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涂馥麗
論文名稱: 議題中心教學法對國小學生批判思考能力的影響-以議題取向的藝術人文課程為例
An Experimental Project of Influences of Issues-centered Approach to Development of Critical Thinking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 An Case Study Based on the Issue of Arts and Humanities
指導教授: 張全成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9
中文關鍵詞: 批判思考議題中心教學法議題取向的藝術人文課程
外文關鍵詞: Critical Thinking, Issues-Centered Approach, Issue of Arts and Humanities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的目的,在了解議題中心教學法中「做決定」、「爭議性的結構論辯」兩種不同教學策略對國小學生批判思考能力之影響,並進一步了解學生對此兩種教學策略的看法,以作為將議題中心教學法融入藝術與人文領域的參考。
    本研究樣本取自新竹市某國小五年級兩班學生,共69名。其中實驗(A)組採用「做決定」教學策略共35名學生,實驗(B)組採用「爭議性的結構論辯」教學策略共34名學生進行實驗教學,以探討兩種策略之間的差異性。
    本研究主要現發現如下:
    一、兩班學生對於使用「爭議性的結構論辯」與「做決定」兩種不同教學策略,其批判思考能力無顯著的差異性。
    二、兩班學生對於使用「爭議性的結構論辯」與「做決定」兩種不同教學策略在「辨認假設」與「評鑑」這兩個向度的能力上有顯著的差異,但對於「歸納」、「演繹」、「解釋」這三個向度的能力上則未達顯著之差異性。
    三、兩班學生對於使用「爭議性的結構論辯」與「做決定」兩種不同教學策略,其批判思考意向無顯著的差異性。
    四、對於中、低社經背景地位的學生而言,學生在「辨認假設」的分項能力上,運用「爭議性的結構論辯」與「做決定」教學策略有顯著的差異。
    五、對於各科成績屬於中、低分組的學生而言,議題中心教學法的「爭議性的結構論辯」策略在批判思考的「辨認假設」能力上,與「做決定」的教學策略有顯著的差異性;而對於社會科成績中分組的學生而言,在「評鑑」的分項能力上,「爭議性的結構論辯」與「做決定」教學策略有顯著的差異。
    六、男、女生在「辨認假設」的分項能力上,「爭議性的結構論辯」與「做決定」教學策略有顯著的差異性。男生在「評鑑」的分項能力上,「爭議性的結構論辯」與「做決定」教學策略有顯著的差異。
    七、兩班學生對於使用兩種的不同教學策略皆持正面肯定的態度。
    根據上述的研究與發現提出若干建議,供教學實務及未來研究上的參考。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im to gain understanding of the effects, which two different teaching strategies of issues-centered approach, “decision-making” and “structured controversy”, place on critical thinking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nd further, to gain understanding of their viewpoints of these two strategies, and in turn, this study serve as a reference to the integration of issues-centered approach into the domain of Arts and Humanities.
    Sixty-nine fifth-graders of San-Min Elementary School in Hsin Chu City are sampled as participants in this study.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se two strategies, the participants in the experiments a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irty-five participants in (A) group are instructed with the “decision-making” teaching strategy and the other thirty-four participants in (B) group with the “structured controversy.” Through nine-week experiment, by means of the employed instruments, Critical Thinking Test -- Level I and The Questionnaire of Dispositions Toward Critical Thinking, edited by Yu-chu Yeh, the participants are post-tested so as to be compared and analyzed with one-sample T-test and One-Way ANOVA. After that, coupled with the worksheets and issues-centered approach questionnaire, the results are expected to reflect the perspectives and opinions of the participants in the matter of these two different strategies.
    The findings in the study exhibit as the following:
    1.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on the participants’ critical thinking between (A) group and (B) group instructed respectively with “decision-making” and “structured controversy” strategy.
    2.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on the ability of “recognition hypothesis” and “evaluation”; however,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the ability of “induction” “deduction” and “explanation” between (A) group and (B) group instructed respectively with “decision-making” and “structured controversy” strategy.
    3.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on the participants’ dispositions toward critical thinking between (A) group and (B) group instructed respectively with “decision-making” and “structured controversy” strategy.
    4. In terms of the participants with low and middle social economics status (SE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on the ability of “recognition hypothesis” between “decision-making” and “structured controversy” strategy.
    5. In terms of the participants in lower and middle rank in academic performance, compared with “decision-making” strateg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on the ability of “recognition hypothesis” of “structured controversy” strategy. In terms of the participants in middle rank of the subject, Social Stud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on the ability of “evaluation” between “decision-making” and “structured controversy” strategy.
