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智忠
論文名稱: 桃竹苗四縣市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文化之研究
指導教授: 林志成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7
中文關鍵詞: 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教師文化
外文關鍵詞: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teacher culture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瞭解桃竹苗四縣市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文化之現況,並探討桃竹苗四縣市國民小學教育人員不同背景變項、學校環境變項、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文化之間的關係。本研究使用「校長轉型領導量表」、「教師文化量表」為研究工具,以桃園縣、新竹縣、新竹市、苗栗縣國民小學教育人員為研究對象進行調查,共得有效樣本710位。調查所得資料透過SPSS統計套裝軟體,以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加以分析,再輔以半結構式訪談方式,訪談6位教育人員,所得訪談結果加以分析討論,研究結論如下:
    一、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於校長轉型領導行為屬高度知覺,五個層面中以「激勵動機」之題平均數最高,依序為「願景型塑」、「個別關懷」、「知識啟發」,最低為「領導魅力」
    二、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於教師文化屬高度知覺,五個層面中以「人文關懷」之題平均數最高,依序為「進修成長」、「批判反省」、「協同合作」,最低為「專業自主」
    三、對於校長轉型領導,不同背景變項中,性別、年齡、職務、服務年資、學校地區達顯著差異;學歷、學校規模、學校歷史則未達顯著差異
    四、對於教師文化,不同背景變項中,性別、年齡、職務、服務年資、學校歷史有顯著差異;學歷、學校地區、學校規模則未達顯著差異。
    五、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校長轉型領導知覺程度愈高,則學校教師文化也愈好
    六、校長轉型領導各層面對教師文化有良好預測力,其中以「激勵動機」最具預測力;教師文化各層面對校長轉型領導亦有良好預測力,其中以「專業自主」最具預測力

    本研究針對以上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據以提出若干建議,以供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國民小學校長、國民小學教師及後續研究者作為參考。


    This study intends to understand both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of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and teacher culture nowadays in Tao-Yuan County, Hsin-Chu County, Hsin-Chu City and Miaoli County. Thence discusses correlations among educator’s geographical variables, principal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and teacher culture. The study applies “ Principal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Scale” and “Teacher Culture Scale” as measurements, to investigate elementary educators, totally with a valid sample size of 710 educators. Data collected from survey are analyzed by methods such as descriptive analysis,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in SPSS statistic software, companied with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with 6 educators. Research conclusions are listed as below:
    1.Principal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to elementary educators is highly sensitive. Within the 5 aspects, “inspirational motivations” get highest mark, then in turn “visionary establishment”, “individualized consideration”, “intellectual stimulation” and “charisma idealized influence.”
    2.Teacher culture to elementary educators is highly sensitive. Within the 5 aspects, “humane concern” get highest mark, then in turn “further advancement”, “critical reflection”, “co-partnership” and ”profession autonomy.”
    3.Principal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in gender, age, position, seniority and school area are significant .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uld be found among academic background, school scale and history.
    4.Teacher culture in gender, age, position, seniority and school history are significan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uld be found among academic background, school area and scale.
    5.The higher the education personnel sensitivity to principal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the better the teacher culture.
    6.Principal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could predict all aspects in teacher culture, especially “inspirational motivations”. Teacher culture could predict all aspects in principal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as well, especially “professional independence”.
