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秀玲
論文名稱: 台灣首屆縣市長選舉之研究(1950〜1951)
指導教授: 陳華
張炎憲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3
中文關鍵詞: 首屆縣市長選舉地方派系地方自治黨外活動非國民黨籍候選人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1950年台灣首屆縣市長選舉為研究對象。藉著整理與分析首屆縣市長選舉的歷史背景、法令的制訂、實施的過程、參選人之政見與出身、得票結果,以及國民黨政府在選舉過程中的介入,探討國民黨政府、候選人(國民黨籍與非國民黨籍),以及地方派系三者之間在選舉過程中的權力關係與角力互動。
    在這次具歷史性的選舉過程中,國民黨政府欲透過地方選舉,達成以下目標:一)合法化及鞏固國民黨政府在台灣的政權;二)爭取美國對中華民國的認同與對台灣在國防、經濟上的支援。因此在選舉中,國民黨利用執政優勢,以黨、政、軍力量操控選舉。另外,在中央官職由外省籍國民黨員獨攬的情況下,欲投身政治的台灣人便只能藉由地方選舉之渠道參政,故對此具有實權職位的地方行政首長選舉,反應熱烈,卻未料此乃國民黨政府利用民主制度之名,強化其在台的威權統治。因是之故,往後的非國民黨籍候選人為反抗國民黨的選舉操控,便聯合起來結集力量爭取參政空間,此可說是日後台灣「黨外活動」的雛形。然而,國民黨政府在各種利益因素的考量下,於首屆縣市長選舉中亦會支持非本黨籍的候選人,甚且會為此而「勸退」本黨籍的參選者,吳三連獲選台北市市長便是一個具代表性的例子。再者,各候選人在競選過程中,為求勝選,往往與地方勢力相互結合,或以地域觀念加強選民支持,因此亦形成日後地方派系的勃興,深深影響台灣民主選舉的發展。
    選取首屆縣市長選舉研究題目的緣由除了其具有作為華人社會(中華民國)第一次民選地方自治首長的歷史意義外,更重要在於此次地方首長的直選對往後台灣民主發展諸方面,無論是或好或壞,或直接或間接都有著深遠的影響;甚且或許也可以從這首屆地方選舉的歷史理解中,重審今天台灣民主發展困境的前因與後果。


    摘要 誌謝辭 表格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回顧 第三節 文獻史料 第四節 章節安排 第二章 首屆縣市長選舉的歷史背景 第一節 台人參政自治的歷史延續 第二節 國共內戰失利後的國民黨改造 第三節 韓戰爆發後的局面 第三章 地方自治法規的制定和推行 第一節 選舉前行政區域的調整 第二節 地方自治綱要的制定 第三節 縣市長選舉法規的制定 第四章 首屆縣市長選舉的分析 第一節 選舉作業概論 第二節 選舉過程論述(一) 第三節 選舉過程論述(二) 第四節 當選者的分析 第五章 國民黨與地方勢力的結合及首屆縣市長選舉的民主內涵 第一節 國民黨的地方控制 第二節 台灣人的政治參與 第三節 選舉人的政見分析 第六章 結論 參考書目 附錄

    【參考書目】
    一、史料
    (一) 未出版
    1. 《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第148次會議紀錄》,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藏檔案,檔號6.42類200號。
    2. 《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第153次會議紀錄》,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藏檔案,檔號6.42纇205號。
    3. 《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第236次會議紀錄》,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藏檔案,檔號6.42類289號。
    4. 《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第60次會議紀錄》,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藏檔案,檔號6.42類7.10號。
    5. 〈台北市長選舉事務所介紹市長候選人之通告〉,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藏檔案,檔號577類32號。
    6. 中央改造委員會第五組編,《輔導台灣省地方自治選舉概況》(中央改造委員會第五組,1951),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藏檔案,檔號6.42類200號。
    7. 國史館藏「蔣中正總統檔案-特交檔案・一般資料」,檔號002-080200-344。
    (二) 已出版
    1. 中央改造委員會,《中央改造委員會各處組會四十年度工作總檢討報告》,台北市:中央改造委員會,1952。
    2. 中央改造委員會編,《中央改造委員會會議紀錄,1950〜1951》,台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3. 中央改造委員會編,《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一年來工作報告》,台北市:中央改造委員會,1951。
