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文惠
論文名稱: 五言律詩聲律的形成
指導教授: 施逢雨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8
中文關鍵詞: 律詩聲律格律律化永明體五言律詩四聲八病沈約元兢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唐代「律詩」調節「聲調」的觀念與方法有其發展的歷史過程,本文研究南齊至初唐的「聲律理論」,並對這個時期的五言詩進行聲調的量化分析,藉以說明律詩「聲律」發展的過程。
    南齊時先有周顒發現漢語具四聲調之別,進而沈約、謝朓、王融等人在齊永明時大力提倡用「四聲」來協調文、筆聲韻。這一波「永明聲律運動」引發新型態的調聲詩歌「永明體」產生。當時聲律理論的核心問題是「四聲」與「八病」,「調聲」是調節句內或句間的「四聲」對比,調聲法則則以條列式的「聲病論」(歷來慣稱「八病」)為主要的表現形式。梁、陳、隋三代發展出更務實的調聲方法,梁人劉滔提到詩人在創作上有「平聲」與「非平聲」二聲分化的觀念,以及調節五言詩五字中第二、四字的作法,這幫助我們理解後代「律詩」如何在傳統的「聲病論」影響之外,還走上「調平、仄」二聲的「律化」之路。「律化」的三項指標是「單句律化」、「聯內兩句成對」與「聯與聯間成黏」。從梁代到隋代,五言詩「單句律化」與「聯內成對」的趨勢日益加強,「律化」漸漸成為調聲的主流。透過隋詩的聲調分析還發現當時「調聲」不限詩歌內容與體式,這表示詩歌「古」、「近」體之別的觀念很可能是晚至初唐後期「律詩」形式更形完備之後。統計顯示「初唐前期」雖然律詩基本的聲律形式(句式、聯對)已然確立,但是聯與聯如何連綴成章則還沒有定式。本文發現這乃是因為初唐前期詩人創作十分偏好「平起式」「律聯」的緣故。「初唐後期」則是「律詩」的成熟期。聲律理論家元兢的「換頭術」說明詩歌「律化」的最後階段—「黏式」的確立。「換頭術」規範詩歌以「平起律聯」與「仄起律聯」遞換使用,調聲律法進而朝「整首詩」的聲調配置發展,使得「律詩」聲律形式更為嚴整。至於創作上,李嶠很可能是初唐後期最早對「換頭律詩」的創作與推廣有所貢獻的詩人。而「律詩」的形式則很可能是在一群宮廷文人的影響下確立。


    目 錄 緒論 …………………………………………………………………… i 第一章 以齊永明時期聲律運動為中心的初期聲律理論 .............. 1 第一節 「四聲說」的提出與沈約的「四聲譜」............. 2 第二節 「永明聲律運動」與「永明體」......................... 13 第三節 以「犯病說」為主要形式的早期調聲法則 ........ 16 第四節 早期理論流行的情況 ......................................... 35 第二章 梁、陳、隋三代詩歌的「調聲」與調聲理論 .................. 39 第一節 梁代以來的「律化」與調聲……………….…….. 39 第二節 隋代劉善經對前代調聲理論的總結 ……............. 53 第三節 從創作看隋詩的「調聲」觀念 ............................ 60 第三章 初唐前期「聲律」的發展與實踐 ....................................... 67 第一節 以「上官體」為代表的文學潮流 ..................... 65 第二節 唐初詩學理論所反映出的聲律變遷 ................ 74 第三節 王績與初唐前期的律化實踐 ................................ 80 第四章 初唐後期的聲律發展 .......................................................... 98 第一節 元兢突破性的聲律理論與初唐後期調聲理論之成 就 ………………………..................................... 99 第二節 初唐後期「換頭律詩」的興起 ...........…............ 114 餘 論 律詩之發展與科舉………………………………………… 126 結 論 …………………………………...………………………. 132 附 表 《登科記考》載唐代科考雜文試詩一覽表 ……………. 135 引用書目 …………………………………………………………... 143

    引用書目
    說明:

    (一) 本書目中文著作依書名或作者姓名之漢語拼音順序排列;西文著作依作者姓氏之字母順序排入;日文著作則依作者姓氏之漢語發音順序排入。
    (二) 中文著作中,清代(含)以前著作因一向多以書名為人所熟知,均以書名為排列依據。民國以來著作,則主要以作者姓名為排列依據。

    蔡瑜。《唐詩學探索》。台北:里人,1998。
    《滄浪詩話》。宋 嚴羽撰。板橋:藝文印書館,1966。
    曹道衡。《中古文學史論集》。台北:紅葉,1996。
    《冊府元龜》。王欽若、楊億等。台灣:商務印書局,1983。
    陳國燦,《全唐文職官叢考》。武漢:武漢大學,1997。
    陳尚君。《唐代文學叢考》。北京:中國社科,1997。
    陳鐵民。〈論律詩定型於初唐諸學士〉。收入《文學遺產》,2000。
    陳新雄。《六十年之聲韻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3。
