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劉雅玲 Ya-Ling , Liu |
---|---|
論文名稱: |
一所國小補校外籍配偶識字教育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之研究 A Study of Teachers’ Teaching and Students’ Learning in the Foreign Spouse Literacy Education Program at An Elementary Supplementary School |
指導教授: |
簡紅珠
Hong-Chu,Chien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1 |
中文關鍵詞: | 國小補校 、外籍配偶 、識字教育 、成人教育 、教學 、學習 |
外文關鍵詞: | elementary supplementary school, foreign spouse, literacy education, adult education, teaching, learning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旨在了解一所國小補校外籍配偶識字教育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實施歷程與情況。研究者透過質性研究的方法,採用參與者觀察法、半結構式訪談法及文件分析法,探討藍天國小(化名)高一班的識字教育實施情況,期能做為國內從事外籍配偶識字教育工作者之教學參考。
本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外籍配偶識字教育中教師的教學行為
外籍配偶識字教育中,教師的教學準備情形大多沒有花時間去準備課程。教師教學時最大量使用的教學法是討論教學法;教師能提供支持、溫暖及信任的適當學習環境,常運用口頭讚美、眼神示意或消極方式對待學生。老師尊重學生、師生互動良好、但是缺乏多元文化教育觀的涵養,使老師有時會有同化主義的心態。不同性別教師與學生互動程度有差異;老師是教學者,協調者及心理輔導者。
二、外籍配偶識字教育中教師的教學困難
國小補校外籍配偶識字教育中教師的教學困難來自數個方面:(一)教師本身;(二)學生本身;(三)時間、教材、氣候及環境。
三、外籍配偶識字教育中學生的學習情況
學生來補校上課主要的動機為增加中文能力、生活便利、與人溝通、親子教養、取得身份證、經濟工作需要、離開家務的羈絆、抒解心情、上課有趣及認識朋友。學生喜愛傳統的學習方式,課程內容不宜太艱深。立即可運用的知識,最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學生缺席原因為:1.家庭因素;2個人因素3.工作因素4.自然環境因素。另外,學生的同儕關係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行為。
四、外籍配偶識字教育中學生的學習困難
學生上課缺席狀況嚴重,導致進度落後、不利教學活動進行;學生認為學習最困難的是寫字。學生學習中文時有障礙、多重角色身份導致學習機會被剝奪。
基於上述研究發現,本研究歸納出具體的建議,以供外籍配偶識字教育教學之相關單位,包括辦理外籍配偶識字教育的政府單位及國小補校教師以及未來後續研究三方面之參考。
關鍵字:國小補校、外籍配偶、識字教育、成人教育、教學、學習
A Study of Teachers’ Teaching and Students’ Learning in the Foreign Spouse Literacy Education Program at An Elementary Supplementary School
Abstract
This is a case study of teacher’s teaching and students’ learning in the Foreign Spouse Literacy Education Program at an elementary supplementary school. The site of the case is a rural school where the researcher is teaching. The methods of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interview and document analysis are used to collect the qualitative data.
The results of the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the data are the followings:
1. The teachers perceive the textbook content as being easy and practical, and therefore they don’t spend much time preparing and discussing the teaching materials. They use the teaching method of discussion most often and provide the students with a learning environment full of support, warm, and trust. Interruptions and some kinds of misbehavior are intentionally ignored by the teacher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eachers and the students are good and friendly.
2. Teachers’ teaching difficulties are caused by factors such as the teachers, the students, time, texts, weather, and environment.
3. Increasing Chinese language ability, living conveniently, communicating with people around, getting an ID card, escaping from housework, assuaging ill mood, and making friends are main motives of these foreign spouses to come to the class. The students prefer to learn easy life Mandarin Chinese. Sometimes, the students are kept away from attending the class by some causes from their family, themselves, housework, and weather. Besides, peer relationship also affects student’s learning. The rate of dropping out of the program is high, and it frustrates the teachers.