    4. 中央改造委員會編,《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會議決議案彙編》,出版地不詳:中央改造委員會秘書處,1951。
    5. 台灣省改造委員會,《中國國民黨台灣省改造委員會工作報告》,台北市:台灣省改造委員會,1951。
    6. 台灣省參議會秘書處編,《台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七次大會特輯》(不著出版地:台灣省參議會秘書處,1948。
    7. 台灣省參議會秘書處編,《台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二次大會特輯》(不著出版地:台灣省參議會秘書處,1946。
    8. 台灣省參議會秘書處編,《台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三次大會特輯》(不著出版地:台灣省參議會秘書處,1947。
    9. 台灣省參議會秘書處編,《台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五次大會特輯》(不著出版地:台灣省參議會秘書處,1948。
    10. 台灣省參議會秘書處編,《台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六次大會特輯》(不著出版地:台灣省參議會秘書處,1948。
    11. 何鳳嬌編,《台灣省參議會資料彙編 : 行政區域規劃》,新店市:國史館, 2001。
    12. 歐素瑛編,《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五)地方自治與選舉》,新店市:國史館,2001。
    13. 蔣總統思想言論集編輯委員會編,《蔣總統思想言論集-卷二十》,台北市:中央文物供應社,1966。
    二、報紙和期刊
    1.《中央日報》,1950〜1951。
    2.《中華日報》
    3.《民眾日報》
    4.《民聲日報》
    5.《台灣省政府公報》:1950~1951。
    6.《中國一週》:1950~1951。
    7.《中國新聞》:1950~1951。
    8.《民間知識》:1950~1951。
    9.《地方自治》: 1950~1951。
    10.《自治評論》:1950~1951。
    11.《紐司》:1950~1951。
    12.《進步論壇》:1950~1951。
    13.《新聞天地》:1950~1951。
    14.《新縣市》:1950~1951。
    三、時人回憶錄、紀念集、日記或傳記
    1. 吳新榮,《吳新榮全集》,台北市:遠景出版社,1981。
    2. 張炎憲主編,《吳三連全集(四)-台北市長時期》,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2。
    3. 張炎憲主編,《吳三連全集(六):戰後政治運動及其他》,台北市: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2。
    4. 傅正編,《雷震全集(31):雷震日記(一)第一個10年(1948〜1949)》,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
    5. 傅正編,《雷震全集(32):雷震日記(二)第一個10年(1950)》,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
    6. 傅正編,《雷震全集(33):雷震日記(三)第一個10年(1951)》,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
    7. 傅正編,《雷震全集12:雷震回憶錄(二)》,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
    8. 曾虛白,《曾虛白自傳》,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
    9. 楊肇嘉,《楊肇嘉回憶錄》,台北市:三民書局,1967。
    10. 薛月順編,《陳誠先生回憶錄—建設台灣(下)》,新店市:國史館,2005。
    11. 薛月順編,《陳誠先生回憶錄—建設台灣(上)》,新店市:國史館,2005。
    12. 謝漢儒,《關鍵年代的歷史見證-台灣省參議會與我(1948-1952)》,台北市:唐山出版社,1998。
    四、專書
    1. 中國地方自治學會,《台灣地方自治人物誌-縣市長篇》,台中縣霧峰鄉:台灣省諮議會,2001。
    2. 中國地方自治學會,《台灣地方自治實錄》,台北:中國地方自治學會,1951。
    3. 內政部,《台灣省各縣市實施地方自治督導經過》,台北市:內政部,1951。
    4. 台灣省地方自治研究會編,《台灣省地方自治研究專刊》,台北市:台灣省地方自治研究會,1949。
