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余婉菱
論文名稱: 新移民女性國小子女自我概念與父母管教方式關係之研究
指導教授: 鄭世仁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新移民女性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
外文關鍵詞: new-female-emigrant, self-concept, parenting styles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移民女性國小子女自我概念與父母管教方式的相關性,主要的目的在:瞭解新移民女性國小子女自我概念與父母管教方式現況;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的新移民女性國小子女其自我概念與父母管教方式的差異;探討新移民女性國小子女的自我概念與其父母管教方式的相關。
    本研究方法以問卷調查法為主。以苗栗縣公立國民小學144位新移民女性國小子女為對象,所得主要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新移民女性國小子女自我概念發展大致良好,其中以外貌自我概念為正偏態。
    二、新移民女性國小子女對父母管教方式知覺程度偏高,其中以「開明權威」和「忽視冷漠」類型居多。
    三、新移民女性國小子女自我概念因性別、年級與家庭社經地位不同在自我概念分層面上,而有顯著差異存在。
    四、新移民女性國小子女父母管教方式因年級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存在;至於在性別與家庭社經地位,則無顯著差異存在。
    五、新移民女性國小子女知覺父母管教方式為「開明權威」類型下,
    其自我概念各層面之間的關係,皆有顯著正相關。
    六、新移民女性國小子女知覺父母管教方式為「寬鬆放任」類型下,
    其自我概念分層面與父母管教方式,則有顯著負相關;其自我概
    念各層面之間的關係,部分層面有達顯著正相關。
    七、新移民女性國小子女知覺父母管教方式為「專制威權」類型下,
    其自我概念分層面與父母管教方式,則有顯著負相關;其自我概
    念各層面各層面之間的關係,皆有顯著正相關。
    八、新移民女性國小子女知覺父母管教方式為「忽視冷漠」類型下,
    其自我概念分層面與父母管教方式,則有顯著正相關;其自我概
    念各層面之間的關係,部分層面有達顯著正相關。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提供相關機關與人員、家庭與學校方面及後續研究者之參考。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Self-concept of Children with New-female-emigrant Parent in Elementary School and
    the Parenting Styles of their Parents
    Abstract
    The current research investigat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elf-concept of children with new-female-emigrant parent in elementary school and the parenting styles of their parents. It also aims to understand the self-concept of these children and the parenting styles of their parents and to analyze the background variables which leads to the difference in the self-concept of these children and the parenting styles of their parents.
    The research is mainly conducted by questionnaire. It includes 144 children with new-female-emigrant parent in Miaoli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listed below:

    1. The self-concept of children with new-female-emigrant parent in elementary school development is good approximately.
    2. The parenting styles of children with new-female-emigrant parent in elementary school is well.
    3. The self-concept of children with new-female-emigrant parent in elementary school because the gender、the grade and the family society become difference.
    4. The parenting styles of children with new-female-emigrant parent in elementary school because the grade become difference;the gender and the family society not become difference.
    5. The parenting styles of children with new-female-emigrant parent in elementary school under "Enlightened authority" type is positive relationship in self-concept.
    6. The parenting styles of children with new-female-emigrant parent in elementary school under "Loose laissez faire" type is negative relationship in self-concept.
    7. The parenting styles of children with new-female-emigrant parent in elementary school under "Despotic authority" type is negative relationship in self-concept.
    8. The parenting styles of children with new-female-emigrant parent in elementary school under "Neglect is indifferent" type is positive relationship in self-concept.

