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玉萍
論文名稱: 吳濁流中短篇小說研究
指導教授: 陳惠齡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3
中文關鍵詞: 吳濁流主題意識人物形象中短篇小說臺灣文學
外文關鍵詞: Wu Zhuoliu, subjectsubject consciousness, character image, short story, Taiwan literature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吳濁流(1900-1976),本名吳建田,新竹縣新埔鎮大茅埔人。是臺灣新文學運動重要作家之一。他的一生,歷經日治時期與國民政府時期,寫作題材也以此為分界,前期小說以日治時期之生活為背景,後期則以反映光復後之臺灣社會為主。代表作長篇小說《亞細亞的孤兒》、《無花果》和《臺灣連翹》,確立他在臺灣文學史上的重要定位。各種關於吳濁流的主要論述,多半聚焦於「孤兒意識」、「認同情結」與「臺灣精神」等層面。葉石濤曾評論吳濁流小說「有濃厚的社會性」。吳濁流是屬於全能型的作家,其作品涵蓋詩、散文、小說、評論等類型。由於針對吳濁流長篇小說的評論分析,前人之述頗為豐贍。審視吳濁流的長篇小說雖然為其奠立了臺灣文學史上的不朽地位,但順著長篇的骨架,吳濁流緊緊掌握時代的脈動變化,他的中短篇作品也同樣流露鮮明的時代特質。或由於短製精巧,極具藝術美感,加上在劇情鋪陳及人物刻畫,呈現多元的面貌與風華,是以吳濁流中短篇小說更呈現可貴的璀璨華彩。本論文擬從吳濁流中短篇小說入探,並聚焦於中短篇小說人物形象及其書寫美學,期能探掘吳濁流小說創作中更豐富多元之特質。


    Abstract

    Wu Zhuoliu (1900-1976), given name Wu Jiantian.Is one of Taiwan new-vernacular literature movement important writers.His life, has been through repeatedly Japan to govern the time and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time, the writing theme also take this as the dividing line, the preliminary novel governs life of the time take the date as a background, after then later period reflects recovering the Taiwan society primarily.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novel "Asia's Orphan", "Fig" and "the Taiwan Weeping forsythia", establishes him in the Taiwan history of literature important localization.Each kind about Wu Zhuoliu's main elaboration, focuses mostly in “the orphan realizes”, “the approval complex” and “the Taiwan spirit” and so on the stratification planes.Ye Shitao once commented the Wu Zhuoliu novel “to have the strong sociality”.Wu Zhuoliu belongs to the versatile writer, its work types and so on covering poem, prose, novel, commentary.As a result of in view of the Wu Zhuoliu novel commentary analysis, the predecessor states quite abundantly supports.Carefully examines Wu Zhuoliu's novel although has established in the Taiwan history of literature immortal status for it, but is suitable the lengthy skeleton, Wu Zhuoliu closely is grasping the time the pulsation change, his short article work also similarly reveals the bright time special characteristic.Or because the short system is exquisite, has the artistic esthetic sense extremely, in addition lays out and the character portray in the