    6. In terms of the participants of male and femal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on the ability of “recognition hypothesis” between “decision-making” and “structured controversy” strategy. In terms of male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on the ability of “evaluation” between “decision-making” and “structured controversy” strategy.
    7. The participants offer a positive evaluation of “decision-making” and “structured controversy” strategy of issues-centered approach.
    Based upon the research and findings mentioned above, a few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for teaching and future research.

    目 次 頁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4 第三節 研究方法.........................................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7 第五節 名詞釋義.........................................9 第二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批判思考的理論基礎..............................11 一、批判思考的基本理念..........................11 二、批判思考之相關研............................21 第二節 議題中心教學法的理論基礎........................31 一、議題中心教學法的基本理念....................31 二、議題中心教學法的課程模式....................36 三、議題中心教學法的評量方式與相關研究..........40 第三節 議題取向的藝術人文課程..........................52 一、議題取向藝術人文課程的重要性................52 二、議題取向融入藝術人文課程的概念............. 54 三、議題取向的藝術人文課程理論基礎..............66 四、議題取向的藝術人文課程的教學法..............71 五、議題中心教學法融入議題取向藝術人文課程之設計原則...76 六、小結....................................... 7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83 第一節 研究架構........................................83 第二節 研究設計........................................85 第三節 研究對象........................................86 第四節 研究工具........................................88 第五節 課程設計與實施..................................91 第六節 研究步驟與流程.................................105 第七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11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111 第一節 不同組別學生對於批判思考能力與意向之差異考驗...111 第二節 性別與社經背景地位對於批判思考能力之差異考驗...118 第三節 各科成績與批判思考能力之差異考驗...............121 第四節 議題中心教學法的兩種教學策略之意見調查.........12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39 第一節 結論...........................................139 第二節 建議...........................................142 參考文獻.................................................146 一、中文資料.............................................146 二、英文資料.............................................154 附錄.....................................................156 附錄一:課程活動內容設計.................................156 附錄二:課程內容對應議題中心教學法評鑑表.................192 附錄三:批判思考意向量表.................................195 附錄四:議題中心教學法-「做決定」的教學策略意見調查表...196 附錄五:題中心教學法-「爭議性的結構論辯」教學策略意見調查表.....198 附表目次 頁次 表 2-1 批判思考能力相關測驗一覽表........................20 表 2-2 批判思考相關研究一覽表............................26 表 2-3 各種評定量表的例子................................47 表 2-4 國中、小議題中心教學法相關研究....................49 表 2-5 全球議題的內涵....................................57 表 2-6 美的形式原理原則檢核表............................73 表 2-7 Boom問題分類......................................75 表 2-8 探索問題與關鍵概念之關係..........................82 表 3-1 家庭社經背景指數計算方式..........................89 表 3-2 兩種不同教學策略的教學流程表......................95 表 3-3 專家背景資料表....................................96 表 3-4 「課程設計內容方面」統計結果一覽表................ 