4. The most difficult thing for the students is writing Chinese characters. Multiple roles of the students also hinder them from learning Chinese language.
Based on these results, suggestions concerning how to productively implement foreign spouse literacy education and what can be further studied are offered.
Key Words: elementary supplementary school, foreign spouse, literacy education, adult education, teaching, learning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專書部分及專書論文
方永泉(譯)(2003),Paulo Freire著(1994)。受壓迫者教育學。台北:巨流。
方德隆(1996)。威爾斯「美麗島」小學之研究經驗。收錄於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頁219-250)。台北:漢文。
王秋絨(1997)。成人教育的思想與實務。台北:心理。
王秋絨(1999)。二十世紀的成人教育思想家。台北:心理。
王志弘、許妍飛(譯)(2006),Richard Jenkins著。社會認同。台北:巨流。
何青蓉(1999)。成人識字教材教法之研究。高雄:復文。
李咏吟、單文經(1995)。教學原理。台北:遠流。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銀玉(2004)。社區認輔志工參與外籍配偶中文班的全人學習與關懷。載於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主辦:人口結構變化---外籍配偶增加對社會育的影響及因應對策研究會手冊(頁64-80)。
林志成(2006)。行動智慧概念對新移民女性及其子女教育之啟示。收錄於玄奘大學教育人力資源與發展學系,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外籍配偶與社區學習(頁31-62)。台北:師大書苑。
林美和等(1990)。成人學習需求調查研究。教育部社教司委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研究報告。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夢鯨(1998)。成人教育學理論與模型-國中補校文科教學的一項質性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胡夢鯨(2003)。全球化變遷下成人教育學研究的方向與省思。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知識社會與成人教育, 315-342。
胡龍騰、黃瑋瑩、潘中道(合譯)(2000),Ranjit Kumar(2000)著。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台北:學富文化。
唐宗清譯(民83)。教師與階級—馬克思主義的分析。台北:桂冠。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國立編譯館主譯/李苹(譯)。多元文化教育概述 (An introducation to
multicultural education)。James A.Banks著。台北:心理。
陳向明(2002a)。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台北:洪葉。
陳向明(2002b)。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美如(2000)。多元文化課程的理念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陳淑櫻(1995)。教然後知困---國小補校教學經驗談。收錄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主編):有效的成人教學。
張建成(2002)。批判的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學富文化。
張德永(2006)。從成人教育相關理論談外籍配偶教育的實施。載於玄奘大學教育人力資源與發展學系、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外籍配偶與社區學習(頁91-104),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主譯)(1990)。多元文化課程。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0)。成人教育課程設計的模式。載於楊國賜編,成人教育(頁83-112)。台北:台灣書店。
黃政傑(1993)。多元文化教育的課程設計途徑。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多元文化教育(頁343-373)。台北:台灣書店。
黃政傑(1995)。成人教育課程設計。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等著(1996)。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台北:漢文。
黃富順(1989)。成人心理與學習。台北:師大書苑。
黃富順(1991)。我國成人識字教育之研究。台北:教育部。
黃富順(1993)。成人識字教育的意義、目的、功能與發展。教育部社會教育司主編,成人基本教育。台北:台灣書店。
黃富順(2000)。成人教育導論。台北:五南。
黃富順(2001)。知識社會與成人教育。收錄於國際終身學習研討會暨亞太終身學習論壇論文集。
陽琪、陽琬(合譯)(1995)。諾曼.古德曼著。婚姻與家庭。台北:桂冠。
葉重新(2004)。教育研究法(第二版)。台北:心理。
詹秀員(2006)。從多元文化教育觀點探討外籍配偶社區教育之理念與策略。載於玄奘大學教育人力資源與發展學系、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外籍配偶與社區學習(頁191-246)。台北:師大書苑。
