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彭秀媛
Peng Shiou Yuan
論文名稱: 台灣客家語副詞研究
A Study of Adverb in Taiwan Hakka
指導教授: 古國順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0
中文關鍵詞: 客語副詞語法功能詞族
外文關鍵詞: Hakka word family, adverb, syntactic function, word family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共蒐集331個客語副詞詞彙,並且由於副詞本身的語法意義必須在句中才能體現,因此本研究皆使用例句來說明,從語言事實提出觀點。

    我們以客語副詞的語義特徵以及語法、語用功能為標準,將副詞分為程度副詞、時間副詞、範圍副詞、描狀副詞、語氣副詞、否定副詞以及關聯副詞七個次類,並針對各次類進行再分類。研究中可以發現,副詞除了修飾動詞、形容詞,還可以修飾名詞,如程度副詞、時間副詞和範圍副詞;也可以擔任補語,如程度副詞、範圍副詞、描狀副詞,其中唯補性的範圍副詞和可補性的描狀副詞均屬於客語的特殊表現。其次,我們也將華語和客語的副詞加以比較,並認為華語、客語相同語義的副詞卻會有不同的語法表現,如華語「不」和客語「毋」、華語「就」和客語「斯」等。最後,我們以一些能產的副詞性語素為中心,檢視客語副詞的結構,用不同的研究角度加深對客語副詞的了解。


