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碧血劍》是金庸的長篇力作之一,敘事結構龐大而複雜,出場人物眾多且各具特色,對於人性的複雜與矛盾,發人深省,集文學性、藝術性、傳奇性、趣味性於一體,表現了作者組織情節、運用語言、塑造人物的高度技巧。書中的情節變化無窮,敘述清晰流暢,人物各具特色,這部小說在藝術性的表現上,達到了相當大的水準,不但是武俠小說的佼佼者,也是當代小說文學的優秀作品。為了使優秀的武俠小說得到公允的評價,因此,本論文以《碧血劍》這部小說作為研究主題。
本論文凡五章。第一章〈緒論〉:作為本論文的引述,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文獻回顧與探究、預期成果與限制,將論文做一簡單概略的呈現。
第二章〈金庸生平及其小說〉:在本章當中,分成三節,第一節為「金庸生平介紹」,介紹作家的出生地及家世背景,與求學入社會的生命轉折,以期更貼近金庸的創作世界。第二節為「金庸武俠小說」,包括分析在台灣、大陸地區金庸小說的現況,金庸小說的版本系統,進而分析金庸小說受歡迎的原因。第三節為「金庸小說研究概況」,包含台灣、大陸及海外地區金庸小說的研究概況,金庸小說在文學的評價,以及金庸小說引起的爭議。
第三章〈《碧血劍》寫作藝術(上)〉:本章共分成三節,就《碧血劍》的「主題思想」、「情節架構」、「敘事模式」等方面進行探討,研究其形式方面的寫作藝術。
第四章〈《碧血劍》寫作藝術(下)〉:本章共分成三節,就《碧血劍》的「人物刻劃」、「環境描寫」、「語言藝術」等方面進行探討,研究其內容方面的寫作藝術。
第五章〈結論〉:根據本論文第二、三、四章對《碧血劍》進行各層面的剖析,本章提出總結論述,並嘗試說明在中國大陸出生、香港崛起的金庸,其作品風靡華人世界,其小說對人生的啟發意義,重構無限的想像空間,發人深省,不僅是知識的寶庫,更能淨化人心,肯定金庸武俠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價值與意義。
壹、書籍部份(依出版時間順序排列)
一、金庸作品
金庸《書劍恩仇錄》(一)、(二),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2月三版。
金庸《碧血劍》(一)、(二),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2月三版。
金庸《射鵰英雄傳》(一)、(二)、(三)、(四),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2月三版。
金庸《書劍恩仇錄》(一)、(二)、(三)、(四),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2月三版。
金庸《雪山飛狐》,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2月三版。
金庸《飛狐外傳》(一)、(二),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2月三版。
金庸《倚天屠龍記》(一)、(二)、(三)、(四),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2月三版。
金庸《書劍恩仇錄》(一)、(二)、(三)、(四),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2月三版。
金庸《連城訣》,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2月三版。
金庸《天龍八部》,(一)、(二)、(三)、(四)、(五),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2月三版。
金庸《俠客行》(一)、(二),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2月三版。
金庸《笑傲江湖》(一)、(二)、(三)、(四),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2月三版。
金庸《鹿鼎記》(一)、(二)、(三)、(四)、(五),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2月三版。
金庸《神鵰俠侶》(一)、(二)、(三)、(四),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2月三版。
二、金學研究類
(一)金庸研究
陳墨《金庸小說之謎》,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2年8月初版。
冷夏《金庸傳》,臺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1月十版。
楊莉歌《金庸傳說》,臺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9月初版。
費勇、鐘曉毅《金庸傳奇》,臺北:雅書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9月初版。
彭華、趙敬立《漫談金庸:刀光、劍影、俠客夢》,臺北:大都會文化,2002年11月初版。
孫宜學《金庸傳:千古文壇俠聖夢》,臺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5月初版。
孔慶東、蔣泥主編《醉眼看金庸》,孔慶東、陳珺、呂少剛撰〈金庸的小說人生〉,北京:線裝書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6月。
合山《金庸前傳──新「戰國時代」》,台北:旗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9年7月初版。
(二)金庸小說研究
倪匡《我看金庸小說》,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7月初版。
陳平《諸子百家看金庸:第一輯》﹝電子資源﹞,臺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
翁靈文《諸子百家看金庸:第三輯》﹝電子資源﹞,臺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5年。
羅龍治等《諸子百家看金庸(二)》,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3月初版。
翁靈文等《諸子百家看金庸(三)》,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3月初版。
三毛等《諸子百家看金庸(四)》,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9月初版。