    Further discussions based on the above research results is conducted in this study, from which several recommendations are offered for educational authorities,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and teachers, researchers and professionals in the related field.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待答問題與名詞解釋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校長轉型領導的意義與內涵 11 第二節 國民小學教師文化 33 第三節 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文化相關研究 5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6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6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67 第三節 研究工具 74 第四節 實施程序 86 第五節 資料處理 8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89 第一節 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文化現況分析 89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在校長轉型領導及教師文化各層面的差異情形 96 第三節 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文化之相關分析 115 第四節 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對教師文化之預測力分析及教師文化對校長轉型領導之預測力分析 116 第五節 訪談結果分析與討論 122 第六節 綜合討論 13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9 第一節 結論 139 第二節 建議 143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147 貳、英文部分 156 附錄 附錄一 專家效度問卷(校長版) 161 附錄二 專家效度問卷(教師版) 169 附錄三 預試問卷(校長版) 177 附錄四 預試問卷(教師版) 183 附錄五 正式問卷(校長版) 189 附錄六 正式問卷(教師版) 195 附錄七 訪談大綱(校長版) 201 附錄八 訪談大綱(教師版) 205 表 次 表2-1-1 國內外學者研究之轉型領導行為層面統計表 25 表3-2-1 預試樣本分配表 67 表3-2-2 預試樣本基本資料統計一覽表 68 表3-2-3 桃竹苗四縣市國民小學校數、教師數統計表 69 表3-2-4 桃竹苗四縣市抽樣分配表 70 表3-2-5 抽樣分析表 70 表3-2-6 正式樣本分配表 71 表3-2-7 正式樣本基本資料統計一覽表 71 表3-2-8 訪談對象背景資料分析表 73 表3-3-1 轉型領導各層面及其題項統計表 75 表3-3-2 轉型領導項目分析摘要表 77 表3-3-3 教育學者專家一覽表 78 表3-3-4 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量表因素分析與信度表 80 表3-3-5 教師文化各層面及其題項統計表 82 表3-3-6 教師文化項目分析摘要表 83 表3-3-7 國民小學教師文化量表因素分析與信度表 84 表4-1-1 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量表各題項填答之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89 表4-1-2 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現況分析摘要表 91 表4-1-3 不同職務對校長轉型領導知覺的現況分析摘要表 91 表4-1-4 不同職務知覺校長轉型領導各層面的現況分析摘要表 92 表4-1-5 國民小學教師文化量表各題項填答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 93 表4-1-6 國民小學教師文化現況分析摘要表 94 表4-1-7 不同職務對教師文化知覺的現況分析摘要表 94 表4-1-8 不同職務知覺教師文化各層面的現況分析摘要表 95 表4-2-1 不同性別在校長轉型領導各層面之t檢定摘要表 96 表4-2-2 不同性別在教師文化各層面之t檢定摘要表 97 表4-2-3 不同年齡之受試者在校長轉型領導各層面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摘要表 98 表4-2-4 不同年齡之受試者在教師文化各層面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99 表4-2-5 不同學歷之受試者在校長轉型領導各層面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摘要表 100 表4-2-6 不同學歷之受試者在教師文化各層面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摘要表 101 表4-2-7 不同職務之受試者在校長轉型領導各層面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摘要表 103 表4-2-8 不同職務之受試者在教師文化各層面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摘要表 105 表4-2-9 不同服務年資之受試者在校長轉型領導各層面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7 表4-2-10不同服務年資之受試者在教師文化各層面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8 表4-2-11不同學校地區之受試者在校長轉型領導各層面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9 表4-2-12不同學校地區之受試者在教師文化各層面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10 表4-2-13不同學校規模之受試者在校長轉型領導各層面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11 表4-2-14不同學校規模之受試者在教師文化各層面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12 表4-2-15不同學校歷史之受試者在校長轉型領導各層面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13 表4-2-16不同學校歷史之受試者在教師文化各層面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14 表4-3-1 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文化各層面的相關分析 115 表4-4-1 校長轉型領導各層面對教師文化之「專業自主」層面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16 表4-4-2 校長轉型領導各層面對教師文化之「批判反省」層面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17 