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佩玲
論文名稱: 高科技產業員工學習動機、訓練成效與工作績效之相關性研究
A Study of the Employees' Learnining Motivation, Training Performance ane Job Performance in High-Technology Industry
指導教授: 溫玲玉教授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9
中文關鍵詞: 學習動機訓練成效工作績效高科技產業員工
外文關鍵詞: Learning Motivation, Training Performance, Job Performance, High-Technology Industry employees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知識經濟時代中,個體的學習意願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相對的員工學習在企業中亦將可能發揮強大的影響力,尤其在高科技產業強調快速、創新的高度競爭環境中,員工的學習能力、學習成果及工作表現是公司競爭力的關鍵之一。

    本研究因此旨在探討高科技產業員工學習動機、訓練成效與工作績效間之相關性。以高科技產業公司受過教育訓練之員工為對象,透過文獻分析與問卷調查方式進行探討,以立意抽樣方式,針對參與過教育訓練之高科技產業員工發放350份問卷,回收140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40%。資料經由敘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相關分析,以及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探究結果,所獲結論如下:

    一、 高科技產業員工參與教育訓練多出於內在動機;訓練成效中行為層次成效較佳;在工作績效中則是情境績效較佳。
    二、 30歲以下的員工情境績效明顯較低;高中(職)及以下之員工與年資超過15年以上的員工反應層次明顯較佳;而工作5年以下之員工工作績效明顯較低。
    三、 行為層次與任務績效相關最明顯;其次為內在動機與學習層次。
    四、 內在動機可預測訓練成效;反應層次和行為層次亦對工作績效具有預測力。

    根據研究結論,本研究針對實務應用與後續研究方向等主題提出建議,以作為高科技產業公司的參考。

    一、 以引起員工內在動機作為規劃訓練課程的依據。
    二、 讓資深員工透過經驗分享或傳承帶領資淺員工,提升資淺員工工作績效。
    三、 營造正向的工作氣氛與組織環境
    四、 持續激發員工學習的內在動機


    Abstract

    In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era, people’s motivation of learning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t also influenced a lot on the employees’ learning in the business, especially in the high-technology industry where emphasized on the high-speed and innovative competiti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employees’ learning ability, learning effect and working also influenced the business crucially.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aimed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employees' learning motivation, training performance and job performance. The research subjects were the employees trained in high-technology industry. This study adopted research methodologie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researcher took the way of purposive sampling to send 350 questionnaires to the employees in high-technology industry. The researcher received 140 responses; therefore, the response rate was 40%. All the quantitative data was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analysis, t teat, one-way ANOVA, Persons r and stepwise regressi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could be concluded as below.

    1. The employees in high high-technology industry participated in the training because of the instinct motivation. The behavior had great effect in the training performance. The contextual performance had great effect in the job performance.
    2. The contextual performance of the employees under the age of 30 was obvious and relatively low. The employees with high (vocational) school degree and those who worked over 15 years had significance in reaction. The job performance of the employees who worked under 5 years was obvious and relatively low.
    3. The behavior had great relation with the task performance. Secondly, the intrinsic motivation also related to the learning.
    4. The intrinsic motivation could predict the training performance. The reaction and behavior also could predict effectively upon job performance.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finding and conclusion, the researcher proposed some concrete suggestions for high-technology industry.

    1. To cause inherent motives of staff as the basis of the training program.
    2. The senior employees could guide the junior through the experience sharing to enhance their job performance.
    3. To create the positive working climate and constructive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
    4. To encourage continuously on employees learning intrinsic motivation.

    Key words: High-Technology Industry employees, Learning Motivation,
    Training Performance, Job Performance.

