the attitude and view of directors of the general affairs. Focus on the employee of the campus environment plan suggestion and working satisfaction.And working to understand in depth partly in employee One's own influence. Find under the research: no matter the director of the general affairs or the employees all agree that the plan of the environment campus to regard as short-term and physical power work are unable to offer employment necessary ability.The campus environment plan is unable to train employment ability but it do offer some working opportunities.The directors of the general affairs admit the plans have positive influence on campus , include campus arrangement and the situation promotion, let the environment of the campus become beautify, repair equipment and offere manpower.
Regarding employee: working satisfaction is satisfied, employment will raise generally , and the employee hope the campus environment plans to be continued and some employees hope to retain the job.The above demonstrate the campus environment plans can let advanced age jobless who have problem with transfering to another work get the job immediately.Solving some family's livelihood predicaments and social problems and maintaining their working will and dignity at the same time. And increasing working confidence of employees , especially to those who never work for a long time ,retire at home,and housewife at advanced age never having working experience at all.The directors of general affairs and the employees contente with transfering mechanism of the employment service station.
Regarding the public service employment expansion programs:this research supports the public service expanding plans neither improve manpower quality of the advanced age, nor drop down the rate of unemployment for a long time.Reaching these two projects should administer the vocational training.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we survey the goal of the plan .we find that the public service employment expansion programs do not reach the goal of reducing the rate of unemployment to under 4.5%.
Suggestion:As for the employee, adjust the attitude, study continuously.To the campus environment plans, increase training and mechanism of management, supervise and visit to regard and offer assistance to the working conditioning as the main fact, and consider hiding the jobless in the Community, or help to establish the service company.The government should realize clearly the essence of the public service employment expansion programs ,and give the programs work more values of citizen's meaning.Not only use the without connotation. Suggestion to the government with the public service employment expansion programs should go on after some amendment to the goal of the plan.Make plan by the units which run the plan. Debasement remuneration to decline the dependency effect.The way of solving the unemployment should promote more positive work policy. Establish a wide range of employment service centers to offer advanced age people work joining in and control all employment opportunity raise job matching efficiency , build law promote and Protect working right of advanced age person in ensuring at the same time rationally.
Key word:the public service employment expansion programs,
