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博翔
Chang, Po-Hsiang.
論文名稱: 後設認知教學策略對國小學童排球學習的影響
The Influence of Cognitive Teaching Strategies on Volleyball Learning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指導教授: 劉先翔
Liu, Xian-Xiang.
口試委員: none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運動科學系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56
中文關鍵詞: 教學策略自我監控技能學習
外文關鍵詞: teaching strategies, Self- Monitoring, Motor-Skill learning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後設認知教學策略對國小學童排球學習的影響。以新竹某國小六年級兩班44位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一班為後設認知教學組(n=22),以後設認知教學策略進行授課;另一班為控制組(n=22),以一般教學策略進行授課,進行四週八堂課實驗教學介入。所得資料以相依樣本t檢定,考驗認知能力及動作技能學習前、後測成績差異,再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考驗兩組認知能力及動作技能學習後測成績差異情形,顯著水準為α<.05。結果顯示後設認知教學組及控制組在認知能力與動作技能學習皆達顯著差異,且後設認知教學組的認知能力及動作技能學習為佳。本研究發現後設認知教學策略可有效幫助認知能力及動作技能學習,可應用在體育教學上,提升學習成效。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metacognitive teaching strategies on the volleyball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Forty four sixth-grade students from two different classes in Hsinchu city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One is meta-cognitive teaching group (n = 22), using meta-cognitive teaching strategies to teach students. Another group is the control group (n = 22), using traditional teaching strategies to teach students. And it took four weeks, eight classes, for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Dependent t test was used in data analysis to test the differences of the pretest and protest in the cognitive ability and Motor-skill learning. Then, ONEWAY ANOCVA was used to test the differences of the protest between two groups in the cognitive ability and Motor-Skill learning. The significant level set at α < .05.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metacognitive teaching and traditional teaching groups in cognition ability and Motor-Skill learning. The cognitive and Motor-Skill learning of the metacognitive teaching group was better. The finding of the study was that metacognitive teaching strategie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cognitive and Motor-Skill learning. Furthermore, it can be used on physical education to enhanc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謝誌…………………………………..…………….……………………………I 中文摘要……………………………………………………..………………………IV 英文摘要……………………………………………………………………………III 目次………………………………………………………….…………...…………IV 表次…………………………………………………………………………..……V 圖次…………………………………………………………. .……….……VI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問題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研究問題……………………………………………………………4 第四節 研究假設……………………………………………………………4 第五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解釋………………………………………………4 第六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5 第貳章 文獻探討……………………………………………………………6 第一節 後設認知.…...……….…………………………………………6 第二節 後設認知對學習的相關研究…...……………………………………13 第三節 排球低手傳球 .…...…….……………………………………………15 第四節 本章小結 .…...…….…………………………………………………17 第參章 研究方法……………………………………………………………18 第一節 研究對象.…...……….…………………………………………18 第二節 研究架構.…...……….…………………………………………18 第三節 研究工具.…...……….…………………………………………19 第四節 研究流程.…...……….…………………………………………22 第五節 資料收集與分析.…...……….…………………………………………24 第肆章 結果…………………………………………………………………25 第一節 教學介入後對認知能力的影響.…...……….………………………25 第二節 教學介入後對動作技能學習的影響.…...……….…………………28 第伍章 討論與結論…………………………………………………………31 第一節 討論.….……….………………………………………………………31 第二節 結論……….….……….………………………………………………35 第三節 建議……………………………………………………………………35 參考文獻………………………………………………………………………36 附錄……………………………………………………………………………41 附錄一 體育課程-排球單元教學通知書…………………………………42 附錄二 自我監控記錄表……………………………………………………43 附錄三 教學教案…………………………………………………………47 附錄四 認知測驗卷…………………………………………………………55

    方黃裕(1997)。不同距離或方向對排球對牆移位低手傳球能力的影響。體育學報,22,165-176。
    王敏憲、呂莉婷(2012)。排球比賽六項技術表現對勝負影響之研究-以男子甲級企業聯賽七年為例。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1(3),184-190。
    中華民國排球協會(2016)。認識排球。資料引自http://www.ctvba.org.tw/NewPage/toknow/volley_history.php。
    安琪(2000)。論「自由人」在排球比賽中的運用。中國體育科技,36(3),24-25。
    江美娟、周臺杰(2003)。後設認知策略教學對國小數學學習障礙學生解題成效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8,107-151。
    吳忠政、許壬榮(2004)。排球接發球訓練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18(2),1-8。
    吳青蓉、張景媛(2003)。國中生英語學習歷程模式之驗證。教育心理學報,35(2),121-140。
    李茂能、楊德清(2015)。工作記憶力、後設認知能力對於國小高年級一般兒童與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之數常識發展的徑路結構分析。科學教育學刊,23(3),265-291。
    周建智、黃美瑤(2010)。健康體適能教學方案在高中體育課的應用:問題導向學習理論觀點。體育學報,43(2),149-170。
    周建智、黃美瑤、王育文、李朝信(2010)。運用小組遊戲競賽法在國小體育課之應用-問題解覺歷程觀點。台灣運動教育學報,4(2),1-16。