表4-4-3 校長轉型領導各層面對教師文化之「協同合作」層面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17 表4-4-4 校長轉型領導各層面對教師文化之「進修成長」層面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18 表4-4-5 校長轉型領導各層面對教師文化之「人文關懷」層面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18 表4-4-6 校長轉型領導各層面對教師文化總層面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19 表4-4-7 教師文化各層面對校長轉型領導「願景型塑」層面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19 表4-4-8 教師文化各層面對校長轉型領導之「知識啟發」層面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20 表4-4-9教師文化各層面對校長轉型領導之「激勵動機」層面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20 表4-4-10教師文化各層面對校長轉型領導之「個別關懷」層面之逐步 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21 表4-4-11教師文化各層面對校長轉型領導之「領導魅力」層面之逐步 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21 表4-4-12教師文化各層面對校長轉型領導總層面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21 圖 次 圖1-1-1 研究步驟流程圖 8 圖3-1-1 研究設計架構圖 65 圖3-4-1 實施程序流程圖 86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三民書局大辭典編纂委員會(1985)。大辭典。台北:三民。
    王世璋(2005)。國小校長轉型領導、學校組織學習與學校組織創新關係之研 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美惠(2004)。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台北縣國民小學為例。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為國(1995)。教師專業自主之概念分析,研考報導,32,97-109。
    王家通(1994)。我國中等學校教師專業知覺與其他國家之比較研究,八十一、八十二學年度教育學門研究計畫成果發表會資料。
    王進焱(1991)。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非正式組織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卯靜儒(1991)。學校科層化及教師專業自主與專業自棄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白麗美(1998)。國小校長領導風格與教師工作動機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朱苑瑜(2001)。國中實習老師之教師信念改變與其影響因素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何文榮(1997)。一個專案組織的領導。人力發展,46,48-53。
    何淑妃(1996)。國小校長轉型領導行為與學校組織氣氛之調查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吳和堂(1999)。國民中學實習教師教學反省與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吳宗立(2003)。轉型領導理論在學校經營的應用。國教新知,47,2, 4。
    吳明清(1983)。我國青少年價值觀念及相關因素。台灣師大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明隆(200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知城數位科技。
    吳明雄(2000)。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行為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吳清山(1997)。學習型組織理論及其對教育革新的啟示。國教月刊,43(5,6),5-6。
    吳清山(1998)。學校效能研究。台北:五南。
    吳清山、林天祐(1998)。轉型領導。教育資料與研究,24,63。
    吳鐵雄、李坤崇、劉佑星、歐慧敏(1996)。工作價值觀量表之編製研究。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李奉儒(1996)。教育的哲學基礎。載於黃光雄主編「教育導論」,34-65,台北:師大書苑。
    李冠儀(2000)。國小教師對學校組織氣氛知覺、工作價值觀與專業承諾之相關。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李華璋(1990)。大學生工作價值觀之評量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與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李新鄉(1997)。師範院校自費生與一般大學教育學程學生就讀滿意度、工作價值觀、教師角色知覺與任教承諾之比較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NSC86-2413-H023-003)。
    李聰明(1990)。創造學校文化。現代教育,5(2),85-100。
    阮光勛(2005)。提升教師課程改革關注之行動研究。花蓮師院學報,20,19-43。
    但昭偉(2005)。知止而後有定:論教師的新定位暨專業倫理的建構。教育研究,132,20-29。
    沈姍姍(1996)。專業主義、教師權利與教育行政體制關係:教師權利消長的動態研究。新竹師院學報,9,103-128。
    沈姍姍(2000)。教師專業成長的誘因與動力----自制度面分析。學校行政雙月刊,9,28。
    周淑卿(1999)。國小教師次級文化對初任教師專業理論實踐的影響。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計畫編號:NSC 88-2413-H134-008)。
    周德禎(1997)。原住民實習教師專業社會化歷程之研究----以拉瓦爾國小為例。屏東師院學報,10,229-258。
    林合懋(1995)。學校主管與企業主管轉型領導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志成(1997)。陰陽權變組織文化理論之初步建構—以我國國民小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志成(2001a)。學校文化重塑與九年一貫課程改革。載於「變遷中的台灣教育社會學與教育革新」學術研討論文集,25-39。高雄:復文。
    林志成(2001b)。從文化觀省思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執行落實之道。載於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編印「九年一貫課程理念與做法」輔導叢書中,45-78。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林志成(2004a)。建構卓越的教育績效責任文化。教育研究月刊,124,41-124。
