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佶原 |
---|---|
論文名稱: |
侯文詠散文主題意蘊探究 |
指導教授: | 黃雅莉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中文關鍵詞: | 侯文詠 、現代散文 、醫病書寫 、逆向思考 、醫生作家 |
外文關鍵詞: | Wen-yong Hou, modern prose, medical writing, reverse thinking, physician writer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侯文詠,一位在臺灣具有高知名度的醫師作家,在臺大醫院擔任麻醉科主任以及副教授時,毅然地離開醫職,轉身成為全職作家。他的作品善於揭露人性,反思延襲已久卻不合理的傳統體制,批判現今以功利與流行為主的社會文化。他以理性分析事理,以真情面對讀者,試圖在這不完美的世界中,以人文關懷為讀者指向正面思考,指出一種更符合人性的精神生活。
本文以侯文詠散文為主要研究對象,全文共分七個章節分別探討。
首章「緒論」,交代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現況。
第二章「作家成長歷程與文學理念」,探究侯文詠的創作背景與動機,先從外緣探討作家的成長歷程與所處時代,再整理侯文詠的創作觀與文學理念,以作為之後探究作品的參照點。
第三章「愛情與婚姻的思考」,從侯文詠的感情歷程與作品中,剖析他的愛情觀,以及他對婚姻的思考與堅定信念。
第四章「醫療職場的歷練與人性省思」,侯文詠以身為醫師的視角,在散文中分析在醫院職場中所遭遇的困境以及醫療體系的問題,並在醫病之間省悟人性,發掘人間情緣。種種面向,皆可以讓我們看見作家筆下那道人文關懷。
第五章「對現代社會文化的省思」,侯文詠透過對「主流文化」的反思與對「教育制度」省悟,期許讀者能以「逆向思考」跳脫陳腐與窠臼,回歸真我,找到適合自我實現的人生道路。
第六章「侯文詠散文創作的藝術表現與獨特價值」,整理侯文詠以其醫生身份的獨特視角,對於社會、教育、文化、人性進行理性又具有情感的深刻反思,營造了看似淺白卻有深度的藝術風格。
第七章「結論」,綜合評述侯文詠對台灣現代散文發展的貢獻,總結全文的論述,可知作家的性格、環境與所處的時代背景,對其創作表現的影響。
侯文詠的散文凝聚了知識分子與醫者的理性思考,從當代社會的各個面向,提出了批判與反思,強化了散文中的理性哲思,也為現代散文注入了「醫療書寫」與「醫病關係」的新視野。
「醫病更在醫心」,創作又何嘗不是一種「醫心」的治療呢?醫學與文學的目的都是以人文關懷爲本,侯文詠的創作從而實現了「文學」與「醫學」異流同歸於生存本質的思考。
Abstract
Wen-yong Hou, a well-known physician writer in Taiwan, resigned from the position of the Director of Anesthesiology and associate professor at th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in order to become a full-time writer. His works skillfully reveal human nature, reflect upon the age-old but unreasonable traditional systems, and criticize the current social culture oriented to utilitarianism and fashion. He analyzes the facts and reasons in a rational manner and faces the readers with true feelings, in an attempt to direct them to the positive thinking via humanistic concern in this imperfect world and point to a kind of more humanized spiritual life.
This paper reviews the prose by Hou, and it is organized into 7 chapters.
Chapter I “Introduction” states the research motivation, objective, method and current condition.
Chapter II “Growth Process of the Wrtier and His Literary Concepts” probes into the background and motivation his writing. It first discusses Hou’s growing background and the times he experienced. Then, it explores Hou’s creative perspectives and literary concepts, thus serving as the reference point for latter discussion.
Chapter III “Reflections on Love and Marriage” analyzes his love view as well as his reflection and firm belief about the marriage from his emotional course and works.
In Chapter IV “Medical Workplace Experience and Human Reflection”, we can see his humanistic care from various aspects through the analysis on his dilemmas encountered and medical system problems in hospital from a physician’s perspective, as well as the human reflection between physicians and patients, and his exploration of human love.
Chapter V “Reflection on Modern Social Culture” explores the course where Hou expects the readers to break away from the triteness and set pattern through “reverse thinking” via the reflection on “mainstream culture” and “educational system”, so as to find the true self and suitable self-fulfilling life path.
Chapter VI “Artistic Expression and Unique Value of Hou’s Prose Creation” probes into Hou’s unique perspective as a physician, carries out the rational and emotional profound reflection on society, education, culture and humanity, and builds a seemingly plain but profound art style.
Chapter VII “Conclusion” reviews his contributions to Taiwan’s modern prose development comprehensively. By concluding the paper discussion, the readers can know the influences of writer characters, environment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on his creation.