    目錄 摘要 Ⅰ Abstract Ⅱ 目錄 Ⅳ 圖次 Ⅵ 表次 Ⅶ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五節 名詞釋義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高科技產業 13 第二節 學習動機的內涵與相關研究 21 第三節 訓練成效的內涵與相關研究 35 第四節 工作績效的內涵與相關研究 48 第五節 學習動機、訓練成效與工作績效之相關研究 55 第三章 研究設計 65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 65 第二節 操作型定義 67 第三節 研究方法 73 第四節 研究對象 74 第五節 研究工具 75 第六節 研究流程 85 第七節 資料分析 8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89 第一節 基本資料分析 89 第二節 高科技產業員工學習動機、訓練成效與工作績效之現況分析 93 第三節 背景變項在各因素構面之差異分析 99 第四節 學習動機、訓練成效與工作績效各構面間之相關分析 109 第五節 學習動機、訓練成效與工作績效各構面間之預測力分析 113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118 第一節 結論 118 第二節 建議 121 參考文獻 125 中文文獻 125 英文文獻 130 附錄 135 附錄一 問卷初稿 135 附錄二 問卷效度審查之學者專家名單 140 附錄三 專家問卷 141 附錄四 專家效度請託函 148 附錄五 問卷效度審查之學者專家意見彙整 149 附錄六 預試問卷 152 附錄七 正式問卷 156 圖次 圖3- 1 研究架構圖 66 圖3- 2 研究流程圖 85 表次 表2-1 高科技產業之定義整理 14 表2-2 國內外學者「動機」定義彙整 22 表2-3 學習動機之相關研究 26 表2-4 學習動機相關研究之構面或取向 30 表2-5 Kirkpatrick成效評估四個層次之補充說明 38 表2-6 訓練成效評估之模式 43 表2-7 自我評估的研究 45 表2-8 學習動機與成效之相關研究彙整 55 表2-9 訓練成效與工作績效之相關研究彙整 59 表3-1 預試問卷Cronbach’s α值 78 表3-2 「學習動機」量表內容分析 80 表3-3 「訓練成效」量表內容分析 81 表3-4 「工作績效」量表內容分析 82 表3-5 正式問卷Cronbach’s α值 83 表4-1 基本資料描述性統計分析表 91 表4-2 問卷填答與計分方式 93 表4-3 高科技產業員工「學習動機」之現況分析 94 表4-4 學習動機構面之平均數差異檢定表 95 表4-5 高科技產業員工「訓練成效」之現況分析 96 表4-6 訓練成效構面之平均數差異檢定表 96 表4-7 高科技產業員工「工作績效」之現況分析 97 表4-8 工作績效構面之平均數差異檢定表 97 表4-9 「性別」在學習動機、訓練成效與工作績效上之差異分析 100 表4-10「婚姻」在學習動機、訓練成效與工作績效上之差異分析 101 表4-11「年齡」在學習動機、訓練成效與工作績效上之差異分析 102 表4-12「教育程度」在學習動機、訓練成效與工作績效上之差異分析 104 表4-13「工作年資」在學習動機、訓練成效與工作績效上之差異分析 107 表4-14 學習動機、訓練成效與工作績效之相關係數表 109 表4-15 學習動機與訓練成效各構面向度之相關係數表 110 表4-16 訓練成效與工作績效各構面向度之相關係數表 111 表4-17 學習動機與工作績效各構面向度之相關係數表 112 表4-18 學習動機之構面向度對整體訓練成效之迴歸模式摘要表 116 表4-19 學習動機對整體訓練成效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16 表4-20 訓練成效之構面向度對整體工作績效之迴歸模式摘要表 117 表4-21 訓練成效對整體工作績效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17