鄧運林(1986)。成人教育課程發展理論。台北:復文。
鄧運林(1995a)。成人教學與自我導向學習。台北:五南。
鄧運林(1995b)。成人教育專題研究。台北:復文。
蔡培村(1995)。成人教育與生涯發展。高雄:麗文文化。
蔡敏玲(2002)。教育質性研究歷程的展現:尋找教室團體互動的節奏與變奏。
台北:心理。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潘慧玲編著(2004)。教育論文格式。台北:雙葉書廊。
盧富美(2002)。班級常規經營:常規與教學雙人行。台北:心理。
蕭昭君、陳巨擘(譯)(2003)。Peter McLaren著。校園生活—批判教育學導論。台北:巨流。
簡紅珠(1992)。教學研究的主要派典及其啟示之探析。高雄:復文圖書
魏惠娟(1997)。成人教育方案發展的系統分析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釋見咸(2003)。服務學習與成人專業教育。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知識社會與成人教育,頁343-359。台北市:師大書苑。
顧瑜君(譯)(1998)。Harry F.Wolcott著。質性研究寫作。台北:五南。
學位論文
王秋絨(1990)。弗雷勒批判的成人教學模式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美文(1995)。教師對成人學生的分類與互動策略:一個國小補校班級的質性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瑞宏(1995)。成人教育教師教學型態與學生學習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朱玉玲(2002)。澎湖縣外籍新娘生活經驗的探討。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朱萸(2004)。已婚婦女參與學習之家庭角色衝突與婚姻滿意度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美雲(2001)。識字教育作為一個「賦權」運動:以「外籍新娘生活適輔導班」為例探討。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美菁(2004)。東南亞外籍配偶在台的生活適應與人際關係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吳舒靜(2003)。台灣外籍新娘分佈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李玫臻(2003)。外籍新娘的社會網絡與生活適應---民雄鄉的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李順德(1993)。諾爾斯成人教育思想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君諭(2002)。東南亞外籍新娘識字學習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武曉梅(2003)。成人學生的補校教育觀—一個國小補校班級的民族誌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國珍(1991)。我國成人識字教育之研究。國立台灣師大社會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雅卿(1994)。國小英語教學城鄉差距之研究-以新竹地區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張維琴(2003)。外籍配偶識字教學方案發展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郭文紅(2000)。成人參與識字學習之研究─以一個成人基本教育識字班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庭芸(2002)。澎湖地區國際婚姻調適之研究:以印尼與越南新娘為例之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正治(2003)。台北縣國民小學辦理外籍配偶識字教育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曉瑋(1999)。教室中師生語言互動之研究---以國小補校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溫麗雲(2002)。師生互動中的性別差異-一所國小一年級生活課程教室觀察。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廖雅婷(2003)。以多元文化觀進行外籍新娘識字方案之行動研究--以嘉義縣外籍新娘識字專班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潘志煌(1996)。師生教學互動中的性別差異--國小班級多重個案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劉美芳(2001)。跨國婚姻中非籍女性的生命述說。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劉貴珍(2000)。外籍新娘跨文化適應與對現行管理制度態度之探討。私立大葉大學工業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蔡秀珠(2004)。台中縣外籍配偶識字學習障礙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蔡奇璋(2004)。外籍配偶參與國小子女學習的障礙及其解決途徑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鄭雅雯(2000)。南洋過台灣: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婚姻與生活探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鄧中階(2005)。外籍配偶的成人教育需求之探索性研究。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盧青延(1992)。