    陳貽(火欣) 主編。《增訂註釋全唐詩》。上海: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
    陳寅恪。〈從史實論切韻〉。收入《陳寅恪先生論文集》。台北:九思出版社,1997。
    陳寅恪。〈東晉南朝之吳語〉。收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36。
    陳寅恪。〈四聲三問〉。收入劉夢溪主編,《中國現代學術經典陳寅恪卷》。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崔瑞德(英)。《劍橋中國隋唐史》。北京:中國社科,1990。
    《登科記考》清徐松著,趙守儼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4。
    《登科記考補正》。徐松撰,夢二冬補正。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
    丁邦新。Chinese Phonology of Wei-Chin Period:Reconstruction of the finals as reflected in Poetry Taipei: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special publications, 1975.
    丁聲樹。《古今字音對照手冊》。香港:太平書局,1966。
    杜曉勤。《齊梁詩歌向盛唐詩歌的嬗變變》。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6。
    董同龢。《漢語音韻學》。台北:文史哲,1977。
    房日晰。《唐詩比較論》。西安:三秦,1998。
    傅璇琮。《唐代詩人叢考》。中華書局,1980。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台北:文史哲出版,1994。
    馮承基。〈論永明聲律——四聲〉。收入《大陸雜誌語文叢書》。台北:大陸雜誌社,1975。
    (日)高木正一著,鄭清茂譯。〈六朝律詩之形成(下)〉。《大陸雜誌語文叢書》(台北:大陸雜誌社,1975)。
    葛曉音。《漢唐文學的嬗變》。北京大學,1990。
    葛曉音。《詩國高潮與盛唐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葛曉音。《山水田園詩派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3。
    郭紹虞。《照隅堂古典文學論集》。台北:丹青圖書公司,1985。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天津:百花文藝,1999。
    《鞏溪詩話》。宋黃徹。北京:人民,1986。
    《漢語大辭典》。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1997。
    何大安。《聲韻學中的觀念和方法》。台北:大安出版社,1987。
    《後漢書》。宋范曄。北京:中華,1965。
    《舊唐書》。劉昫等。北京:中華書局,1965。
    李珍華,《漢字古今音表》。北京:商務出版社,1991。
    《歷代詩話》。何文煥編。台北:藝文,1983。
    《歷代詩話續編》。丁福保輯。台北:中華,1983。
    林哲庸,《永明聲律說研究》。清華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8。
    劉大白。《舊詩新話》。台北:莊嚴出版社,1977。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華正書局,1994。
    劉夢溪主編。《中國現代學術經典》。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龍宇純。《唐寫全本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校箋》。香港:中文大學,1968。
    羅根澤。〈《文筆式》甄徵〉。《中山大學文史學研究所月刊》,1935。
    羅聯添。《隋唐五代文學批評資料彙編》。台北:成文出版社,1978。
    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上海古籍,1986。
    《南齊書》。梁 蕭子顯撰。北京:中華書局,1972。
    《南史》。唐 李延壽撰。北京:中華書局,1974。
    聶永華。《初唐宮廷詩風流變考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Owen, Stephen The Great Age of Chinese Poetry, The High T’ang. New Haven: Yale Univ.Press,1981.
    Pulleyblank, Edwin G. Lexicon of reconstructed pronunciation in early Middle Chinese, late Middle Chinese, and early Mandarin, Vancouver: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 1991.