    Abstract
    In this study, we search 331adverbs in Hakka dialect. Owing to the syntactic meaning of adverbs should be expressed in sentences, we use sentences to explain and bring up some veiwpoints.
    We use semantic features, syntactic and pragmatic function as standards and divided adverbs into seven parts ,such as" degree adverb", "temporal adverb", scope adverb", "modal adverb", " emotional adverb", "negative adverb", and "correlative adverb". We also classifty each kind of adverbs into more small categories. According to our research, adverbs can modify verb, adjective, and noun, such as degree adverb, temporal adverb, and scope adverb. Adverbs also can serve as complement, such as degree adverb, scope adverb, and mode adverb. Among that ,only- complement and complementary scope adverbs are particular present from Mandarin. Secondly, we compare adverbs in Hakka and Mandarin and think that similar adverbs have different syntactic represention. For example, in Mandrain "不"and"就" are different from"毋"and "斯" in Hakka. Finally, based on some adverbial morpheme which has word-forming ability, we survey the formation of Hakka adverbs, and deppen comprehension of Hakka advers in various aspects.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1.1研究動機研究目的 1 1.2研究範圍 2 1.3研究架構 3 1. 4 研究方法 3 1.4.1 文獻研究法 3 1.4.2 田野調查法 4 1.4.3 比較研究法 5 1. 5 台灣客家話的音韻系統簡介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2.1詞類研究 10 2.2華語副詞研究 12 2.2.1 九○年代以前 12 2.2.2 九○年代至今 14 2.3 客語副詞研究 18 2. 4 小結 22 第三章 客語副詞的性質與類別 24 3.1客語副詞的定義 24 3.2客語副詞的範圍 27 3.2.1 副詞與形容詞 28 3.2.1.1快1、快2和遽、遽遽 28 3.2.1.2好1、好2 30 3.2.2 副詞與時間名詞 30 3.2.3 副詞與連接詞 31 3.3客語副詞的內部分類 32 3.3.1 次類一:描狀副詞 33 3.3.2 次類二:否定副詞 34 3.3.3 次類三:時間副詞 34 3.3.4 次類四:關聯副詞 36 3.4 小結 36 第四章 客語副詞的功能與體系(上)37 4.1程度副詞 37 4.1.1 程度副詞+名詞 38 4.1.2 程度副詞的補語功能 40 4.2時間副詞 43 4.2.1 時間副詞的功能和分類 43 4.2.2 時間副詞與體標記 45 4.3範圍副詞 53 第五章 客語副詞的功能與體系(下) 3 5.1描狀副詞 63 5.2語氣副詞 68 5.2.1 語氣副詞的名稱和特點 68 5.2.2 語氣副詞小類的劃分以及遇到的問題 69 5.3否定副詞 74 5.3.1 客語否定副詞的語法特點 74 5.3.2 否定副詞與其他副詞的連用情形 75 5.3.2.1 程度副詞 75 5.3.2.2時間副詞 77 5.3.2.3範圍副詞 79 5.3.2.4描狀副詞 81 5.3.2.5語氣副詞 82 5.3.3客語否定副詞的語用功能 82 5.4 關聯副詞 84 5.5 小結 89 第六章 客語副詞的結構 91 6.1客語詞族副詞 91 6.2客語非詞族副詞 94 6.3小結 97 第七章 結論 99 7.1研究發現 99 7.2研究感想 100 7.3研究展望 101 參考文獻 102 附錄 107 表目錄 表(一)發音人基本資料 5 表(二)客語聲母表 6 表(三)開尾韻母表 7 表(四)鼻音韻母表 8 表(五)塞音韻母表 8 表(六)四縣、海陸客語聲調表 9 表(七)客語副詞次類比較表 19 表(八)華語副詞的定義 25 表(九)各詞類語法特點 27 表(十)快1、快2 29 表(十一)副詞次類比較表 32 表(十二)客語時間副詞與頻率副詞的比較 35 表(十三)《四縣客語虛詞的功能結構》的時間副詞和頻率副詞比較 35 表(十四)《四縣客語虛詞的功能結構》的「正經」、「花撩」 41 表(十五)「識」與體標記的共現 46 表(十六)「堵」、「堵堵」、「正」與體標記的共現 47 表(十七)「本來」、「早斯」與體標記的共現 47 表(十八)「緊」、「還係」與體標記的共現 48 表(十九)「一直」、「還是」與體標記的共現 48 表(二十)「漸漸」、「慢慢仔」與體標記的共現 49 表(二十一)「見」、「常透」、「透常」、「成時」、「有時」與體標記的共現 49 表(二十二)「當」與體標記的共現 50 表(二十三)「馬上」、「黏邊」、「隨」、「斯」、「遽遽」與體標記的共現 50 表(二十四)時間副詞小類與體標記的共現 51 表(二十五)張亞軍範圍副詞的句法功能及語用功能 53 表(二十六)客語範圍副詞分析表 61 表(二十七)「正」、「斯」、「就」語法意義及功能的比較 89 圖目錄 圖(一)季薇副詞內部功能分類 16 圖(二)季薇副詞內部意義分類 16 圖(三)張亞軍副詞內部分類 18 圖(四)客語時間副詞分類系統 44 圖(五)客語範圍副詞內部分類系統 55

    參考文獻

    一、書籍(作者依姓氏筆劃排列)

