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彭正翔 Peng, Jheng Shiang |
---|---|
論文名稱: |
苗栗書寫與族群敘事:夢花報導文學獎作品研究 The writing on Miaoli and ethnic groups narrating: the research of Monhwuai Literature Prize reportage work |
指導教授: |
柳書琴
Liu, Shu Chin |
口試委員: |
王幼華
Wang, You Hua 陳芷凡 Chen, Chih Fa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Graduated Program of Taiwan Studies for in-service Teachers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05 |
中文關鍵詞: | 夢花文學獎 、報導文學 、族群性 、地方性 、批判性 |
外文關鍵詞: | Monhuai Literature Prize, Reportage, Ethnic, Localization, Critical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苗栗縣政府所主辦的夢花文學獎為研究對象,針對報導文學組歷年來的得獎作品分析。首先,筆者注意到解嚴後本土意識逐漸浮現,再加上精省後各縣市政府有更大的彈性推行文化政策。各縣市文學獎始於1990年代,夢花文學獎則發軔於1998年,第一屆夢花文學獎由「雷社藝文協會」主辦,後來則由苗栗縣政府接手。「雷社藝文協會」是由苗栗縣在地的知識份子所發起的文藝性社團,對苗栗縣的文藝有所貢獻。
筆者在第一章先整理相關的先行研究,發現研究縣市文學獎多從地方書寫探討,另一方面則探究文學獎內部的權力運作機制。第二章筆者先分析夢花文學獎籌設的過程、命名,承辦單位的移轉,簡章的設計與限制,最後則分析報導文學評審組成、得獎者基本背景與寫作題材。
本文從族群書寫的角度出發,以苗栗縣境內人口最多的客家人和人口較少的原住民以及較弱勢的新住民為關懷對象,探討得獎作品中客家書寫、原住民書寫與新住民書寫。筆者除了對於文本與得獎者做分析,並適當援引夢花報導文學獎評審評語或意見。筆者希冀從評語分析中,探究文學獎機制下評審對於苗栗地方性、族群性的想像。
台灣報導文學除了具備文學性、新聞性,甚至具有批判性。筆者從歷年得獎作品發現,有的寫手結合社會抗爭的議題,無論寫風力發電對居民的困擾或是探討開發產業道路危害石虎的生存議題,都深具批判力道。評審對於報導文學作品要求具備「問題意識」或「聚焦」核心問題,不濫用文獻,深入現場做田野調查,隱約中看出評審希望寫手帶著問題意識,深入社會底層,關懷弱勢族群。此外,筆者也從得獎作品中分析,大部份寫手採用第一人稱的敘述觀點,讀者容易進入作家的情緒或思維中。對於人物細節的描寫或是採用直接引述對話,更能讓讀者、評審感受到「現場的聲音」。
在客家書寫中,以客家傳統美食、節慶、建築、技藝、宗教信仰、人物為題材,並適時融入客家俗諺,展現客家主體性。在原住民書寫中,探討文化禁忌、文化傳承與文化認同,或以原住民女性返回部落復振文化的案例,或將關懷觸角延伸到原鄉部落獨居的老人照顧。在新住民書寫方面,則呈現正面的新住民女性形象。透過夢花文學獎的複雜機制,得獎作品呈現出濃濃苗栗地方感。綜上所述,筆者分別從地方性、族群性、批判性三者來探討夢花報導文學獎,兼論評審和得獎者對於苗栗族群、地方的想像與書寫。
The research of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Monhuai Literature Prize held by Miaoli County Government, and makes analysis of annual prized masterpiece in Reportage part. First of all, the writer takes attention of emerging localist nativism after the Lift of Martial Law, otherwises, there were much more effort on flexible culture policy by every local government after Organization Change of Government. Most of local literature prize originates from era of 1990, and Monhuai Literature Prize commences from 1998. First Monhuai Literature Prize was held by Raiser Literature and Art Association, afterwards, Maioli County Government took over Raiser Literature and Art Association which is a Literature and Art association established by Miaoli local educated people and dedicates to Maioli literature and art. The writer reorganizes related research on literature review on chapter one and finds that most of research on local literature prize illustrates on locialization writing and investigates internal power operation mechanism on literature prize. On chapter two, the writer first analyzes the establishe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Monhuai Literature Prize, naming, transfering of coorganizer, design and limit of general regulation. Ultimately, making analysis on constitute of reportage judges, award winner background, and writing subject.
