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許芸華 Hsu, Yun-Hua |
---|---|
論文名稱: |
竹北六家林氏家族年輕世代之客家族群認同 The Young Generation of the Lin Family’s Hakka Ethnic Identity in Zhubei Liujia |
指導教授: |
江天健
Chiang, Tien-Chien |
口試委員: |
鄭國泰
Cheng, Kuo-Tai 陳鸞鳳 Chen, Luan-Fe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所 Department of Enivonment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
論文出版年: | 2024 |
畢業學年度: | 11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0 |
中文關鍵詞: | 六家 、竹北 、林氏家族 、客家 、族群認同 |
外文關鍵詞: | Liujia, Zhubei, Lin Family, Hakka, Ethnic Identity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竹北六家地區的林氏家族成員,該成員需曾經或現在居住在該區域,族群認同是一個將抽象概念具象化的過程,族群認同會隨著內在主觀條件和外在客觀環境產生變化,新竹縣竹北市六家已由過去的農村聚落性質轉變為現代化都市。再者,當地林氏家族本身隨著歲月蛻變,年輕世代逐漸取而代之。在外部空間滄海桑田變遷和內部家族世代交替之下,其所營造之客家族群認同感改變為何?下列二項為本研究之主要研究目的:一、探討竹北六家林氏家族對於族群認同的集體意識的內涵;二、分析竹北六家林氏家族年輕世代之客家族群認同感。根據認同研究的發展,目前可以區分為自我單一主觀認定以及自我多重主觀認定,多數研究採取擇一符合即為自我族群認定依據,因此本研究將依照此擇一方式作為依據來源。
研究方法主要採用文獻分析法及深度訪談法,釐清竹北六家地區族群認同之建構過程及歷史發展,進一步探索林氏家族年輕世代的客家族群認同現況。在深度訪談部分,本研究採用半結構式訪談,主要是由研究者事先準備好訪談題目,有計畫的對受訪者提問,後續將訪談內容進行彙整及分析,呈現出族群認同的組成樣貌。研究結論透過族群認同世代變動實證分析整理,提出下列三點結論:一、客家族群認同意識呈現出的世代差異;二、「家」是延續客家文化的重要場域;三、古蹟保存對於林氏家族族群認同之重要意義。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論提出研究建議,期望透過對於林氏家族的研究作為啟發點,延續臺灣各角落的客家族群文化,達到永續發展的目標。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are members of the Lin family in Zhubei Liujia, and these members must have either previously lived or currently reside in the area. Ethnic identity is a process of concretizing an abstract concept and can change with internal subjective conditions and external objective environments. Zhubei Liujia, located in Hsinchu County, is a Hakka area that has transitioned from a rural settlement into a modern city. Additionally, as the Lin family itself evolves over time, the younger generation gradually replaces the older ones. Amidst the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the internal generational shifts within the family, how has their Hakka ethnic identity been affected? This study has two main objectives:
1. To explore the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of ethnic identity within the Lin family of Zhubei Liujia.
2. To analyze the Hakka ethnic identity of the younger generation of the Lin family in Zhubei Liujia.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identity research, identity can currently be divided into single subjective self-identification and multiple subjective self-identifications. Most studies adopt a single criterion that matches as the basis for self-ethnic identification. Therefore, this study will follow this single-criterion approach as its basis for analysis.
The research methods primarily include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in-depth interviews. The aim is to clarify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ethnic identity in the Liujia area and to further explore the current state of Hakka ethnic identity among the younger generation of the Lin family. For the in-depth interviews, this study will use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here the researcher prepares interview questions in advance, systematically asks the respondents, and subsequently compiles and analyzes the interview content to present the components of ethnic identity. The conclusions of the study are drawn through empirical analysis of generational changes in ethnic identity, leading to the following three conclusions:
1. There are 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in Hakka ethnic identity.
2."Family" is an essential space for the continuation of Hakka culture.
3. The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holds significant importance for the Lin family's ethnic identity.