    王力(2000)。王力古漢語字典(三刷)。北京:中華書局。
    ------(2002)。中國現代語法。香港:中華書局。
    王軍(2005)。漢語詞義系統研究。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古國順(2005)。台灣客語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朱德熙(1982)。語法講義。北京:商務印書館。
    伍謙光(1991)。語義學導論(二版二刷)。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刑福義(2003)。詞類辨難。北京:商務印書館。
    宋紹年(2004)。馬氏文通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何耿鏞(1993)。客家方言語法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呂叔湘(2002)。通過對比研究語法。漢語語法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7)。漢語語法分析問題。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2)。中國文法要略(再版)。台北:文史哲。
    ---------(2004)。現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十三刷)。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如龍(2003)。漢語方言的比較研究(二刷)。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泉(2001)。漢語語法考察與分析。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汪如東(2004)。漢語方言修辭學。上海:學林出版社。
    金立鑫(2000)。語法的多視角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劭敬敏(1990)。漢語語法學史稿。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侯學超(1998)。現代和語虛詞詞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林立芳(1997)。梅縣方言語法論稿。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
    馬真(2004)。現代漢語虛詞研究方法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馬建忠(1954)。馬氏文通校注。台北:世界出版社。
    郭銳(2004)。現代漢語詞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陸儉明、馬真(1985)。現代漢語虛詞散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陸儉明(2003)。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張斌、范開泰(2002)。現代漢語虛詞研究綜述。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
    張斌、張誼生(2002)。現代漢語虛詞(第二版)。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張誼生(2000)。現代漢語副詞。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4)。現代漢語副詞探索。上海:學林出版社。
    張亞軍(2002a)。副詞與限定描狀功能。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
    項夢冰(1997)。連城客家話語法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
    黃柏榮(2001)。漢語方言語法調查手冊。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
    黃景湖(1987)。漢語方言學。福建:廈門大學。
    詹伯慧(2004)。漢語方言及方言調查(第二版第二刷)。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楊榮祥(2005)。近代漢語副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葉蜚聲、徐通鏘(2001)。語言學綱要(五刷)。台北:書林出版社。
    趙元任(1984)。中國話的文法。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鄧英樹(2002)。現代漢語語法論。成都:巴蜀書社出版。
    劉月華(2001)。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北京:商務印書館。
    劉順(2004)。現代漢語名詞的多視角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
    劉丹青(2001)。試談漢語方言語法調查框架的現代化。漢語語法研究和探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黎錦熙(1947)。新注國語文法(十二版)。上海:商務印書館。
    潘文國、葉步清、韓洋(2004)。漢語的構詞法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盧英順(2005)。形態和和語語法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
    賴先剛(2005)。語言研究論稿。上海:學林出版社。
    鍾榮富(2001)。福爾摩沙的烙印—台灣客家話導論(下)。北市文建會出版。
    羅肇錦(1988)。客語語法(再版)。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羅肇錦(1995)。四縣客語虛詞的功能結構。第一屆台灣語言國際研討會論文選
    集。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羅美珍、林立芳、饒長溶(2004)。客家話通用詞典。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賴先剛(2005)。語言研究論稿。上海:學林出版社。
    蘭賓漢(2004)。漢語語法分析的理論與實踐(二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
    社。
    龔萬灶(2003)。客語實用手冊。苗栗:作者。