the campus environment plan, employee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二十一世紀基金會(1998)。給台灣的經濟打分數,臺北:中華徵信所,頁115-160。
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2000)。質的研究方法,高雄: 麗文文化,頁240。
尤敏君(2001)。解讀我國失業率之成因,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4卷,第5期,頁34-40。
王文科(2002)。教育研究法,第7版,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頁414。
王瑞宏(2004)。職業訓練機構辦理中高齡失業者再就業訓練方案規劃與成效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成之約(1999)。中高齡勞工就業的障礙與突破兼論我國中高齡勞工就業促進政策,中高齡就業促進研討會會議資料,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勞工關係學系暨勞工研究所,頁39-59。
朱柔若、童小珠(2003)。全球化的挑戰與台灣的回應: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的政策檢討,就業安全半年刊,第1 卷第2期2003年2月。
江明修(2004)。非營利組織與公共服務:公民社會協助政府再造之道。人事行政,第123期,頁18-23。
何明信 (2000)。承攬商臨時工之工作型態及人力資源管理實務之研究–以高雄市石化業為例,高雄: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忠吉(2001)。當前失業問題的因應對策。行政院經濟委員會,經濟月刊,頁10-12。
吳忠吉(2003)。由公共服務之實施談就業促進實務評估,就業安全半年刊,7月號,頁3-8。
吳建華、謝發昱、黃俊峰、陳銘凱(2004)。個案研究。臺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頁200。
吳惠林(1997)。失業率升高,捎來什麼訊息?。主計月報。84卷第5期,頁26-31。
吳惠林(2003)。針鋒相對結論,中華經濟研究院,經濟前瞻雙月刊,頁33-34。
呂建國、孟慧(2002)。職業心理學。臺北:揚智文化。
李 誠(1996)。台灣的失業性結構,經濟前瞻,第11期,頁126-130。
李 誠(2003)。現在就推行公共服務擴大就業政策:此藥下的太早!遠見雜誌,第200期,頁44-45。
李 靜(1995)。組織氣候、人格特質和工作滿足之關連性研究—以台北巿醫學中心檢驗部門醫檢師為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亦園、呂玉瑕(1979)。傳統工作態度及其變遷研究,台灣人力資源會議上冊,台北:中央經濟研究所,頁543-622。
李宗勳(2001)。社會資本與社區安全的關聯與發展。中央警察大學警政學報:頁13-44。
李宗勳、周威廷(2004)。公共服務核心價值之推動與落實。人事月刊,頁18-30。
李漢雄、曾敏傑(1999)。中高齡勞工就問題與對策,中高齡就業促進研討會會議資料,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頁42-64。
沈明章(2004)。屏東農田水利會-公共服務擴大就業第一階段執行成果探討。農田水利,第50期,第12卷,頁12-19。
林中明(2003)。應用資訊技術提昇就業服務求職者滿意度之研究,高雄:義守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林昭楨(2003)。公共服務擴大就業暫行條例草案評析。就業與訓練,第十四卷,第四期,頁56-61。
林美和(2004)。高齡者參與資訊學習之動機與特性之分析:以資策會舉辦的資訊爺爺奶奶選拔活動為例,成人教育第78期,頁2-9。
林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臺北市 : 揚智文化,頁428-431、頁433-434。
林桂碧、狄明德(2002)。從失業現象探討台灣地區第三部門就業方案之需要性。勞資關係月刊,第20期,第9卷,頁550-560。
林新發(1982)。五專校長領導方式與教師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顯宗、曾敏傑(1998)。中高齡職務再設計的內涵與需求構面–員工的觀點,載於中高齡就業促進研討會會議資料,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勞工關係學系暨勞工研究所,頁97-122。
邱汝娜、鄭文義(2003)。公共服務擴大就業計畫-內政部照顧服務方案之推動與展望,社區發展季刊,內政部,第102期,頁5-14。
施旺坤(2000)。澳洲政府公共服務(APS)改革簡介。國外考察訪問報告。
紀佳芬(1999)。配合中高齡勞工的身心功能進行職務再設計,載於曾敏捷、李漢雄主編,中高齡勞工就業問題與對策,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頁13-21。
秦夢群(1997)。教育行政:理論部分,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頁207。
康國瑞(1982)。人力資源發展及運用與退休。臺北:國立編譯館,頁9-19。
張春興(2000)。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頁103。
張溫波(2002)。擴大就業創造之可行策略。自由中國之工業,9月號,頁1-32。
張薛賓(2005)。以失業者充權觀點探討公共服務擴大就業計畫與多元開發方案。大葉大學人力資源暨公共關係學系碩士論文。
許士軍(1995)。管理學,第十版,台北:東華印書館。
許玉齡(1998)。桃竹地區幼稚園園長領導措施與教師工作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新竹師院學報,第11期,頁17-19。
許金珍(2003)。公共服務擴大就業服務計畫進用人員工作執行情形心得報告,澎湖縣政府主計室。
許振明、唐正儀(2003)。國內失業原因與對策探討。國家政策論壇,第1卷,第10期,2月號,頁159-170。
郭振昌(1981)。我國失業保險制度可行性之研究,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振昌(1997)。因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勞動市場政策規劃兼論美國貿易調適援助方案之啟示,勞工之友,第555 期,頁22-25。
郭振昌(1997)。被資遣失業勞工再就業促進措施之探討。就業與訓練,第15卷,第1期,頁17-23。
郭淳芳(1999)。我國中高齡就業促進之探討,中高齡勞工就業促進與對策。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頁23-30。