97 表 3-5「課程教學策略方面」統計結果一覽表..................98 表 3-6 專家對於課程的整體意見.............................98 表4-1 兩組在「批判思考測驗-第一級」總分的獨立樣本T檢定..112 表4-2 兩組在「批判思考測驗-第一級」各分項成績之差異性...113 表4-3 兩組在「批判思考意向量表」總分之獨立樣本T檢定.....114 表4-4 兩組在「批判思考意向量表」各分項成績之差異性......115 表4-5 男女生對於批判思考能力之多重比較..................119 表4-6 不同社經背景地位學生對於批判思考能力之多重比較....120 表4-7 國語科的成績對於批判思考能力之多重比較............122 表4-8 數學科的成績對於批判思考能力之多重比較............123 表4-9 社會科的成績對於批判思考能力之多重比較............124 表4-10 自然科的成績對於批判思考能力之多重比較............124 表4-11 藝術與人文成績對於批判思考能力之多重比較..........125 表4-12 健康科的成績對於批判思考能力之多重比較............126 表4-13 採用做決定的教學策略班級學生對於藝術與人文課程的意見...128 表4-14 採用做決定的教學策略班級學生對於教學實施方式的意見...129 表4-15 採用做決定的教學策略班級對議題喜歡的程度..........130 表4-16採用爭議性結構論辯教學策略班級學生對於藝術與人文課程的意見..133 表4-17採用爭議性的結構論辯教學策略班級學生對於教學實施方式的意見..134 表4-18採用爭議性的結構論辯教學策略班級對於議題喜歡的程度.....135 附圖目次 頁次 圖 3-1研究變項架構圖......................................84 圖 3-2 單科統整圖.........................................92 圖3-3 課程發想圖..........................................94 圖3-4 課程內容架構圖.....................................100 圖3-5 課程單元的實施流程圖...............................104 圖3-6 研究流程圖.........................................109

    一、中文資料
    九年一貫課程。http://teach.eje.edu.tw/9CC/index.php,國教專業社群網,2005年6月2日。
    方德隆(1998)。國民中小學多元文化教育之課程設計模式。 高雄師大學報,9,
    王秀雄(1998)。觀賞、認知、解釋、評價-美術鑑賞教育的學理與實務。台北:歷史博物館出版。
    王俊斌(2000)。後現代藝術的表現形式及其美育蘊意。國教學報,12期,18。
    王秋絨(1991)。批判教育學在我國教育實習制度規劃上的意義。台北:師大書苑。
    石雅玟(2000)。花蓮地區國小教師議題中心教學信念及多元文化議題調查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石雅玫(2002)。議題中心教學法的理論基礎及模式。教育研究資訊,16(2),145-163。
    朱則剛(1996b)。建構主義知識論對教學與教學研究的意義。教育研究雙月刊,49,39-45。
    江秀琪(2004)。視覺文化教學概念融入國中藝術創作課程之實驗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芳盛(1990)。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批判思考教學行為之研究。台北:師大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民寧(1998)。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台北:心理出版社。
    吳文靜(2001)。重建主義教育思潮與布萊彌德思想。教育研究,9 期,75-84。
    吳宗立、陳國彥(2002)。社會領域教材教法。高雄:麗文文化出版。
    吳明清(2002)。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台北:五南出版社。
    吳清山、林天佑(2001)。批判思考教學。教育資料與研究,39期,59。
    呂慧娟(2002)。台北市國中公民與道德科教師對議題中心教學信念之研究。師大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燕卿(1991)。繪畫鑑賞教學之內涵與實施。國立新竹師院學報,5,445-500。
    呂燕卿(1994)。國民小學美勞課程標準修訂與審美領域教學之研究。新竹師院美勞教育學系。
    李祈仁(2003)。培養國小學生批判思考能力之網路教學模式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李雅琴(2003)。藝術與人文領域議題取向統整課程之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在職進修教學碩士班論文。
    李靜如(2003)。淺談議題中心教學法的實施。 國教新知, 50(2),66-74。
    居延安譯(1990)。阿諾德.豪澤爾原著。藝術社會學。台北市:雅典出版社。
    林炎旦(2001)。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教師領域共同能力指標分析。國民教育,42(2),29-36。
    林曼麗(2000)。台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台北:雄師圖書。
    林朝鳳(1999)。討論法。黃正傑主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53-69。台北:師大書苑。
    林葦芸(2004)。 批判思考導論。台北:巨流。
    林寶山(1990)。教學論-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出版社。
    封四維(2005)。批判思考教學的原理與設計。李咏吟主編,多元教學設計:課程改革的實踐。98-101。台北:高等教育文化出版。
    洪久賢、黃鳳雀(1996):國中家政實施批判思考教學之策。中等教育,第47卷第5期,3-17頁。
    洪麗珠等譯(2000)。惠特曼原著(1996)。藝術教育的本質。台北:五觀藝術管理有限公司。
    孫嘉妏(2001)。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統整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秀菊(2002)。藝術統整課程的參考模式。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上),402-409。
    崔光宙(1992)。美感判斷發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張玉成(1992)。國小語文科實施批判思考教學之實驗研究。台北師院學報,5期,p1-p66。
    張玉成(1993)。思考技巧與教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張玉成(2004)。教師發問技巧。台北:心理出版社。
    張秀雄(2003)。議題中心課程模式在九年一貫課程「社會學習領域」的應用。公民訓育學報,十四輯,15-35。
    張春興(1999)。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2002)。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美玉(2000)。歷程檔案評量的理念與實施。科學教育月刊,231期,58-63。
    張堯統(2004)。社會議題取向的藝術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慈婷(1999)。批判思考在高中音樂欣賞教學之實徵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靜嚳(2004)。何謂建構主義?中部地區科學教育簡訊,3期。ttp://www.bio.ncue.edu.tw/c&t/issue1-8/v3-1.htm,建構與教學,2005 年7月10日。
    張 栢煙、許雯婷(2004)。視覺文化藝術教育內涵分析。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5(1),245-263。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編輯委員會編。國語辭典。台北:台灣商務書館發行。
