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郭誌光 Chih-Kuang Kuo |
---|---|
論文名稱: |
戰後台灣勞工題材小說的異化主題(1945-2005) |
指導教授: |
陳萬益
Wann-Yih Chern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53 |
中文關鍵詞: | 勞工 、工人 、異化 、疏離 、勞動異化 、存在主義 、都市 、馬克思主義 、犬儒 |
外文關鍵詞: | labor, alienation, alienated labour, existentialism, city, Marxism, cynicism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首先釐清勞工、勞工作家、勞工文學、勞工小說、勞工題材小說,以及異化、疏離的義界與彼此之間的關係。在清理釐定之後,即以戰後台灣勞工題材小說的異化主題(1945-2005)為研究範疇,展開以文本考察詮釋為主的探索研究。
與階級、性別、反殖等其他主題相較,以量而言,異化是戰後台灣勞工題材小說的中心主題。就質而論,相對而言,戰後台灣勞工題材小說的異化主題較偏向陰翳的書寫模式,與其他主題較傾向陽剛的書寫模式有所區隔,但二者的批判力強弱、藝術價值高低實難有定論。依篇幅看,以異化為主題的勞工題材小說,短篇不乏佳作,長篇則乏善可陳。
戰後台灣勞工題材小說的異化圖像及其內涵,表現在勞動異化之勞工的自我異化、勞動異化之勞工與他人的異化、存在主義式疏離、現代都市疏離等四大類型上,而以前二者為要。它含蓋了三級產業藍白領階級的各階層勞工,以及諸多與勞工密切相關的議題,與台灣社會結合緊密。此外,在創作手法與各種次類型的表現上,可謂繁複多姿且豐富多層,實非刻板印象中的粗陋淺薄。
從異化視角看戰後台灣勞工題材小說的發展,四○至七○年代早期呈現低潮狀態,七○年代中期至八○年代中晚期則是創作高峰,距離戰前的高峰期已睽違了六十年之久。戰後台灣勞工運動在解嚴後的二至三年間,亦即一九八七至一九八九年間迅疾勃發後隨即快速沈寂,從文學的考察上,九○年代以後,台灣勞工題材小說也確與台灣勞工運動同步趨寂。但就在新舊世紀之交,台灣勞工題材小說的趨下之勢有了新的轉折。新世紀伊始,文壇新秀紛紛踏浪而來,展望台灣勞工題材小說的未來,我們實在沒有悲觀的權利。
參考書目
文本
七等生。《白馬》。台北:遠景,1980.7二版(1977.9初版)。
──。《僵局》,台北:遠行,1976.3初版。
小毛。〈我是一個公司的雇員〉,《新生報》〈台灣婦女〉週刊,第50期。1948.7.25。
于墨。《靠在冷牆上》。台北:爾雅,1986.4六版(1975.7初版)。
水晶。《沒有臉的人》。台北:爾雅,1985.12初版。
──。《鐘》。台北:三民,1977.4再版(1973.2初版)。
王幼華。《熱愛》。台北:遠流,1989.4初版。
王拓。《金水嬸》。台北:人間,1987.7初版。
──。《望君早歸》。台北:九歌,2002.1增訂版三刷(1977初版)。
王宣一。《旅行》。台北:遠流。1991.6初版。
王禎和。《嫁□一牛車》。台北:遠景,1985.6十三版(1975.5初版)。
──。《人生歌王》。台北:聯合文學,1990.9三版(1987.4初版)。
王溪清。〈鸚哥〉,《新生報》「橋」副刊,第137期。1948.7.9。
王璞。《王璞自選集》。台北:黎明,1981.1初版。
王默人。《王默人小說全集》。美國:長菁,1998.12初版。
平路。《紅塵五注》。台北:聯合文學,1998.3初版。
──。《五印封緘》。台北:印刻,2004.1初版。
甘耀明。《神秘列車》。台北:寶瓶文化,2003.1初版。
田原。《田原自選集》。台北:黎明,1975.12初版。
成英姝。《公主徹夜未眠》。台北:聯合文學,1994.10初版。
朱西寧。《朱西寧自選集》。台北:黎明,1977.6二版(1975.1初版)。
朱星鶴。《朱星鶴自選集》。台北:黎明,1980.11初版。
羊恕。《刀瘟》。台北:遠流,1989.12初版二刷(1989.6初版)。
艾雯。《艾雯自選集》。台北:黎明,1980.11初版。
吳文津。〈失業日誌〉,《新世代小說大系.工商卷》。黃凡.林耀德主編。台北:希代,1989.5初版一刷。
吳念真。《邊秋一雁聲》。台北:遠景,1978.9初版。
──。《特別的一天》。台北:遠流,1988.10二版(1988.8初版)。
吳阿準。〈出差記〉,《新生報》「橋」副刊,第221期。1949.3.22。
呂秀蓮。《情》。台北:草根,2000.3初版二刷(1998.7初版)。
呂則之。《海煙》。台北:自立晚報社,1983.4初版。
李志薔。《台北客》。台北:寶瓶文化,2005.9初版。
李若男。《脫軌》。台北:聯合文學,1989.7初版。
