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吳宇芯 Wu,Yu-Hsin |
---|---|
論文名稱: |
本土與世界的關懷—方耀乾台語詩集研究(2009-2020) Concern for the local and the global : Png Iāu-khiân's Taiwanese Poetry(2009-2020) |
指導教授: |
王鈺婷
Wang, Yu-Ting |
口試委員: |
林斤力
張俐璇 CHANG, LI-HSUA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臺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Graduate Program of Taiwan Studies for In-service Teachers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畢業學年度: | 10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91 |
中文關鍵詞: | 方耀乾 、台語詩 、圖像詩 、西拉雅族 、台灣精神主體性 |
外文關鍵詞: | Yaw-Chien Fang, Taiwanese poems, pictorial poetry, Siraya, Taiwan’s spiritual subjectivity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自1997年方耀乾出版第一本台語詩集迄今超過20年,以2008年為分水嶺,2008年以前方耀乾的台語詩集特色被評價為內容多變、形式多樣,而2009到2020年的方耀乾的作品風格演變,尚無研究者進行研究,故本文針對方耀乾於此期間出版的四本詩集《方耀乾的文學旅途》、《烏/白》、《台窩灣擺擺》、《我腳踏的所在就是台灣》為研究範圍,以文本分析、文獻歸納及訪談方式進行研究,探討方耀乾在此一階段如何突破自我,展現對於本土與世界的關懷。
本文先爬梳方耀乾的生命經驗、創作歷程來了解方耀乾的創作風格,接著進行個別詩集的研究,針對各詩集「主題」及「形式特色」的分析與討論,其中,《方耀乾的文學旅途》詩集內容涵蓋了方耀乾從1997到2008年的創作精華,可從此詩集中歸納出方耀乾第一階段創作的詩觀與風格,對於本文研究有承先啟後的意義,並在爾後出版的詩集研究中發現,方耀乾的詩集有「主題本土化」、「形式多樣化」等特色,後來則有「範圍擴大化」、「內容深度化」、「主題統整化」等轉變,針對形式則有更具創新性的書寫。
在《烏/白》詩集中,方耀乾以圖像詩來探討哲學議題,試圖帶領讀者解構二元對立的思考模式,建立一個更奔放的思想空間。《台窩灣擺擺》則是描繪台灣平埔族西拉雅族文化風貌的詩集,方耀乾用後殖民主義式的精神回顧西拉雅族的歷史,並對殖民壓迫的事實提出抗議,藉此建立族群認同。最後則是針對第一部以台語書寫的世界旅行詩集《我腳踏的所在就是台灣》進行探討,此詩集以台華對譯的方式呈現方耀乾旅行世界各國的見聞,並在異國與台灣的對照中建構台灣主體性的精神。
方耀乾以認識自己、守護台灣、關心世界為創作中心思想,用不同的思考面向、表現手法不斷突破與創新,這是方耀乾詩集的特色,並且是詩人方耀乾在台語文學界持續享有重要地位的原因。
It has been more than 20 years since Yaw-Chien Fang published the first Taiwanese poems in 1997. Before 2009, variety of themes and various writing forms ar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Fang’s Taiwanese poems. However, the evolution of the style of his works from 2009 to 2020 has not been studied yet. Therefore,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four poems published by Fang during this period: "Literary Journey of Yaw-Chien Fang", "Black/White", "Tayouan Paipai", and "The Place Where I Stepped Is Taiwan" as the research scope. Using textual analysis, literature review, and interview, this research aims to discuss how Fang pushes himself and produces the new style of his literary works.
To understand Fang’s creative style, the first step is collating his life experience and writing process, and then analyzing the theme, form, and features of four above-mentioned poems in each chapter. Among them, the content of "Literary Journey of Yaw-Chien Fang" covers the essence of Fang's creation from 1997 to 2008 and provides a summary of his viewpoints and style during this period. This poem is very important to this study as control group to observe the change of Fang’s poems with time. It is found that Fang’s poems have wider scope, greater depth, more concentrated thought, and more innovative writing form after 2008.