plot, presents the multi-dimensional appearance and the grace and talent, is the short story presents by Wu Zhuoliu in valuably radiant colorful.The present paper draws up from Wu Zhuoliu the short story enters searches, and focuses in the short story character image and written esthetics, the time can dig over in the Wu Zhuoliu novel creation to be richer the multi-dimensional special characteristic.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研究動機──看見不一樣的吳濁流 1 二、研究目的──「孤兒意識」之外的吳濁流 3 第二節 研究範疇與方法 4 一、研究範疇 4 二、研究方法 10 第三節 文獻探討 11 一、關於長篇小說之評論 11 二、針對吳濁流中短篇小說部分 18 三、學位論文方面 24 四、其他相關評論 28 第四節 章節架構 30 第二章 吳濁流的成長背景與寫作歷程 41 第一節 家庭背景 41 第二節 成長過程 44 一、童年時期 44 二、公學校時期 45 三、國語學校時期 47 第三節 創作歷程 48 一、日治時期(1936 年 ~ 1945 年) 48 二、國民政府時期(1945 年 ~ 1973 年) 53 小結 58 第三章 吳濁流中短篇小說的主題意識 61 第一節 女性覺醒 61 第二節 感時憂國 71 第三節 民族意識 81 第四節 反殖思想 84 第五節 庶民關懷 90 小結 95 第四章 吳濁流中短篇小說中的人物形象 97 第一節 徬徨消沉、抱殘守缺的知識份子 97 第二節 諂媚求榮、罔顧生民的投機群像 103 一、日治時期之御用紳士 103 二、光復初期之投機份子 107 第三節 堅貞剛毅、獨立自尊的女性角色 112 第四節 忠厚樸實、悲愴隱忍的農工階層 119 小結 121 第五章 吳濁流中短篇小說風格探析 123 第一節 寫實而不寫史 123 第二節 批判而不審判 133 第三節 諷喻而不尖刻 137 第四節 發掘而不決斷 142 小結 146 第六章 結論 148 第一節 篇章回溯 148 第二節 研究版圖的拓展 150 一、吳濁流中短篇小說的文學價值 150 二、吳濁流的文學史定位 153

    參考書目:
    一、吳濁流作品
    吳濁流,《瘡疤集(上)》,臺北:集文,1963。
    吳濁流,〈傳記小說不振的原因〉,臺灣文藝 5 期,1964。
    吳濁流,〈要經得起歷史的批評〉,臺灣文藝 9 期,1965。
    吳濁流,《吳濁流選集》,臺北:廣鴻文,1966。
    吳濁流,〈文學就是文學,不是工具〉,臺灣文藝 11 期,1966。
    吳濁流,〈我設文學獎的動機和期望〉,臺灣文藝 25 期,1969。
    吳濁流,《泥濘》,臺北:林白,1971。
    吳濁流,張良澤編,《吳濁流作品集- 功狗》,臺北:遠行,1972.2。
    吳濁流,張良澤編,《吳濁流作品集- 臺灣文藝與我》,臺北:遠行,1972.2。
    吳濁流,《泥沼中的金鯉魚》,臺南:大行出版,1975。
    吳濁流,張良澤編,《吳濁流作品集– 亞細亞的孤兒》,臺北:遠行,1977。
    吳濁流,張良澤編,《吳濁流作品集 – 波茨坦科長》,臺北:遠行,1977。
    吳濁流,張良澤編,《吳濁流作品集 – 南京雜感》,臺北:遠行,1977。
    吳濁流,張良澤編,《吳濁流作品集 – 黎明前的臺灣》,臺北:遠行,1977。
    吳濁流,《黎明前的臺灣 – 回顧日據時代的臺灣文學》,臺北:遠行,1977。
    吳濁流,《無花果》,臺北:前衛,1990.11。
    吳濁流,鍾肇政譯,《臺灣連翹》臺北:前衛,1991。
    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臺北:草根,1995.7。
    吳濁流,《吳濁流集》,臺北:前衛,1997.7。

    二、專書
    王詩琅,《日本殖民體制下的臺灣》,臺北:眾文,1980。
    王德威,《從文學看歷史》,臺北:麥田,2005。
    王貳瑞,《學術論文寫作》,臺北:東華,2005。
    王曉波編,《臺灣的殖民地傷痕新編》,臺北:海峽學術,2002。
    古繼堂,《臺灣小說發展史》,臺北:文史哲,1992。
    呂新昌,《鐵血詩人吳濁流》,臺北:前衛,1996。
    呂新昌,《吳濁流及其小說創作理念》,臺北:前衛,2003。
    呂正惠,《戰後臺灣文學經驗》,臺北:新地文學,1992
    呂正惠,《小說與社會》,臺北:聯經,1988。
    呂正惠,《殖民地的傷痕:臺灣文學問題》,臺北:人間出版,2002。
    宋國誠,《後殖民論述-從法農到薩依德》,臺北,擎松,2003。
    李喬,《臺灣運動的文化困局與轉機》,臺北:前衛,1989。
    李喬,《臺灣文學造型》,高雄:派色文化,1992
    李喬總編,《吳濁流文學讀本》,苗栗:西湖鄉公所,2004。
