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羅東宇
LUO, DONG-YU.
論文名稱: 白銀、黨爭、神父與文化碰撞: 晚明吉亞聖母號船難及生還者在廣東之境遇
Silver, Factions, Father and Culture collision: The Shipwreck of the Nuestra Señora de Guía and the Survivors' experience in Guangdong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指導教授: 李毓中
Lee, Yu-Chung.
口試委員: 李其霖
Lee, Chi-Lin.
游博清
Yu, Po-Ch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9
中文關鍵詞: 船難廣東異文化接觸吉亞聖母號
外文關鍵詞: Shipwreck, Guangdong, Intercultural contact, Nuestra Señora de Guía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西元1625年初,一艘葡萄牙籍商船從馬尼拉出發欲前往澳門,卻意外擱淺在廣東潮州府沿岸。船上搭乘了傳教士、商人和奴隸等多國籍人員,並滿載白銀和各種貨物。擱淺後,難民被送往廣東各地進行審訊,於次年才獲釋前往澳門,在案件審訊過程中,涉及白銀,東林黨爭和澳門耶穌會等諸多因素。廣東在漂風案件的處理中,相較於其他地方有更大的自主權。難民在廣東居住的一年時間裡發生了很多異文化接觸的趣事,這也為我們觀察晚明廣東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


    At the beginning of 1625, a Portuguese merchant ship set off from Manila to Macau, but unexpectedly stranded on the coast of Chaozhou, Guangdong.The ship was boarded with multinationals such as missionaries, merchants and slaves, and was loaded with silver and various goods.After the stranding, the refugees were sent to various places in Guangdong for interrogation and were released to Macau the following year. During the interrogation of the case, many factors such as silver, the Donglin Party disputes and the Jesuits of Macau Jesuits of Macau Jesuits of Macau Jesuits of Macau were involved. Compared with other places, Guangdong has more autonomy in handling cases of shipwreck. During the one year in which the refugees lived in Guangdong, many interesting incidents of intercultural contact occurred, which also provided us with a unique perspective on the late Ming Dynasty.

    第一章 緒論............................................................................1 一、研究動機.........................................................................1 二、研究回顧.........................................................................8 三、研究方法........................................................................15 四、文章架構........................................................................17 第二章 明代廣東概況及南海航線...........................................21 一、明代全國海難救助狀況...................................................21 二、廣東的港口和對外貿易...................................................24 三、南海航線........................................................................27 四、晚明廣東海防.................................................................30 五、萬曆年間廣東一例漂風案件............................................32 第三章 吉亞聖母號船難事件始末...........................................36 一、從啟航到擱淺.................................................................36 二、廣東地方之審理過程.......................................................41 三、影響案情走向之核心——白銀.........................................51 四、澳門耶穌會士的營救和通信............................................55 五、黨爭下的「都堂」和「海道」.........................................59 第四章 漂風難民與廣東社會之文化碰撞.................................64 一、漂風難民的基本生存保障................................................64 二、天主教與廣東民間信仰之碰撞.........................................72 三、潮州府居民對漂風「番人」之好奇..................................79 四、漂風難民在廣東遭遇的其他自然災害...............................83 五、「難犬」,ALANO...........................................................87 第五章 結論.............................................................................90 參考文獻..................................................................................96

    參考文獻

    一、原始文獻

    1. Adriano de las cortes,《大中華潮州船難記》,美洲西班牙學會版稿本。
    2. 王绍徽,《東林點將錄》,愛如生《全四庫》,清光緒宣統間長沙葉氏郋園雙楳景闇叢書本。
    3. 李東陽等撰、申時行重修,《大明會典》,卷131《兵部·鎮戎》。
    4. 阮元修、陳昌齊纂,《廣東通志334卷》,愛如生《中國方志庫》,清道光二年刻本。
    5. 周硕勋修,《潮州府志》,愛如生《中國方志庫》,清光緒十九年重刊本。
    6. 屈大均《廣東新語》,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清康熙水天閣刻本。
    7. 崔溥,《漂海錄:中國行記》,北京:社科文獻,1992年。
    8. 張廷玉,《明史》,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清乾隆武英殿。
    9. 張燮撰,《東西洋考》,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清惜陰軒叢書本。
    10. 陳子龍撰,《明經世文編》,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明崇禎平露堂刻本。
    11. 博克舍 (C. R. Boxer),《十六世紀中國南部行紀》,北京:中華,1990。
    12. 曾德昭 (Semedo, Alvaro),《大中國志》,臺北市:臺灣古籍,2003年。
    13. 戴璟,《廣東通志初稿》,卷三十五《外夷》,嘉靖十四年刊本,廣東省地方誌辦公室,2003年。
    14. 顏俊彥,《盟水齋存牘》,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二、近人研究