Our thesis illustrates from the vision of ethnic writing and makes concentration on and caring about Hakkanese who has largest popularity in Miaoli County, aborigine who has less popularity, and vulnerable new inhabitant. We also investigate the writing of Hakkanese, aborigine, and new inhabitant. The writer not only analyzes with the text and award winner, but also cites the comments and idea made by Monhuai Literature Prize judges in adequate. The writer sincerely hopes to investigates the Maioli local imagine by judges under the literature prize mechanism from the analysis of comments.
There are literariness, news information, and even critical on reportage. From annual prized masterpieces, the writer finds that some writer intergrates the topics of social protest, no matter the disturbance of wind power or investigation the menace of Leopard Cat for development on industrial road, and have deep and wide critical strength. The judges ask the reportage literature masterpiecea to have the problem awareness and focus on kernel question instead of abusing of literature review, live field research in deepth. From this, we could realize that judges hope writers set into the social underprivileged and care about the vlunerable ethnics with problem awareness. Besides, the writer also get the point from the analysis of awarded mastepiece that most of writers take the first person description viewpoint in writing and this leads readers more easily get into author's emotion or thought. With the description of personcharacter in detail and the direct cited description dialogue, it lets readers and judges feel the Live Voice.
In Hakkanese writing, the topics focus on traditional cuisine, festival, architecture, skill, religion worship, and figure. Besides it also adequately merges into Hakkanese slang and reveals the Hakkanese subjectivity. In aboriginal writing, it investigates culture taboo, culture heritage, and culture acknowledgement, and make study on aborigine women return to trbie and rally culture or extend the caring point into the aboriginal tribe solitary elders caring. In the writing of new inhabitant, it reveals the affirmative image of new women inhabitants. From the Monhuai Literature Prize complicated mechanism, award masterpieces reveals thick Miaoli locization. From these points, the writers illustrates the judges, award winners, the Maioli ethnic, and local imagine and writing from Loclization, Ethnic, and Critical.
碩士論文引用文獻(依照出版年代先後排列)
夢花文學獎歷年得獎作品專輯
王幼華總編輯,《苗栗縣第一屆夢花文學獎得獎作品專輯》(苗栗:苗栗縣文化局,1998年)。
