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范瑞東
論文名稱: 概念構圖教學策略對學習成效影響的後設分析
指導教授: 廖遠光 博士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9
中文關鍵詞: 概念構圖教學策略學習成效後設分析
外文關鍵詞: Concept mapping teaching strategy, Meta-analysis, Learning achievement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採「後設分析法」(meta-analysis)探討概念構圖教學策略對學生在認知及情意兩方面學習成效之影響,並進一步探討四大類變項(包括不同文件性質、樣本性質、研究方法及研究設計性質)的概念構圖相關研究在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差異。
    本研究所採用的文獻來源主要有:國家圖書館期刊文獻資訊網、國家圖書館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之研究計畫、學術研討會論文、相關研究報告所附之參考文獻。研究者將所蒐集到的概念構圖相關實證研究進行篩選之後,符合本後設分析標準之研究報告,在認知學習部分計有44篇,18個變項;情意學習部分有8篇,15個變項。經過登錄編碼、計算效果大小值(ES),以及統計分析等步驟後,刪除認知學習中ES值過高及情意學習中ES值過低之文獻各一篇後,得到研究結果如下:
    壹、概念構圖教學策略對學生學習之整體成效
     一、認知學習成效
      概念構圖教學策略可以提升學生認知學習成效,其ES=0.564,達中等正向成效。在分析的研究報告中,約有九成的研究支持概念構圖教學策略的認知學習成效。
     二、情意學習成效
    分析的研究報告皆支持概念構圖教學策略的情意學習成效,其ES=0.573,亦達到中等程度的正面效果,但由於篇數過少,其代表性較低。
    貳、各變項之分析
    一、認知學習部分有「預試基點」以及「選擇樣本誤差」兩項達顯著性差異。
    二、情意學習部分僅有「預試基點」一項達顯著性差異。
    參、學習者對概念構圖教學策略之態度
    在認知學習方面,有68% 的文獻呈現正向的學習態度;在情意學習方面全體文獻一致贊同概念構圖的功效。綜合言之,概念構圖是一個有效的教學策略,能夠幫助學生增進信心,使其對學習產生了正向的態度。


    Abstract

    A meta-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synthesize existing study comparing the effects of concept mapping teaching strategy with tradition instruction on student’s cognitive, affective achievement toward concept mapping teaching after experiment.
    The studies were located from five sources. For cognitive outcomes, there were 43 studies collected, and 7 studies on affective outcomes. The quantitative data of the collected studies were transformed into Effect Size (ES). 18 and 15 studied variables were analyzed by one-way ANOVA respectively. The meta-analysis led to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The whole effects suggest that concept mapping teaching is much more effectiv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on both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learning. Their ES are 0.564 and 0.573, respectively.
      2. Two variables, the base of test and the error of chose sample had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mean ES of cognitive achievement.
    3. One variable, the base of test, had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mean ES of affective achievement.
    4. The results of this meta-analysis shows concept mapping learning in the aspects of cognizing and affection can promote students'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learning result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 that students held more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 concept mapping learning after experiments.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5 第三節 名詞釋義…………………………………………………6 第四節 研究限制…………………………………………………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概念構圖之相關概念……………………………………9 第二節 概念構圖的理論基礎……………………………………18 第三節 概念構圖在教學上的應用………………………………31 第四節 概念構圖的相關研究……………………………………36 第五節 後設分析方法與評析……………………………………5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程序…………………………………………………63 第二節 實施步驟…………………………………………………65 第四章 結果 第一節 認知性結果 ………………………………………………73 第二節 情意性結果 ………………………………………………83 第五章 討論 第一節 整體成效………………………………………………93 第二節 變項分析………………………………………………95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07 第二節 建議………………………………………………………109 參考文獻 ……………………………………………………………111 附件一 ………………………………………………………………122