    Key word: new-female-emigrant、children in elementary school、self-concept、
    parenting styles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研究假設…………………………………………………………4 第四節 名詞解釋…………………………………………………………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新移民女性及其子女教育問題…………………………………11 第二節 新移民女性子女相關研究………………………………………21 第三節 自我概念之理論與研究…………………………………………24 第四節 父母管教方式之理論與研究……………………………………38 第五節 自我概念與父母管教方式之相關研究…………………………5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6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7 第四節 實施程序 ………………………………………………………63 第五節 資料處理 ………………………………………………………64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65 第一節 新移民女性國小子女自我概念與父母管教方式現況分析…65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新移民女性國小子女自我概念差異分析……71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新移民女性國小子女父母管教方式差異分析78 第四節 新移民女性國小子女自我概念與父母管教方式之關係分析81 第五節 新移民女性國小子女自我概念與父母管教方式之綜合討論8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99 第一節 主要研究發現…………………………………………………99 第二節 結論……………………………………………………………103 第三節 建議……………………………………………………………105 參考文獻 ………………………………………………………………109 壹、 中文部分…………………………………………………………109 貳、 英文部分…………………………………………………………116 附錄 …………………………………………………………………119 附錄一:新移民女性國小子女自我概念與父母管教方式關係研究問卷119 附錄二:「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授權使用同意書 …………………123 附錄三:引用黃玉臻「父母管教方式量表」使用同意書………………124 表 次 表 2-1-1 臺閩地區各縣市外籍與大陸(含港澳)配偶人數………15 表 2-1-2 結婚登記人數 ………………………………………………16 表 2-1-3 94年各縣市結婚登記 ………………………………………17 表 2-1-4 94學年度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統計 ……………18 表 2-3-1 性別與自我概念之研究………………………………………32 表 2-3-2 年級與自我概念之研究………………………………………35 表 3-2-1 本研究取樣學校之新移民女性國小子女人數統計表………56 表 3-3-1 「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分量表內容、題數及定義……59 表 3-3-2 父母管教方式量題號分佈……………………………………61 表 3-3-3 父親、母親管教方式量表之信度與效度……………………62 表4-1-1 問卷調查個人基本資料分析表……………………………66 表4-1-2 「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現況分析摘要表……………68 表4-1-3 父親管教方式量表各層面題目之分配情形………………69 表4-1-4 母親管教方式量表各層面題目之分配情形………………69 表4-1-5 父母管教方式類型摘要表…………………………………70 表4-2-1 不同性別的新移民女性國小子女在自我概念各層面t考驗……71 表4-2-2 不同年級的新移民女性國小子女在自我概念各層面之變異數分析73 表4-2-3 不同社經地位的新移民女性國小子女在自我概念各層之變異數分析…75 表4-3-1 不同性別的新移民女性國小子女在父親管教方式t考驗 78 表4-3-2 不同性別的新移民女性國小子女在母親管教方式t考驗 78 表4-3-3 不同年級的新移民女性國小子女在父親管教方式之變異數分析…79 表4-3-4 不同年級的新移民女性國小子女在母親管教方式變異數 79 表4-3-5 不同社經地位的新移民女性國小子女在父親管教方式變異數分析80 表4-3-6 不同社經地位的新移民女性國小子女在母親管教方式變異數分析80 表4-4-1 新移民女性國小子女父親管教方式與母親管教方式差異情形 81 表4-4-2 新移民女性國小子女自我概念與父母管教方式開明權威之積差相關 82 表4-4-3 新移民女性國小子女自我概念與父母管教方式寬鬆放任之積差相關……83 表4-4-4 新移民女性國小子女自我概念與父母管教方式專制威權之積差相關……84 表4-4-5 新移民女性國小子女自我概念與父母管教方式忽視冷漠之積差相關……85 圖 次 圖3-1-1 研究架構圖………………………………………………………55 圖3-3-1 家庭社經地位區分圖……………………………………………58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大紀元網路新聞(2003)。讓新移民女性說自己。
    內政部統計處(2006)。內政部通報95年第二十二週:94年新生嬰兒生母狀況分析。(按發生日期統計)2006年6月2日,取自:
    http://www.moi.gov.tw/stat/
    內政部統計處(2006)。內政部通報95年第三週:94年國人結婚之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統計。2006年1月19日,取自:
    http://www.moi.gov.tw/stat/
    王宏仁(2001)。社會階層化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台灣社會研究,41,99-127。
    王秀紅、楊詠梅(2002)。東南亞跨國婚姻婦女的健康。護理雜誌,49,35-41。
    王珮玲(1992)。兒童氣質、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社會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珮琳(1988)。母親離婚後生活適應對其學齡子女自我觀念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子女行為表現。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白博仁(1999)。國小學生的性別角色及其與自我概念的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伍至亮(2001)。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與電視收視行為、偶像崇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何青蓉(2003)。跨國婚姻移民教育的核心課題:一個行動研究的省思。教育研究集刊,49(4),33-60。
    何青蓉(2003)。跨國婚姻移民教育初探--從一些思考陷阱談起。成人教育,75,2-10。

    吳秀碧(1981)。父母管教態度與犯罪少年自我概念之關係,輔導學報,4,135-158。
    吳秀櫻(1987)。一般青少年與偏差行為青少年親子關係相關因素之比較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吳竺穎﹙1997﹚。家庭因素、父母親教養方式與內外控信念對國小學童自我觀念影響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吳金香﹙1979﹚。父母教養方式與國中學生自我觀念之關係。教育文粹,8,76-82。
    吳金香(1978)。父母教養方式與國中生自我觀念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秋雯(1996)。手足變項、父母教養態度與子女手足攻擊行為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美玲(2001)。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教師期望與習得無助感相關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吳清山(2004)。外籍新娘子女教育問題及其因應策略。師友,441,6-12。
    吳裕益、侯雅齡(2000)。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指導手冊。臺北:心理出版社。
    吳錦惠(2005)。新臺灣之子的教育問題與課程調適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李坤崇(1986)。我國大學生心理需求之評量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李美慧(2004)。國小六年級學童個人背景、父母管教方式與自我概念對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私立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李雪禎(1996)。青少年的情緒經驗與父母教養方式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李輝(1994)。影響國小兒童自我概念發展之重要因素。國民教育,34(9),6-9。
    車達(2003)。台灣新女性移民子女之心靈世界探索。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林本喬(1983)。國小資優班學生自我觀念之研究。嘉義師專學報,13,77-126。
    林家屏(2001)。青少年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邱汝娜、林維言(2004)。邁向多元與包容的社會-談現階段外籍與大陸配偶的照顧輔導措施。社區發展季刊,105,6-19。
    邱霓敏(2001)。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生氣質、自我概念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侯雅齡(1998)。自我概念理論新趨向-多向度階層化建構。輔導季刊,34(3),11-23。