王幼華、周錦宏、徐耀昌總編輯,《苗栗縣第二屆夢花文學獎得獎作品專輯》(苗栗:苗栗縣文化局,1999年)。
王幼華、周錦宏、葉財益總編輯,《苗栗縣第三屆夢花文學獎得獎作品專輯》(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0年)。
王幼華、周錦宏總編輯,《苗栗縣第四屆夢花文學獎得獎作品專輯》(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1年)。
周錦宏總編輯,《苗栗縣第五屆夢花文學獎得獎作品專輯》(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2年)。
周錦宏總編輯,《苗栗縣第六屆夢花文學獎得獎作品專輯》(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3年)。
周錦宏總編輯,《苗栗縣第七屆夢花文學獎得獎作品專輯》(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4年)。
周錦宏總編輯,《苗栗縣第八屆夢花文學獎得獎作品專輯》(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5年)。
彭基山總編輯,《苗栗縣第九屆夢花文學獎得獎作品專輯》(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6年)。
林振豐總編輯,《苗栗縣第十屆夢花文學獎得獎作品專輯》(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7年)。
林振豐總編輯,《苗栗縣第十一屆夢花文學獎得獎作品專輯》(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8年)。
彭富源、黃晴文總編輯,《苗栗縣第十二屆夢花文學獎得獎作品專輯》(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9年)。
彭富源總編輯,《苗栗縣第十三屆夢花文學獎得獎作品專輯》(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10年)。
劉火欽總編輯,《苗栗縣第十四屆夢花文學獎得獎作品專輯》(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11年)。
劉火欽總編輯,《苗栗縣第十五屆夢花文學獎得獎作品專輯》(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12年)。
劉火欽總編輯,《苗栗縣第十六夢花文學獎得獎作品專輯》(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13年)。
劉火欽總編輯,《苗栗縣第十七屆夢花文學獎得獎作品專輯》(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14年)。
專書
劉定國監修,《台灣省苗栗縣志》(苗栗:苗栗縣文獻委員會,1959年)。
吳新榮,《震瀛採訪錄》(台南縣:台南縣政府民政局,1981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87年)。
鄭明娳,《當代文學氣象》(台北:光復出版社,1988年)。
彭家發,《新聞文學點、線、面》(台北:業強出版社,1988年)。
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著,顏美婷譯,《文藝社會學》(台北:南方出版社,1988年)。
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著,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台北:遠流出版社,1990年)。
黃恆秋(黃子堯)編,《客家台灣文學論》(苗栗:苗栗縣文化中心,1993年)。
封德屏主編,《藝文與環境:臺灣各縣市藝文環境調查實錄》(台北:文訊雜誌,1994年)。
林文寶等,《兒童文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出版,1994年)。
黃政傑編譯,《多元文化課程》,(台北:師大書苑,1994年)。
高賢治主編,《台灣宗教》(台北:眾文出版,1995年)。
沙依仁等,《社會科學概論》(台北:五南出版社,1998年)。
文訊雜誌社編,《1999年臺灣文學年鑑》(台北:文建會,1999年)。
巴蘇亞.博伊哲努(蒲忠成),《原住民的神話與文學》(台北:台原出版社,1999年)。
約翰.霍克斯著,顧駿譯,《種族與族類》(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9年)。
王幼華、莫渝編,《苗栗縣文學史》(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0年)。
陳銘磻編選,《台灣報導文學十家》(台北:強業出版社,2000年)。
王幼華,《冰心麗藻入夢來:日治時期苗栗縣的詩社》(苗栗:苗栗縣政府,2001年)。
張雙英,《文學概論》(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
周慶華,《作文指導》(台北市:五南出版社,2001年)。
楊素芬,《台灣報導文學概論》(台北:稻田出版社,2001年)。
皮埃爾.布迪厄著,劉暉譯,《藝術的法則:文學的生成與結構》(北京:中央編譯,2001年)。
彭小妍編,《楊逵全集.第9卷.詩文卷(上)》,(台南市:國家文化資產保護中心研究籌備處,2001年)。