Fang discusses philosophical issues in the form of pictorial poetry in "Black/White". He tried to lead readers to deconstruct the Binary Opposition, and create a freer space for thought. "Tayouan Paipai" is a poem which describing the cultural features of the Siraya tribe of Taiwanese Plains Indigenous People. Fang used the spirit of postcolonialism to review the historical appearance of the Siraya and protested against the facts of colonial oppression. The last one is the first world travel poems which be written in Taiwanese: "The Place Where I Stepped Is Taiwan". The poem presents what Fang sees and hears when he travels around the world. It’s in the form of Taiwanese-Mandarin translation, and to construct Taiwan’s spiritual subjectivity in the contrast between a foreign country and Taiwan.
Knowing about himself, guarding Taiwan, and caring about the world are the central ideas of Fang's creation. Thinking in different ways, breaking through his own expressive techniques continuously, and innovating are the major characteristics of Fang’s poems. Thes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give us an explanation to why Fang always holds a leading position in Taiwanese literature.
參考書目
一、 文本
1. 方耀乾,《方耀乾的文學旅途》,(台北市:榮後文化基金會,2009年)。
2. 方耀乾,《烏/白》,(台南:台文戰線,2011)。
3. 方耀乾,《台窩灣擺擺》,(台南:台文戰線,2011)。
4. 方耀乾,《我腳踏的所在就是台灣》,(台南:島鄉台文工作室,2017)。
二、 專書
1. 方耀乾,《台語文學史簡冊 台語文學的起源與發展》,(台南:方耀乾,2005)。
2. 方耀乾,《台語文學的起源與發展》,(台南:方耀乾,2005)。
3. 林央敏主編,《台語詩一世紀》,(台北:前衛出版社,2006),頁156。
4. 方耀乾,《台灣母語文學:少數文學史書寫理論》,(台南:台南市政府文化局,2017)。
5. 方耀乾,《台語文學:台語文學的起源與發展》,(台南:方耀乾,2005)。
6. 羊子喬,《神秘的觸鬚》,(台北:台笠出版社,1996)。
7. 彭瑞金,《台灣文學探索》,(台北:前衛,1995)。
8. 林央敏,《台語文化釘根書》,(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
9. 李勤岸主編,《2007台語文學選》,(台南:開朗,2009)。
10. 林央敏主編,《台語詩一甲子》,(台北:前衛,1998)。
11. 方耀乾,《予牽手的情話》,(台南:台南市十信文教基金會,1999)。
12. 孟樊,《當代台灣新詩理論》,(台北市:揚智文化,1995)。
13. 簡政珍,《台灣現代詩美學》,(台北市:揚智文化,2004年)。
14. 李癸雲,《與詩對話-台灣現代詩評論集》,(台南縣:台南縣政府文化局,2000)。
15. 方耀乾,《白鴒鷥之歌》,(台南:台南縣文化局,2001.10)。
16. 方耀乾,《將台南種佇詩裡》,(台南:台南市立圖書館,2002.12)。
17. 方耀乾,《方耀乾台語詩選》,(台南:開朗雜誌,2007.11)。
18. 岩上,《愛染篇》,(臺北:臺笠,1991年)。
19. 陳義芝,《風格的誕生-現代詩人專題論稿》,(台北市:允晨文化,2017)。
20. 丁旭輝,《台灣現代詩圖像技巧研究》,(高雄:春暉,2000)。
21. 林以亮,《林以亮詩話》,(台北:洪範書店,1976)。
22. 渡也,《面具》,(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3)。
23. 向明,《新詩50問》,(台北:爾雅,1997)。
24. 羅青,《從徐志摩到余光中》,(台北:爾雅,1978)。
25. 原研哉,李茶 譯,《白》,(新北市:木馬文化出版社,2012)。
26. 釋斌宗法師,《般若心經阿彌陀經要釋》,(慈雲山莊三慧學處 恭印,1993)。
27. 許慎,《說文解字》,(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28. 陳兵,《生與死的超越-坦然面對生死,破解生死之謎》,(新北市:百善書房,2004)。