    濮之珍。《中國語言學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啟功。《詩文聲律論稿》。香港:中華書局,1987。
    《切韻》。李舟撰。板橋市:藝文印書館,1971。
    《日本國見在書目錄》。(日)藤原佐世撰。板橋:藝文印書館,1966。
    《尚書古文疏證》。(清)嚴若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邵榮芬。〈《晉書音義》反切的與音系統〉。《語言研究》,創刊號。
    邵榮芬。《切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
    《尚書古文疏正》。清閻若璩。上海:古籍,1987。
    《升庵詩話》。明 楊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施逢雨。《李白詩的藝術成就》。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
    《詩品注》。鍾嶸著,陳延傑注。台北:開明,1978。
    《詩式》。釋皎然著。台北:新文豐,1984。
    《詩藪》。明 胡應麟。台北:廣文,1973。
    《詩體明辨》。明 沈騏。台北:廣文,1982。
    《詩韻新編》。上海:古籍,1989。
    《隋書》。唐 魏徵等著。北京:中華書局,1964。
    《宋書》。梁 沈約著。北京:中華書局,1965。
    台靜農。《百種詩話類編》。台北:藝文出版社,1974。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 隋、唐、五代時國時期》。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
    《唐才子傳校正》。辛文房。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
    《唐國史補等八種》。(台北:世界,1962)。
    《唐會要》,王漙等。京都:中文出版社,1978。
    《唐詩別裁集》。沈德潛。湖南:岳麓書社,1998。
    《唐詩紀事》,計有功。台北:鼎文,1971。
    《唐語林》,王讜著,錢熙祚校。北京:中華,1987。
    《唐摭言》,王保定著,蔣光煦校。台北:世界,1961。
    萬國鼎編。《中國歷史記年表》。香港:商務印書館,1958。
    王國維。《觀堂集林》。收入《國民叢書》第四編,第九十二冊。上海:上海書店,1992。
    王力。《漢語詩律學》。上海:新知識,1958。
    王力。《詩詞格律》。北京:中華,1977。
    王利器校注,(日)弘法大師著。《文鏡秘府論校注.前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
    王啟興、唐典偉。〈貞觀詩壇的再評價〉。收入《江漢論壇》,1988。
    王顯。〈切韻的命名和切韻的性質〉。《中國語文》no.4,19961。
    王運熙 顧易生。《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海:古籍,1981。
    《文鏡秘府論校注》。(日)弘法大師(空海)撰,王利器校注。北平: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
    《文心雕龍注釋》。劉勰著,周振甫注。台北:里人,1984。
    《文選》。蕭統編,李善注。北京:中華書局,1977。
    聞一多著,朱自清等編。《聞一多全集》。台北:里仁出版社,2000。
    《西京雜記》。劉歆撰。板橋:藝文印書館,1970。
    向麗頻,《南北朝至初唐五言律詩格律形成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新唐書》。歐陽修、宋祁等。北京:中華書局,1965。
    《續歷代詩話》。丁仲祜編。台北:藝文,1983。
    楊祖聿校注,鍾嶸著。《詩品校注》。台北:文史哲,1981。
    葉嘉瑩。《中國古典詩歌評論集》。台北:源流,1983。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台北:學生,1982。
    余嘉錫,《古書通例》。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3。
    余迺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
    《玉海》。明 王應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綱要》。台北:曉園出版社,1991。
    張葆全。《中國古代詩話詞話辭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1997。
    張懷瑾注譯。《文賦譯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
    張世祿。《廣韻研究》。台北:商務出版社,1973。
    章太炎。《國故論衡》。江蘇:廣陵古籍,1995。
    張伯偉。《全唐五代詩格校考》。陝西:人民出版社,1996。
    張懷瑾譯注。《文賦譯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張錫厚。〈關於《王績集》的流傳與五卷本的發現〉。《中國古典文學叢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周法高。《漢字古今音彙》。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9。
    周法高。《中國語言文學論集》。台北:聯經,1975。
    周祖謨。〈切韻的性質和它的音系基礎〉。收入《問學集》。北京:中華書局,1966。
    朱曉海。〈「綺錯」、「綺靡」解〉。《清華學報》,1995,25:1。
    祝尚書箋注。《盧照鄰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