Finally, based on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the study offers recommendations with the hope that the findings on the Lin family will serve as an inspiration to continue developing Hakka culture across various regions of Taiwan, thereby achieving the go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專書
文崇一、楊國樞(2000)。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東華書局。
王甫昌(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群學出版社。
吳學明(2015)。六家林氏古文書。新竹縣文化局。
林保萱(1982)。西河林氏六屋族譜。台灣省文獻會。
林桂玲(2005)。家族與寺廟:以竹北林家與枋寮義民廟為例(1749-1895)。新竹縣文化局。
林淑馨(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巨流出版社。
莊英章(2004)。田野與書齋之間 :史學與人類學匯流的臺灣研究(初版)。允晨文化。
陳 板(1998)。六家庄風土志。唐山出版社。
陳逸君、顏祁貞(2013)。年輕世代與客家社會、文化之研究:以雲林詔安客家族群為例。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許維德(2013)。族群與國族認同的形成 :台灣客家、原住民與台美人的研究 (初版)。國立中央大學出版中心。
黃旺成(1976)。台灣省新竹縣志。新竹縣政府。
廖倫光、羅烈師(2014)。新竹縣竹北六家客家文化生活環境總體營造 :六家駐地工作站(第二期)報告書。新竹縣文化局。
蕭新煌(2017)。臺灣與東南亞客家認同的比較:延續、斷裂、重組與創新。中央大學出版中心。
羅香林(1981)。客家研究導論。眾文圖書。
Neuman(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朱柔若譯〕。揚智文化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7)
Phinney, J. S, &. Rotheran, M. J. (1987). Children's Ethnic Socialization: Pluralism and Development. Sage Publications.
Robertson, Ian . (1987). Sociology. New York: Worth Publishers.
期刊論文
王甫昌(2008)。族群政治議題在臺灣民主化轉型中的角色。臺灣民主季刊,5(2),89-140。
丘昌泰(2009)。台灣客家的社團參與和族群認同。江明修、丘昌泰(編)。客家族群與文化再現(3-23)。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江宜樺(1997)。自由民主體制下的國家認同。台灣社會研究,25,83–121。https://doi.org/10.29816/TARQSS.199703.0003
李 鏗(2020)。文化遺產保育的政治過程:新竹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個案研究。全球客家研究,(15),31-68。
吳秉聲(2014)。文化多樣的呈現與自身認同的建構-臺灣的建築與文化資產教育和專業實踐。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76),4-6。
林光華(1990)。褒忠義民廟之沿革。客家(4-7)。新竹縣文化中心。
林欣宜(2014)。〔財產是十四大庄公共〕:日本統治前期新竹枋寮義民廟廟產經理的制度化。全球客家研究,(2),165-218。
林桂玲(2014)。清代北臺灣客家嘗會:以竹塹六張犁林家「先坤公嘗」為例。全球客家研究,(2),219–257。
施添福(2014)。從「客家」到客家(二):粵東「Hakka.客家」稱謂的出現、蛻變與傳播。全球客家研究,(2),1-114。
許木柱(1990)。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認同運動:心理文化研究途徑的初步探討。徐文光、宋文里(編)。臺灣新興社會運動(127-156)。巨流圖書。
陳怡伶、楊國禎(2021)。新修竹北市志(上冊)地理篇。載於彭瑞金(編),新修竹北市志(上冊)(82-115)。新竹縣竹北市公所。
莊英章(2002)。試論客家學的建構:族群互動、認同與文化實作。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4(4):40-43。
莊英章(2008)。客家族群的嘗會與土地產權:以頭前、鳳山兩溪流域為例。https://www.grb.gov.tw/search/planDetail?id=1602664&docId=275180。
張愛倫(2018)。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介紹。全球客家研究,(11),227-256。
張維安、張翰璧(2005)。東南亞客家族群認同與族群關係:以中央大學馬來西亞客籍僑生為例。臺灣東南亞學刊,2(1),127-154。
陳麗華(2011)。談泛臺灣客家認同─1860-1980年代臺灣「客家」族群的塑造。臺大歷史學報,(48),1–49。
彭欽清(2002)。台灣客家社團之發展。徐正光等(編)。台灣客家族群史(社會篇)(117-184)。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彭瑞金、鄭欣挺(2021)。新修竹北市志(上冊)歷史篇。載於彭瑞金(編),新修竹北市志(上冊)(30-47)。新竹縣竹北市公所。
萬文隆。(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37(4),17-23。
羅烈師(2008)。客家聚落的歷史與再現: 臺灣新竹六張犁的當代鉅變。全球客家研究,(4),31-62。
Berry, John W. 1997. “Immigration, Acculturation, and Adaptation.”Applied Psychology: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46 (1): 5-68.
Hall, S. (1996). Introduction: Who needs Identity? In Hall, S. & Gay P. D. (Eds.), Ques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 (pp. 1-17). Sage Publications.
Takei, M. (1998). Collective memory as the key to national and ethnic identity: The case of Cambodia. Nationalism and Ethnic Politics, 4 (3), 59-78.
