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蘇少荻 |
---|---|
論文名稱: |
成衣產業的興衰:一種文化經濟學的分析 |
指導教授: | 劉瑞華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科技管理學院 - 經濟學系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78 |
中文關鍵詞: | 成衣產業 、文化 、流行 、偏好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從偏好的角度探討我國成衣產業無法掌握國際流行得趨勢,並提出可靠的依據來解釋成衣產業的興衰。從服飾偏好的變化及影響偏好的因素來探討,發現我國服飾流行趨勢一直以來幾乎由國外設計研發人才所主導,也就是我國成衣產業的研發能力相對較弱,雖然如此,台灣成衣產業仍可藉由豐富低廉的勞力來代工生產,從1960年代開始逐漸擴展外銷市場,同時也能內銷至國內市場,並於1980年代,我國成衣工業在生產及外銷上的成長都達到歷史的最高峰。然而因1987年開始新台幣持續升值使得外銷一再受挫,加上長期以來缺乏設計研發能力,而工資又逐年上漲,使得成衣產業逐漸喪失其產品競爭力,導致我國成衣產業的沒落。
中國紡織工業研究中心(1997),「1997年版中華民國紡織工業年鑑」。
台灣經濟研究院(1988),「成衣業發展策略研究報告」。
台灣經濟研究院(1990),「國內紡織業上、中、下游產銷體系之研究」。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1980),「台灣紡織工業部門發展計畫,從民國69年到78年」。
李少華(1990),「服飾演變的趨勢」,藝風堂出版社。
林念恩(2003),「早期台鳳股份有限公司發展史(1955-1980)」,國立清華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本莉(1995),「臺灣早期服飾圖錄」,南天出版。
紡拓會(1995),「台灣紡織成衣工業的國際競爭力分析」。
紡拓會(1998),「我國紡織工業主要產品之競爭力與國際先進國家新紡品之走向」。
凌志四,鄒至文總策劃/凌志四主編(1985),「臺灣民俗大觀/傅統民間的食、衣、住、行」,大威出版。
陳博琦(1988),「我國成衣業創新升級策略研究」。
經濟部工業局(1993),「紡織工業現況與未來發展趨勢調查分析計畫」。
經濟部技術處(2005),「2005年紡織工業年鑑」。
陸庭譯(1988),「中華民國成衣工業發展歷程」,紡拓會。
黃金鳳(1999),「台灣地區紡織產業傳」,中華徵信出版。
葉立誠(2001),「台灣服飾史」,第一版,商鼎文化出版社。
葉懿慧(1996),「現代台灣婦女流行服飾風格演變之研究-西元1945年至西元1990年」,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瑞娟(1983),「台灣紡織業的成長與循環」,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瑞華、蔡明憲(2003),「全球化與本土化的交織:台灣茶產業的長期變遷」,思與言第41卷第一期。
蕭美鈴(1984),「成衣工業的基本理論」,實踐家政經濟專科學校發行。
Anna Schober 著 / 陳素幸 譯(2002),「牛仔褲/顛覆,狂野與性感的自我表述」,藍鯨出版。
Denzau ,Arthur T. and Douglass C. North (1994),”Shared mental Models:Idologies and Institutions”
,Kyklos,Vol.47,Fasc.1,3-31。
David Throsby 著,張維倫、潘筱瑜、蔡宜真、鄒歷安 譯(2005),「文化經濟學」,典藏出版。
E.B.赫洛克 著,丁淳 譯(1988),「服裝心理學」,五洲出版社。
Flugel, John Carl,「服裝心理學」,大林出版。
Becker, Gary S. 著,鄒繼礎 譯(1999),「解讀偏好:用經濟學方法探究人類行為」,遠流出版。
North, Douglass C. 著,劉瑞華 譯(1994),「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時報文化出版。
Vernon, Raymond (1966),”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 . 80,No . 2,May 1966 pp.190~207。
Coase, R.H. 著,陳坤名、李華夏 譯(1995),「廠商、市場與法律」,遠流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