    一、中文部分
    王全得(2003)。成人教育的學習型態、動機和滿意度相關性研究。私立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王克先(1979)。學習心理學。臺北:正中。
    王保進(2006)。中文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心理。
    王瑞宏(2004)。職業訓練機構辦理中高齡失業者再就業訓練方案規劃與成效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朱明謙(2001)。高科技產業從業人員休閒行為、工作壓力與工作績效之研究。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縣。
    朱筱麗(2003)。行政院暨所屬中央機關公務人員訓練成效之探討。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余慶華(2001)。消費金融從業人員之工作投入、工作滿足、薪酬福利與工作績效隻相關研究—以高雄地區銀行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明隆(200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知城。
    吳明隆(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楠。
    吳秉恩(1984)。管理才能發展方案實施與訓練成效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秉恩(1991)。組織行為學。台北:華泰。
    吳瓊治(2002)。教育訓練績效評估之探討。品質月刊,38(6),37-41。
    李淑娟(1992)。訓練移轉之研究—經濟部所屬國營事業機構之個案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黛華(2002)。教育行政人員之教改壓力、工作投入及績效表現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耀宗(2002)。教育訓練與業務績效之相關性研究-以宜蘭地區壽險業從業人員為例。南華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邢小萍(1994)。成年婦女參與繼續教育活動及其家庭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邢祖援(1975)。現代考核評估的發展方向。研考通訊,5(1),3。
    房冠寶(2000)。人格特質與工作績效的關聯性研究-以證券業後勤行政人員為例。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奕如(2000)。變革管理課程訓練成效之評估及影響訓練成效因素之探討。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
    林澄貴(2000)。知識管理、工程專業人員核心能力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以中鋼公司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麗惠(1997)。成人參與在職進修訓練的自評成效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職訓局所屬職業訓練中心學員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坤茂(1997)。以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觀點探討組織訓練移轉之成效—以台灣糖業公司為個案分析。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林靈宏(1994)。消費者行為學。台北:五南。
    邱皓政(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五南。
    施正雄(2001)影響銷售專員績效的因素探討之研究—以外商藥品公司銷售專員為研究對象。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施玉娟(2002)。成人習與社區大學學習動機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夏天倫(2003)。我國碩士在職專班回流教育成效之調查研究-研究生學習動機、參與障礙及學習滿意度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孫震(1996)。台灣科技產業之發展。1996海峽兩岸暨香港地區經貿研討會之專題報告。
    馬龍驊(1998)。訓練方式對員工績效能力的影響—以某壽險公司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
    國科會 (1997)。中華民國科技白皮書。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張火燦(1990)。人力資源發展方案評鑑的觀念及模式。人力資源管理學報,1,17-26。
    張玉蘭(2004)。臺北市國民中小學校長在職學位進修學習動機學習投入與學習成效調查研究。私立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春興 (1998)。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東華。
    張慈恆(1997)。我國壽險業之教育訓練型態與績效之關係研究。逢甲大學保險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張艷玲(1995)。壽險業務人員教育訓練及其績效相關性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保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曹采華(2002)。員工特徵對工作滿意,組織承諾,組織公民行為,工作績效的影響—已派遣人員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市 。
    莊世杰、楊仁壽、黃俊祥(2002)。受訓動機與訓練評量三個層次之關係研究。政大管理評論,21(2),81-102。
    陳世勳(2001)。消防人員工作滿意與績效關聯性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消防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陳志樺(2002)。成人技職繼續教育參與動機與障礙因素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陳延澤(2005)。高科技產業中員工學習意願與知識分享程度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陳淑雯(2003)。激勵策略、知識創造條件與團隊創新績效關係之研究-以廣告代理業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習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榮彬(2004)。參與職業訓練學員對成人學習原則應用之知覺與訓練成效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陸瑞瑾(2000)。台灣壽險業外勤教育訓練對業務人員學習型態與自評成效之研究。逢甲大學保險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曾秀亞(2004)。維修資源管理(MRM)訓練成效評估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童寶榮(2005)。中華電信第二職層主管訓練成效評估之研究。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 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黃玉湘(2002)。我國社區大學學員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佑安(1992)。學習動機取向、自重感及個人變因與教育訓練自評成效之相關性研究—以企業顧問公司學員為例。私立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明玉(2004)。成人學習者自我導向學習傾向、班級學習氣氛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俊英(1988)。多變量分析。台北:中國經濟企業研究所。
    黃美玲(2001)。成人參與非同步遠距教育學習動機及學習意向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黃英忠、曹國雄、黃同圳、張火燦、王秉鈞等(2002)。人力資源管理。台北:華泰。
    黃彩霖(2003)。醫院行政人員的人格特質、工作壓力、工作投入、專業承諾及工作績效之相關性研究。南華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黃富順(1985)。成人的學習動機—成人參與繼續教育動機取向之探討。高雄:復文。
    黃富順(2002)。臺灣地區社區大學的發展與省思。成人教育,69,29-42。
    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1998)。高科技產業的發展策略:高科技中心的發展經驗。經濟情勢暨評論月刊,6(2),13-14。
    楊家誠(2002)。刑事警察在職訓練成效評估之研究-以台灣警察專科學校刑事人員講習班第五十四期為例。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廖曜生(1997)。彈性工時制度,個人屬性與工作特性,工作滿足,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以國內電子業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蔡如婷(1998)。大學企業推廣教育班學員參加動機及選擇行為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蔡秋貝(2003)。成人在職學生自我導向學習傾向、參與障礙對網路教學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蔡錫濤(2000)。訓練評鑑的焦點與模式。人力資源發展月刊,156,1-12。
    鄭臻妹(2001)。內外控人格特質、工作特性及工作績效之分析研究—以台灣高科技產業員工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蕭育芬(2003)。企業之內部行銷作為、績效評估方式、授權、公司顧客導向策略與員工顧客導向關係之研究—以不動產經紀業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戴淑媛(1991)。中高齡者職業訓練成效評估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戴維舵(2004)。在補救性訓練中內控人格、自我效能、組織承諾與人際公平知覺對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間的交互影響。國立台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顏旭良(1998)。台灣高科技產業經營績效評估與其資源配置特性之關係研究—以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二、英文部分
