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從國中生家長與家教老師之間的教育分工切入,探討學校、家庭與市場三個社會機制之間如何劃界,並再生產社會關係。
本研究發現,近年來,教育責任大幅度地由國家往家庭轉移,臺灣母親承擔更重的教育母職,她們透過外包教育工作的方式,協商臺灣社會對母職的過度要求,並且購買中產階級式的代間階級流動想像:包括買賣(中產階級母親在家庭內進行的無酬)互補教育工作,以維護(中產階級式)諄諄善誘的慈母形象;買賣大學生家教老師具有的「好學生」、「白領工作者」的模範形象,展現出對子女透過學校體系晉身中產階級的期待。而新時代的互補教育要求,有利於高經濟收入、高教育程度、高度性別分工的都市新中產核心家庭。
家教老師與家長的僱傭關係跨越多重界線,買賣教學工作、情緒勞動以及生活教育。家教老師與家長會進行關係工作,確保社會界線與象徵界線間的一致性:包括掩蓋家教工作的經濟性質,強調其教育的神聖性;或者區隔師生關係與朋友關係,避免師生相處中建立的親密性威脅教學關係與僱傭關係。這些關係工作重新確立家庭、市場以及教育場與間的範疇界線,同時,家教老師與家長也在差別定價以及討價還價間,賦予家教費豐富的社會意義。
本研究指出,實作層次的教育劃界,將再製學校教育、勞動市場與家庭三個階層性社會再生產機制間的結構性連結。許多家教老師在非正式師生角色扮演中,傳遞學校體制內功績主義的神話,並誘導學童向學,以說服學童相信(表現宰制階級利益的)學校是公平的,肯認「學校作為再生產機制」的合法性。從學生到家教老師的養成過程,點出每個「被社會化者」都可能化身為霸權行動者,也因此,每個人都應成為改革者。
Althusser,L. (19??) 《造反的哲學人:路易˙阿杜塞》,不具出版年地。
Apple, Michael W.(2002)《意識型態與課程》(王麗雲譯)。臺北:桂冠。
---(2008)《教育與權力》(曲囡囡、劉明堂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Aries, P. and Duby,G. eds(2008)《私人生活史:現代社會中的身分之謎V》(宋薇薇、劉琳譯)。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
Bernstein, B. (2007)《階級、符碼與控制第三卷:教育傳遞理論之建構》(王瑞賢譯)。臺北:聯經。
Bernstein, B.(2006)《教育論述之結構化》(王瑞賢譯)。臺北:巨流。
Bourdieu, P. (1992) The Logic of Practice. UK: Polity Press.
Bourdieu, P. and Passeron, J. C.(2002)繼承人(邢克超譯),北京:商務。
Bourdieu, P. and Wacquant, L. D.(2004)《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李猛、李康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Bourdieu P.(1997)《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布爾迪厄訪談錄》(包亞明譯)。上海:上海人民。
Bowles,S. and Gintis, H.(1989)《資本主義美國的學校教育》(李錦旭譯)。臺北:桂冠。
Carbtree, B.and Miller, W. L.(2003)《質性方法與研究》(黃惠雯等譯)臺北:韋伯出版社。
Collins, R.(1998)《文憑社會——教育與階層化的歷史社會學》(劉慧珍、吳志功、朱旭東譯)臺北:桂冠。
Connell, R. W. (1987) Gender and Power: Society, the Person, and Sexual Politics. Stand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DeVault, M. L. (1996) Talking Back to Sociology::Distinctive Contributions of Feminist Methodology.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2: 29-50
Ferre, MM. (1990)Beyond Separate Sphere: Feminism and Family Research.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2:866-884.
Giddens, A.(1992)《親密關係的轉變:現代社會的性、愛、慾》(周素鳳譯)。臺北:巨流。
Goode,William J.(1982)The Family. New Jersey:Prentice-Hall.
Griffith, A. and Smith, D.(2008)《母職任務與學校教育的拔河》(呂明蓁等譯)。臺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arris, K.(1994)《教師與階級:馬克思主義分析》(唐宗清譯)。臺北:桂冠。
Harvey, David(2010)《新自由主義簡史》(王欽譯)。上海:上海譯文。
Hays(1998)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Motherhood. US:Yale University Press.