29. 《素問.本病論》。
30. 吳重德改編,《玉曆寶鈔的故事》,(台南:能仁出版社,2018再版)。
31. 亞里士多德,吳壽彭譯,《形而上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
32. 林耀德,《不安海域》,(台北:師大書苑,1988)。
33. 蕭阿勤,《回歸現實:台灣197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所,2010)。
34. 劉還月,《尋訪臺灣平埔族》,(台北:常民文化,1995)。
35. 王明珂,《華夏邊緣 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市:允晨文化,1997)。
36. 施正鋒,《族群與民族主義 集體認同的政治分析》,(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8)。
37. 周鐘瑄,《諸羅縣志》,(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38. 郁永河,《裨海紀遊》,(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
39. 村上直次郎日文譯註,郭輝譯:《巴達維亞城日記》,第一冊(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0)。
40. 魏貽君,《戰後台灣原住民族文學形成的探察》,(台北:印刻文學,2013)。
41. 六十七,《番社采風圖考》台灣文叢第90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
42. 廖炳惠,《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2003年)。
43. 宋澤萊,《台灣文學三百年》,(新北:印刻文學,2011)。
44.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 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市:麥田出版,2002)。
45. 拓拔斯.塔馬匹馬(田雅各),《最後的獵人》,(台中:晨星,1987)。
46. 周沙塵等,《中國旅遊分類詞典》,(重慶:重慶出版社,1997)。
47. 黃石林,《旅行史話》,(台北:國家出版社)。
48. 盧克.拉斯特(Luke Eric Lassiter)著,郭禎麟、吳意琳、黃宛瑜、金家琦、呂環延、方怡潔、黃恩霖合譯,《歡迎光臨人類學》,(新北市:群學出版,2010)。
49. 全佛編輯部,《佛教的蓮花》,(新北:全佛文化:2001)。
50. 李漢偉,《國小語文科教學探索》,(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
51.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台北:大安出版社,2001)。
52. 唯色,《鼠年雪獅吼 2008年西藏事件大事記》,(台北:允晨文化,2009)。
53. 邵宗海,《兩岸關係研究》,(台北:新文京,2014)。
54. 林于弘,《台灣新詩分類學》,(台北市:鷹漢文化,2004)。
55. 熊鈍生主編,《辭海》,(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2)。
56. 張春凰、江永進、沈冬青合著,《台語文學概論》,(台北:前衛出版社,2002年)。
三、 期刊論文
1. 王娟娟,〈他的詩.情.畫.意—解讀方耀乾的兩類情詩〉,《臺灣文學評論》,(台南:私立真理大學臺灣文學資料館,2001):頁70-84。
2. 陳金順,〈戰後台語新詩的多彩光景〉,《台灣文學館通訊第21期》,(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8.11):頁40~頁44。
3. 林香薇,〈論宋澤萊台語詩《一枝煎匙》的用字與用詞〉,《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科學類,48卷第2期》,(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03),頁95~頁118。
4. 方耀乾,〈以母語召喚族魂、以書寫再現台灣:方耀乾(Png Iau-Khian)台語詩中的抵殖民書寫〉,《台南女子技術學院學報第23期》,(台南:台南女子技術學院,2004年):頁455~頁478。
5. 施俊州,〈運動kap創作並進,台語共美學合一:台語文學ê邊緣戰鬥(下)〉,《台灣文學館通訊,第19期》,(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8年):頁46~頁51。
6. 黃勁連,〈文學兮台語,台語兮文學〉,《海翁台語文學雜誌,第43期》,(台南:開朗雜誌):專題演講。
7. 許舜傑,〈形式的歷史:百年新詩發展綱領〉,《台灣詩學學刊第31期》,(台北市:臺灣詩學季刊雜誌社,2018):頁133~頁164。
8. 劉宗平,〈探索四元素說的宇宙〉,《中華科技史學會學刊18期,2013》,頁72~頁78。
9. 吳育臻,〈從地名的變遷看不同政權的特質─以嘉義市街路名為例〉,《白沙歷史地理學報第16期》,(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2004)頁107~頁143。