陳李綢(2000)。個案研究,臺北:心理出版社。頁4。
陳俊復(2004)。非正式部門促進就業之初探。勞工論壇,頁14-16。
陳雪玉(1987)。個案法之研究。載於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編,教育研究法之介紹,頁27-58。台北: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陳銀環(1998)。我國政府部門審計人員工作滿足感之研究,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之碩士論文。
彭錦鵬、譚宗保(1998)。中央政府總員額之法制。國策專刊,49月號,頁12-14。
游錫堃(2003)。游院長搶救失業—公共服務擴大就業措施院長講話稿。兩岸經貿通訊,第133期,頁7-8。
黃光雄、簡茂發(1996)。教育研究法,修訂版四版,頁299。
黃茂夫、張朝金(1999)。失業保險與就業服務實務。臺北:五南出版社。
黃耀輝(2003)。槍救失業只是一場政治把戲,中華經濟研究院,經濟前瞻雙月刊,第86 卷,頁28-32。
黃臺生(2002)。英國布萊爾的現代化政府,考銓季刊,第29期,頁61-81。
楊佳穎(2004)。非典型雇用的渦流-關於公共服務擴大就業方案。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
楊孟麗、謝水南(2003)。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台北:心理出版社,頁688。
葉秀珍(2001)當前弱勢勞工與中高齡勞工就業問題之探討。收錄於中央研究院社會問題研究推動委員會、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中央研究院經濟學研究所編,當前失業問題研討會論文集,頁39-47。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臺北:心理出版社,頁196-197、213-214。
詹火生(1997)針對失業率上升,如何加強就業安全措施,台灣勞工。39期,頁40-46。
詹火生、林昭禎(2003)救急也要救窮-兩百億公共服務擴大就業方案總體檢,國家政策發展基金會,國家政策論壇,夏季號,頁273-278。
詹火生、彭台臨、陳聰憲、郭振昌(1998)。職業訓練與就業服務。臺北:空大。
趙弘靜(2002)。當前失業問題與因應對策—淺論自然失業率與結構性失業,台灣經濟金融月刊,第38卷,第6期,頁33-65。
劉文浩(2004)。台灣長期失業問題與就業政策之初探。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美娜(2004)。從員額精簡政策探討勞務外包在國民小學實施之可行性研究—以桃園縣國民小學為例。桃園: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進興(2003)。公共服務擴大就業機會是國家在失業潮下的應有作為。中華經濟研究院,經濟前瞻,第86 卷,頁20-26。
鄭凱方(2004)。全球台商e焦點電子報,經濟部投資業務處,第10期,頁1-5。
鄭凱方(2004)。當前台灣的失業課題,中華經濟研究院,經濟前瞻,第90卷,頁74-78。
戴淑媛(2001)。中高年齡者職業訓練成效評估之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明瑞(2002)。東施效顰的失業政策,國政評論,財金(評)091-258號。
藍光照(2003)。中高齡人士創業模式之研究,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顏玉雲(1988)。台北市國民中學校長領導型式與學校行政人員工作滿意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宛蓉(1998)譯。Fukuyama, Francis (1995)著,誠信-社會德性與繁榮的創造。立緒文化。
龔文廣(1998)。勞工福利政策之規劃方向,台北市: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行政,第124期,頁79-88。
政府統計資料與出版品
行政院主計處(2003)。台灣地區人力運用調查統計結果綜合分析。統計月刊。
行政院主計處(2003)。我國長期失業者概況。國情統計通報:專題分析。
行政院主計處(2005)。台灣地區經濟成長率調查報告。國民所得統計摘要。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1996)。台灣地區民營事業單位雇用中高齡勞工及派遣人力調查報告。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2)。就業輔導工作手冊。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2)。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劃(2002-2007)。
行政院農業發展委員會(2003)。公共服務擴大就業計畫—清查耕作面積及加強農情資訊蒐集計畫講習會資料。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4)。公共服務擴大就業計畫執行成效評估,頁1-180頁。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4)。韓國就業促進作法考察報告,頁1-81。
行政院經濟發展委員會(2004)。歐盟促進高齡者就業對策,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就業市場情勢月報,第11期。
政府會議記錄
1998 12.24行政院第2609次會議會議記錄。
2001 03.11行政院新聞局。「擴大公共投資提振景氣方案」座談會會議記錄。
2001 12.18行政院第2817次院會會議記錄。
2002 12.27行政院「公共服務擴大就業措施」新聞稿紀錄。
網站
行政院勞委會網站、行政院主計處、北區職訓中心網站、行政院新聞局、新竹市政府網站、就業e新聞
政府公報
行政院公報第十卷第三十五期 93年09月08日第71 頁
行政院公報第十卷第三十一期 93年08月11日 第35 頁
行政院公報第十卷第二十二期 93年06月09日 第 63 頁
行政院公報第十卷第五期 93年02月11日 第 65 頁
行政院公報第十卷第一期 93年01月07日 第 216-217 頁
行政院公報第九卷第四十九期 92年12月10日 第 114 頁
行政院公報第九卷第四十七期 92年11月26日 第 66 頁
行政院公報第九卷第四十四期 92年11月05日 第 156 頁
行政院公報第九卷第四十期 92年10月08日 第 124-125 頁
行政院公報第九卷第三十九期 92年10月01日 第 132 頁
行政院公報第九卷第三十八期 92年09月24日 第 89 頁
行政院公報第九卷第三十七期 92年09月17日 第 54 頁
行政院公報第九卷第三十六期 92年09月10日 第 110-111 頁
行政院公報第九卷第三十五期 92年09月03日 第 57-58 頁
行政院公報第九卷第三十四期 92年08月27日 第 167-168 頁