我國國民中學補習學校學生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蕭昭娟(2000)。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賴建達(2001)。國民小學實施外籍新娘識字教育之研究─以一所山區小學為例。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賴淑芬(1997)。我國國小補校識字教學策略與教學成效之研究-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習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瞿仁美(1997)。國小補校教師教學信念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顏錦珠(2001)。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生活經驗與適應歷程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魏惠莉(2000)。成年婦女參與識字教育經驗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期刊
王宏仁(2001)。社會階層劃分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1。
何青蓉(1995)。從學習者特性論析我國成人識字教育之規劃。教育部委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何青蓉(1995)。從學習者特性談成人基本教育教學原則。成人基本教育教學研討會研討資料(頁3-16)。高雄: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何青蓉(1997)。成人識字教學方法的革新--從一個行動研究的省思中出發。北縣成教輔導季刊,7,24-30。
何青蓉(2001)。推動成人識字教育的重要國際成人識字教育組織。成人教育雙月刊,61,11-18。
何青蓉(2003)。跨國婚姻移民教育初探:從一些思考陷阱談起。成人教育雙月刊,75,2-10。
何青蓉(2004a)。 跨國婚姻婦女為何要上學?從建立社會支持網絡的觀點出發。成人及終身教育,4,2-9。
何青蓉(2004b)。閱讀、對話、書寫與文化理解:一個多元文化教育方案的實踐經驗。高雄師大學報,17,1-20。
何青蓉、陳源湖(2005)。成教班教學的挑戰與省思---國小教師轉化與增能的 可能性。學生輔導,97,54-73。
亞磊絲(1994)。從識字教育談成人教育。師友,330,頁10-12。
林美和(1995)。婦女教育權益之檢視與展望。社會教育學刊,24,1-26。
林美和(1996)。臺灣婦女成人教育之現況與發展。社會教育學刊,25,1-18。
林素卿(2006)。從新住民女性議題,談多元文化教育師資之培育。研習資訊,23:5,7-14。
邱琡雯(2000)。在台東南亞外籍配偶的識字/生活教育:同化?還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學刊,29,197-219。
胡夢鯨(1995)。國民中小學實施成人基本教育的問題與展望,成人教育雙月刊,28,頁46-52。
夏曉鵑(1997)。女性身體的貿易一台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級、族群關係與性別分析。騷動季刊,4,10-21。
夏曉鵑(2000a)。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9,45-92。
夏曉鵑(2000b)。女性身體的貿易------台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段、族群關係與性別分析。發表於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輔導教師研習會。
夏曉鵑(2002)。資本主義國際化下婦女人權的新戰場-以「外籍新娘 」為例。「台灣婦女人權發展與弱勢婦女關懷國際會議」於暨南國際大學。
張德永(1995)。婦女成人教育之現況與問題。成人教育輔導季刊,1,15-23。
陳源湖(2002)。外籍新娘識字教育實施之探析。成人教育,68,25-33。
陳源湖(2003)。外籍新娘識字教育實施之探析。全國外籍新娘成人教育研討會。
陳源湖(2003)。從多元文化教育觀點論述外籍新娘識字教育之實踐。成人教育,75,20-30。
黃富順(1990)。工業化國家的成人識字教育。社會教育學刊,19,49-75。
黃富順(1993)。我國失學國民識字標準及識字字彙之研究。成人教育,21,35-43。
黃富順、張國珍(1993)。我國成人識字教育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6, 1-11。
曾秀珠(2004,3月)。外籍配偶教育課程規劃之芻議。社區發展季刊,105,230-237。
簡紅珠(1988)。教師思考之研究與師範教育。國教世紀,24:3,22-25。
簡紅珠(1998)。教師教學決定:內涵、思考歷程與影響因素--兼談如何改進教學決定技能。課程與教學,1:4,43-56。
簡紅珠(2004)。從教學的道德性與藝術性論教學評鑑的盲點與限制。教育研究月刊,127,55-62。
簡紅珠(2006)。優質教學釋義與啟示。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2,1-17。
魏惠娟編(1996)。成人教育活動設計指南。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推廣教育中心編印,教育部社會教育司贊助。
魏惠娟(1997)。從成人教育方案規劃模式評析我國成人識字方案。成人教育,36,17-24。
顧燕翎、尤詒君(2004)。建立支持系統及倡導多元文化-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外籍與大陸配偶輔導政策,內政部編印,社區發展季刊,105,20-29。
網路資料
內政部(2006)。外籍與大陸配偶統計。台北:內政部。2006/9/29取自http://www.ris.gov.tw/ch4/static/st1-9-93.xls
中廣新聞網。八成新移民子女盼外籍母親加強中文。2006/11/15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61115/1/6kwt.html