    林志成(2004b)。建構學校專業文化的行動智慧。竹縣文教,30,67-74。
    林志成(2004c)。建構國小教師專業文化圖像的策略。載於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教世紀」,211,5-12。
    林志成(2004d)。教師會組織運作與學校文化。現代教育論壇,10,529-551。
    林志成(2005)。學校文化研究的省思與塑造。載於張鈿富主編之「學校行政:理念與創新」第五章(頁93-110)。台北:高等教育。
    林志成、童鳳嬌(2006)。少子化挑戰下的學校文化經營策略。載於國立中正大學之「學校行政論壇第十六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8)。
    林金福(2002)。高中職校長轉型領導、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明地(2000)。校長課程領導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載於財團法人國立台南師院校務發展文教基金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從理論、政策到執行,155-183。高雄:復文。
    林武雄(1991)。台北市國小學生健康生活型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林俊成(1999)。學校領導的新方向—談「轉型領導」在學校行政上之應用。 國教輔導,38(3),38-43。
    林振春(1992)。團體規範的發展與應用(上)。諮商與輔導,80,25-30。
    林彩岫(1987)。國民中學教師專業自主性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清江(1991)。教育社會學新論。台北:五南。
    林清江(1995)。如何建立優良的校園文化,載於「教育理念與發展」,12-32。台北:五南。
    林清江(1998)。教育社會學新論。台北:五南。
    林清財(1990)。我國國民小學教師教育信念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碧真(1999)。高職導師領導行為與領導效能關係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蕙質(2002)。國民中學校長性別角色、轉換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行政館理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邱淑媛(1993)。工作價值觀對員工工作態度及工作表現之影響研究。私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姜添輝(2000)。論教師專業意識、社會控制與保守文化。教育與社會研究,1,1-24。
    柯啟瑤(2000)。協同教學初探。翰林文教雜誌,15,8-35。
    唐永泰(2001)。魅力領導與追隨者效能影響之探討。中國行政評論,10(2),167-204。
    夏林清(1995)。制度變革中教育實踐的空間:一個行動研究的實例與概念。應用心理研究,1,22-35。
    徐詔佑(2001)。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服務士氣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台北縣及桃園縣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徐慧真(2003)。桃竹苗四縣市國民小學教師文化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秦夢群(1998)。教育行政-理論篇。台北:五南。
    馬信行(1986)。教育社會學。台北:桂冠。
    高強華(1992)。教師信念研究及其在學校教育革新上的意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34,85-114。
    高強華(1996)。師資培育問題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張宏毅(2002)。臺北縣市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明輝(1998)。學校組織的變革與領導。學校教育革新專輯,22-33。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張芬芬(1988)。實習教師社會化之探討。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19,351-384。
    張春興(1996)。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國榮(2002)。國小「校務會議」運作之探討──教改進程中的省思與前瞻。學校行政雙月刊,18,105-115。
    張德銳(1999)。國民中小學校長評鑑系統的初步建構。台北市立師院初等教育專刊,7,15- 37。
    張慶勳(1996)。國小校長轉化、互易領導影響學校組織文化特性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張慶勳(1997)。學校組織轉化領導研究。高雄:復文。
    張潤書(1998)。行政學。台北:三民。
    張賜光(2003)。桃園縣國中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曹學仁(1997)。高級中學校長權力運用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梁丁財(2002)。國民小學學校轉型領導與教師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理論。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符碧真(1999)。誰來當老師?我國教師組成結構變化之研究。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9(3),377-397.。
    許育榮(2003)。國民小學教師文化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許籐繼(2000)。學校組織權力重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郭丁熒(1990)。從教師的角色與地位淺談教師文化。教師天地,2,23。
    郭丁熒(1995)。我國有關「國小教師」角色研究的回顧與分析。教育研究資訊,3(6),87-101。
    郭丁熒(2001)。「教師社會學」的研究範疇及其概況。初等教育學報,14,5-47。
    郭正忠(2005)。台北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行為與教師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郭為藩(1972)。價值理論及其在教育上的價值。教育研究所集刊,14,39-60。
    郭為藩(1994)。人文主義的教育信念。台北:五南。
    郭騰淵(1991)。國中教師工作價值觀、角色壓力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木金(2001)。從發展型管理談優質校長如何營造學校成為學習型組織。研習資訊,18(6),1-14。