    柯乃文(2005)。台東縣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之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影響因素。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洪志峰(1991)。台南縣大橋國小學童學業成就、家長社經地位、教師喜愛、社交能力、自我態度與同儕接納之相關研究。台南師院學生學刊,13,1-22。
    洪若和(1995)。國小兒童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台東師院學報,6,91-134。
    洪聖陽(2001)。不同性別之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自我概念、依附關係與生涯成熟之關係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輔導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胡舜安(2003)。台灣地區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夏曉鵑(1997)。女性身體的貿易--臺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級,族群關係與性別分析。騷動季刊,4,10-21。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臺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臺灣社會研究,39,45-92。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徐綺櫻(1993)。父母管教態度與學齡兒童行為困擾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徐麗湘 (1994)。父母教養方式對幼兒認知性角色取替能力發展之影響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高明珠(1999)。國小兒童親子關係、內外控、人格特質、社會支持與其生活及學習適應相關之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張春興﹙1987﹚。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9)。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秋慧(2004)。跨文化家庭子女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其學習適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張淑猜(2005)。外籍配偶子女學習本國國語文之個案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張維中(2005)。外籍配偶國小高年級兒童父母教養態度、同儕關係及自我效能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麗梅(1992)。家庭氣氛、父母管教態度與兒童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教育部統計處(2006)。94學年度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統計,民95.5修訂。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data/serial/foams.xls/open
    許雅惠(2004)。台灣媳婦越南情:一個質性角度的觀察。社區發展季刊,105,176-196.
    許筱梅(1995)。青少年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其情緒穩定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郭俊豪(1997)。祖孫家庭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郭為藩﹙1979﹚。自我心理學。台南:開山書店。
    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正昌(1994)。從教育機會均等觀點探討家庭、學校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立人、鄭宇樑(1994)。國小五六年級學童之親子關係適應、班級人際關係與自我觀念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台南師院學生學刊,15,1-18。
    陳李綢(1983)。國小兒童自我概念發展之研究。測驗年刊,30,93-100。
    陳明珠(1994) 。國小學童考試焦慮、父母管教態度、自我能力評估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金蓮(2004)。四位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輔導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陳星貝(2005)。「新臺灣之子」的教育問題。中央日報:全民論壇。
    陳美娥(1996)。國小學習遲緩兒童父母教養方式與成就動機、生活適應、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湘淇(2004)。國小一年級外籍配偶子女在智力、語文能力及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陳靜宜(1997)。國小五年級學童性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相關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陳璽琳(2005)。外籍配偶子女口語能力之研究。私立樹德科技大學幼兒保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玉臻(1997)。國小學童A 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拓榮(1997)。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失敗容忍力與偏差行為相關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森泉、張雯雁(2003)。外籍新娘婚姻適應與子女教養問題之探討。社會科教育研究,8 ,135-169。
    黃德祥(1982)。父母離婚兒童之自我觀念、焦慮反應、學業成就及團體諮商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艾俐(2003)。台灣變貌-新移民潮。天下雜誌,271,94-99。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28,(1),7-28。
    葉重新(1999)。心理測驗。台北:三民書局。
    葉章維(1995)。濫用藥物少年自我概念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葉肅科(2004)。外籍配偶家庭:社會資本與社會凝聚力初探。社會發展季刊,105,133-149。
    熊淑君(2004)。新移民女性子女的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趙佳慧(2005)。台灣與東南亞跨國家庭青少年外表形象、自我概念及族群認同間關連性之初探。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劉美芳(2001)。跨國婚姻中菲籍女性的生命述說。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蔡雅玉(2001)。台越跨國婚姻現象之初探。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蔡榮貴、黃月純 (2004)。臺灣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與因應策略。台灣教育,626 ,32-37。

    鄭黛麗(1993)。臺北市國小二年級語言障礙學生自我概念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盧秀芳(2003)。在台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盧欽銘(1981)。我國兒童及青少年自我觀念縱貫三年發展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4,115-124。
    蕭昭娟(2000)。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賴保禎(1972)。父母管教態度測驗。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謝高橋(1986)。社會學。台北:巨流出版社。
    謝慶皇(2003)。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特殊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鍾文悌(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業表現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鍾文悌(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業表現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簡志娟(1996)。影響父母教養方式之因素-生態系統理論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簡茂發﹙1978﹚。父母教養態度與小學兒童生活適應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1,63-86。
    羅佳芬(2002)。國小兒童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鐘重發(2003)。家庭教育介入外籍新娘子女學前發展的模式與策略。台中幼兒教育年刊,15,189-205。

    貳、英文部分:
    Becker, W. C. (1964). Consequences of different kinds of parental disciplines . In M. L. Hoffman., & L. W. Hoffman (Eds.). Review of child development research. New York: Russell Sage.