    Baldwin, T. T. & Ford, J. K. (1988). Transfer of training: A review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Personnel Psychology: A Journal of Applied Research, 41(3), 63-105.
    Baruch, Y. (1997). High technology organization-what it is, what it isn’t. Int. J.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13(2), 179-195.
    Beder, H. (1991). The stigma of illiteracy. Adult Basic Education, 1 (2), 67-77.
    Borman, W. C., & Motowidlo, S. J. (1993). Expanding the criterion domain to include elements of context performance. In Schmitt, N., & Borman, W. C., Personnel selection in organization (pp.71-98).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Boshier, R. W. (1978). Education participants scale factor structure for older adult. Adult Education, 28(3), 165-175.
    Brinkerhoff, R. O. (1988). Achieving results from training.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Press.
    Burgess, P. (1971). Reasons for adult participation in group educational activities. Adult Education, 22(1), 3-29.
    Carmines, E. G. & Zeller, R. A. (1979).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assessment. Beverly Hills, CA:Sage.
    Cascio, W. F. (1991). Applied psychology in personnel management. NJ: Prentice-Hall.
    Chang, Ming-Shan. (1999). A Study of the Motivational Participation Orientations of Nontraditional Students in Rural two-year Colleges in Northeastern Kansas. Doctoral dissertation, Kansas State University.
    Cross, K. P (1982). Adults learners: Increasing participation and facilitating learning.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Press.
    Goldstein, L. L. (1993). Training in organization: Need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3rd ed.). Monterey, CA:Brooks/Cole Press.
    Gomez-Mejia, L.R., Balkin, D.B., & Cardy, R.L. (1995). Managing human resource.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Grupp, H. (1996) Knowledge-intensive and resource-concerned growth in Germany. Research Evaluation, 12(2).
    Hilbert, Joan & Preskill, Hallie & Russ-Eft, Darlene. (1997). Evaluation Training, What Works-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Measurement. American Society for Training & Development.
    Houle, C. O. (1961). The inquiring mind. Madison, WI: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Kirkpatrick, D. L. (1994). Evaluating training programs: The four levels. San Francisco, Canada: Berrett-Koehler Press.
    Kirkpatrick, D. L. (1959). Techniques for evaluating training programs. Journal of American Society of Training Directors, 13(3-9), 21-26.
    Kotler, Philip, (1997).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NJ: Prentice-Hall.
    Langsner, A. Z. (1961). Wage and Salary Administration, South-Western, 315-316.
    McDermott,A.G.(1987). A model of training effectiveness: Individual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fluencing training outcom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Houston.
    Miller, H. L. (1967). Participation of adults in education: A force-field analysis. Boston: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Liberal education for Adults, Boston University.
    Morstain, B. R., & Smart, J. C. (1974). Reasons for participation in adult education courses: A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group difference. Adult Education, 24(2), 83-98.
    Motowidlo, S. J., & VanScotter, J. R. (1994). Evidence that task performance should be distinguished from contextual performanc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9(4), 475-480.
    Noe, R.A., & N. Schmitt. (1986). The Influence of Trainee Attitudes on Training Effectiveness: Test of a Model. Personnel Psychology, (39), 497-523
    Nunnally, J. C. (1978), Psychometric Theory. New York, NY: McGraw-Hill.
    Parker, T.C. (1976). Statistical Methods for Measuring Training Results, R.L.Craig ed.,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Handbook a Guide to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NY: McFraw-Hill.
    Rothwell, W. J. (1996). ASTD models for human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Alexandria, VA: American Society for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Rubenson, K. (1979). Rwcruitment to Adult Education in the Nordic Countries: Research and Outreaching Activities. Sweden: Stockholm Inst of Educ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 rvice No. ED193415)
    Schermerhorn, J. R. (1989). Management of Productivity. New York, NY: John Wiley and Sons.
    Schmitt, N. (1993).Personnel Selection in Organizations. A quantitative needs assessment technique for cross-cultural work adjustment training.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Quarterly.11(3). 269-81.
    Schunk, D. H. (1996). Learning theories: An educational perspective. NJ: Prentice-Hall.
    Sheffield, S. B. (1964). The orientation of adult continuing learners, In D. Solomon. The Continuing Learners. Chicago: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Liberal Education for Adult.
    Stufflebeam, D. L. (1971).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Decision Making. Itasca, IL : F. E. Peacock Publishers.
    Tough, A. (1979). Major learning efforts: Recent research and future directions. Adult Education. 28(4), 250-265.
    Wexley, K. N., & Baldwin, T. T. (1986). Post-training strategies for facilitating positive transfer: An empirical explor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9(3), 503-520.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