    梁福鎮(2001)。審美教育學-審美教育起源、演變與內涵的探究。台北:五南出版社。
    莊明貞(1996)。國小社會科教學評量的改進途徑-從「真實性評量」實施談起。教育資料與研究,13期,37。
    許慧玉、劉瓊文(2001)。卷宗評量的特色及對學習的影響。測驗統計資訊,41,
    9-20。
    許靜宜(譯)(2004)。Sydney Walker著。以重要概念出發的探索式統整美術設計。美育,139,40-51。
    郭郁智(2000)。國民中學學生學習策略、批判思考能力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郭郁智(2000)。國民中學學生學習策略、批判思考能力與學業成就之關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郭禎祥(1994)。美術科教學評量研究。中等教育,45(5),32-47。
    郭禎祥(1998)。我國藝術教育之現況與改進之道。視覺藝術與美勞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專輯。國立屏東師範學院主編。
    郭禎祥(2002)。當代藝術教育新方向。新世紀藝術教育理論與實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3-48。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郭禎祥(2003)。新世紀藝術教育的變動--多元文化與社區藝術教育。藝術論壇,1期,19-26。
    郭禎祥、趙惠玲(2002)。視覺文化的定義與內涵。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上),327-333。
    郭禎祥譯(2002)。艾斯納原著。藝術視覺的教育。台北:文景出版社。
    郭繼生(1990)。藝術史與藝術批評。台北:書林出版。
    陳育淳(2003)。視覺文化統整課程之研究—以「性別議題」為例。國際藝術教育學刊,2(1)。52-111。
    陳怡如(2003)。兒童圖畫書閱讀行為與其性別角色態度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秉璋、陳信木(2003)。藝術社會學。台北:巨流出版社。
    陳秉璋、陳信木(2003)。藝術社會學。台北市:巨流文化出版
    陳建儒(2004)台灣偶像劇弔詭價值觀分析及國小學童實施議題中心教學法之探討。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陳昭曄(1999)。重建主義教育哲學及其對我國教育的啟示。教育研究,7 期,217-231。
    陳玲萱(2002)。批判思考教學法應用於國小藝術鑑賞教學之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英豪、吳裕益(1995)。測驗與評量。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陳密桃(1996)。我國台灣地區國中學生批判思考的相關因素及其教學效果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12期,71-148。
    陳密桃(1996)。我國台灣地區國中學生批判思考的相關因素及其教學效果之分析研究。教育學刊,第12期,71-148頁。
    陳荻卿(2000)。批判思考教學策略運用在國小五年級社會科之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朝平(2000)。藝術概論。台北:五南出版社。
    陳朝平(2002)。視覺藝術教學的涵義。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 下),439 -442。台北:桂冠。
    陳朝平(2002)。藝術學的範圍、內容與方法。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上),101-106。台北:桂冠。
    陳朝平、黃壬來(1995)。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陳毓華(2004)。國小教師議題中心教學信念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
    陳萬賜(2003)。以建構主義教學策略探究國小學童對生態環境議題批判思考歷程之研究。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銀筑(2001)議題中心教學法對國小學生政治態度影響之實驗研究。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錫祿(2004)。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實施問題省思。教師天地,130期,31-37。
    陳麗華、李涵鈺、林陳涌(2004)。國內批判思考測驗工具及其應用之分析。課程與教學季刊,7(2),1-24。
    傅斌暉(2003)。視覺文化範疇下的多元文化藝術課程設計初探。載於2003年12月香港美術教育協會出版「海峽兩岸美術教育交流會論文集」。http://www.ntnu.edu.tw/art/tank/art_education/visual_culture.htm,坦克美術教育網,2004年7月1日。
    黃壬來(1996)。從課程的演變看台灣國小的美術教育。兒童美教育理論與實務的探討,台灣國民小學教師研習會編印。
    黃冬富(2002)。藝術教育史概述。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 上)。35。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黃光雄、楊龍立(2000)。課程設計:理念與實作。台北:師大。
    黃光雄、楊龍立(2000)。課程設計:理念與實作。台北:師苑。
    黃光雄、蔡清田(1999)。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
    黃政傑(2001)。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黃炳煌(2002)。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台北:師大書苑。
    黃炳煌(2004)。社會學習領域之教學內涵及其示例。台北:師大書苑。
    楊司維(2003)。資訊融入以專題為基礎之教學與學習對批判思考能力與意向影響之研究-以國小六年級自然科教學為例。屏東師範學院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的祥(2003)。父母管教方式、教師批判思考教學行為與國小學童批判思考能力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龍立(1997)。建構主義教學的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18期,1-5 。
    楊龍立(1997)。建構教學的研究。台北市立師院學報,29期,P21-37。
    溫明麗(1999)。批判性思考教學-哲學之旅。台北:師大書苑。
    溫春琳(2002)。議題中心教學法在國中公民與道德科的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葉玉珠 (1990)。中小學生批判思考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玉珠(1998)。 有效批判思考教學的基礎探討。教育研究雙月刊,59期,57-67。
    葉玉珠(2003)。批判思考測驗-第一級指導手冊。台北:心理出版社。
    葉玉珠個人網頁。http://www3.nccu.edu.tw/~ycyeh/4tool.htm,評量工具,2005年7月1日。
    董秀蘭(1995)。民主國家的政治教育--基本觀念的澄清。人文及社會科學教學通訊,6 (2), 36-46。