Hou’s prose condenses the rational reflections of intellectuals and physicians, proposes the criticism and reflections from various aspects of modern society, intensifies the rational philosophy thinking in the prose, and injects the new visions of “medical writing” and “physician-patient relationship” for modern prose.
“Treating the heart is much more important than treat the disease”. Literary creation is another form of treating the heart. The objective for medical science and literature is all based on humanistic care, so Hou’s creation realizes their regression to existence essence.
參考文獻
壹、書籍類
一、侯文詠作品
《頑皮故事集》,臺北:九歌,1990年
《點滴城市》,臺北:圓神出版社,1991年
《親愛的老婆》,臺北:皇冠文化,1991年
《淘氣故事集》,臺北:皇冠文化,1992年
《大醫院小醫師》,臺北:皇冠文化,1992年
《烏魯木齊大夫說》,臺北:皇冠文化,1992年
《離島醫生》,臺北:皇冠文化,1993年
《親愛的老婆2》,臺北:皇冠文化,1996年
《侯文詠短篇小說集》,臺北:皇冠文化,1996年
《白色巨塔》,臺北:皇冠文化,1999年
《我的天才夢》,臺北:皇冠文化,2002年
《危險心靈》,臺北:皇冠文化,2003年
《侯文詠極短篇》,臺北:皇冠文化,2004年
《天作不合》,臺北:皇冠文化,2005年
《靈魂擁抱》,臺北:皇冠文化,2007年
《沒有神的所在——侯文詠私房閱讀金瓶梅》,臺北:皇冠文化,2009年
《不乖——比標準答案更重要的事》,臺北:皇冠文化,2010年
《帶我去月球》,臺北:皇冠文化,2011年
《我就是忍不住笑了》,臺北:皇冠文化,2012年
二、學位論文 (依初次出版的時間排序)
陳筱涵,《醫生作家侯文詠長篇小說白色巨塔創作基本要素研究》,臺中,國立臺中教 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8
張淑敏,《危險心靈的探討》,臺東,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朱燕華,《侯文詠小說中的女性人物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林容萱 ,《大眾文學與社會的對話——以侯文詠長篇小說為例》,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林貞均 ,《白色雙塔記——台日白色巨塔異同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2010年
韋承真 ,《從禮貌觀點探討現代華語小說招呼語中的稱呼語——以侯文詠小說為例》,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華語文教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劉自立 ,《侯文詠小說中的體制論述與批判》,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黃呢喃,《侯文詠小說靈魂擁抱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系碩士論文, 2012年
三、其他相關散文選本
黃雅莉《現代散文鑑賞》,臺北,文津出版社,2004
鄭明娳《現代散文》,臺北,三民書局,2009
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
焦桐《醫療文選》,臺北,二魚文化出版社,2005
林芳玫《瓊瑤小說的愛情帝國》,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2006
李光連《散文技巧》,臺北,洪葉文化出版社,1996
簡政珍《讀者反應閱讀法》,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策劃出版,2010
陳永興《醫者情懷——台灣醫師的人文書寫與社會關懷》,臺北,印刻文學,2009
John Gray《男女大不同:火星男與金星女的戀愛講義》,臺北,生命潛能,2011
Roland Bathes《羅蘭˙巴特論羅蘭巴特》,臺北,麥田出版社,2012