Hochschild, A.(1983)The Managed Heart.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s Press.
---(1990[1989])The Second Shift. New York: Avon Books.
---(2003)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Intimacy Life:notes from home and work. London: Um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Illich, I.(1994)《非學校化社會》(吳康寧譯)。臺北:桂冠。
Jamieson, L.(2002)《親密關係:現代社會的私人關係》(蔡明璋譯)。臺北:群學。
Lamont, M. & V. Molinar(2002)”The Study of Boundarie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8: 167-95.
Lareau, A.(2003)Unequal Childhoods: Class, Race and Family Life.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eslie, S.(2003)Genders in Production: Making Workers in Mexico’s Global Factorie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ayer, A.(2008)《階級的道德意義》(陳妙芬、萬毓澤譯)。臺北:巨流。
Scott, J. (1988)”Gender: a Useful Category of Historical Analysis.” Gender and the Politics of History. NY: Columbia University.
Smith, D.(1987)The Everyday World as Problematic: A Feminist Sociology. Boston: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West, C. & D. H. Zimmerman(2002) “Doing Gender.” Pp.3-24 in Doing Gender, Doing Difference: Inequality, Power,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New York: Routledge.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87)
West, C. & S. Fensternmaker(2002) “Doing Difference.” Pp.55-80 in Doing Gender, Doing Difference: Inequality, Power,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New York: Routledge.
Williams, R.(2003)《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彙》(劉建基譯)。臺北:巨流。
Willis, P.(1977)Learning To Labor. NY: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Zelizer, V. A. (1994[1985])Pricing the Priceless Child: the changing social value of childre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5)The Purchase of Intimac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Zerubavel, Eviatar(1991)The Fine Line: Making Distinctions in Everyday Lif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丁時達(2005)《臺北市升大學文理補習班變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王舒云(1999)《現代奶爸難為乎?雙生涯家庭中父職角色之初探》。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系碩士論文
王順平(主持)(2009)《高等教育政策回顧與展望硏究報告》。臺北市:國家教育硏究院籌備處。
王震武、林文瑛(1994)〈升學制度與升學症候群〉。《臺灣的教育改革》(頁502-539)。臺北:前衛。
台灣教育社會學學會(編)(2005)《教育社會學》。臺北市:巨流。
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2004)學生的課後輔導、補習與家教情況調查。
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電子報第十五期。
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2004)父母對子女與學生對自己升學期待的比較。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電子報第十九期。
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2005)中學生和父母間的親子溝通情況。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電子報第二十四期。
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2006) 書讀不好誰的錯─家長有話要說!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電子報第五十六期。
伊慶春、章英華(2008)〈父系家庭的持續與變遷——臺灣的家庭社會學研究1960-2000〉《群學爭鳴:臺灣社會學發展史,1945-2005》(頁23-73)。臺北:群學。