公共電視。新移民努力學中文 陪伴子女閱讀。2006/11/15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61115/51/6ld4.html
王宏仁、唐文慧 (2005年10月26日)。爸爸的、還是媽媽的母語?勿陷入大台灣沙文主義的母語教學。南方電子報。2006/10/23取自 http://enews.url.com.tw/archiveRead.asp?scheid=35963
王順民(2004,1月)。日久他鄉變故鄉!?:關於外籍配偶現象的迷思與弔詭。國政評論,社會(評)093-073號。2006/11/23取自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SS/093/SS-C-093-073.htm
永井江理子(2004年8月4日)。外籍配偶能否「做自己」?中國時報, 2006/11/19取自http://intermargins.net/Forum/2004/identity/id02.htm
邱琡雯(2002)。東南亞新娘的教育權-嘉義媳婦識字/生活專班 。2006/10/1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news/database/interface/Detailstander-print.asp?ID=3874
張錦弘(2006年11月16日)。新代溝:外籍配偶子女 多不學母語。聯合報。
2006/12/25取自http://www.udn.com/2006/11/16/NEWS/NATIONAL/NAT4/3606068.shtml
張正(2003年8月15日)。解放還是同化?天足還是禁果?初探台灣新女性移民(外籍新娘)識字教育的風險,文化研究月報第三十期。2006/10/5取自 http://hermes.hrc.ntu.edu.tw/csa/journal/30/journal_park239.htm
曾美惠(2006年11月16日)。不讓孩子學母語 外配家庭有偏見。台灣立報。2006/12/25取自http://publish.lihpao.com/Education/2006/11/16/0101/index.html
教育部(2004)。建立外籍配偶終身學習體系中程計畫(草案)。2006/10/5取自http://epaper.edu.tw/020/important.htm#im01
教育部社教司(2006)。教育部發展新移民文化計畫。2006/11/21取自http://epaper.edu.tw/211/main03.html
貳、英文部分
Ausubel, D. P.(1968).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ognitive View .New York:Holt,Rinehart,and Winston.
Bruner, J. S.(1973). The Relevance of Education. Anita Gill , New York:Norton.
Freire , P., & Macedo, D. (1987). Literacy:Reading the word & the world. New York: Bergin & Garvey.
Freire, P. (1994).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New York: Continuum.
Giroux, H. A. (1988). Teachers as intellectuals: Toward a critical
pedagogy of learning. New York: Bergin & Garvey.
Giroux, H. A. and McLaren, P.L.(Eds.) (1989) Critical pedagogy, the state, and cultural struggle, 125-151.Albany:SUNY Press.
Giroux, H.A. (1997).Pedagogy and the politics of hope :Theory, culture, and schooling.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Greene, M. (1982). Literacy for what? Phi Delta Kappan, 63(5), 326-329.
Hunter, C. J.,& Harman, D.(1979).Adult illiteracy in the United States: A report to the Ford Founda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Knowles, M.S.(1975).Self-directed learning. Chicago: Follett.
Lai, Tracy.(1992).Asian American women: Not for sale .In Margaret L .,Anderson and Patricia Hill Collins (Eds.) Race ,class ,and gender :An Anthology(pp.163-171).Belmont ,CA :Wadsworth.
Little . A .(1986).Education inequalities :Race and class .In R .Rogers (Eds.), Education and social class(pp.111-126).Philadelphia :The Flamer Press.
Long H. B.(1990). Psychological control in self-directed learn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long Education, 9, 4,331-338.
Maslow, A.H.(1954).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 Row
Tough A.(1979).The adult’s learning projects: A fresh approach to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adult learning.(2nd ed.). Toronto: The Ontario Institute for Studies in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