餘子等《諸子百家看金庸(五)》,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4月一版。
倪匡《四看金庸小說》,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3月一版。
潘國森《話說金庸》,臺北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4月一版。
陳墨著《金庸小說賞析》,台南:祥一出版社,1993年2月初版。
曹正文《金庸小說人物譜》,臺北:知書房出版社,1996年10月初版。
杜南發等《諸子百家看金庸(五)》,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7年4月初版。
餘子等《諸子百家看金庸(一)》,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10月初版。
陳墨《賞析金庸》,臺北:雲龍出版社,1997年7月初版。
溫瑞安《析「雪山飛狐」與「鴛鴦刀」》,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9月初版。
陳墨《藝術金庸》,臺北:雲龍出版社,1998年1月初版。
舒國治《讀金庸偶得》,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3月二版。
潘國森《總論金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7月初版。
陳墨《孤獨之俠——金庸小說論》,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12月初版。
王秋桂主編《金庸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12月初版。
嚴家炎《金庸小說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月初版。
林保淳《解構金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6月初版。
嚴家炎《一探金庸俠骨柔情》,臺北:遠流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9月初版。
嚴家炎《再探金庸情節趣味》,臺北:遠流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9月初版。
廖可斌編《金庸小說論爭集》,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初版。
王敬三主編《名人名家讀金庸(上、下)》,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2月初版。
吳曉東、計璧瑞編《2000年北京金庸小說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11月初版。
孔慶東《金庸評傳》,鄭州市:鄭州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一版。
三、武俠研究類
崔奉源《中國古典短篇俠義小說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6月初版。
戴俊《千古世人俠客夢──武俠小說縱橫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12月初版。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古典文學第十三集》,台北:學生書局,1995年9月初版。
曹正文著《古龍小說藝術談》,台北:知書房出版社,1996年10月初版。
羅立群著《開創新派的宗師─梁羽生藝術談》之代序,上海:學林出版社,1996年1月版。
曹正文《中國俠文化史》,台北:雲龍出版社,1997年7月初版。
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武俠小說類型研究》,臺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12月初版。
葉洪生、林保淳《臺灣武俠小說發展史》,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6月初版。
古龍《名劍風流》,台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5月初版。
一、 文學理論類
Maren Elwood著,丁樹南譯《人物刻畫基本論》,臺北:傳記文學,1970年5月初版。
周伯乃《現代小說論》,臺北:三民書局,1971年5月初版。
佛斯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出版社,1973年9月初版。
毛姆著,陳蒼多譯《毛姆寫作回憶錄》,臺北:志文出版社,1977年1月初版。
楊昌年著《小說賞析》,台北:牧童出版社,1979年9月初版。
W.Kenny著,陳迺臣譯《小說的分析》,臺北:成文出版社,1997年6月初版。
趙滋蕃《文學與美學》,臺北:道聲出版社,1978年3月初版。
羅盤《小說創作論》,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0年3月初版。
胡菊人《小說技巧》,臺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5月初版。
吳功正《小說美學》,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85年6月初版。
賈文昭、徐召勛《中國古典小說藝術欣賞》,臺北:里仁書局,1983年3月初版。
李喬《小說入門》,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6年3月初版。
布思《小說修辭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10月初版。
馬振方《小說藝術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5月初版。
譚達先《中國評書(評話)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8月初版。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9月初版。
俞汝捷《小說二十四美》,臺北:淑馨出版社,1989年3月初版。
G.Betton著,劉俐譯《電影美學》,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0年初版。
胡適《胡適文存》第三集,卷六,台北:遠東圖書公司,1990年4月初版。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臺北:久大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0年5月初版。