10. 紀駿傑,〈原住民研究與原漢關係-後殖民觀點之回顧〉《國家政策季刊,4(3)》,(台北:國家發展委員會,2005):頁5~頁28。
11. 潘麒宇、彭立勛,〈台南西拉雅族群地方文化產業之研究〉,《設計研究學報第九期》,(新北:輔仁大學設計學院,2013.07):頁57~頁62。
12. 鄭志明,〈台灣新興宗教的宗教對話〉,《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1期》,(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室,2001.12):頁34~頁56。
13. 莊慶信,〈法律與宗教倫理-一個宗教倫理學的理解〉,《輔仁法學18期》,(新北:輔仁大學法律學院,2002.02):頁1~頁15。
14. 侯小偉、李云台,〈由紗麗談印度服飾特徵〉,《紡織科技進展2010卷4期》,(四川:《紡織科技進展》編輯部):頁82~頁84。
15. 楊青矗,〈建立台灣文化的主體性〉,《新世紀智庫論壇第44期》,(台北:財團法人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2008.12):頁60~頁64。
四、 專書之篇章,已出版論文集之論文
1. 呂興昌,〈憑什麼台語?為什麼文學?-台語文學的新思考〉,《台語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5.12)。
2. 方耀乾,〈三位一⁄異體:黃勁連、林央敏、方耀乾的台語詩之路〉,《台灣文學評論,第6卷,第3期》,(台南:真理大學台灣文學資料館,2006)。
3. 陳慕真,〈母親、母土kah母語-鄭雅怡台語作品中ê女性書寫〉,《2005年A-khioh(阿卻)賞台語文學研究論文集》,(台南:台文Bong報雜誌社,2005)。
4. 胡長松,〈論方耀乾詩裡的自我追尋〉,《台文戰線第4號,2006.10》,(台南:台文戰線,2006)。
5. 歐純純、田啟文,〈本土性的關懷,開拓性的書寫:方耀乾詩集《將台南種佇詩裡》的寫作特色〉,《台語文學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2005》,(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頁443~頁480。
6. 歐純純,〈「汝是潑落人間的雲/我是注定等候的山」-方耀乾詩集《予牽手的情話》中的形象塑造〉,蔣為文、方耀乾主編,《台語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詩歌kap土地ê對話》,(台南:開朗雜誌,2006):頁17。
7. Chung-hsiung Lai,〈Preface:A Back Face or White Face?〉,方耀乾,《烏/白》,(台南:台文戰線,2011),序。
8. 岩上,〈方耀乾專訪〉,方耀乾,《方耀乾的文學旅途》,(台北市:榮厚文化基金會,2009):頁9~頁22。
9. 楊焜顯,〈戰後台語詩的世代發展佮典律建構〉,李勤岸主編,《海翁台語文學第108期,2010 .12.1》,(台南:開朗雜誌,2010):頁4~頁40。
10. 宋澤萊,〈美麗的詩集與詩集的美麗-讀方耀乾台語詩集《將台南種詩佇裡》手記之1〉,方耀乾,《將台南種詩佇裡》,(台南:台南市立圖書館,2002)。
11. 何錡章,〈附錄:新詩基本形式的建立與歸類〉,陳芳明,《鏡子和影子-現代詩評論》,(台北市:志文,1975):頁11~頁13。
12. 岩上,〈台語詩現代化的花蕊-品讀方耀乾的台語詩〉,方耀乾,《方耀乾的文學旅途》,(台北市:榮厚文化基金會,2009年):頁23~頁36。
13.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陳季村印製,《觀音大士白衣神咒》,(台中:文良印刷廠,2015)。
14.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佛說大乘流轉諸有經〉,《大正新修大正藏經Vol.14,No.577》,(台北: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18)。
15. 漢.高誘,〈原道訓〉,《淮南子注》卷一,(台北:世界書局,1978)。
16. 詹冰,〈圖象詩與我〉,《笠詩刊第87期》,(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1978.10),頁58~頁62。
17. 陳思嫻,〈陳黎圖象詩中的符號系統〉,《第三屆全國研究生文學符號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南華大學文學所,2003):頁147~165。
18. 王正良,〈眾相侈離:台灣圖象詩的視覺探勘〉,《第五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文學與圖像研討會論文集,2005.10》,(台中:國立中興大學,2005):頁261~頁287。
19. 何信翰,〈解脫束縛,得大自在:論方耀乾ê圖象詩集《烏/白》〉,方耀乾,《烏/白》,(台南:台文戰線,2011),序。
20. 蕭水順,〈台灣圖象詩繪聲繪影的特技〉,《第五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文學與圖像研討會論文集,2005.10》:頁109~頁126。