    二、碩博士論文

    全丹丹(2005)。程度副詞與否定副詞連用的多角度研究。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季 薇(2001)。現代漢語副詞問題研究。天津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
    金蘭娜(1978)。現代漢語詞類問題探討。台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姜自霞(2005)。基於義項的語素構詞研究-以構詞力強的名詞性語素為對象。
    北京語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郝雷宏(2003)。現代漢語否定副詞研究。首都師範大學語言文學碩士論文。
    崔誠恩(2002)。現代漢語情態副詞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所博士論文。
    郭新雨(2003)。現代漢語語氣副詞研究。天津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
    張雁雯(1998)。台灣四縣客家話構詞研究。台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張 磊(2000)。時間副詞的研究。首都師範大學語言文學碩士論文。
    陳立芬(2003)。現代漢語副詞「才」與「就」的教學語法。台灣師範大學華文
    所碩士論文。
    鄭麗(2003)。詞類活用的多視角研究。福建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三、期刊
    于全友(1995)。語言研究的個性與共性與文化語言學的價值取向。語文研究,3,
    43-46。
    史錫堯(1994)。在句子中研究詞的組合功能。漢語學習,3,11-14。
    ---------(1995)。”不”否定的對象和”不”的位置。漢語學習,1,7-10。
    江傲霜,劉亞麗(2003)。典型理論研究綜述。紅河學院學報,1(2),25-28。
    任芝鍈(2003)。「程度副詞+名詞」結構的語義分析。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4,,51-58。
    汪國勝(2005)。新時期以來的漢語方言語法研究。華中師範大學學報,39(3)。
    宋衛華(1994)。漢語副詞的虛實歸屬。青海師範大學學報,2,96-99。
    李泉(2002)。從分布上看副詞的再分類。語言研究,2,16-28。
    李如龍(1999)。方言學必須加強應用研究。語文建設,5,39-41。
    ---------(2000)。論漢語方言比較研究(下)。語文研究,3,11-16。
    ---------(2000)。論漢語方言比較研究(上)。語文研究,2,1-7。
    李杰(2005)。試論現代漢語語氣副詞狀語的信息功能。新疆大學學報,33(2),
    137-141。
    李學軍(2005)。試論「程度副詞+名詞」結構中的名詞語義特徵。安陽工學院
    學報,1,121-123。
    李興亞(1986)。語氣詞「啊、呢、吧」在句中的位置。河南大學學報,1986,2。
    林一心(2001)。詞族現象探微。福州師專學報,4,81-84。
    段亞輝(1995)。語氣副詞的分布及語用功能。漢語學習,4,18-21。
    范曉(2005)。關於漢語詞類的研究—紀念漢語詞類問題大討論。漢語學習,6,2-12。
    袁毓林(1995)。詞類範疇的家族相似性。中國社會科學,1,154-170。
    --------(2000)。一個漢語詞類的準公理系統。語言研究,4,1-15。
    崔應賢、邵金遠(1997)。關於詞類劃分的標準問題。河南師範大學學報,24(5),72-76。
    孫新、馬嘉棟(1997)。副詞新論。松遼學刊,1,88-92。
    馬慶株(2000)。結合語義表達的語法研究。漢語學習,2,1-7。
    馬真(2001)。表加強否定語氣的副詞’並’和”又”。世界漢語教學,3,12-18。
    張克溪(1995)。漢英詞類劃分標準的語法比較。青海師範大學學報,2,14-19。
    ---------(1996)。英漢詞類形態對比。青海師範大學學報,1,108-110。
    張誼生(1995)。狀詞與副詞的區別。漢語學習,1,11-15。
    --------(1996)。現代漢語副詞「才」的句式與搭配。漢語學習,3,10-15。
    --------(1999)。現代漢語副詞「才」的共時比較。上海師範大學學報,28,45-50。
    --------(1999)。近代漢語預設否定副詞探微。古漢語研究,1,27-35。
    ----------(2000)。現代漢語副詞的性質、範圍與分類。語言研究,51-63。
    張旭、季薇(2002)。副詞研究平議。天津師範大學學報,6,57-61。
    張亞軍(2002b)。時間副詞「正」、「正在」、「在」及其虛化過程考察。上海師範大學學報,31(1),46-55。
    陳一(1989)。試論專職的動詞前加詞。中國語文,1。
    陸丙甫(1992)。從「跳舞」、「必然」的詞性到「忽然」、「突然」的區別。語言
    研究,1。
    陸儉明、郭銳(1998)。漢語語法所面臨的挑戰。世界漢語教學,4,3-21。
    陸儉明(1999)。新中國語言學50年。當代語言學,1(4),1-3。
    黃谷(2001)。論否定副詞”不”的單獨使用。四川師範學院學報,4,50-54。
    彭鋼(2003)。副詞雜談。自貢師範高等專科學校,17(3),18-21。
    鄒智勇(2000)。典型理論及其語言學意義。外語與外語教學,6,12-15。
    楊榮祥(1999)。現代漢語副詞次類及其特徵描寫。湛江師範學院學報,20(1),78-86。
    ---------(1999)。近代漢語否定副詞及相關語法現象略論。語言研究,1,20-28。
    楊永林(2000)。試析現代漢語中「程度性副詞+非程度性形容詞化名詞短語」結構。現代外語,2。
    趙學清、曹麗芳(1997)。虛詞研究是漢語語法研究的一大特色。青島海洋大學學報,2。
    劉順(2004)。認知視點下的現代漢語名詞研究。南京林業大學學報,4(3),20-28。
    劉順、吳雲(2002)。語體的語法學功能透視。修飾學習,1,23-24。
    齊沪揚(2002)。情態語氣範疇中語氣詞的功能分析。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3,141-152。
    蔣國輝(1994)。漢語否定結構說略。求是學刊,1,88-93。
    賴先剛(1996)。現代漢語副詞的語用義初探。東山師專學報,2,32-38。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