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詩涵 Chen, Shih-Han |
---|---|
論文名稱: |
「戀人」、「戀物」與「戀我」── 周芬伶散文之「物我關係」研究 "Falling in love with lover, things, and self" Research on "Object-Self Relationship" in Chou Fen-ling's Essays |
指導教授: |
黃雅莉
Huang, Ya-Li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3 |
中文關鍵詞: | 周芬伶 、戀人 、戀物 、戀我 、物我關係 、私散文 |
外文關鍵詞: | Chou Fen-ling, Falling in love with lover, things, and self, object-self relationship, private essays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戀人」、「戀物」與「戀我」──
周芬伶散文之「物我關係」研究
中文摘要
任何的創作都是作者有感於外在事物而發,而「物」包含「物象」與「人事之象」,最終是書寫「物我之間」的聯結。周芬伶她以自己身為女性的真實生命體驗為基礎,對自我個性有了深入而鮮活的發掘,所以其獨特女性的審美觀照悄然發生了突破性的變化──藝術視野的拓展,感情模式的漸變,生命意識的張揚。本文擬從「戀物」、「戀人」中見周芬伶獨特的女性形象和生命體驗,目的在於見其人生境界的變化,情感的發展,物象與事象只是一種媒界,最終仍是對自我生命的眷懷,對自己情感的珍惜,由此以見周芬伶對散文寫作的深入拓展,是往更內在的秘密心靈空間而發展。
全文透過周芬伶筆下對人物的描寫,以見她心中的情愛關係與情感地圖,由此可更加深刻理解作家的思想性格,潛入其內心世界。其次,透過她筆下特定的物象來觀察她對自我的生命之愛,審視其內心世界,從而發現戀人、戀物,其實都是源於她對自我生命的眷懷與珍惜,以確立私散文的內在隱秘性與深情。
"Falling in love with lover, things, and self"
Research on "Object-Self Relationship" in Chou Fen-ling's Essays
Abstract
Any kinds of creations are the author's sentiment over the external reality; as for object, it involves with both sign of the object as well as sign of man/thing, which ultimately leads to "object-self" connection. For Chou Fen-ling, with the foundation of her real life experiences as a woman, she has deep and lively exploration on her own personality. In this sense, her unique feminine aesthetic reflection has brewed a breakthrough change--the expansion of artistic view-field, gradu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affection mode, and the spread of consciousness of life. In this paper, from Chou Fen-ling's unique and feminine image as well as life experiences, we aim to see the changes in the realm of her life, and development of affections. As for sign of the object and sign of thing, they are but a kind of media that will ultimately yearn and miss life of self and treasuring one's own feelings. At this point, Chou Fen-ling has made a step further in essay composition, a path developing towards the inner, secret, and mysterious space for our spirit.
Chou Fen-ling's depiction of characters penetrates through the whole article, showing the love relationship and affection map in her heart. Under such circumstances, we can further understand the author's thought and character, and sneak through her internal world. In the meantime, through the specific objects under her pen, we can observe her love for life, examine her inner reality, and further discover her falling in love with lover, things, and self is all but what is derived from her lingering care and treasure for life, which ascertains the essay's internal privacy and profound affection.
參考書目
(按出版年代先後排列)
壹、書籍
一、周芬伶的作品
周芬伶《熱夜》,臺北:遠流出版,1996年10月初版一刷
周芬伶《花房之歌》,臺北:九歌出版,1989年2月
周芬伶《閣樓上的女子》,臺北:九歌出版,1992年2月
周芬伶《絕美》,臺北:九歌出版,1995年9月重排初版
周芬伶《戀物人語》,臺北:九歌出版,2000年10月
周芬伶《周芬伶精選集》,臺北:九歌出版,2002 年7月初版,2010年12月初版三印
周芬伶《汝色》,臺北:二魚文化,2004 年4月初版一刷
周芬伶《母系銀河》,新北市:印刻出版,2005年4月
周芬伶《仙人掌女人收藏書》,臺北:麥田出版,2006年7月
周芬伶《紫蓮之歌》,臺北:九歌出版,2006年10月
周芬伶《青春一條街》,臺北:九歌出版,2009年2月
周芬伶《蘭花辭》,臺北:九歌出版,2010 年5 月
周芬伶《雜種》,臺北:九歌出版,2011年11月
二、今人論著
汪向東《關於心理學的100個故事》,臺北:宇河文化,2013年4月
周芬伶、鍾怡雯主編《台灣現代文學教程:散文讀本》,臺北:二魚出版,2002年8月