21. 張茂桂,〈族群關係〉,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
22. 洪敏麟,〈卷八,同冑志‧歷代治理篇〉,《臺灣省通志》,(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2)。
23. 胡長松,〈淺談方耀乾《台窩灣擺擺》裡的新歷史態度〉,《台文戰線第21號》,(台南:台文戰線,2011):頁139~頁149。
24. 林媽利,〈再談85%台灣人帶原住民的基因〉,《我們留著不同的血液:台灣各族群身世之謎》,(台北:前衛,2010)。
25. 孟樊,〈旅行文學作為一種文類〉,《旅行文學讀本》,(臺北:揚智文化,2005)。
26. 盧嘉興,〈台灣最早興建的寺廟〉,《中國佛教史論集(八)-台灣佛教篇》,(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27. 邱貴芬,〈「發現台灣」-建構台灣後殖民論述〉,《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2007)。
28. 焦桐,〈政治詩〉,《台灣文學的街頭運動》,(台北:時報,1998)。
29. 吳潛誠,〈地誌書寫,城邦想像-楊牧與陳黎〉,《島嶼巡航-黑倪和台灣作家的介入失學》,(台北:立緒,1999)。
30. 宋澤萊,〈評方耀乾的〈伊咧等我〉〉,方耀乾,《台窩灣擺擺》,(台南:台文戰線,2011):頁121~頁131。
31. 李魁賢,〈台灣詩人的反抗精神〉,《詩的反抗》,(台北:新地,1992)。
32. 郝譽翔,〈「旅行」?或是「文學」?-論當代旅行文學的書寫困境〉,東海大學中文系編,《旅遊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津,2000)。
33. 岩上,〈詩的交流電-續方耀乾教授《我腳踏的所在就是台灣》詩集〉,方耀乾,《我腳踏的所在就是台灣:世界旅行詩》,(台南:島鄉台文工作室,2017):頁14~頁19。
34. 楊焜顯,〈戰後台語詩的世代發展佮典律建構—以南部台語詩人為研究場域〉,方耀乾主編,《台語文學史書寫理論佮實踐》,(高雄:台文戰線雜誌,2009)。
五、 學位論文
1. 方耀乾,《Uì邊緣kàu多元中心:台語文學ê主體建構》,(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
2. 陳素經,《台語詩的文學技巧佮語言風格研究-以《台語詩一世紀》為例》,(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3. 施清瀚,《台灣本土詩人的語言選擇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修碩士論文,2012)。
4. 李婉慈,《2000-2010年台語詩收集kap主題討論》,(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5. 陳佩如,《方耀乾台語詩研究:1997-2008》,(台東:東華大學華語文學系台灣語文教師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
6. 林婕媮,《方耀乾《台窩灣擺擺》詩集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
7. 楊皓伃,《文化的認同與傳承:泰雅族青年的尋根之旅》,(台中:亞洲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2016)。
8. 沈珍貝,《台語詩中的女性研究》,(台南:國立台南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6)。
9. 蔡瑋芬,《戰後台語文學運動ê開展:1986-1991》,(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10. 陳逸峰,《詩意哲學的圖像建構-陳逸峰「空間」與「白」系列作品探討》,(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研究所碩士班西畫組碩士論文,2013)。
11. 林惠君,《《黃帝內經.素問》中的「心」、「神」觀與哲學性的諮商》,(新北市:天主教輔仁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16)。
12. 吳靖渝,《宗教信仰、正向情緒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彰化:大葉大學運動健康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9)。
13. 謝秋帆,《以宗教和哲學觀點探討臨終關懷之生死超克》,(新北市:華梵大學哲學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6)。
14. 廖素琴,《漢代字辭書「陰陽五行」詞源研究-以《說文解字》、《釋名》聲訓為中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文學院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20)。
15. 李碩九,《《山海經》宇宙認識及其象徵敘述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9)。