    陳木金(2005)。創造專業與評鑑結合的教師進修文。師友,461,12-16。
    陳怡安(2003)。國民小學教師文化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陳怡如(2004)。中部地區國民中學女性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陳奕安(2002)。基隆市國民中小學教師文化與教師專業成長態度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奎憙(1980)。教育社會學。台北:三民。
    陳美玉(1999)。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陳英豪(1987)。工作價值觀量表在職業輔導上的應用。測驗與輔導雙月刊,82,69-72。
    陳迺臣(1992)。教育哲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陳龍彬(2000)。台灣省中區國小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與教師同僚專業互享學習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麗雪(1995)。中小學女教師的生涯面貌。中小學兩性教育與女性意識研討會,高雄縣政府婦幼協會。
    曾進發(2003)。台北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相關研究。私立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傅木龍(1998)。英國中小學教師評鑑制度研究及其對我國之啟示。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傅木龍(2000)。建立教師評鑑制度提升教育品質。發表於「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學術研討會。
    傅木龍(2004)。從輔導與管教談教師作為的迷思與突破。學生輔導雙月刊,93,8-37。
    彭昌盛(1993)。轉換型領導理論及其應用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彭雅珍(1998)。國小校長領導風格、教師工作價值觀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彭煥勝(2001)。人文教育的理念與反思:一個教育史學的觀點。人文及社會科教學通訊,12(4),155-177。
    湯仁燕(1993)。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論文,未出版,台北。
    程為山(1985)。國中教師專業領導的現況及其影響因素。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論文,未出版,台北。
    馮朝霖(1998)。教師文化的轉化。社教雙月刊,87,5-7。
    黃茂夫(1998)。落實教師進修教育。技職雙月刊,48,17-19。
    黃傳永(1999)。校長轉型領導與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黃德祥(1996)。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楊妙芬(1997)。國小教師工作價值觀、工作滿意度、任教職志與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學報,10,97-132。
    楊國樞(1994)。中國人的價值觀-社會科學觀點。台北:桂冠叢書。
    楊國賜(1988)。世界主要國家終生教育的發展趨勢。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終生教育。台北:台灣書店。
    楊惠琴(2000)。批判反省導向的教育實習課程之探討。中等教育,51(1),26-41。
    楊智穎(2000)。從建立合作文化談教師專業成長。人文及社會科學教學通訊,11(3),126-132。
    溫明麗(1997)。批判性思考教學-哲學之旅。台北:師大師苑。
    葉淑花(1998)。國民小學教師文化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詹益鉅(2001)。桃園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行為;學校建設性文化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詹棟樑(1994)。如何提高教師素質。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師範教育多元化與師資素質,35-55。台北:師大師苑。
    廖春文(1994)。二十一世紀教育行政領導理念。台北:師大書苑。
    廖裕月(1998)。國小校長轉化領導型式或與領導效能之研究:以北部四縣市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鄧美君(2004)。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劉春榮(1998)。教師組織與教師專業成長。教師天地,94,4-11。
    劉珊宇(1998)。轉變型領導、領導人與成員交換、個人與組織契合與工作滿足、組織公民行為之實證研究。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雅菁(1998)。國民小學校長運用轉型領導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歐用生(1994)。教師自我成長。國民教育,35(1,2),8-14。
    歐用生(1996)。教育改革聲中迎接國民小學新課程。國民教育,37(1),2-6。
    歐用生(1997)。教育改革與學校再造。國民教育,38(2),2-9。
    歐用生(1998)。新世紀的課程改善----兩岸觀點。台北:五南。
    歐陽教(1996)。教育哲學導論。台北:文景。
    蔡宗興(2003)。雲嘉南地區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蔡林亮(1993)。勞工工作價值觀、組織氣候與工作滿意度之關係研究—以嘉義地區製造業勞工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蔡炳坤(1992)。人文主義哲學思想初探。國教輔導,31(6),57-61。
    蔡進雄(2000)。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學校文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進雄(2000)。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台北:師大書苑。
    蔡碧璉(1993)。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其形象知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鄭文宗(2003)。高中職行政主管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鄭世仁(2001)。教育社會學導論。台北:五南。
    鄭瑞澤(1982)。社會心理學。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鄭熙彥(1987)。國小教師生活型態、服務精神與其參與社區發展工作之角色期望的關係。輔導學報,10,71-120。