    李筱峰,《解讀二二八》,臺北:玉山社,1998。
    李筱峰,《臺灣全志卷首- 戰後臺灣變遷史略》,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4。
    李瑞騰編,《臺灣文學二十年集(四)-評論二十家》,臺北:九歌,1998
    李瑞騰編,《評論三十:臺灣文學三十年精英選》,臺北:九歌,2008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92。
    林文寶/林淑貞/林素玟/周慶華/張堂錡/陳信元,《臺灣文學》,臺北:萬卷樓,2001
    林民昌,《當代臺灣小說文本的知識及操作》臺南:臺南市立圖書館,2004
    林瑞明,《臺灣文學發展現象》,臺北:博揚文化,1996
    林瑞明,《臺灣文學與時代精神》,臺北:允晨,1996。
    林柏燕編,《吳濁流百年誕辰紀念專刊》,新竹:縣立文化局,2000。
    林鐘雄,《臺灣經濟發展 40 年》,臺北:廣鴻文,1966。
    許俊雅,《日據時期臺灣小說研究》,臺北:文史哲,1995。
    許俊雅,《臺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臺北:南天,1997。
    許俊雅,《無語的春天-二二八小說選》,臺北:玉山社,2003。
    許俊雅,《見樹又見林-文學看臺灣》,臺北:渤海堂,2005。
    陳玉玲,《臺灣文學的國度:女性.本土.反殖民論述》臺北:博揚文化,2000。
    陳少廷,《臺灣新文學運動簡史》,臺北:聯經,1977。
    陳惠齡,《現代文學鑑賞與教學》,臺北:萬卷樓,2001。
    陳映真,《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臺北:前衛,1986。
    陳芳明,《臺灣戰後史資料選 – 二二八事件專輯》,臺北:自立晚報,1991。
    陳芳明,《危樓夜讀》,臺北:聯合文學,1996。
    陳芳明,《左翼臺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臺北:麥田,1998。
    陳芳明,《後殖民臺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臺北:麥田,2002。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臺灣史觀》,臺北:麥田,2004。
    陳建忠,《日據時期臺灣作家論 現代性、本土性、殖民性》,臺北:五南圖書,
    2004。
    陳建忠,《被詛咒的文學/戰後初期臺灣文學論集(1945–1949)》,臺北:五南圖書,2007
    陳萬益,《于無聲處聽驚雷》,臺南:南市文化,1996。
    張明雄,《臺灣現代小說的誕生》,臺北:前衛,2000。
    張雙英,《文學概論》,臺北:文史哲,2002。
    張金墻,《斷裂與再生:臺灣文藝研究》台南:南市文化,1999。
    葉石濤,《走向臺灣文學》,臺北:自立,1990。
    葉石濤,《文學回憶錄》,臺北:遠景,1983。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1987。
    葉石濤,《展望臺灣文學》,臺北:九歌,1994。
    葉石濤,《臺灣鄉土作家論集》,臺北:遠行,1981。
    葉石濤,《臺灣文學的困境》,高雄:派色文化,1992。
    葉石濤,《臺灣文學的回顧》,臺北:九歌,2004。
    葉至誠,《社會科學概論》,臺北:揚智,2003。
    黃娟,《文學與政治之間》,臺北:前衛,1993。
    黃重添,《臺灣長篇小說論》,臺北:稻禾,1992。
    黃靜嘉,《日據時期之臺灣殖民地法制與殖民統治》,臺北:自印,1960。
    黃武忠,《臺灣新文學作家小傳》,臺北:時報,1980。
    黃富三、曹永和主編,《臺灣史論叢》,臺北:眾文,1980。
    黃恒秋,《臺灣客家文學史概論》,臺北:客家臺灣文史工作室,1998。
    黃恒秋,《客家臺灣文學論》,臺北:客家臺灣文史工作室,2003。
    彭瑞金,《臺灣文學探索》,高雄:派色文化,1995。
    彭瑞金,《臺灣文學五十家》,臺北:玉山社,2005。
    彭瑞金,《瞄準臺灣作家》,高雄:派色文化,1992。
    彭瑞金,《臺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臺北:自立,1991。
    楊逸舟,《二二八民變》,臺北:前衛,1991。
    褚昱志,《吳濁流及其小說研究》,臺北:威秀資訊,2010。
    齊邦媛, 《霧漸漸散的時候:臺灣文學五十年》,臺北:九歌,1998。
    歐宗智,《臺灣小說評論集》,臺北縣文化局,2002。
    應鳳凰/陳文發,《臺灣文學花園》,臺北:玉山社,2003。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史話》,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4。
    蔡政念主編,《臺灣近五十年現代小說論文集》,高雄:中山大學文學院人文社會科學中心:2007。