──。《叮噹貓的夢》。台北:聯經,1990.8初版。
李喬。《李喬自選集》。台北:黎明,1975.5初版。
阮慶岳。《哭泣哭泣城》。台北:聯合文學,2002.8初版。
周嘯虹。《周嘯虹自選集》。台北:黎明,1983.3初版。
季季。《月亮的背面》。台北:大地,1990.1重排版(1973.6初版)。
東年。《大火》。台北:聯經,1979.9初版。
──。《失蹤的太平洋三號》。台北:聯合文學,1998.2修訂版(1985初版)。
林安妮,《一個女工的故事續集》,嘉義:綺音樂譜,1978。
林裕翼。《我愛張愛玲》。台北:聯合文學,1992.3初版。
林蒼鬱。《彷彿穿過林子便是海》。台北:遠流,1990.4初版一刷。
邵僴。《邵僴自選集》。台北:黎明,1978.5初版。
邱七七。《邱七七自選集》。台北:黎明,1985.1初版。
邱妙津。《鬼的狂歡》。台北:聯合文學,2003.11初版六刷(1991.3初版)。
俞若欽。〈裁員〉,《新生報》「橋」副刊,第126-128期。1948.6.14-6.18。
姜穆。《姜穆自選集》。台北:黎明,1978.6初版。
施叔青。《拾掇那些日子》。台北:志文,1975.11三版(1971.3初版)。
──。《完美的丈夫》。台北:洪範,1986.9四版(1985.1初版)。
陌上塵。《長夜漫漫》。台北:希代,1986.9初版二刷(1986.8初版)。
──。《思想起》。台北:東大,1980.10初版。
──。《夢魘九十九》。台北:前衛,1983.10初版。
張系國。《孔子之死》,台北:洪範,1983.11七版(1978.11初版)。
張國立。《保衛蒙古人》。台北:遠流,1989.10初版一刷。
──。《都市男女兵法》。台北:遠流,1991.3初版一刷。
張惠信。《隔閡的苦悶》。台北:台揚,1992.10初版。
──。《銀行上班族》。台北:台揚,1992.10初版。
張耀升。《縫》。台北:木馬文化,2003.11初版。
許台英。《茨冠花》。台北:洪範,1986.3三版(1986.7初版)。
許正平。《少女之夜》。台北:聯合文學,2005.6初版。
許榮哲。《迷藏》。台北:寶瓶文化,2002.5初版。
郭箏。《上帝的骰子》。台北:台灣食貨,1993.12初版。
陳映真。《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1983.2五版(1975.8初版)。
陳秋見。《錯身桃花》。台北:九歌,1998.10初版。
陳裕盛。〈商戰日記〉,《新世代小說大系.工商卷》。黃凡.林耀德主編。台北:希代,1989.5初版一刷。
陳韻琳。《兩把鑰匙》。台北:九歌,1987.9五版(1984.10初版)。
曾陽晴。《裸體上班族》。台北:平氏,1995.9初版。
琦君。《琦君自選集》。台北:黎明,1980.7二版(1975.12初版)。
童偉格。《王考》。台北:INK印刻,2002.11初版。
舒暢。《舒暢自選集》。台北:黎明,1975.5初版。
華羽。《華羽自選集》。台北:黎明,1986.9初版。
黃凡。〈守衛者〉,《新世代小說大系.心理卷》。黃凡.林耀德主編。台北:希代,1989.5初版一刷。
──。《自由鬥士》。台北:前衛,1983.11初版一刷。
──。《慈悲的滋味》。台北:聯合報社,1985.6初版五刷(1984.10初版)。
──。《都市生活》。台北:希代,1988.1初版二刷(1987.1初版)。
──。《財閥》。台北:希代,1990.3初版三刷(1990.1初版)。
──。《冰淇淋》。台北:希代,1991.10初版一刷。
──。《黃凡小說精選集》。台北:聯經,1998.3初版。
黃信樵。《黃信樵自選集》。台北:黎明,1987.2初版。
黃春明。《鑼》。台北:遠景,1976.5七版(1974.3初版)。
──。《莎喲娜啦.再見》。台北:遠景,1979.2十五版(1974.3初版)。
──。《小寡婦》。台北:遠景,1983.8十七版(1975.2初版)。
楊明。〈久違了,月亮〉,《朝九晚五的故事》。許振江選編。台北:希代,1988.8初版四刷(1988.1初版)。
楊青矗。《工廠人.第一卷.工廠人》。台北:遠景,1982.7初版一刷。
──。《工廠人.第二卷.工廠女兒圈》。高雄:敦理,1979.1五版(1978.3初版)。
──。《工廠人.第三卷.廠煙下》。高雄:敦理,1978.12初版。
葉姿麟。《都市的雲》。台北:時報文化,1987.6初版二刷(1986.12初版)。
詹美娟。《移站》。台北:遠流,1990.8初版一刷。
廖輝英。《都市候鳥》。台北:九歌,1991.5初版十二刷(1990.3初版)。
趙淑敏。《趙淑敏自選集》。台北:黎明,1981.9初版。
履彊。《飛翔之鷹》。台北:皇冠,1978.4初版。
──。《無愛》。台北:皇冠,1986.10初版。
──。《楊桃樹》。台北:蘭亭,1983.3初版。
──。《兒女們》。台北:聯合文學,1994.1初版。