朋尼維茲(Patric Bonnewitz),孫智綺譯,《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台北市:麥田出版社,2002年)。
須文蔚、林淇瀁編,《報導文學讀本》(台北:二魚文化,2002年)。
文建會編,《文化土壤,揭力深耕︰文建會二十年紀念集》(台北:文建會,2003年)。
甘耀明,《神秘列車》(台北:寶瓶文化,2003年)。
莊萬壽等,《台灣的文學》(台北:群策會李登輝學校,2004年)。
王幼華,《獨美集》(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4年)。
王幼華、莫渝編,《新編苗栗縣誌第二十八卷.文學志》(苗栗:苗栗縣政府,2005年)。
倪炎元,《再現的政治:台灣報紙媒體對『他者』建構的論述分析》(台北:韋柏文化,2005年)。
陳碧月,《小說欣賞入門》(台北:五南出版社,2005年)。
王仁裕,姚汝能,《開元天寶遺事.安祿山事跡》(台北:中華書局出版,2006年)。
陳瀅巧,《圖解文化研究》(台北:易博士文化出版,2006年)。
陳國偉,《當代小說中的族群書寫》(台北:五南出版社,2007年)。
程士航等,《重修苗栗縣志.文化志》(苗栗:苗栗縣政府,2007年)。
徐正光主編,《台灣客家研究概論》(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出版,2007年)。
林修澈編,《日阿拐家藏古文書》(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7年)。
須文蔚主編,《文學@臺灣:11位新銳臺灣文學研究者帶你認識臺灣文學》(台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08年)。
啟明.拉瓦,《移動的旅程》(台北縣:稻鄉出版社,2008年)。
朱柔若,《全球化與台灣社會:人權、法律與社會學的觀照》(台北:三民出版社,2008年)。
藍建春,《親近台灣文學:歷史.作家.故事》(台中:耕書園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
鍾文音等,《第十七屆南瀛文學獎專輯》(台南:台南縣政府,2009年)。
蕭阿勤,《回歸現實:台灣197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中研院社研所,2010年)。
陳康芬,《政治意識、族群身份與歷史文化:台灣現當代小說中客屬作家與客家性的文學書寫》(台北:行政院客委會,2010年)。
孫大川,《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台北:聯合文學,2010年)。
孫大川,《山海世界:台灣原住民心靈世界的摹寫》,(台北:聯合文學,2010年)。
孫大川等,《99年台灣原住民族文學營活動手冊》,(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0年)。
陳建忠主編,《跨國的殖民記憶與冷戰經驗:台灣文學的比較研究》(新竹:清大台文所,2011年)。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年)。
阮桃園,《報導文學的核心價值:析論《人間》雜誌》(台北:里仁出版社,2011年)。
陳俊榮(孟樊),《論文寫作方法與格式》(新北市:威士曼文化,2012年)。
黃鼎松等,《苗栗縣文化資產彙編》(苗栗:苗栗縣文化觀光局,2012年)。
林淇瀁,《照見人間不平:台灣報導文學史論》(台南市:國立台灣文學館,2013年)。
期刊論文
楊逵,〈報告文學問答〉,《台灣新文學》2卷5號,1937年6月。
楊逵,〈台灣文壇の進情〉(臺灣文談近況),《文學評論》2卷12號,1935年11月。
李瑞騰,〈從愛出發:近十年來台灣的報導文學〉,《文藝復興》158期,1984年12月,頁52-53。
楊翠,〈記憶與認同:以阿女烏的創作試探原住民女性書寫〉,《中外文學》第27卷第11期,1999年4月,頁71-95。
夏曉鵑,〈資本國際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9期,2000年9月,頁45-92。
夏曉鵑,〈「外籍新娘」現象之媒體建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3期,2001年9月,頁153-196。
陳建忠,〈部落文化重建與文學生產:以夏曼.藍波安為例談原住民文學發展〉,《靜宜大學人文學報》第18期,2003年7月,頁193-208。
林于弘,〈《年度詩選》中原住民書寫現象〉,《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第16卷第2期,2003年9月,頁1-24。
張翰璧、張維安,〈文化資產的經濟轉化:桃竹苗茶產業為例〉,《客家研究學刊》嘉應學院客家研究所,2005年。
林淑媛,〈眾神,聽著!黃春明小說中的宗教修辭〉「台灣宗教研究的本土性與國際性」研討會,台北:台灣宗教學會主辦,2005年7月2-3日,頁1-10。
何寄澎,〈試論林文月、蔡珠兒的「飲食散文」:兼述台灣當代散文體式與格調的轉變〉,《台灣文學研究集刊》創刊號(台北: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06年)。
黃鶴仁著,〈台灣的地方文學獎:以九十四年文學獎為主〉,《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14期》(2007年6月),頁209-222。
范銘如,〈後鄉土小說初探〉,《臺灣文學學報》第11期,2007年12月,頁21-50。