行政院公報第九卷第三十三期 92年08月20日 第 43-45 頁
行政院公報第九卷第三十二期 92年08月13日 第 77 頁
行政院公報第九卷第三十一期 92年08月06日 第 151 頁
行政院公報第九卷第三十期 92年07月30日 第 148-149 頁
行政院公報第九卷第二十九期 92年07月23日 第 163 頁
行政院公報第九卷第二十八期 92年07月16日 第 125-126 頁
行政院公報第九卷第二十七期 92年07月09日 第 76 頁
行政院公報第九卷第二十五期 92年06月25日 第 20 頁
行政院公報第九卷第二十五期 92年06月25日 第 4 頁
行政院公報第九卷第二十四期 92年06月18日 第 77 頁
行政院公報第九卷第二十三期 92年06月11日 第 1 頁
行政院公報第九卷第二十二期 92年06月05日 第 148 頁
行政院公報第九卷第二十期 92年05月21日 第 105 頁
行政院公報第九卷第十九期 92年05月14日 第 71-72 頁
行政院公報第九卷第十三期 92年04月02日 第 62 頁
行政院公報第九卷第九期 92年03月05日 第 101 頁
行政院公報第九卷第七期 92年02月19日 第 37-38 頁
行政院公報第九卷第六期 92年02月12日 第 139 頁
英文部分
Brenner, M. H.(1973)Mental illness and the econom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renner, M. H.(1977)Personal stability and economic security. Social Policy, 8, 2-4.
Brian O’Connell(2000)Civil Society: Definitions and descriptions,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29(3),: 471-478.
Davis,H.(1977)Human Behavior at work :Organization Behavior,5thed,N.Y.:Mcgrae-Hill。
Denhardt Rother B. & Denhardt Janet, The New Public Service: Serving Rather than Steer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November 2000, Vol. 60, 6.
Elder,G. H., Nguyen, T. V., & Caspi, A.(1985)Linking Family Hardship to Children=s Lives. Child Development 56:361-75.
Elder,G.,Capsi,A.,& Nguyen,T(1985)Link family hardship to children's Live,Child Development,56,361-375.
Ellingson, J.E., Gruys, M.L. & Sackett, P.R.(1998)Factors Related to the Satisfaction and Performance of Temporary Employee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Vo.83, No.6, 913-921.
Galambos, N.L., & Silbereisen, R.K.(1987)Income change, parental life outlook, and adolescent expectations for job succes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9, 141-149.
Kotter, J.P.(1973)The Psychology Contract: Managing the Joining-Up Process,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Vol.8, No.3 .92.
Kymlicka Will(2001)Contemporary Political Philosophy, 2nd ed. Oxford Univ. Press,. 373-376
Marshall , T. H.,(1973)Citizenship & Social Class in T.H. Marshall, Class, Citizenship and Social Development,92-93.
Maslow, A.H.(1970)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 Row.
Miller, H.E., &Terborg., J.R. (1979)Job attitudes of part-time and full-time employee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380-386.
Okun, Arthur M. (1962), “Potential GNP: Its Measurement and Significance.” Proceedings, Business and Economic Statistics Section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pp. 89-104.
Seashore &Taber(1975)Job satisfaction indicators &their correlation. American Behavior&Scientists,18,346.
Smith, P.C., Kendall, L.M. & Hulin, C.L.(1969)The measurement of satisfaction in work and retirement. Chicago: Rand McNally.
Steinberg, L., Catalano, R., & Dooley, D.(1981)Economic antecedents of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Child Development, 52, 260-267.
Weiss,D.J.,Dawis,R.V.,England,G.W.,&Lofguist,L.H.(1967)Manualforthe Minnesota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Minnesota Studieson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22).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IndustrialRel ations Center,Work Adjustment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