蔡素芬。《告別孤寂》。台中:晨星,1992.10初版。
──。《鹽田兒女》。台北:聯經,1994.5初版。
──。《蔡素芬短篇小說選》。台南:台南縣政府(南瀛作家作品集81),2002初版。
──。《台北車站》。台北:聯經,2000.5初版。
鄭重。〈金童玉女──辦公室人物素描〉,《新生報》「橋」副刊,第14期。1947.9.5。
鄭清文。〈門〉,《台灣文學獎作品集》。鍾肇政主編。台北:鴻儒堂,1977.8初版。
──。《龐大的影子》。台北:爾雅,1983.11四版(1976.4初版)。
──。《最後的紳士》。台北:純文學,1984.2初版。
──。《滄桑舊鎮》。台北:時報文化,1987.6初版。
──。《鄭清文短篇小說全集2.合歡》。台北:麥田,1998.6初版一刷。
──。《鄭清文短篇小說全集4.最後的紳士》。台北:麥田,1998.6初版一刷。
──。《鄭清文短篇小說全集6.白色年代》。台北:麥田,2000.6初版二刷(1998.6初版)。
鄭慶慈。《鄭慶慈自選集》。台北:黎明,1980.5初版。
潛生。〈覺悟〉,《新生報》「橋」副刊,第174-175期。1948.10.16-10.19。
蕭颯。《二度蜜月》。台北:聯經,1989.6新版六刷(1978.9初版)。
──。《死了一個國中女生之後》。台北:洪範,1991.11十五版(1984.4初版)。
──。《唯良的愛》。台北:九歌,1988.6十二版(1986.11初版)。
賴香吟。《島》。台北:聯合文學,2000.11初版。
鍾靈。《鹽場之戀》。台北:中央日報社,1958.8初版。
論述專著
中文部分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中國北京:人民,2001.7二版四刷(1995.6初版)。
今道友信(いまみち とものぶ)等著,黃鄂譯。《存在主義美學──藝術的實存哲學》。台北:結構群,1989.11初版。
文訊雜誌社主編。《中華民國作家作品目錄.1999》。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9初版。
王拓。〈鄉土──從八斗子走出來〉,收於楊澤主編,《縱浪談》。台北:時報文化,1996.11初版一刷。頁368-69。
王德威。《閱讀當代小說》。台北:遠流。1991初版一刷。
──。《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2001初版一刷。
──。《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台北:麥田,2002初版一刷。
台灣勞工陣線等。〈建構「勞動」和「土地」合一的原住民族勞動政策〉,《台灣勞工的主張──2000勞動政策白皮書》。台北:勞動者雜誌社。1999.11初版。頁73-81。
伊.謝.納爾斯基(俄)著, 馮申譯。《異化與勞動》。中國:湖南出版社,1987.7初版一刷(1983)。
朱岑樓主編。《我國社會的變遷與發展》。台北:三民。1981初版。
成露茜。〈跨國移工、台灣建國意識與公民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四十八期,2002.12。頁15-43。
行政院勞委會。《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勞動統計月報》,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1991.1。
呂正惠。〈從山村小鎮到華盛頓大樓──陳映真的歷程及其矛盾〉,《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1992.4初版二刷(1988.5初版)。頁53-73。
──。〈四、五○年代的大轉折──現實主義的稀薄化〉,收於楊澤主編,《從四○年代到九○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文化。1994.11初版一刷。頁121-28。
李有成。〈在前衛中前進──讀邱妙津的《鬼的狂歡》〉,《文學的多元文化軌跡》。台北:書林。2005.5初版。頁169-71。
李歐梵。〈城市和鄉土〉,《徘徊在現代和後現代之間》。台北:正中。1996.2台初版。頁143-66。
李奭學。〈書寫的黑洞──評張耀升著《縫》〉,《書話台灣:1991-2003文學印象》。台北:九歌。2004.5初版。頁193-95。
何欣。〈三十年來台灣的小說〉,《中國現代小說的主潮》。台北:遠景。1979.3初版。頁43-145。
何金蘭。《文學社會學》。台北:桂冠。1989.8初版一刷。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台灣閱讀》。台北:元尊文化。1997.9初版一刷。