    盧慧凌(1999)。台北縣國民小學工作價值與任教意願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蕭武桐(1998)。行政倫理。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蕭福生(2001)。國民小學協同教學實施之分析研究---以一所國民小學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錢幼蘭(2000)。學校文化之探討。教育研究,8,41-51。
    濮世緯(1997)。國小校長轉型領導、教師制握信念與教師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謝文全(1989)。教育行政。台北:文景。
    謝文全(1999)。中小學校長培育、任用、培育制度。發表於現代教育論壇,2000年5月17日。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謝文全(2003)。教育行政學。台北:高等教育。
    鍾任琴(1994)。教師專業之探討。教師之友,35(3),29-35。
    簡成熙(1995)。教育哲學導論。台北:五南。
    顏國樑(1999)。國民小學組織變革的衝擊與因應策略-從組織結構與組織衝突途徑分析。學校行政、教師會、家長會互動研究(14~15)。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魏方亭(2001)。嘉南地區國中老師工作價值觀、自我效能感及工作壓力與任教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嚴銘志(1996)。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教師效能與教學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貳、英文部分
    Allix, N. (2000).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Democratic or despotic? Educational Management and dministration. 28 (1), 7-20.
    Armocida, A. M. (1994). Perception of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A study of high school principal.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Askling, B. (1991). Structural and Organization Contexts of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35 353)
    Bass, B. M., & Avolio, B. J.(1990).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Development:Manual for the Multifactor Leadership Questionnaire.
    Bennis, W., & Nanus, B. (1985). Leaders: The strategies for taking charge. New York: Harper & Row.
    Brown, J. (1994). Leadership for change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Memorial University of Newfoundland,Canada.
    Bryman, A. (1992). Charisma and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London: Sage.
    Burns, J. M. (1978). Leadership. New York: Harper & Row.
    Cheng. Y. C.(1997).The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for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Development in the New Centur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Quality Training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Principals toward the 21st Century, Nanjing, China.
    Coley, K. S. (1994). Transformational and transactional and the chool principal: An analysis of selected private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in maryland .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aryland, Princess Anne, Maryland.
    Conley. D. T., & Goldman. P.(1994). Facilitative Leadership: How Principals Lead without Dominating. Reshaping the Principalship. Oregon: Joseph Murphy and Karen Seashore Louis.
    Davis, N.,& Helly, M. (1995). Conflicting beliefs: A story of a chemistry teacher’s struggle with change.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95(7), 345-352.
    Dewey, J. (1933). How we think. Boston, MA: D. C. Heath.
    Doris, J., & Kenneth, L. (1996). Toward an Explanati on of Variation in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Transformational School Leadership.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32(4), 512-538.
    Feldman, S.D., & Thielbar,G.W.(1972). Life style: diversity in American society. Boston: Little, Brown.
    Ginsburg, M. B., & Kamat, S. G. (1996). Political work of teachers. In L. W. Anderson (Eds.),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nd ed.). New York:Pergamon.
    Goffman, E. (1959).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New York, NY:Doubleday.
    Gove, P. (1986).Webster's Third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Springfield, MA:Merriam-Webster.