    5. 台灣省地方自治誌要編輯委員會,《台灣省地方自治誌要》,台中市:台灣省地方自治誌要編輯委員會,1956。
    6. 台灣新文化服務社,《台灣首屆縣民選縣市長暨縣市議員專輯》,台北市:台灣新文化服務社,1952。
    7. 自由新聞社,《台灣省首屆民選縣市長紀念冊》,台北市:自由新聞社,1951。
    8.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師範教育之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83。
    9. 吳國楨,《台灣省縣市長選舉監察實錄》,台北市:台灣省縣市選舉監察委員會,1952。
    10. 李本京,《蔣介石先生與中美關係-從白皮書公佈到韓戰爆發》,台北市: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2。
    11. 李筱峰,《台灣民主運動四十年》,台北市:自立晚報社,1987。
    12. 李筱峰,《台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台北市:自立晚報社,1986。
    13. 李筱峰,《林茂生、陳炘和他們的時代》,台北市:玉山社, 1996。
    14. 周婉窈,《日據時代的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台北市:自立報系文化出版部,1989。
    15. 林玲玲,《高雄市選舉史》,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94。
    16. 河暎愛,《台灣省縣市長及縣市議員選舉制度之研究》,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89。
    17. 金體乾,《台灣的地方自治》,台北市:正中書局,1950。
    18. 約翰.梅森(John W. Mason)著,何宏儒譯,《冷戰》,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
    19. 時報出版社,《政海沉浮錄:台灣省歷屆民選縣市長滄桑史》,台北市:時報出版社,1977。
    20. 秦孝儀,《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卷八,台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78。
    21. 高亞偉,《世界通史》,台北市:著者自行出版,1975。
    22. 張玉法,《中華民國史稿》,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
    23. 張炎憲等,《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台北市:二二八紀念基金會,2006。
    24. 張炳楠,《台灣省通志二十五-卷三:政事志地方自治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70。
    25. 梁敬錞,《中美關係論文集》,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
    26. 許進發編,《台灣重要歷史文件選編(1895~1945)》第2冊,新店市:國史館,2004。
    27. 連溫卿著,張炎憲、翁佳音編校,《台灣政治運動史》,板橋市:稻鄉出版社,2003。
    28. 陳明通,《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市:月旦出版社,1995。
    29. 陳明通、鄭永年主編,《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社會變遷-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台北市:月旦出版社,1998。
    30. 陳芳明,《二二八事件學術論文集》,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88。
    31. 陳毓鈞,《蔣介石先生與中國憲政民主建設》,台北:黎明文化出版公司,1991。
    32. 焦妮娜總編輯,《三角湧講古:台北縣三峽鎮中小學區域課程系列(二)-三峽故事地圖篇》,三峽鎮:三峽鎮公所,2006。
    33. 項昌權,《台灣地方選舉之分析與檢討》,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
    34. 黃純青,《台灣地方自治選舉問答》,板橋:海山自治協會,1935。
    35. 董翔飛,《中華民國選舉概況-下篇》,台北市:中央選舉委員會,1984。
    36. 鄒文海,《台灣省地方選舉的研究》,台北市:環宇出版社,1973。
    37. 蔣勻田,《中國近代史轉捩點》,香港:友聯出版社,1976。
    38. 蔡培火、陳逢源、林柏壽、吳三連、葉榮鐘合著,《台灣民族運動史》,台北市:自立晚報社,1971。
    39. 鄭牧心,《台灣議會政治四十年》,台北市:自立晚報社,1988。