吳念真,〈相濡之情〉,《針線盒》。台北:號角。1982.1初版。頁11-13。
季季主編。《七十五年短篇小說選》。台北:爾雅。1987。
施叔青。《拾掇那些日子》。台北:志文,1975.11三版(1971.3初版)。
施淑。《兩岸文學論集》。台北:新地,1997.6初版一刷。
洪鎌德。《馬克思社會學說之析評》。台北:揚智,1997.11初版二刷(1997.11初版)。
──。《馬克思主義》。台北:一橋,2002.7初版一刷。
胡民祥主編。《台灣文學入門文學》。台北:前衛,1998.10初版二刷(1989.10初版)。
紀大偉,〈都市化的文學風景〉,收於楊澤主編,《狂飆八○:記錄一個集體發聲的年代》。台北:時報文化,1999.11初版一刷。頁159。
徐正光。《工人與工作態度:台灣工廠人的實證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8初版二刷(1980初版)。
許俊雄。《台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台北:南天,1997.10初版一刷。
許振江,〈期待「旋轉人生」中的卓越地位〉,收於許振江編《朝九晚五的故事》。台北:希代,1988.8初版四刷(1988.1初版)。頁6-8。
許達然。許玲英譯。〈當代台灣小說的異化〉,《新地》。1991.8。
梁秉鈞。〈感覺溫暖外的風塵──談王禎和的作品〉,《書與城市》。香港:牛津大學。2002初版。頁202-13。
陳芳明。〈第十四章:現代主義文學的擴張與深化〉,《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合文學》第二○七期(2002年1月號)。
──。〈第十五章:六○年代現代小說的藝術成就〉,《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合文學》第二○八期(2002年2月號)。
陳昌明。〈現實與藝術──論王拓的小說〉,《編織意義的網路》。台南:南市圖。2004.12初版。頁231-57。
陳建忠,〈被詛咒的文學?──戰後初期(1945-1949)台灣小說的歷史考察〉,收於陳義芝主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詳析台灣小說發展風格.建構台灣小說史觀》。台北:聯經。1998.12初版。頁53-54。
陳鼓應。《悲劇哲學家.尼采》。台北:台灣商務,1992.10三版一刷(1966.9初版)。
──編。《存在主義》。台北:台灣商務,1992.11增訂二版一刷(1967初版)。
郭誌光。〈慎防無預警式裁員的蝴蝶效應〉,《工商時報》經營知識版,2001.4.26。
黃凡.林燿德主編。《新世代小說大系.工商卷》。台北:希代,1989初版一刷。
黃智輝。《臺灣的工業發展政策與策略》,台北:東吳大學,1984.12初版。
曾妙慧,〈日治時期台灣之勞工運動與勞動權〉,發表於「二十世紀台灣民主發展學術討論會」,國史館主辦,台北: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2003.9.24-9.26。
彭小妍,〈陳映真作品中的跨國性企業──第三世界的後殖民論述〉,收於龔鵬程編,《臺灣的社會與文學》,台北:東大,1995.11。頁235-56。
彭瑞金。〈回歸寫實與本土化運動(一九七○∼一九七九)〉,《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春暉。1998.11再版二刷(1997.8初版)。頁159-208。
楊小濱。《否定的美學-法蘭克福學派的文藝理論和文化批評》。台北:麥田,1995.3初版一刷。
楊牧。〈七等生小說中的幻與真〉,《文學知識》。台北:洪範。1979.9初版。頁107-23。
楊照。〈游走在現實與傳奇的邊界上──評郭箏的《上帝的骰子》〉,《文學的原像》。台北:聯合文學。2000.1初版三刷(1995.5初版)。頁51-54。
──。〈新人類的感官世界──評邱妙津的《鬼的狂歡》〉,《文學的原像》。台北:聯合文學。2000.1初版三刷(1995.5初版)。頁118-24。
──。〈從「鄉土寫實」到「超越寫實」──八○年代的台灣小說〉,《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1998.4初版。頁179-97。
葉石濤。〈德永直與〈沒有太陽的街鎮〉〉,《沒有土地,哪有文學?》。台北:遠景。1985.6初版。頁155-60。
──。〈六○年代的台灣文學──無根與放逐〉,《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2000.10二版(1987.2初版)。頁111-36。