羊憶蓉、吳惠林(1996)《分流教育與經濟發展:政策分析與實際效果》。臺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李芳如(2001)《新好男人--雙生涯家庭男性家務分擔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明修(2009)〈從人本主義到新自由主義:臺灣教育改革運動的政策回應〉。在國立中山大學社會所「社會運動的年代」學術研討會,高雄。
何明修(2010)〈教改運動的驚奇冒險〉吳介民、范雲、顧爾德(主編),《秩序繽紛的年代:走向下一輪民主盛世》(頁156-172)。臺北:左岸。
吳清山(2008)《解讀臺灣教育改革》。臺北市:心理。
李園會(2005)《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臺北:國立編譯館。
吳耀明(2004)〈從再製理論看學校教育的特色〉,屏東師範學報21: 217-242。
易言嬡(2004)《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家有青少年子女的父母親職經驗之性別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忠正(1994)〈臺灣技職教育發展之問題與檢討〉。《臺灣的教育改革》(頁314-345)。臺北:前衛。
林津如(2010)〈追尋與徘徊:百年臺灣家庭與親密關係之變遷〉,黃金麟、汪宏倫、黃崇憲(編),《帝國邊緣》(頁283-312)。臺北:群學。
林昱貞(2001)《性別平等教育的實踐:兩位國中女教師的性別意識與實踐經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昱貞(2002)〈批判教育學在臺灣:發展與困境〉。教育研究集刊48(4):1-25。
周新富(2008)〈社會階級對子女學業成就的影響:以家庭資源為分析架構〉。《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8(1):1-43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
唐先梅(1996)〈什麼是家務工作?—家務工作本質之初探〉。《空大生活科學學報》2:209-236。
徐南號(1993)《臺灣教育史》。臺北:師大書苑。
教改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臺北:教改會。
張建成(2004)《批判的教育社會學研究》。臺北:學富。
陳柏璋(1988)〈另一場意識型態的戰爭—國中教育的迷思〉。《意識型態與教育》(頁231-240)。臺北:師大書苑。
張盈昆(2002)〈教師作為轉化型知識份子的教育實踐〉。教育與社會研究,創刊號,25-28。
陳嘉良(2008)《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實施後家長對補習教育之態度調查研究:以屏東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高階公共政策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莊韻親(2009)《當個怎樣的母親?戰後臺灣法律中的母職建構》。國立臺灣大學法律系碩士論文。
張苙雲(2001)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第一波(2001)學生資料【公共使用版電子檔】、第一波(2001)家長資料【公共使用版電子檔】。中央研究院調查研究專題中心【管理、釋出擔位】
張苙雲(2003)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第二波(2003)家長資料【公共使用版電子檔】。中央研究院調查研究專題中心【管理、釋出擔位】
張苙雲(2007)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第四波(2007)學生資料【公共使用版電子檔】、第四波(2007)家長資料【公共使用版電子檔】。中央研究院調查研究專題中心【管理、釋出單位】
張鐸嚴(2005)《臺灣教育發展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黃光國(2003)《教改錯在哪裡:我的陽謀》。臺北:印刻。
彭秉權(2006)〈教改與社區教育產業化芻議:批判教育學的觀點〉,國教學報,18:3-28。
彭換勝(2008)〈臺灣政治解嚴以來國民教育的變革〉。《解嚴以來臺灣教育改革的省思》(頁31-74),臺北:學富。
黃春木(2007)《臺灣社會升學主義的發展與解決對策(1945-2007)》,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黃庭康(2002)〈葛蘭西:國家權力與文化霸權〉,蘇峰山(編)《意識、權力與教育:教育社會學理論論文集》(頁1-34)。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黃新憲(主編)(2010)臺灣教育的歷史轉型,上海:上海人民。
經典雜誌(編著)(2006)《臺灣教育400 年》。臺北:經典雜誌。
葉連鵬(2003)〈斷裂?!再生:日治時期澎湖古典文學發展析論〉。《文化研究月報》25。
蔡文輝(2003)《婚姻與家庭:家庭社會學》。臺北:五南。
劉正(2006)〈補習在臺灣的變遷、效能與階層化〉,《教育研究集刊》52:1-31。
劉依依(2007)《從《嬰兒與母親》雜誌看父職角色的再現》。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鄭斐云(2008)《父職參與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學業成就、同儕互動影響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
蔡瑞明(2010)〈國家化的教育與現代性〉。黃金麟、汪宏倫、黃崇憲(編),《帝國邊緣》(頁171-197)。臺北:群學。
薛曉華(1996)《臺灣民間教育改革運動——「國家與社會」的分析》。臺北:前衛。
藍佩嘉(2004)〈女人何苦為難女人?僱用家務移工的三角關係〉,《臺灣社會學》8:43-97。
藍佩嘉(2008)《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臺灣新富家庭》。臺北:行人。
瞿海源(1994)〈論評臺灣教育問題〉。《臺灣的教育改革》(頁540-566)。臺159北:前衛。
關秉寅(2006)〈拿出教改證據來吧!〉http://forums.chinatimes.com/tech/techforum/060409a.htm (2011/08/10)
蘇峰山(2003)〈教育市場化論述分析:教育鬆綁的雙重詮釋〉,齊力、蘇峰山(編),《市場、國家與教育:教育社會學的分析》(頁1-26)。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