    40. 鄭梓,《戰後台灣議會運動史之研究-本土菁英與議會政治(1946〜1951)》,自行出版,1993。
    41. 興台文化服務社,《新台灣縣市長》,台北市: 興台文化服務社,1950。
    42. 戴國煇、葉芸芸,《愛憎二二八-神話與史實:解開歷史之謎》,台北市:遠流出版公司,1992。
    43. 薛化元,《自由中國與民主憲政-1950年代台灣思想史的一個考察》,板橋市:稻鄉出版社,1996。
    44. 蘇瑞鏘,《戰後台灣組黨運動的濫觴-「中國民主黨」組黨運動》,板橋市:國立編譯館,2005。
    45. 龔宜君,《「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改造後國民黨政權社會基礎的形成(1950〜1969)》,板橋市:稻鄉出版社,1998。
    五、期刊論文
    1. 任育德,〈中國國民黨輔選動員機制之建立及其發展(1950∼1960)〉,《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5期,2006年5月,頁71-116。
    2. 朱浤源,〈孫立人與麥帥:一九四九年〉,收入「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編輯委員會編,《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新店市:國史館,2000),頁285-328。
    3. 何義麟,〈自治的理想與實踐-戰後初期台灣自治運動之轉折(1945〜1950)〉,收入胡健國主編,《二十世紀台灣民主發展-第七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新店市:國史館,2004),頁224-261。
    4. 呂芳上,〈痛定思痛:戰後中國國民黨改造的蘊釀(1947〜1950)〉,《近代中國》第136期,2000年4月,頁53-80。
    5. 李明,〈韓戰前後的美國對華政策〉,「中國近代史的再思考」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5年7月,頁1-24。
    6. 林呈祿,〈地方自治概論〉,《台灣青年》第1卷第3號,1920年9月,頁3~15。
    7. 林呈祿,〈改正地方自治概論〉,《台灣青年》第1卷第4號,1920年10月,頁1~16。
    8. 林呈祿,〈就台灣議會設置之請願而言〉,《台灣青年》第2卷第2號,1921年2月,頁19~25。
    9. 林呈祿,〈論述地方自治兼及台灣自治〉,《台灣青年》第1卷第2號,1920年8月,頁17~32;《台灣青年》第1卷第3號,1920年9月,頁17~36。
    10. 范中信,〈「國是會議」與台灣地方自治問題〉,收入台灣史研究會編,《台灣史研究會論文集-第3集》(台北市:台灣史研究會,1991),頁367-376。
    11. 若林正丈,〈現代台灣的人物(1)-蔣經國通往權力之路〉,若林正丈、劉進慶、松永正義編,《台灣百科》(台北:克寧出版社,1993),頁。
    12. 張亞中,〈台灣的困惑:主權的困境〉,收入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編,《兩岸發展史學術演講專輯》第1輯(中壢市: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2006),頁21。
    13. 張朋園,〈國民黨控制下的國會選舉(1947〜1948)〉,《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5期,2001年6月,頁145-195。
    14. 陳三井,〈中國國民黨三十九年之改造與台灣新政〉,李雲漢編,《中國國民黨黨史論文選集》第五冊(台北市︰近代中國出版社,1994),頁559-593。
    15. 陳三井,〈中國國民黨民國三十九年之改造與台灣新政〉,收入「蔣介石先生與現代中國學術討論集」編輯委員會編,《蔣介石先生與現代中國學術討論集》第五冊(台北市:蔣介石先生與現代中國學術討論集編輯委員會,1986),頁84-119。
    16. 陳國惠,〈台灣省實施地方自治三十周年+回顧與展望〉,收入台灣省政府民政廳編,《台灣省實施地方自治三十周年學術論文集》,(南投:台灣省民政廳,1980),頁237-257。
    17. 陳華,〈「行憲」與「戡亂」-陶希聖日記(1947〜1953)的觀察與討論〉,《國史館學術季刊》第8期,2006年6月,頁165-188。
    18. 陳曉慧,〈中國國民黨改造運動中對社會基礎的強化〉,《藝術學報》第63期,1998年12月,頁209-229。
    19. 彭瑞金,〈戰後台灣地方自治實施初階段-原生民主勢力的勃興〉,收入台灣省諮議會編,《深化台灣民主,促進地方建設》(台中縣:台灣省諮議會,2004),頁27-34。
    20. 曾虛白,〈參加領導中國國民黨的改造〉,《國史館館刊》復刊第8期,1990年6月,頁316-329。
    21. 蔣永敬,〈流產的「和平統一」:林著《戰後中國的變局-以國民黨為中心的探討》代序〉,《近代中國》第115期,2003年9月,頁223-233。