張瑞芬《臺灣當代性女性散文史論》,臺北:麥田出版,2007年4月
黃堅厚《人格心理學》,臺北:心理出版社,2011年9月初版九刷
黃益珠《周芬伶論:從「閨秀」到「越界」書寫》,臺北:秀威資訊,2008年7月
黃雅莉《詩心的尋索》,臺北:文津出版社,2007年8月二刷
黃雅莉《千古文人寂寞心──古典散文選析》,臺北:文津出版社,2012年2月
三、外文譯書
Jerry M. Burger著,林宗宏譯,《人格心理學【第二版】》,臺北:揚智文化,2003 年12月二版一刷
約翰‧布雷蕭(John Bradshaw)著,鄭玉英、趙家玉譯,《家庭秘密──重返家
園的新契機》,臺北:張老師月刊出版社,2004年4月初版六刷
四、學位論文
黃益珠《周芬伶論──從「閨秀」到「越界」書寫》,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6年
吳美華《周芬伶私散文研究》,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年
陳貞夙《周芬伶散文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年
陳怡穎《周芬伶及其家族書寫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年
賴郁融《聖道與魔道──周芬伶作品研究》,臺東: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蕭幼丹《周芬伶作品中的酷兒書寫》,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蕭麗香《論周芬伶小說的女性自覺》,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9年
吳姿蓉《承繼與開創──周芬伶女性散文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廖祿基《回歸與重建——論臺灣當代女性散文家簡媜與周芬伶散文中的女性主體性》,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林玟君《周芬伶的散文創作觀及其實踐》,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2年
賴姿妤,《不倫不類──論周芬伶、袁瓊瓊、張愛玲私寫作》,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3年
鍾禎,《世代、性別、家國──以季季、周芬伶、鍾怡雯散文為例》,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李珮宜,《周芬伶與陳雪疾病書寫比較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張郁偉,《蜻蛉的故鄉──論周芬伶散文中的空間書寫》,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4年
蘇芬蓉,《周芬伶小說中的社會邊緣人之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貳、期刊論文與電子資源
一、期刊論文
吳鳴,〈透明的自傳散文──試評周芬伶《花房之歌》〉,《文訊》,第43期,1989
年05月
郭明福,〈歲月來去總關情──讀[周芬伶著]《花房之歌》〉,《國文天地》,第56
期,1990年01月
張瑞芬,〈追憶往事如煙──周芬伶《戀物人語》、張讓《剎那之眼》、隱地《漲潮
日》三書評介〉,《明道文藝》,2001年01月
張春榮,〈自照鑑人的琥珀光──周芬伶《戀物人語》〉,《文訊》,第184期,2001
年02月
陳芳明,〈她的絕美與絕情──周芬伶的「汝色」及其風格轉變〉,《聯合文學》,
第215期,2002年09月
吳億偉,〈寫作是一種勇氣──訪問周芬伶女士〉,《文訊》,第220期,2004年02
月
張瑞芬,〈絕美汝色──讀周芬伶《母系銀河》〉,《文訊》,第236期,2005年06
月
陳伯軒,〈論周芬伶散文中房屋意象的雙重涵義〉,《東方人文學誌》,2006年03
月
林易萱,〈愛包包的人──周芬伶收藏故事〉,《財訊》,第295期,2006年10月
陳惠珊,〈纖細與狂暴──周芬伶散文中的疾病書寫〉,《東華中國文學研究》,第
5期,2007年06月
吳美華,〈周芬伶私散文中之女性生命經驗〉,《 花蓮教育大學學報》,第27期,
2008年12月
林俊穎,〈自由與即興的精神──評周芬伶《青春一條街》〉,《文訊》,第283期,
2009年05月
王君儀,〈愛情的堆築與傾毀──比較婚變前後周芬伶散文中的「愛情觀」〉,《國
文天地》,第298期,2010年03月
賴郁融,〈周芬伶散文中的「母系病體」〉,《東華中國文學研究》,第8期,2010
年06月
陳徵毅,〈濃郁的師生誼與姊妹情──周芬伶著《蘭花辭》讀後〉,《全國新書資訊
月刊》,第143期,2010年11月
陳靜諄,〈女性的自覺與盛美:論周芬伶家庭散文的書寫意義〉,《通識教育學報》,
第16期,2011年06月
黃雅歆,〈《天涯海角》與《母系銀河》的「父系」「母系」追索--兼論散文的「歷
史/家族」書寫 〉,《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22期,2011年06月
王秀珊,〈論周芬伶《蘭花辭》中「文學化宅」之意涵 〉,《輔仁國文學報》,第
35期,2012年10月
蔡明原,〈滋味流轉、香芬逸散--周芬伶散文中的感官/飲食書寫研究〉,《屏東
文獻》,第16期,2012年12月
言叔夏,〈【書與人】最好的生活──作家周芬伶談新作《散文課》〉,《自由時報》,
2013年02月26日,副刊
唐毓麗,〈身體與變異:探索周芬伶疾病書寫的符號世界〉,《慈濟技術學院學報》,
第20期,2013年03月
余昭玟,〈食事、記憶與屏東在地性建構--談周芬伶散文的飲食書寫 〉,《東華人
文學報》,第23期,2013年07月
謝玉玲,〈織錦的女遊--閱讀周芬伶的旅行書寫〉,《海洋文化學刊》,第15期,
2013年12月
凌明玉,〈周芬伶《汝色》中的女性主體與多元性別建構〉,《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
學報》,2014年06月
林玟君,〈周芬伶散文的女性書寫〉,《國文天地》,第355期,2014年12月
二、電子資源
李屏瑤〈周芬伶:直白的文字不是素顏,是裸妝〉,博客來閱讀生活直誌,2011
年12月19日。網址:http://okapi.books.com.tw/article/990
旭立文教基金會〈個人內在冰山的隱喻〉。網址:
http://www.shiuhli.org.tw/development/str_center_2_1_5.jsp
陳芳明〈她的絕美與絕情──周芬伶的《汝色》及其風格轉變〉,《聯合文學》,
215期。網址:http://unitas.udngroup.com.tw/web_old/b/200209/storyb5-1.htm
財團法人金車教育基金會〈金車文學講座:周芬伶談散文心里程強調真人實
事〉。網址http://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87436.aspx#.Vvs8vOJ97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