詹明信。張旭東編,陳清僑等譯。《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詹明信批評理論文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6初版。
齊邦媛。〈閨怨之外:以實力論台灣女作家(小說部分)〉,收於陳幸蕙編,《七十四年文學批評選:年度批評選第二集》。台北:爾雅。1986.4初版。頁167-206。
劉載福。《存在主義哲學與文學》。台中:普天,1969.3四版(1967初版)。
歐陽子編。《現代文學小說選集(一)》。台北:爾雅,1977.6初版。
──。《現代文學小說選集(二)》。台北:爾雅,1977.6初版。
履彊。〈沉鬱之外〉,收於瘂弦主編,《小說潮──聯合報第六屆小說獎作品集》。台北:聯合報社。1982.3初版。頁22-23。
應鳳凰。〈《自由中國》、《文友通訊》作家群與五十年代台灣文學史〉,《文學台灣》第二十六期。1998.4。頁236-269。
──。〈朱西甯的反共文學論述〉,《紀念朱西甯先生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合文學。2003.5。頁39-62。
龔鵬程。〈試讀王幼華〉,收於陳幸蕙編,《七十四年文學批評選:年度批評選第二集》。台北:爾雅。1986.4初版。頁251-59。
譯作部分
Angeles, A. P. 段德智、尹大貽、金常政譯。《哲學辭典》。台北:貓頭鷹,1999.1初版。
Бахтин, M. M. 白春仁、曉河譯。《小說理論》。中國河北:教育,1998.6初版一刷。
Barrett, W. 彭鏡禧譯。《非理性的人──存在哲學研究》。台北:志文,1974.9二版(1969初版)。
Brooker, P. 王志弘、李根芳譯。《文化理論詞彙》。台北:巨流,2004.4初版二刷(2003初版)。
Camus, A. 張漢良譯。《薛西弗斯的神話》。台北:志文。1977.1二版(1973初版)。
Laclau, E. & Mouffe, C. 陳墇津譯。《文化霸權和社會主義的策略》。台北:遠流。1994.6初版一刷。
Lukács, G. 杜章智等譯。《歷史與階級意識──關於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研究》。中國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5初版二刷(1992.10初版)。
Foucault, M. 林志明譯。《古典時代瘋狂史》。台北:時報,1998.7初版一刷。
Giddens, A. 簡惠美譯。《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馬克思.涂爾幹.韋伯》。台北:遠流,1999.3新版五刷(1994.5新版)。
Hassan, I. 劉象愚譯。《後現代的轉向:後現代理論與文化論文集》。台北:時報文化。1993.1初版一刷。
Heidegger, M. 王慶節.陳嘉映譯。《存在與時間》。台北:桂冠。1990.1初版一刷。
Jaspers, K. 周行之譯。《智慧之路》。台北:志文。1980.10二版(1969.2初版)。
──. 葉頌姿譯。《悲劇之超越》。台北:巨流。1980.9初版四刷(1970.12初版)。
Marcel, G. 項退結編訂。《人性尊嚴的存在背景》。台北:東大,1993.1修訂再版(1988.1修訂初版)。
Maslow, A. H. & Fromm, E. 孫大川審譯。《人的潛能和價值》。台北:結構群,1990.3初版。
Mauss, M. 汪珍宜、何翠萍譯。《禮物:舊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功能》。台北:遠流,2004(1925)。
Nietzsche, F. W. 余鴻榮譯。《歡悅的智慧》。台北:志文,1986.2二版(1982.9初版)。
──. 淦克超譯。《歷史之用途與濫用》。台北:水牛,1969.1初版。
──. 劉崎譯。《上帝之死:反基督》。台北:志文,1985.3五版(1968.1初版)
──. 劉崎譯。《瞧!這個人》。台北:志文,1972.10二版(1969初版)。
O’Connell, J. P. 彭懷真等譯。《社會學辭典》。台北:五南,1991。
Sarter, J. P. 陳宣良等譯。《存在與虛無(上)》。台北:桂冠。1994.8二版一刷(1990.1初版)。
──. 陳宣良等譯。《存在與虛無(下)》。台北:桂冠。1994.8二版一刷(1990.1初版)。
──. 張靜二譯。《沙特隨筆》。台北:志文,1980.7初版。
Schuh, I. 劉美棃譯。〈楊青矗的勞工作品〉,《民眾日報》副刊,1992.8.23。