    蔡榮光總編,《吳濁流百年誕辰紀念專刊》,新竹:新竹文化局,2000。
    賴和/李喬/許素蘭/劉慧貞編,《客家文學精選集,小說卷》,臺北:天下遠見,2004。
    鄧孔昭編,《二二八事件資料集》,臺北:稻鄉,1991。
    龍瑛宗著/鍾肇政召集,《龍瑛宗集》,臺北:前衛,1991。
    龍瑛宗,《杜甫在長安》,臺北:聯經,2003。
    錢鴻鈞編,黃玉燕譯,《吳濁流致鍾肇政書簡》,臺北:九歌,1990。
    鍾肇政,莊紫蓉編,《臺灣文學十講》,臺北:前衛,2000。
    鍾肇政編,《臺灣文藝》,臺北:臺灣文藝,1984。
    藍博洲總編,《吳濁流的西湖歲月》,苗栗:西湖鄉公所,2004。
    龔萬灶/李喬編,《臺灣客家文學選集,小說》,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4。

    三、碩博士論文
    王慧芬,《臺灣客籍作家長篇小說中人物的文化認同》。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9。
    宋麗華,《吳濁流日據小說研究》。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陳明娟,《日治時期文學作品呈現的臺灣社會–賴和、楊逵、吳濁流的作品分析》。東吳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張簡昭慧,《臺灣殖民文學的社會背景研究-以吳濁流文學、楊逵文學為研究
    中心》。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褚昱志,《吳濁流及其小說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論文,1993。
    楊明慧,《臺灣文學薪傳的一個案例--由吳濁流到鍾肇政.李喬》。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3。
    翟筱芸,《吳濁流文學之研究--日據時代中國作家的民族意識》。中國文化大學
    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劉奕利,《臺灣客籍作家長篇小說中女性人物研究──以吳濁流、鍾理和、鍾肇政、李喬所描寫日治時期女性為主》。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2004。
    蔡明志,《殖民地警察之眼:臺灣日治時期的地方警察、社會控制與空間改正之論述》。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博士論文,2008。
    盧欣怡,《吳濁流小說中的臺灣社會》。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四、期刊論文
    王藤好,〈評亞細亞的孤兒〉,臺灣文藝45期,1974.10。
    呂新昌,〈淺談吳濁流的文學思想〉,萬能學報15期,1993。
    林衡哲,〈三讀無花果〉,收錄於《無花果》,臺北:前衛,1996。
    松竹,〈吳濁流作品論〉,出版家,52期,1976.11。
    邱靖莉,〈日據時代臺灣知識份子的處境–以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為例〉,
    社會科教育學刊,1994.12。
    施正鋒,〈吳濁流的民族認同 – 以《亞細亞的孤兒》作初探〉,法正學報6期,
    1996.7。
    陳映真,〈試評亞細亞的孤兒〉,收錄於《吳濁流作品集-功狗》,臺北:遠行,1972.2。
    陳建忠,〈自我殖民與「近親憎惡?」-以吳濁流小說<波茨坦科長>為中
    心看臺灣戰後初期的後殖民情境〉,《吳濁流百年誕辰紀念專刊》,新
    竹縣文化局,2000。
    張良澤,〈吳濁流作品集總序〉,臺北:遠行,1972.2。
    張良澤,〈無花果解析–從無花果看吳濁流的臺灣人意識〉,收錄於《無花果》,
    臺北:前衛,1996。
    張良澤,〈吳濁流的社會意識〉,中外文學3卷9 期,1975。
    范振乾,〈吳濁流與其筆下的臺灣人 – 解讀吳濁流寫作的心路歷程〉,吳濁流學術研討會論文,新竹縣政府與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主辦,1996。
    范振乾,〈吳濁流作品中的臺灣人意識〉,《吳濁流百年誕辰紀念專刊》,新竹縣文化局,2000。
    陳秀喜,〈悼念吳濁流先生〉,笠 76 期,1976。
    陳玉玲,〈孤兒的傷痕 – 吳濁流的臺灣悲情〉,吳濁流學術研討會論文,
    新竹縣政府與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主辦,1996。
    張彥勳,〈老當益壯的硬漢 – 吳濁流〉,臺灣文藝 30 期,1971。
    張彥勳,〈懷念可愛的老作家 – 憶鐵漢吳流〉,文學臺灣 3 期,1992。
    葉石濤,〈吳濁流論〉,臺灣文藝12期,1966.7。
    葉石濤,〈這一年來省籍作家及其作品〉,臺灣文藝27期,1970。
    葉石濤,〈光復初期的臺灣文學〉,民眾日報,1984。