16. 饒芷禎,《政策之窗的啟合與西拉雅族正名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17. 阮俊達,《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的軌跡變遷(1983-2014)》,(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系碩士論文,2015)。
18. 連容仕,《平埔族裔身分認定-以我國法制為中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21)。
19. 蔣佳霖,《屏東平原平埔基督徒族群意識之探究-以屏東忠霖基督長老教會為例》,(台南: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2012)。
20. 段洪坤,《當代平埔原住民族運動研究(1993~2012):以台南西拉雅族為例》,(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21. 蕭瑞霆,《現代中國國族的知識建構-以戰後國(初)中歷史教科書「中華民族」論述為例(1952-2010)》,(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22. 施怡如,《從殖民教育到本土教育──臺南地區西拉雅族四百年的變遷》,(台南市: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2015)。
23. 盧美辰,《「族群意識」的建構與轉折:以巴代、達德拉凡.伊苞、里慕伊.阿紀作品為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6)。
24. 黃鈴華,《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的國會路線》,(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
25. 張淑婷,《花蓮縣豐濱鄉原住民嚼食檳榔態度與行為研究》,(花蓮:慈濟醫學院原住民健康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26. 黎淑珍,《客庄地名詞的隱喻及轉喻體現-以新竹縣寶山鄉為例》,(新竹市: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台灣語言研究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
27. 陳思敏,《《鏡花緣》與《西洋記》異國之旅研究-以「旅行文學」視角探析》,(台南:國立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28. 柯貞如,《華語旅遊文學的閱讀教學設計研究──以余光中南台灣旅遊詩為討論範圍》,(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29. 李淑宏,《因為旅行,所以存在-旅行世紀的台灣新世代》,(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30. 李淑螢,《國小三年級實施旅遊文學之教學研究》,(台北:臺北市立大學中國文學系語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3)。
31. 曾幼瑩,《余秋雨旅行文學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9)。
32. 張榮彰,《多元宗教社會的政治傾向:台灣的宗教差異》,(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暨研究所博士論文,2019)。
33. 徐孟弘,《宗教信仰影響教師生活的敘述研究》,(台南: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34. 林進碧,《安徒生成長主題童話研究》,(台 南:國立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
35. 黃日暉,《後殖民主義下的意識形態對台灣影響之研究》,(台中: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3)
36. 詹程傑,《中國人民武裝警察在維穩的角色與功能-以烏魯木齊七五事件及烏崁事件為例》,(中央警察大學公共安全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年)。
37. 陳柏剛,《分離主義轉化為恐怖主義之研究:以中國新疆與西藏比較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6)。
38. 黃千芸,《太陽花學運與政府危機管理之研究》,(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2015)。
39. 李怡樺,《國際交流經驗下國中教師之跨文化與教育反映-以紐西蘭金色山莊國際遊學方案為例》,(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文教與比較教育學系博士論文,2020)。
40. 呂昱禎,《跨文化字幕翻譯策略-以布袋戲《霹靂英雄戰紀之刀說異數》第一集為例》,(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論文,2020)。