Skinner, B. F. 白秀雄譯。《自由與尊嚴之外》。台北:巨流。1984.5初版五刷(1973.10初版)。
Smith, A. 謝宗林、李華夏譯。《國富論》。台北:先覺,2000.8初版一刷。
Thompson, E. P. 賈士蘅譯。《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台北:麥田。2001.8初版一刷。
Urick, R. V. 沙亦群譯。《疏離感》。台北:巨流,1983.2初版四刷(1974.12初版)。
Williams, R. 劉建基譯。《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彙》。台北:巨流,2003.10初版一刷。
外文部分
Anderson, P. 1976. Considerations on Western Marxism. London: New Left. Review Books.
Axelos, K. 1976. Alienation, Praxis and Techne in the Thought of Karl Marx. Trans. Bruzina, R. Austin & London: University of Texas.
Beck, U. 1992. Risk Society: Towards a New Modernity. London: Sage.
Benjamin, W. 1969. Charles Baudelaire or the Lyric Poet of High Capitalism. London: New Left Books.
──. 1973. Illuminations. London: Fontana.
──. 1978. One Way Street and Other Writings. London: Verso.
Berman, M. 1984. “The Signs in the Street: A Response to Perry Anderson”, New Left Review: 144, pp.114-23.
Blumer, M. 1984. The Chicago School of Sociology. 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Bonjean, C. & Grimes, M. 1970. “Bureaucracy and Alienation: a Dimensional Approach.” Social Forces 48: 365-73.
Cahnman, W. J. and Hedberle, R. 1971. “Introduction”, in Ferdinand Tönnies on Sociology: Pure, Applied, and Empirical.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Fischer, C. S. 1973. “On Urban Alienation and Anomi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8(June): 311-26.
──. 1976. The Urban Experience.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Inc.
Frisby, D. 1985. Fragments of Modernity: Theories of Modernity in the Work of Simmel, Kracauer and Benjamin. Cambridge: Polity.
Fromm, E. 1955. The Sane Society. New York : Rinehart Holt and Winston.
──. 1961.On Marx’s Concept of Alienation. New York: Ungar.
Gans, H. 1962. “Urbanism and Suburbanism as Ways of Life: A Reevaluation of Definitions.” In Rose, A. M. (ed.). Human Behavior and Social Processes.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pp.625-48.
──. 1968. The Levtittowners: Ways of Life and Politics in a New Suburban Community. London: Allen Lane.