劉介民《比較文學方法論》,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0年5月初版。
黃武忠《小說經驗》,臺北:富春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8月初版。
李傳龍《文學創作美學》,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初版。
傅騰霄《小說技巧》,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2年3月初版。
周啟志、謝昕、羊列容《中國通俗小說理論綱要》,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3月初版。
吳秀明《文學中的歷史世界》,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3月初版。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5月初版。
葉朗《中國小說美學》,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11月初版。
劉世劍《小說概說》,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11月初版。
王一川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大師文庫‧小說卷》上下冊,海口市:海南出版社,1994年10初版。
方祖燊《小說結構》,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10月初版。
王常新《文學評論發凡》,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1月初版。
張京媛主編《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5月二刷。
張大春《小說稗類》,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3月初版。
魏飴《小說結構》,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9年6月初版。
王耀輝《文學文本解讀》,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7月初版。
劉安海《小說「小說」》,武漢:華中師範大學,1999年6月初版。
沈謙《文學創作與欣賞》,臺北:國立空中大學,2000年8月初版。
洪子誠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研究‧當代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8月初版。
張堂錡編著《現代小說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貳、論文部份(依出版時間順序排列)
一、學位論文
(一)博士論文
羅賢淑《金庸小說武俠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
(二)碩士論文
裴思蘭《魯迅和金庸在泰國的接受之比較》,山東:青島大學中碩士論文,2004年。
葉燕容《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研究》,台北:台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盧乃鳳〈金庸《鹿鼎記》新舊版本研究〉,臺北:台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語文教學碩士論文,2009年。
李維軒《金庸武俠小說中的愛情論述》,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碩士論文,2011年。
二、期刊論文
古龍〈談我看過的武俠小說(下)〉,臺北《聯合文學》第20期,1983年3月。
丁進〈中國大陸金學論著目錄〉(1985-1996),《通俗文學評論》第1期,1997年。
葉洪生〈論金庸小說美學及其武俠原型〉,美國「金庸小說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1998年。
金庸〈關於「武俠小說的對話」─金庸/池田大作對談錄之十四〉,香港《明報月刊》第33卷第5期,1998年5月。
李陀〈金庸寫作中的「言」和「文」〉,香港《明報月刊》第33卷第8期,1998年8月。
劉再復〈金庸小說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香港《明報月刊》第33卷第8期,1998年8月。
嚴家炎〈文學的雅俗對峙與金庸的歷史地位〉,臺北「金庸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1998年。
雨辰〈網上文壇第一爭──看王朔罵金庸引發的網上論爭〉,北京《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第1期,2000年。
趙立功〈王朔“俗”中的雅,金庸“新”中的舊──對王朔“暴評”金庸的評議及對金庸新武俠小說的解讀〉,北京《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第1期,2000年。
計紅芳〈大陸金庸研究綜述(1986–1999)〉,江蘇《常熟高專學報》第5期,2000年9月。
嚴家炎〈金庸的「內功」:新文學根柢〉,北京《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第2期,2000年。
吳偉明〈日本的金庸現象初探〉,香港《社會科學學報》第27期,2004年。
丁進〈中國大陸金庸研究述評〉(1985-2003),《江西社會科學》第5期,2004年。
丁威仁〈論鍾逸人小說的史詩性〉,台北《第十八屆台灣文學家牛津獎暨鍾逸人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4年10月。
叁、報紙
《中國時報》,2005年9月24日,E6版。
肆、古籍(依出版時間順序排列)
(清)王國維、騰咸惠校注《人間詞話新注》,台北:里仁書局,1987年5月初版。
(明)胡應麟著《少室山房筆叢》,上海:上海書店,2001年。
伍、相關網址
《明報-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8%8E%E5%A0%B1。
《金庸茶館》:http://jinyong.ylib.com.tw/lib/jynews37.htm#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