41. 楊焜顯,《創.治:台語詩ê創傷敘事kap書寫治療—以2000-2014年出版ê文本做研究場域》,(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42. 蔡秀俐,《羅馬字ti台語文漢羅文本中ê使用分析—以台語文語料庫為基礎》,(台東:國立台東大學華語文學系台灣語文教師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
六、 電子媒介
1. 〈方耀乾(台灣詩人一百影音計畫)〉DVD,(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7)。
2. 〈台南關帝殿 歷史沿革〉,(來源:http://www.kdt.org.tw/about02.html)。
3. 數位經典網站,〈禮記/表記第三十三〉,(來源:http://www.chineseclassic.com/13jing/liejie/ch33.htm)。
4. 〈基督教的生死觀與臨終關懷〉,《基督教週報,第2589期,2014.04.06》,(來源:http://www.christianweekly.net/2014/ta2022265.htm)。
5. 〈臺灣〉,(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7%BA%E7%81%A3#%E5%90%8D%E7%A8%B1)。
6. 〈臺海使磋錄〉,(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zh-tw/%E8%87%BA%E6%B5%B7%E4%BD%BF%E6%A7%8E%E9%8C%84)。
7. 〈結婚或訂婚禮俗,檳榔是否為必要的禮品?〉,(來源:https://kmweb.coa.gov.tw/subject/subject.php?id=21200)。
8.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首頁/健康主題/健康生活/檳榔防治〉,(來源:https://www.hpa.gov.tw/Pages/List.aspx?nodeid=42)。
9. 蘭文里,〈菸草、煙斗與台灣原住民〉,(來源: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資源網:https://ndaip.sinica.edu.tw/content.jsp?option_id=2441&index_info_id=3444)。
10. Savungaz Valincinan,〈原住民酒族文化?〉,《原世界》,(來源:https://insight.ipcf.org.tw/article/255)。
11. 冰島,(維基百科,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86%B0%E5%B2%9B)。
12. 詹姆士.A.貝克福德博士(James A. Beckford, Ph.D.),〈山達基、社會科學以及宗教的定義〉,(山達基宗教背景、信仰理論和實踐的全面概觀,來源:https://reurl.cc/kVAeNL)。
13. 賴太太離家出走,〈【緬甸】仰光大金寺:緬甸人心中一盞不滅的明燈〉,(來源:https://medium.com/@hello.mrslai/shwedagon-pagoda-7fcc2e3e465a)。
14. 緬甸宗教,(維基百科,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C%85%E7%94%B8%E5%AE%97%E6%95%99)。
15. 阿爾弗雷德·拉德克利夫-布朗,(維基百科,來源:https://reurl.cc/AgZmoQ)。
16. 紗麗,(維基百科,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zh-tw/%E8%8E%8E%E4%B8%BD)。
17. 〈蒂沃利花園〉,(維基百科,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6%A3%E4%BC%8F%E9%87%8C%E5%85%AC%E5%9B%AD)。
18. 胡少江,〈中國政府為什麼在拉薩事件的輿論上敗北?〉,(來源:大紀事:https://www.epochtimes.com/b5/8/4/5/n2071293.htm,2008年4月5)。
19. 新華社,〈西藏拉薩"3.14"打砸搶燒嚴重暴力犯罪事件真相,(來源:新華網:http://www.gov.cn/jrzg/2008-03/22/content_926067.htm,2008年3月22日)。
20. 〈臺灣海峽兩岸關係史〉,(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7%BA%E7%81%A3%E6%B5%B7%E5%B3%BD%E5%85%A9%E5%B2%B8%E9%97%9C%E4%BF%82%E5%8F%B2#%E6%84%8F%E8%AD%98%E5%B0%8D%E7%AB%8B)。
21. 滅火器樂團,〈〈島嶼天光〉(Island’s Sunrise)藝術公民計劃 太陽花運動歌曲〉,(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V8JDbtXZm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