    Berk,L.E.(2000).Child development (5th ed.).Boston:Allyn and Bacon.
    Biller, H. B.(1993). Father and families:Paternal factors in child development. Westport, CT:Auburn House.
    Bowser, A. G. & Hejazinia-Bowser, S. (1990). A general study of intermarriage in the United Stat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40957)
    Campbell, A. ( 1974 ) .Personal worth and perception of one’s parents.Rational Living, 4, 34-59.
    Carmelle, M., & Pasley, K.(1996).Father’s parenting role identity and father involvement. Journal of Family Iissues,17, 26-42.
    Clough, J. R.(1979). Development of a self-concept scale for use in preschool and primary school.(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88763).
    Del Rosario,V.O.(1994).Lifting the smoke screen:dynamics of mail- Order bride migration from the Philippin Institute of social Studies,The Hague,The Netherlands.development. Westport, CT:Auburn House.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Monographs. 4 (1)1-103.
    Dusek, J. B.(1987). Adolescent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Elder,G.H.(1962). Structural variations in the child-rearing relationship.Sociometry, 25, 241-262.
    Hurlock,E.B.(1978).Developmental psycholog:A life-span approach.New York : McGraw-Hill.
    Lamborn, S., Mounts, N. S., Steinberg, L., & Dornbusch, S. M. (1991).Patterns of competence and adjustment among aadolescents from authoritative, authoritarian, indulgent, and neglectful families. Child Development, 62(5), 1049-1065.
    Maccoby, E. E., & Martin, J. A.(1983). 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nt of family:Parent-child interaction. In P. H. Mussen(Eds.),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pp.1-104).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McGuire,Sr.S.(1998).Global migration and health.Advances in nursing science,21(2).1-16.
    Medinnus, G. R.(1961).The relation between several parent mensure and the children’s early adjustment to school. 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 52, 1153-1156.
    Monison, J. W.(1994).African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s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as related to care arrangements during infancy. Journal of Black Psychology, 20(4),418-429.
    Pleck, J. H.(I997).Paternal involvement : levels, sources, and consequences. In M. E. Lamb(Ed.), The role of the father in child development, 66-103. New York:John Wiley & Son.
    Purkey, W. W.(1970). Self-concept and school achievement. Englewood Cliffs.New Jersey: Prentice-Hall.
    Rogers, C. R. (1961). On Becoming a Person. Boston:Houghton Mifflin.
    Rogers, C. R.(1959). A theory of therapy, personality,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s developed in the client-centered framework. In S.Koch(Eds.), Psychology : A Study of A Science, Vol. 3. Formulations of the person and social
    Sauvy(1966).General Theory of Population,New York:Basic Books Inc.,460-491.
    Schaefer, E. B. (1965). Children's reports of parental behavior : Anin-ventory. Child Development, 36, 413-424.
    Sears, R. R., Maccoby, E. E., & Levin, H.(1957). Patterns of child rearing. Evanston, Illinois: Row, Peterson.
    Shavelson, R. J., Hubner, J. J. & Stanton, G. C.(1976). Self-concept: validation of construct interpretation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46, 407-422.
    Sullivan(1953).Conception of modern psychiatry(2nd ed.).Mew York:Norton.
    Widra,J.M.,&Amidon,E.(1987).Improving self-concept through intimacy group training.Small Group Behavior,18(2),269-279.
    Williams, W. C. (1958). The PLAS test: A technique for children to evaluate both parents.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38 (3), 127-176.
    Yarrow, M. R., Waxler, C. Z., & Scott, P. M. (1971). Child effects on adult behavior. Development Psychology, 5, 300-311.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