    葉石濤,〈臺灣的鄉土文學〉,文星97期,1965。
    葉石濤,〈認同的危機 – 亞細亞孤兒的啟示〉,臺灣文藝 143 期,1994。
    黃 娟,〈再讀亞細亞的孤兒〉,文學界13期,1985。
    黃 娟,〈憶吳老寫於濁流先生去世十週年〉,臺灣文藝102期,1986。
    黃竹芳,〈吳濁流小說論〉,臺灣文藝58期,1978。
    黃美娥,〈鐵血與鐵血之外〉,吳濁流百年誕辰紀念專刊,新竹縣文化局,2000。
    彭瑞金,〈吳濁流、陳若曦、亞細亞的孤兒〉,文學界14期,1985.5。
    彭瑞金,〈戰後臺灣新文學運動的路標 –《亞細亞的孤兒》〉,收錄於《瞄準臺灣作家》,高雄:派色文化,1992。
    彭瑞金,〈臺灣客家文學的可能性及其以女性為主導的特質〉,收錄於《客家臺灣文學論》,吳恒秋編,客家文史工作室 1993
    彭小姸,〈「寫實」與政治預言〉,收錄於林瑞明,《臺灣文學發展現象》,臺北:
    博揚文化,1996。
    復生,〈論吳濁流小說之民族意識〉,出版家52期,1976.11。
    劉慧貞,〈睥睨時代的見證者-吳濁流小說導讀〉,收錄於《吳濁流文學讀本》,
    苗栗:西湖鄉公所,2004。
    盧彥杰,〈臺灣人的孤兒性格-從吳濁流的小說人物談起〉,吳濁流百年誕辰紀念專刊,新竹縣文化局,2000。
    歐純純,〈日據時期吳濁流小說所反映的時代意義〉,興大中文研究生論文集2
    期,1997。
    龍瑛宗,〈論吳濁流的亞細亞的孤兒〉,吳濁流作品集總序,1962。
    簡義明,〈吳濁流研究現況評判與反思〉,臺灣文藝159期,1997.10。
    簡義明,〈孤兒的眼睛-吳濁流遊記中的自我凝視與他者想像〉,吳濁流百年誕辰紀念專刊,新竹縣文化局,2000。
    藍博洲,〈吳濁流大事年表〉,收錄於《吳濁流的西湖歲月》,苗栗縣西湖鄉公所 ,2004。
    鍾肇政,〈看!吳濁流文學〉,臺灣文藝77期,1982.10。
    鍾肇政,〈風雨憶故人〉,收錄於《亞細亞的孤兒》,臺北:遠行,1972。
    鍾肇政,〈吳濁流文學的精神〉,出版家52期,1976.11。
    鍾肇政,〈時代脈動裏的客藉臺灣作家〉,客家雜誌2期,1990。
    鍾肇政,〈吳濁流選集簡介〉,臺灣文藝14期,1967。
    鍾肇政,〈硬頸文學家吳濁流〉,客家雜誌21期,1991。
    鍾肇政,〈吳濁流精神不死〉,臺灣文藝143期,1994。
    鍾肇政,〈鐵血詩人吳濁流〉,吳濁流學術研討會論文,新竹縣政府與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主辦,1996。
    曠新年,〈吳濁流小說的孤兒意識〉,吳濁流百年誕辰紀念專刊,新竹縣文化局,2000。

    五、國外學者著作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臺北:帕米爾,1985。
    井出季和太著,郭輝譯,《日據下之臺政》,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6。
    尾崎秀樹,《吳濁流的文學》,臺灣文藝41期,1973.10。
    尾崎秀樹,《決戰下的臺灣文學》,收錄於《吳濁流作品集 - 功狗》,臺北:
    遠行,1972。
    尾崎秀樹,《舊植民地文學研究》,臺北:勁草書房,1971。
    村上知行,《『先生媽』的讀後感》,《瘡疤集(上)》,臺北:集文,1963。
    岡崎郁子著,葉笛/鄭清文/涂翠花譯,《臺灣文學-異端的系譜》,臺北:前衛,1997。
    瀧川勉,《殖民地統治下的臺灣民眾群像》,臺灣文藝 42 期,1974。
    弗朗茲.法農(Frantz Fanon)著/陳瑞樺譯,《黑皮膚,白面具》,臺北:心靈工坊文化,2005。
    巴特.穆爾-吉爾伯特著/彭淮棟譯《後殖民理論》,臺北:聯經,2004。

    六、研討會論文集
    周錦宏/羅肇錦/陳運棟/編,《客家文化月:第一屆臺灣客家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苗栗縣文化局,2001。
    周錦宏編,《客家文化月:第四屆臺灣客家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苗栗縣文化局,2005。
    封德屏,《臺灣文學中的社會:五十年來臺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文建會,1996。
    施淑, 《日據時代臺灣小說選》,臺北:前衛,1992。
    屏東師範學院/教育部,《八十四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
    2005。
    高天生,《臺灣小說與小說家》,臺北:前衛,1994。
    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國科會教育學門研究成果發表會論
    文》,1994。
    彭瑞金編,《驅除迷霧 找回祖靈:臺灣文學論文集》,臺北:春暉,2000。
    臺灣文學研究會,《先人之血.土地之花:臺灣文學研究會論文集》,臺北:前衛,1989。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