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的濫觴起於求學的生活經驗與近在咫尺的業界過勞現象,進而探討電子半導體業工程師的專業養成過程,以民族誌田野調查方式跟隨單一大學工程實驗室融入其團體生活,探索高等教育打造過勞工作文化前提的機制。本文主要提問是「工程師為什麼工作到死?」,研究發現,高等教育體制與學術體制交會下的工程實驗室團隊,是打造工程師過勞工作文化前提的機制。研究生一方面在朝向研究團隊產出的勞動時序與生活節奏中,養成能夠應付彈性張弛的生活節奏的身體、實作的技術積累觀、朝向產出的技術認同及耐操精實的身體圖式等自然化長工時的身體習性(habitus)。一方面又在以團隊產出進行階序分工的技術養成社會關係中,養成與習於與他人相較的競技感、遊戲感與榮譽感,並服膺於以個體競爭邏輯組成的技術強弱階序關係。最後,實驗室團體生活由於處於工程研究生銜接升學與就業的貫時性人生階段,準工程師歷經多重社會角色之連續與重疊,使得升學主義的競爭與25歲性別角色中陽剛氣質的競爭完美接合,養成社會施為者於群體關係相對性中絕不落人後的生存心態(habitus)。自然化長工時的身體習性與無所不在的較勁心態,是高等教育打造的過勞文化前提,準工程師因此養成不能示弱的身體習性(生存心態),同時成為資本主義科技勞雇分工中的廉價勞動力、企業愛用的「新鮮肝」。
中文文獻:
方德琳 (1997) 《專業科技雇員的勞動體制研究》。台北: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筱玟 (2011)《What if She is an Engineer?工程職場性別政治之初探》。新竹: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布迪厄(2006)《人:學術者》。昆明:貴州人民出版社。
布迪厄(2012 )《所述之言:布赫迪厄反思社會學文集》。台北:麥田出版。
布迪厄(2012)《男性統治》。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
布迪厄著,宋偉航譯(2009)《實作理論綱要》。台北:麥田出版。
吳清山(2006)〈台灣教育改革的檢討與策進,1994-2006〉,《教育資料集刊》,32:1-21。
李國鼎(2000)〈園區二十年憶往〉,《二十周年紀念專刊》。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
杰勒德·德兰迪(2010)《知識社會中的大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林文源(2007)〈從鬥雞到實驗室:由後現代轉向談詮釋實作理性的開展〉,「後現代轉變與質性研究方法」研討會。嘉義: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與社教所。
林文源(2007)〈論行動者網絡理論的行動本體論〉。《科技、醫療與社會》,4:65-108。
林文源(2010)〈由非現代政治的難題到在地策略—評《我們未曾現代過》〉,《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0:393-416。
林名哲 (2011) 《邊界之外,牢籠之中:科技業工程師的流動與主體建構》。新竹: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宗德 (2002)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半導體晶圓廠的工作研究》。新竹: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郁曄(2005)《大學與社會的新契約─產學關係的制度變遷》。新竹: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適湖(2011)〈臺灣高等教育之發展與省思〉,《教育資料集刊》,52:1-21。
唐瑛蔓 (2001)《我把我的靈魂賣給了工作:竹科半導體產業工程師生活風格探討》。新竹: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琦鈺(2011) 《實驗室中的隱喻、影像與風格--以陽明醫工實驗室實作為例》。台北: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雅琳(2008)《學習也分男女? 再探台灣高等教育科系性別隔離現象》。台北: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俊求(2011)《工作中的輩份關係-依蓮護理站的學姊學妹制》。新竹: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柳均(2001)《高科技的想像:新竹科學園區與地方發展》。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陳素玲(2011) 〈翻案!南亞工程師 重新認定過勞死〉,聯合晚報3月14日。
斯勞特(Slaughter,S)、萊斯利 (Leslie,L.L)著,梁驍、黎麗譯,《學術資本主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黃玟娟(2002) 《性別與技術——台灣晶圓廠的勞動體制》。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應貴(2008)《反景入深林-人類學的觀照、理論與實踐》。台北:三民。
臺灣女性學學會等/主編(2012)《陽剛氣質:國外論述與臺灣經驗》。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蕾恩.柯挪(2011)《性別的世界觀》。台北:書林出版。
謝國雄(1997)《純勞動:台灣勞動體制緒論》。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專書。
謝國雄(2013)《港都百工圖》。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所。
謝國雄主編(2008)《群學爭鳴-台灣社會學發展史1945-2005》。台北:群學。
鍾惠玲(2005)《從台式分紅配股制看台灣電子業變遷》。新竹: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韓采燕 (2009)《性別化的實驗室:陽剛氣質與科技實作》。新竹:清大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Allen Johnson著,成令方、王秀雲、游美惠、邱大昕、吳嘉苓譯(2008)《性別打結》。台北:群學。
英文文獻:
Burawoy, Michael (1979) Manufacturing Consent.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oward S. Becker, Blanche Geer, Everett C. Hughes, Anselm L. Strauss(1976) Boys In White. New York: Transaction Publishers.
Kleinman,Daniel Lee (1998)”Untangling Context:Understanding an University Laboratory in the Commercial World,"Science,Technology and Human Values,23:285-314.
Latour,Bruno (1983) “Give me a Laboratory and I Will Raise the World,” In K. K. Cetina & M.J Mulkay (Eds.) ,Science Observed(pp. 141-170). London: Sage.
Latour,Bruno (1987 ) Science in Action:How to Follow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through Society.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Lin, Wen-Yuan(2009) Problematizing the Experts: The One-Dimensional
Raewyn Connell (2009) Gender: In World Perspective. Cambridge: Polity.
Sharon Traweek(1992) Beamtimes and Lifetimes: The World of High Energy Physicist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wartz,David(1997) Culture and Power:The Sociology of Pierre Bourdieu
Willis,Paul(1981) Learning to Labour: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 Job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Willis,Paul(2000) The Ethnographic Imagination.Cambridge:Polity Press.
網路資源:
〈永遠的家人 銘鴻-這是我的部落格〉謝銘鴻 紀念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jw!yMMUYFiAEQ03thk.GfYFRbdj/
〈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http://saturn.sipa.gov.tw/SPACH/web/index.jsp
〈紹斌的紀念本〉徐紹斌 紀念部落格
http://blog.yam.com/bin0611/article/31149071
新竹科學園區(2013)〈歷年統計資訊園區歷年就業員工數之成長——依教育程度區分〉(http://www.sipa.gov.tw/home.jsp?serno=201001210013&mserno=201001210001&menudata=ChineseMenu&contlink=ap/statico_view.jsp&level2=Y&classserno=201002030017&dataserno=201005180005)
教育部主計處,重要教育統計資料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