    Groves, D. E. (1997). The effect of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behavior of principal of national bule ribbon secondary school in Cuyahoga country,Ohio.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Akron.
    Hales, L.W.,&T.P.(1978). Personality, sex, and work valu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 47, 16-21.
    Hall, J. M. (1997). Curriculum leadership as perceived by North Dakota elementaryp principals and teacher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Dakota, North Dakota.
    Hargreaves, A., & Evans, R. (1997). Teachers and educational reform. In A. Hargreaves. & R. Evans (Eds.), Beyond educational reform-Bringing teacher back in.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Hargreaves, A. (1994). Changing teachers, changing times-teachers’ work and culture in the postmodern age. London: Cassell.
    Hargreaves, A. (2003). Teaching in the knowledge society:Education in the age of insecurity. Phi:Open University Press.
    Hendersh, S. M. (1996). An exploratory search for how an elementary principal’s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practice promot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Hendersh, S. M. (1996). An exploratory search for how an elementary principal’s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practice promot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1999). Mak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Work. Theory into Practice, 38(2), 67-73。
    Kohlberg, L. (1984). The psychology:the nature and validity of morals tages(Vol.2). New York:Harper & Row.
    Kotler, P. (1991).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7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
    Kouzes,J.M.,&Posner,B.Z. (1987). The leadership challeng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Leithwood. K.(1992). Improving the Problem-Solving Expertise of School Administrators: Theory and Practice. Education and Urban Society, 24(3), 317-345.
    Lortie, D. C. (1975). School-Teacher: A sociological stud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orthouse, P. G. (1997). Leade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Thousand Oaks, CA: Sage.
    Owen, J. D. (1988).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curricular and instructional leadership roles of elementary principal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Greesboro.
    Packard, J.(1976). The norm of teacher autonomy/equality: Measurment & finding.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43 135)
    Pajares, M. F. (1992). Teachers’ beliefs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Cleaning up a messy construct.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2(3), 307-332.
    Pine, G. J., & Innis, G. (1987). Culture and individual work values. The CareerDevelopment Quarterly, 14(2), 279-287.
    Pratte, R., & Rury, J. L. (1991). Teacher, professionalism, and craft.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93(1), 125-131.
    Reynolds, F. D., & Darden, W. R. (1974). Construing life style and psychographics. In W. D. Wells (Ed.). Life style and psychographics. Chicago, IL: AMA.
    Roberts. L. G.(1998). Reaching the President's Technology Literacy Challenge: What's Next? Proceedings of the Families,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Conference. Chicago:IL.
    Rokeach, M.(1973). The Nature of human value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Ross, E. and Hannay, L.(1986).Towards a critical theory of reflective inquiry.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37(4),9-15.
    Schön, D. A. (1987). Educating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ergivanni, T. J. (1990). Value-added Leadership:How to get extraordinary performance in schools.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Sergivanni, T. J.(1990). Value-added Leadership:how to get extraordinary performance in schools.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Sobel, M. E.(1981). Life style and Social structure.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Sumara, D. J., & Davis, B. (1998). Unskinning curriculum. In W. Pinar(Eds.), Curriculum:Toward new identities. New York:Garland.
    Super, D. E. (1970). Manual for the work values inventory. Chicago, IL: Riverside Publishing Company.
    Tabachnick, B. R.,& Zeicher, K. M. (1991). Reflections on reflective teaching.In B. R. Tabachnik & K. Zeichner(Eds.), Issues and practices in inquiry-oriented teacher education. London:Falmer.
    Van Meter, E., & Murphy, J. (1997). Using ISLLC standards to strengthen preparation programs in school administration. Washington, DC:Council of Chief State School Officers.
    Waddell, A. M. (1996). A female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office: A beacon for woma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Virginia Polytech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
    Waller, W. (1932). The Sociology of teaching. New York: Wiley.
    Weber, M. (1978). Economy and society: An outline of interpretive sociology. (G. Roth & C. Witich, Trans & edited.).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Yukl, G. A. (2002).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5th ed.).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