博碩士論文
王舒虹(2010)。臺灣文化資產再利用之探討-以竹北林姓聚落「新瓦屋」之發展計畫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ctwx25。
江瑞昌(2005)。臺灣客家族群民間信仰之研究--以新竹縣新埔鎮枋寮義民廟為中心〔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5.02799
何秋桃(2018)。客家都市聚落族群認同之研究-以竹北六家地區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h5rypr。
林美辰(2016)。地景與權力:竹北六家地區生活空間的前世今生。﹝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族群與文化碩士班﹞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wh8xj5。
林桂玲(2013)。客家地域社會組織的變遷─以北台灣「嘗會」為中心的討論〔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8j96ct。
周馥苹(2012)。奢侈稅課徵對竹北房地產市場之影響。﹝碩士論文。元智大學管理碩士在職專班﹞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83pp9z。
凌 平(2001)。原住民國小學童族群認同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屏東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涂美芳(2012)。文化保存與文化治理:以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為例(2005-2010)。﹝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z7bwkx。
許依婷(2016)。以文化遺產中真實性與整體性之概念探討竹北六家園區經營管理模式。﹝碩士論文。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z88a8g。
陳美芳(2011)。清代竹北地區的開發與社會變遷。﹝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碩士班﹞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pt356h。
陳雅媜(2017)。變遷的日常:從竹北重劃過程觀察都市空間、情緒與倫理想像。﹝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班﹞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y4r5pj。
張毓真(2011)。清代枋寮義民廟廟產之擴增與經理人制度:《義民總嘗簿》之解讀與分析(1835-1894)。﹝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utpszt。
梁嘉雯(2013)。都市計畫區段徵收與社區重建:以台灣知識經濟旗艦園區特定區計畫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4wdvxr。
陳賢仙(2012)。歷史建築聚落保存再利用之探討-以竹北市六張犁聚落、新瓦屋聚落為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u6c86t。
黃詩雅(2019)。客家文化保存區活化再生之研究-以新竹縣新瓦屋為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yutdz9。
董 昱(2016)。反璞玉運動的行動邏輯:當代竹北的發展民族誌。﹝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gg7zrd。
葉明政(2016)。農鄉與都市的交會:竹北東海地區的地方與社群重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族群與文化碩士班〕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j9e65u。
趙文瑄(2022)。臺商回流對竹北市房屋價格之影響-以高速鐵路新竹車站特定區、竹北斗崙地區及竹北縣治三期區段徵收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6gt4y3。
劉夙涓(2017)。舊建築再利用之滿意度研究-以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為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運輸科技與物流管理學系﹞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md2kf7。
劉如意(2010)。社區如何展現能動性:在地與空間的研究,以台灣竹北六家地區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人類學研究所﹞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y7874u。
潘思吟(2020)。客家文化認同與社會教育策略探討:以新瓦屋經營管理為例。﹝碩士論文。明新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管理研究所碩士班﹞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8dcftm。
賴玉玲(2001)。新埔枋寮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社會的發展—以楊梅地區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qb49e4。
羅玉伶(2014)。當代新竹六張犁林姓聚落之地景變遷與認同(1971-2013)。〔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t3v547
電子網路資料
110年全國客家人口暨語言基礎資料調查研究(2022年5月)。客家委員會。取自https://www.hakka.gov.tw/File/Attach/37585/File_96737.pdf(點閱日期:2023/06/01)
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中華民國內政部戶政司。取自:https://www.ris.gov.tw/app/portal/346(點閱日期:2023/05/27)
內政部統計月報。中華民國內政部。取自:https://ws.moi.gov.tw/001/Upload/400/relfile/0/4413/4950fd32-36a4-4c99-af23-e6a046f2147f/month.html(點閱日期:2023/05/27)
江彥震(2017)。客家的五次大遷徙。世界客報。取自:http://john380920.blogspot.com/2017/09/blog-post.html(點閱日期:2023/05/19)
竹北六張犁大夫第公告資料(2007a)。新竹縣政府文化局。取自: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historicalBuilding/20070912000002(點閱日期:2023/06/20)
竹北六張犁林家祠公告資料(2007b)。新竹縣政府文化局。取自: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monument/20070912000001(點閱日期:2023/06/20)
竹北問禮堂公告資料(2006)。新竹縣政府文化局。取自: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monument/20060724000001。(點閱日期:2023/06/20)
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館舍簡介(2021)。新竹縣政府文化局。取自:https://www.hchcc.gov.tw/Tw/ArtMuseum/Detail?filter=ebc0a96c-8c36-4a9c-a922-1cebed00f385&id=311848cc-0e44-4bb2-9c59-186ad9510d34(點閱日期:2023/06/21)
劉盛良(2013)。客家不斷遷徙中永續不變的精神。世界客報。取自:https://john380920.blogspot.com/2013/10/eus-worth-hungtintion-1-geonge-canpeel.html(點閱日期:2023/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