    林竹茂(1981)。排球入門。 台北市:國家出版社。
    林志忠(1999)。後設認知策略對資優兒童科學解題能力影響之研究。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44(2),61-81。
    林建平(2009)。學習輔導-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林清香(2004)。不同表現獲知對排球低手發球學習之影響。文化體育學刊,2,63-72。
    林貴福(1993)。國小體育實務。台北市:心理。
    邱上真(1989)。後設認知研究在輕度張礙者教學上的應用,特殊教育季刊,30,12-16。
    曾德裕、韓大衛(2009)。傳統式教學法對國小學童排球低手擊球學習效果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體育學術研討會。86-92。
    邱奕銓、楊明通(2007)。傳統式與理解式教學法運用於高職籃球學習效果比較之研究。臺灣運動教育學報,2(1),36-59。
    邱守榕(1992)。關於數學學習研究。科學發展月刊,20(5),571-584。
    邱保斯、邱榮貞、郭政茂(2014)。淺談排球選手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發展。屏東教大體育,17,305-313。
    張文英(2002)。學障學生的後設認知歷程與有效學習策略。特殊教育文集,4,287-309。
    張昇鵬(2004)。資賦優異學生與普通學生後設認知能力與批判思考能力之比較研究。特殊教育學報,20,57-102。
    張春秀(2004)。Mosston教學光譜-互惠式教學策略。國教世紀,213,15-20。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恩崇(2006)。臺灣師大女子甲組排球隊攔網技術訓練與績效評定。大專體育,82,35-40。
    張恩崇(2011)。以灰色關聯分析探討排球比賽得分因素與成績之關聯性。體育學報,44(2),275-289。
    張景媛(1990)。回饋方式目標設定與後設認知對國小學生數學作業表現及測試焦慮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23,189-206。
    張新仁(2005)。國科會教育學門-學習策略主題研究成果之綜合分析。「94 年度國科會教育學門課程與教學領域專題計畫成果發表會」會議手冊,台南市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系。
    張瑀嵐、陳五洲(2011)。從摩斯登互惠式與自測式談後設認知於動作學習之應用。中華體育季刊,25(2),372-373。
    陳志成、柯彥惠(2009)。國際排球資訊系統之比賽統計表格的介紹。大專體育,105,95-101。
    莊文典、陳膺成、劉安球(2004)。排球運動基礎防守技術解析。高應科大體育,3,56-66。
    郭秀緞(2003)。後設認知的理論與其在教學上的應用。教育研究,11,149-158。
    郭秀緞(2005)。以認知負荷理論探討數學問題設計與後設認知策略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生數學解題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郭秀燕(2008)。傳統教學法與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在羽球教學效果之研究。興大體育學刊,9,129-138。
    陳仲殊、陳五洲(2015)。後設認知在動作學習上的應用。大專體育,134,63-73。
    陳李綢(1992)。國小男女生後設認知能力與數學作業表現的關係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5,97-109。
    陳偉瑀、王俊明(2007)。自我調整學習之目標設定與自我監控對大學生運動技能學習表現的影響。臺灣運動心理學報,10,57-86。
    陳儷勻(1999)。排球運動中發球、攔網、扣球相互關係之探討。大專體育,45,79-86。
    游江波(2004)。普通高校公共體育選項課教材-排球。台北市:諾亞森林。
    湯慧娟、藤原徹(2009)。排球高低手傳球技能在教學之應用。中華體育季刊,23(3),117-123。
    黃淑玲、張簡坤明(2008)。合作學習與傳統學習對排球動作技能學習成效之影響 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期刊,3(1),153-168。
    楊聯琦(2004)。排球低手接球之教學-以初學者為對象。學校體育,14(1),70-74。
    溫卓謀(1997)。後設認知能力與開放性技能表現關係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11(1),105-111。
    葉建成(2006)。國小六年級學生數學科主動學習使用認知策略與後設認知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柏霖、劉佩雲(2015)。大學生後設認知策略、網路學習行為與心理學學習成效之關係。南台人文社會學報,14,35-70。
    劉錫麒(1998)。統合認知與數學問題解決教學,台灣區市立師範學院七十六學年度教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9-46。
    蔡孟芬(2008)後設認知策略教學對六年級學童後設認知能力及解題表現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鄭守堯(2013)。後設認知策略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數學學習成效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縣。
    鄭昭明(1993)。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桂冠圖書公司。
    鍾聖校(1990),認知心理學。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蘇宜方、林清山(1992)。後設認知訓練課程對國小低閱讀能力薛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與後設認知能力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25,245-267。
    Baker, L., & Brown, A. L. (1984). Metacognitive skills and reading. Handbook of Reading Research, 1, 353-394.
    Brooks, J. G., & Brooks, M. G. (1999). In search of understanding: The case for constructivist classrooms. ASCD.
    Coutinho, S. (2008). Self-efficacy,metacognition,and performance.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10, 165-172.
    Flavell, J. H. (1979). Metacognition and cognitive monitoring: A new area of cognitive–developmental inquiry. American psychologist, 34 , 906-911.
    Flavell, J. H. & Wellman. HM (1977). Metamemory. Perspectiv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memory and cognition, 3-34.
    Flavell, J. H. (1981). Cognition monitoring. In W. P. Dickson(Ed), Children`s oral communcation skills. (pp.35-60). New York: Acadmic Press.
    Fitts, P. M., & Posner, M. I. (1967). Human performance.Belmont, CA: Brook-Cole.
    Montague, M. (1992). The effects of cognitive and metacognitive strategy instruction on the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5, 230-248.
    Schmidt, R. A., & Lee, T. D. (1999). Motor control and learning: A behavioral emphasis (3rd ed.).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Veenman, M. V. (2011). Alternative assessment of strategy use with self-report instruments: a discussion. Metacognition and Learning, 6, 205-211.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