黃冠翔,〈與權力/利交纏:從文學獎的「屬性定位」及「得獎行為」談起 〉,《台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19期,2011年1月,頁29-53。
張俐璇,〈地方有風雷:府城文學獎(1995~2007)觀察〉,《臺南文化.南瀛文獻》合輯,2011年11月,頁160-174。
張耀仁,〈「實踐」的變貌:析論新世紀十年來台灣地方文學獎報導文學作品(2000-2009)〉,《中國現代文學》第21期,2012年6月,頁63-84。
林益彰,〈拆/猜大武山文學獎的表現度:以新詩為首要的研究素材〉,《屏東文獻》第16期,2012年12月,頁203-235。
林淇瀁,〈台灣報導文學書寫策略分析〉,《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23期,2013年3月,頁97-121。
林淇瀁,〈台灣報導文學虛構敘事規約〉,《文史台灣學報》第六期,2013年6月,頁25-48。
林益彰,〈「桃城文學獎」研究及未來發展〉,《嘉義市文獻》第22期,2014年1月,頁125-148。
研討會論文
徐國能,〈版圖的重建:論近兩年之地方性文學獎現象〉,「第三屆青年文學會議」,台北:文訊雜 誌主辦,1999年11月,頁50-61。
黃秋雲,〈報導文學在新聞倫理上的探討〉,「第二屆苗栗文學燿日明月研討會」,苗栗:苗栗縣政府,2004年7月29-30日,頁78-93。
張軒哲,〈文藝性公共政策對地方文學的影響:以苗栗縣文化局為例〉,「第二屆苗栗文學燿日明月研討會」,苗栗:苗栗縣政府,2004年7月29-30日,頁188-202。
鄭惠美,〈衝突與信仰:試論台灣原漢族群衝突下的漢人信仰傳說〉,「台灣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暨說唱傳承表演」論文(國立台灣文學館主辦,2004年12月),頁47-72。
蔡明原,〈美麗與哀愁:文學作品中的濁水溪:以「磺溪文學獎」為研究對象〉,「2005年彰化研究學術研討會:濁水溪流域自然與人文研究」,彰化:彰化縣政府,2005年10月15日,頁249-261。
邱貴芬,〈跨領域實踐與邊界:從夏曼‧藍波安創作談起〉,「跨領域對話:全球化下的台灣文學與文化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主辦,2007年10月26-27日,頁1-14。
葉連鵬,〈「菊島文學獎」得獎作品中的海洋:以第一屆至第九屆為討論對象〉,「澎湖研究第七屆學術研討會」,澎湖縣:澎湖縣政府,2007年11月24-25日,頁169-185。
許珮馨,〈台灣現代散文的學位論文研究現象分析〉「第四屆文學與資訊學術研討會」, 台北:國立台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主辦,2008年10月25-26日。
紀大偉,〈台灣同志小說觀察〉,「百年小說研討會」會議論文2,台北:文訊雜誌主辦,2011年5月21-24日,頁37-39。
楊翠,〈為「地方」塑像 :以「花蓮文學獎」為論述場域〉,「第六屆花蓮文學學術研討會」,花蓮縣:花蓮縣文化局,2011年10月5日,頁37-57。
董恕明:〈文如其人,人如其海:試論夏曼.藍波安書寫中的自我與他者〉,「成大八十,人文風華研討會」,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文學院,2011年11月18-19,頁508-526。
葉姿吟,〈南瀛文學香火的傳承:從鹽分地帶文學到南瀛文學獎〉,「走讀鹽鄉2011年鹽分地帶文學學研討會」,臺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1年6月11-12日,頁293-305。
陳雪姿,〈看與看不見之間:論甘耀明《殺鬼》中地權力轉變〉,《2011年成清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成功大學台文所主辦,2011年12月3-4日,頁1-12。
魏貽君,〈少數文學與數位書寫的建構及共構:以戰後迄今台灣原住民族的漢語文學為探討範疇〉,《跨越百年的對話:2011 海峽兩岸華文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頁 133-168。
趙哲偉,〈地方的出現:以打狗文學獎與打狗鳳邑文學獎之海洋都市意象為例〉,「2012年成清研究生學術研討會」,新竹:清華大學,2012年11月24-25日,頁109-135。
林淇瀁,〈日治時期台灣報告文學的發軔:以楊逵為中心〉,「2013年楊逵、路寒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國立台中科技大學,2013年3月8日) ,頁27-37。
林益彰,〈文學裡的那一朵玫瑰:捏塑《南瀛文學創作獎》中楊逵書寫〉,「2013年楊逵與路寒袖國際學術研討會」,臺中:國立臺中科技大學,2013年3月8日,頁161-181。
黃文成,〈從神性到人性:台灣當代小說中的土地公信仰書寫研究〉,「大眾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台中: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主辦,2013年5月25-26日,頁155-169。
郭侑欣,〈五月雪傳奇:解讀桐花意象及其文化符碼〉,「全球化下地方文史發展學術研討會」,台中,靜宜大學台灣研究中心主辦,2013年6月1-2日,頁1-19。
丁威仁,〈竹塹文學獎新詩組得獎作品研究〉,「第一屆竹塹文學研討會」,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主辦,2013年11月8-9日,頁1-26。