    22. 蔡明惠,〈戰後澎湖地方派系興衰之研究〉,《選舉研究》第9卷第1期,2002年5月,頁113-136。
    23. 蔡茂寅,〈地方自治〉,《月旦法學雜誌》第53期,1999年10月,頁156-163。
    24. 鄭梓,〈一九四九以來台灣試行地方自治之探源:從「偽自治」到「半自治」〉,收入台灣史研究會編,《台灣史研究會論文集-第3集》(台北:台灣史研究會,1991),頁367-376。
    25. 薛化元,〈台灣地方自治體制的歷史考察-以動員戡亂時期為中心的探討〉,收入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推動委員會編,《威權體制的變遷:解嚴後的台灣》(台北市:中央研究院台灣研究所籌備處,2001),頁169-212。
    六、學位論文
    1. 王靜儀,〈台中縣地方派系發展史:以縣長及縣議員選舉分析為例(1951〜1987)〉,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2. 任育德,〈向下紮根:中國國民黨與台灣地方政治的發展(1949~1960)〉,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
    3. 任育德,〈向下紮根:中國國民黨與臺灣地方政治的發展(1949-1960)〉,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
    4. 朱珮琪,〈台灣日治時期菁英教育的搖籃-以台中一中為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5. 江安妮,〈關鍵的年代:1949年陳誠主持台灣省政研究〉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6. 吳昆財,〈戰後國共談判與國家政權重建之關係〉,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7. 呂婉如,〈《公論報》與戰後初期台灣民主憲政之發展(1947〜1961)〉,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8. 林倩如,〈威權體制下台灣女性參政之研究-以女性省議員為例(1950∼1987)〉(中央大學歷史研究碩士論文,2002)。
    9. 高淑媛,〈吳三連與台灣光復初期的政治發展(1945〜1954) 〉,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10. 張文隆,〈郭雨新(1908〜1985)與戰後台灣黨外民主運動〉,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11. 莊雅茹,〈戰後台灣女性參政之先驅 : 許世賢(1908〜1983)的政治生涯〉,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12. 許玉芬,〈戰後初期台灣行政區域調整之研究〉,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13. 許淑貞,〈日據時期台灣的地方選舉與政治參與-以兩次民選市會議員及州會議員為例(1935〜1940)〉,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14. 陳明通,〈威權政體下台灣地方政治菁英的流動(1945〜1986)—省參議議員及省議員流動的分析〉,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
    15. 陳偉杰,〈政黨體系變遷與地方派系勢力消長關係之研究-宜蘭縣的個案分析(1950∼2004)〉,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16. 陳曉慧,〈由上而下的革命:中國國民黨改造之研究(1950〜1952)〉,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
    17. 歐世華,〈吳國楨與台灣政局(1949〜1954)〉,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18. 蕭晉源,〈台南縣政治派系變遷之研究─以1945∼2000年縣長選舉為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19. 謝欣純,〈郭國基與戰後台灣地方自治〉,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七、其他
    1. 中華民國當代名人錄編輯委員會編,《中華民國當代名人錄》,台北市:台灣中華書局,1978。
    2. 林礽乾等,《台灣文化事典》,台北市:台灣師範大學人文教育研究中心,2004。
    3. 國防部史政編譯室編,《國軍簡明美華軍語辭典》,台北市: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3年四版)。
    4. 許雪姬等,《台灣歷史辭典》,台北市:文建會,2004。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