貳、期刊論文類
侯文詠,〈七十七年度短篇小說徵文——老爸與新車〉,《臺灣月刊》,南投,63期,1988年3月
侯文詠,〈那天下午,我們去飆車〉,《臺灣月刊》,南投,66期,1988年6月
侯文詠,〈中山公園〉,《臺灣月刊》,南投,70期,1988年10月
侯文詠,〈名家推薦小說——豆芽菜〉,《光華雜誌》,臺北,14卷第8期,1989年8月
侯文詠,〈11位專家談各種吸引力-侯文詠:演講吸引力〉,《拾穗》,臺北,487期,1991年11月
林淑貞,〈年度散文選述評〉,《問學集》,臺北,2 期,1991年12月
侯文詠,〈用寫作做為生命的試煉——記安克強〉,《文訊》,臺北,76期,1992年2月
侯文詠主講,李娟整理,〈愛情免疫學〉,《拾穗》,臺北,39卷492期,1992年4月
侯文詠,〈小醫生大作家的全方位行銷術〉,《商業週刊》,臺北,270-271期,1993年1月10日-2月7日
林文睿,〈侯文詠著《親愛的老婆》評介〉,《書評》,臺中,3期,1993年4月
楊千慧,〈年度十大風雲成功人物-推動輕鬆文學風的醫師作家:侯文詠〉,《成功雜誌》,臺北,12期,1995年10月
何錦雲,〈侯文詠的多重身份——專訪臺大醫院麻醉科侯文詠醫師〉,《媽媽寶寶》,臺北,114期,1996年8月
侯文詠,〈想望與恐懼〉,《人生雜誌》,臺北,191期,1999年7月
侯文詠,〈巨塔外的傳承與堅持〉(陳宛蓉記錄整理),《文訊》,臺北,171期,2000年1月
嚴敏,〈2000年心靈饗宴——聖嚴法師與林懷民、張學友、侯文詠、曹興誠名人對談〉,《人生雜誌》,臺北,200期,2000年4月
莫乃健,〈當侯文詠遇見蔡康永〉,《Cheers》,臺北,5期,2001年2月
莫乃健,〈侯文詠:用想望的心找尋人生出路〉,《Cheers》,臺北,5期,2001年2月
張殿文,〈蔡康永vs.侯文詠——數位生活e起來〉,《e天下雜誌》,臺北,6期,2001年6月
吳小雅,〈侯文詠、蔡康永用網路販賣生活--當才子槓上網站〉,《數位周刊》,臺北,44期,2001年7月7日-7月13日
王乾任,〈侯文詠《我的天才夢》讀後〉,《全國新書資訊月刊》,臺北,47期,2002年11月
侯文詠,〈與網際網路發生親密關係——第一回合〉,《聯合文學》,臺北,19卷9期,2003年7月
郭強生,〈一觸即發的悲劇——閱讀《危險心靈》〉,《文訊》,臺北,214期,2003年8月
王乾任,〈我讀侯文詠的《危險心靈》〉,《社教雙月刊》,臺北,116期,2003年8月
侯文詠,〈從偵探小說中發現生活態度——作家侯文詠的求學故事〉(林怡君採訪整理) ,《人本教育札記》,臺北,173期,2003年11月
〈健康心靈,讓夢想起飛-聖嚴法師與侯文詠對談〉(訪談,編輯室整理),《人生雜誌》,臺北,247期,2004年3月
侯文詠,〈你們那時候都流行這樣的髮型啊﹖〉,《文訊》,臺北,223期,2004年5月
游常山,〈侯文詠追求下半輩子的幸福〉,《30雜誌》,臺北,1期,2004年9月
歐宗智,〈散放有價值的思考與情感——我看《侯文詠極短篇》〉,《明道文藝》,臺中,347期,2005年2月
〈醫生和舞者的冬日之歌侯文詠vs.許芳宜〉(盧健英主持 ; 鄭雅蓮記錄整理),《表演藝術》,臺北,147期,2005年3月
侯文詠,〈櫻桃的滋味〉,《講義》,臺北,37卷2期,2005年5月
張春榮,〈柳暗花明又一村——讀《侯文詠極短篇》〉,《文訊》,臺北,238期,2005年8月
〈醫師作家侯文詠:走出白色巨塔〉(劉梓潔採訪),《聯合文學》,臺北,22卷8期,2006年6月
〈從塔底到塔頂——侯文詠談改編《白色巨塔》〉(林蔓繻採訪 ; 王怡之整理),《劇作家》,臺北,2期,2006年7月
張淵盛,〈從精神分析觀點解讀侯文詠短篇小說中的類型人物〉,《思與言雜誌》,臺北,45卷1期,2007年3月
張葆蘿,〈侯文詠孤獨寫作 :默默點火〉,《書香遠傳》,臺中,54期,2007年11月
王建民、聖嚴法師、李安、孫大偉、歐普拉、村上春樹、賈伯斯、許芳宜、波諾、曲家瑞、侯文詠,〈名人回到14歲〉,《康健雜誌》,臺北,2008年4月
〈文學家二三事——侯文詠〉,《風起雲揚》,臺中,第3期,2009年6月
褚昱志,〈解剖刀下的人性探索——試論侯文詠的《白色巨塔》〉,《臺灣觀光學報》,臺北,6期,2009年6月
盧智芳,〈作家侯文詠——每次寫書,我都忘記我是侯文詠〉,《Cheers》,臺北,106期,2009年7月
李柏青,〈從古典到現代,從有神到沒有神的所在——訪暢銷作家侯文詠先生〉,《明道文藝》,臺中,405期,2009年12月
陳瑤玲,〈轉換人生的視角——《不乖》的侯文詠〉,《全國新書資訊月刊》,臺北,144期,2010年12月
徐禎苓,〈試論侯文詠《危險心靈》中展演的校園空間意涵〉,《文學前瞻》,嘉義,11期,2011年7月
宋美珍,〈建國百年 閱讀不留白——馬總統與100學測狀元推薦閱讀書單〉,《全國新書資訊月刊》,臺北,152期,2011年8月
廖招治,〈侯文詠作品的幽默策略研究〉,《嘉義研究》,嘉義,4期,2011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