學位論文
尤瑪.達陸,〈泰雅族傳統織物研究:Taminun na Atayal〉(台北: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張典婉,〈台灣文學中客家女性角色與社會發展〉(台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2年)。
張明珠,〈《中國時報》與《聯合報》報導文學得獎作品研究〉(台北:市立台北師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楊詩玄,《兒童文學獎中的文化形構》(台東: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年)。
吳宜慧,〈王幼華小說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高雪卿,〈臺灣苗栗地區古典詩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張俐璇,〈兩大報文學獎與台灣文壇生態之形構〉(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張卉君,〈寫在邊緣:台灣女性報導文學中的性別政治〉,(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陳翠屏:〈原住民報導文學中的主體建構〉(台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張宏誠,〈台灣解嚴後縣市文學獎研究〉(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所碩士論文,2011年)。
白春燕,《普羅文學理論轉換期的驍將楊逵:1930年代台、日普羅文學思潮之越境交流》(台中:東海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葉姿吟,〈台灣地方文學獎考察:以南瀛文學獎為主要觀察對象〉(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2年)。
林家儀,〈台灣報導文學獎傳播現象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12年)。
王姿敏,〈張典婉女性主義研究〉(台南:國立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廖純瑜,〈台灣客家飲食文學的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劉協蒼,〈台灣少年小說中新住民議題研究〉(台東: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碩士論文, 2012年)。
趙文豪,〈《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新詩獎研究(2005-2013)〉(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所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陳美純,《再現苑裡風華:以日治時期傳統詩為研究素材》(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碩士專班論文,2014年)。
報紙雜誌
楊逵,〈何謂報告文學〉,《台灣新民報》,1937年4月25日。
林清玄,〈永遠為阿美族寫下去:曾月娥的心願〉,《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78年10月7日,第12版。
孟瑤,〈華夏文明包容下的山胞生活:我讀『阿美族的生活習俗』〉,《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78年10月9日,第12版。
林水福,〈文學獎的功能與特質〉,《文訊》第136期,1997年2月,頁20-21。
張錯,〈文學獎的爭議性〉,《文訊》第136期,1997年2月,頁22-23。
陳映真,〈台灣報導文學歷程〉,《聯合報》37版,2001年8月18-20日。
向陽,〈海上的波浪:小論文學獎與文學發展的關聯〉,《文訊》第218期,2003年12月,頁37-39。
吳億偉,〈地方文學聲聲響:對地方文學獎的幾點觀察〉,《文訊》第218期,2003年12月,頁46-48。
網路資源
張文南,〈舊籍介紹:《臺灣文獻工作會議錄》〉,臺灣文獻館電子報第53期,(http://www.th.gov.tw/epaper/view2.php?ID=53&AID=722,2014年9月20日查詢)。
國立台灣文學館,〈鄧榮坤〉,(http://www3.nmtl.gov.tw/writer2/writer_detail.php?id=2358,2014年12月10日查詢)。
國立台灣文學館,〈范瑞霞〉,(http://www3.nmtl.gov.tw/writer2/writer_detail.php?id=1001,2014年12月31日查詢)。
苗栗戶政網,〈苗栗縣原住民人口〉,(http://mlhr.miaoli.gov.tw/tables3.php?y=103&m=1&unit=2014年12月31日查閱)。
苗栗戶政網,〈苗栗縣新住民人口〉,(http://mlhr.miaoli.gov.tw/tables4.php?unit=,2015年1月10日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