    廖敦如(2004)。從全球化的視覺文化觀點--探討「流行文化」為議題之藝術教學。藝術教育研究,7,55-86。
    熊屯生主編(1981)。辭海。台北:台灣中華書局印行。
    劉昌元(1994)。西方美學導論。台北市:聯經出版社。
    劉美慧(1996)。議題中心教學法的理論與實際。國立花蓮師院學報,8期,173-200。
    劉清芬(2000)。國小學生批判思考、情緒智力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劉豐榮(2001)。當代藝術教育論題之評析。視覺藝術,4 期,59-95。
    劉豐榮(2002)。藝術教育中社會取向觀點之發展。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上) 。193-195。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劉豐榮(2002)。藝術教育中社會取向觀點之發展。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上),193-199。台北:桂冠。
    劉豐榮、簡瑞榮(2002)。社會學與藝術教育。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頁193-222 。台北:桂冠。
    潘志忠(2002)。議題中心教學法對摑小學生批判思考能力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謝攸青(1995)。藝術鑑賞教學內容應有的範疇與方向之研究。台北市立美術館。
    謝東山(1995)。當代藝術批評的疆界。台北: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
    鍾敏龍(2001)。國小社會科以爭論性議題中心的批判思考教學之行動研究。國
    顏佩如(2002)。全球教育的初探。教育研究,109期,76-92。
    魏美惠(1999)。批判思考能力之探討。資優教育季刊,72期,10-15。
    羅美蘭(1995)。美術館觀眾特性與美術鑑賞能力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美術館。
    羅彩月(2003)。國小美勞科應用後現代藝術教學設計的行動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鐘生官(1999)。口頭對話在美術鑑賞教學知應用。美育,131期,70-75。

    二、西文資料
    Allen, R. F. (1996). The Engle-Ochoa decision making model for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 R.W. Evans, & D. W.Saxe, (Eds. ), Handbook on teaching social issues ( pp.51-58 ).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Allen,R.F.(1996).The Engle-Ochoa decision making model for citizenship education.In R.W.Evans,&D.W.Saxe,(Eds.),Handbook on teaching social issuses(pp.51-58).Washington,DC: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art education.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42(2), 101-123.
    Evans, R. W., Newmann, F. M. & Saxe, D.W. (1996). Defining issues-centerededucation. In R.W. Evans, & D. W. Saxe, ( Eds. ), Handbook on teaching socia issues (pp.2-5).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Facione, P. A., Sanchez, C. A., Faction, N. C., & Gainen, J.(1992). The disposition toward critical thinking. The 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 44(1),1-25。
    Norris, S.P(1985).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critical think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2(8), 40-45.
    Norris,S.and Ennis,R.(1989)Evaluating Critical Thinking.Pacific Grove,CA: Critical Thinking Press and Software.
    Krug, D. & Cohen-Evron, N.(2000).Curriculum integration positions and practices in art education.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 41(3),258-275.
    Melody, K.Milbrandt(2002). Adressing contemporary social issues in art educators: A survey of public school art education in Georgia.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 43(2), 141-157.
    Chanda, J.(1998). Art history methods: three options for art education practice. Art Education, 51(5), 17-24.
    Stout, C. J. (1995). A description of higher-order thinking generated through thestudy of art criticism.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36(3), 170-188.
    Stout, C. J.(1997). Multicultural reasoning and the appreciation of art.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38(2),100.
    Hamblem, K. A.(1984). An art criticism questioning strategy within the framework ofBloom’s taxonomy.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25(4),41-50.
    Hamblem, K. A.(1986). Three areas of concern for art criticism instruction:theoretical and research foundation, sociological relationships, and teachingmethodologies.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27(4),163-173.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