    (一)期刊論文
    1. Beatriz Moncó,“The China of the Jesuits: Travels and Experiences of Diego de Pantoja and Adriano de las Cortes”,California Historical Society Quarterly,Vol. 40,Index to California Historical Society Quarterly Volumes One to Forty 1922-1961 (1961),pp. 1-483。
    2. 岑玲,〈清朝官員與漂流到中國的琉球船乘員的言語接觸〉,《國家航海》,2014年第2期,頁1-14。
    3. 陳春聲,〈明代前期潮州海防及其歷史影響(上)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2期,頁24-32。
    4. 陳春聲,〈明末東南沿海社會重建與鄉紳之角色——以林大春與潮州雙忠公信仰的關係為中心〉,《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4期,頁35-43。
    5. 鄧淑君,〈明朝政府對外國船難事件的處理〉,《史耘》,2015年第17期,頁127-152。
    6. 葛兆光,〈山海經、職貢圖和旅行記中的異域記憶〉,《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學術思想篇》,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4年,頁355。
    7. 郭嘉輝,〈清道光前期(1821~1839)廣東對海難救助之研究——以歐洲船隻、船員為例〉,《海洋史研究》,2015年第2期,頁149-171。
    8. 李紅岩,〈「海洋史學」淺議〉,《海洋史研究》,2015年第2期,頁3-18。
    9. 劉序楓,〈清代環中國海域的海難事件研究─以清日兩國間對外國難民的救助及遣返制度為中心 1644-1861〉,《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8輯,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2002年,頁173-238。
    10. 劉序楓,〈清代中國對外國遭風難民的救助及遣返制度─以朝鮮、琉球、日本難民為例〉,《第八回琉中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沖繩:琉球中國關係國際學術會議,2001年,頁1-37。
    11. 劉序楓,〈試論清朝對日本海難難民的救助與遣返制度之形成〉,《中日關係史論考》,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頁194-222。
    12. 孟曉旭,〈1644年日本越前國人的「韃靼漂流」與清初中日關係〉,《歷史教學(高校版)》,2008年第1期,頁10-14。
    13. 孟曉旭,〈漂流事件與清初中日關係〉,《民族史研究》,2008年,頁164-177。
    14. 孟曉旭,〈日本漂流民(1644—1871年)與清代中日關係〉,《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第2期,頁68-75。
    15. 孟曉旭,〈被忽視的歷史:日本漂流民在中國〉,《文史知識》,2008年第2期,頁66-72。
    16. 戚印平,〈耶穌會駐澳門管區代表及其商業活動的相關問題〉,《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5期,55-63。
    17. 松浦章,〈明代朝鮮船漂到中國之事件〉,《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1年第4期,頁48-57。
    18. 松浦章、薄培林,〈海難難民與當地官民的語言接觸——從嘉慶年間漂到朝鮮、中國的海難事例看周邊文化交涉的多重性〉,《中華文史論叢》,2008年第2期,頁179-196,頁391-392。
    19. 孫宏年,〈清代中越海難互助及其影響略論(1644—1885) 〉,《南洋問題研究》,2001年第2期,頁69-79。
    20. 譚家齊,〈進退兩難-從晚明沿岸擱淺船隻的遭遇看東亞海洋活動的風險〉,《明史研究》,2013年,頁196-203。
    21. 湯熙勇,〈明代中國救助外籍海難船的方法〉,發表於「多元視野中的中國歷史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北京:清華大學歷史系,2004年8月。
    22. 萬明,〈明代白銀貨幣化的初步考察〉,《中國經濟史研究》,2003年第2期,頁39-51。
    23. 王慧,劉濤,尹盡勇〈冬季南海北行航線分析〉,《氣象科技》,2009年第37期,第4卷。頁503-507。
    24. 王覓道,〈明代華南的「虎災」〉,《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1期,頁105。
    25. 王天泉,〈從〈漂海錄〉看明代對朝鮮漂流民的海難救助——以濟州為中心〉,上海海洋大學、上海市歐美同學會《第三屆海洋文化與社會發展研討會論文集》,上海海洋大學、上海市歐美同學會:上海海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中心,2012年。
    26. 楊玉秋,〈明代廣東地區虎患考述〉,《農業考古》,2012年第4期,頁188-190。
    27. 張宗鑫,〈晚明中西生死觀的碰撞——以利瑪竇為研究中心〉,《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38期,第2卷,頁100-106。
    28. 張先清,〈傳教士、海難與跨文化接觸1583年海南島飄風事件分析〉,《晉陽學刊》,2011年6期,頁84-98。
    29. 周萍萍,〈明末清初傳教士對婦女的宣教〉,《婦女研究論叢》,2002年第6期,頁29-34。
    30. 錢江,〈一幅新近發現的明朝中葉彩繪航海圖〉,《海交史研究》,2011年第1期,頁1-7。

    (二)學術專書

    1. 于運全,《海洋天災:中國歷史時期的海洋災害与沿海社會經濟》南昌市 : 江西高校,2005年,第1版。
    2. 李慶新,《明代海外貿易制度》,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7年,第1版。
    3. 杜赫德編、鄭德弟等譯:《耶穌會士中國書簡集·中國回憶錄》,鄭州:大象出版社,2001年。
    4. 松浦章、卞鳳奎主編,《明代東亞海域海盜史料彙編》,台北:樂學,2009年。
    5. 松浦章著,鄭潔西等譯《明清時代東亞海域的文化交流》,南京:江苏人民, 2009年第1版。
    6. 苗棣,《魏忠賢專權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4年。
    7. 湯熙勇,劉序楓,松浦章主編,《近世環中國海的海難資料集成:以中國、日本、朝鮮、琉球為中心》,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9。
    8.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上海:地圖出版社,1982年。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