Giddens, A. 1991. Modernity and Self Identity. Cambridge: Polity.
Jameson, F. 1991. Postmodernism, or, 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 N. C. : Duke University.
Jenkins, J. C. 1983.“Resource Mobilization Theory and Study of Social Movement.”Annual Review of Sociolgy, 9: 527-53.
Kierdegaard, S. Sψren Kierkegaard’s Concluding Uhscientiric Postscipt. 1941. Translated by Swenson, D. F. completed by Lowrie, W.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 Either/Or: A Fragment of Life. 1944. Vol. I, Translated by Swenson, D. F. and L. M. N. J. : Princeton University.
──. Either/Or: A Fragment of Life. 1944. Vol.Ⅱ, Translated by Lowrie, W. N. J. : Princeton University.
──. Fear and Trembling. 1941. Translated by Lowrie, W. N. J. : Princeton Univ.
──. The Journals of Sψren Kierkegaard. 1938. A selection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Alexander, D. UK: Oxford Univ.
──. The Sickness unto Death. 1941.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Lowrie, W. N. J. : Princeton Univ. p.39.
──. Stages on Life’s Way. 1940. Translated by Lowrie, W. N. J. : Princeton Univ.
Lefebrve, H. Everyday Life of the Modern World. London: Allen Lane. 1971. p.29.
Lewis, O. 1951. Life in a Mexican Village.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May, R. 1953. Man’s Search for Himself. New York: Norton, W. W. & Company, Inc.
Mészáros, I. 1978. Marx’s Theory of Alienation. London: Merlin Press.
Newby, H. 1977. The Deferential Worker: A Study of Farm Workers in East Anglia. London: Allen Lane.
Nietzsche, F. W. Thus Spake Zarathustra. 1950. Translated by Common, T. New York: The Lodern Library.
Ollman, B. 1976(1971). Alienation:Marx’s Conception of Man in Capitalist Socie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ark, R. E. The City: Suggestions for Investigation of Human Behavior in the Urban Enviornment. 1967. Janowitz, M.(ed.), 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p.45-46.
Parrinder, P. 1980. Science Fiction: Its Criticism and Teaching. London: Methuen.
Schacht, R. 1970. Alienation. With an introductory essay by W. Kaufmann. New York: Doubleday & Company, Inc. Press.
Seeman, M. 1959. “On the Meaning of Aliena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4: 783-91。
Simmel, G. 1964. “The Metropolis and Mental Life”, in K. Wolff(ed.), The Sociology of Georg Simmel. New York: Free Press.
Stein, M. 1964. The Eclipse of Community: An Interpretation of American Studies. New York: Harper & Row.
Suvin, D. 1979. Metamorphoses of Science Fiction. New Haven: Yale Univ.
Thomas, W. I. & Znaniecki, F. 1918-1920/1984. The Polish Peasant in Europe and America. Abridged and edited by Zaretsky, E. Urbana, Il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Weber, M. 1947. The Theory of Social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Welbon, G. R. The Buddhist Nirvana and It’s Western Interpreters. 1968.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White, M. and White, L. 1962. The Intellectual Versus the City. N. Y.: Mentor.
Whyte, W. H. 1957. The Organization Man. New York: Dobleday Anchor Book.
Williams, R. 1973. The Country and the City. London: Chatto & Windus.
Wirth, L. 1938. “Urbanism as a Way of Lif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44(July): 3-24.
Young, M. and Willmott, P. 1962. Family and Kinship in East London. Harmondsworth: Penguin.
學位論文
李英明,《馬克思異化論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1985.6。
侯如綺,《楊青矗小說中台灣社會的現代化過程》。台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1。
陳曉娟,《楊青矗小說中的抗爭主題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6。
梁偉成,《白領勞工的階級認同和工會參與──台北市銀行員工會運動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6。
梁雅慧,《戰後台灣勞工運動研究(1945-2000)》。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7。
黃慧鳳,《「工」在社稷──廿世紀台灣勞工文學研究》。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1。
楊慧玲,《馬克思異化異化理論之分析──政治構想的基因》。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1。
楊晴輝,《台灣光復後的勞工運動──反省與探索》。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6。
Schuh, I. 劉美棃抽譯。《台灣作家楊青矗作品研究(一九七五年以前)》。西德:特利爾大學(University Trier)碩士論文,19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