    參考文獻
    “*”者表示為本研究分析的文獻
    中文部分
    丁偉宬(2004)。以概念構圖評量方式探討運用改良式概念圖之學習成效-會計學存貨單元為例。彰化師範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王文科(2003)。課程與教學論。台北:五南。
    王薰巧(2004)。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課程運用概念構圖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全中平(1992)。國立台北師範學院非數理系學生對概念圖學習態度之研究。台北師院學報,5,299-318。
    朱南平(2004)。國小社會科概念構圖教學策略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朱景生(2004)。以概念構圖之動態評量策略探究國小學童水的「蒸發、凝結」概念的概念學習。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朱敬先(1997)。教育心理學-教學取向。台北:五南。
    *江淑卿(2001a)。概念構圖與圖示對兒童自然科學的知識結構、理解能力與學習反應之影響。科學教育學刊,9(1),35-54。
    *江淑卿(2001b)。經驗式和統計式概念構圖對兒童的知識結構與理解能力之影響。屏東師院學報,14,371-396。
    *江淑卿、郭生玉(1997)。不同學習過程的概念構圖策略對促進知識結構專家化與理解能力之效果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42,1-15。
    *何治鈴(2002)。概念構圖與合作學習應用於綜合高中會計科目教學成效之研究。中原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何榮桂、籃玉如(2000)。落實「教室電腦」教師應具備之資訊素養。資訊與教育雜誌,77,22-27。
    余民寧(1997)。有意義的學習—概念構圖之研究。台北:商鼎文化。
    余民寧、 陳嘉成、潘雅芳(1996)。概念構圖法在測驗教學上的應用。中華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3,195-212。
    余民寧、陳嘉成(1996)。概念構圖:另一種評量方法。政治大學學報,73,161-200。
    余民寧、潘雅芳、林偉文(1996)。概念構圖法:合作學習抑個別學習。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19,93-124。

    余淑君(2002)。以動態評量探究國小五年級學童酸鹼概念的概念改變機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偉碩(2001)。網路合作概念構圖系統之發展。臺南師範學院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吳勝福(2004)。應用概念構圖融入高職教學對學生多元智慧表現之研究:以計算機概論為例。南台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吳裕聖、曾玉村(2003)。概念構圖教學策略對國小五年級學生科學文章閱讀理解及概念構圖能力之影響。教育研究集刊,49(1),135-169。
    宋德忠、陳淑芬、張國恩(1998)。電腦化概念構圖系統在知識結構測量上的應用。測驗年刊,45(2),37-56。
    李如湞(2003)。探討與分析改良式概念構圖應用於課程設計與評量之成效—以肢體障礙類特殊學校為例。彰化師範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李妍儀(2004)。國中生在不同學習階段的概念構圖之探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李秀美(2004)。概念構圖對提升國小學童說話能力成效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李秀娟(1998)。不同教學策略對國中生學習生物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明潔(2002)。體育實習教師對「有效體育教學」知識結構變化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建億、陳俊源(2003)。概念導引式網際網路學習環境對認知結構影響之研究。南師學報,37(1),19-37。
    谷瑞勉(2001)譯。L.E.Berk & A.Winsler著。鷹架兒童的學習-維高斯基與幼兒教育。台北:心理。
    林人龍(1999)。概念構圖-科技認知學習的另一種方法。生活科技教育,32(11),10-19。
    *林日宗(2002)。非傳統教學法對高中生在演化單元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邦傑(1994)。中小學學習及讀書策略量表之編製。學生輔導,31,16-21。
    林秀美、林永申(2001)。概念構圖在工程課程學習的實用性。黃埔學報,41,347-359。
    林佩璇(1994)。合作學習在高級職業學校的應用。技術及職業教育,24,21-23。
    林佩璇(2000)。合作學習。載於洪志成主編:教學原理,241-265。高雄:麗文。
    *林宜利(2003)。「整合繪本與概念構圖之寫作教學方案」對國小三年級學童記敘文寫作表現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軍旭(2002)。國小學童電腦化概念構圖過程對構圖成果之預測。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資訊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林郁展(2003)。概念構圖在國小「過程導向」寫作教學的應用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純年(1997)。概念圖對國小學童自我學習科學說明資料之影響。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林達森(2003)。概念圖的理論基礎與應用實務。花蓮師院學報,17,107-132。
    林達森(2004a)。併用概念圖於國中學生合作學習歷程之研究。南華通識教育研究,2,39-67。
    *林達森(2004b)。運用「概念構圖科學教學模式」在高中生物科生物能量教學的實徵研究。南大學報:教育類,38(2),45-67。
    *林達森(2004c)。運用「概念構圖教學法」在九年一貫課程國小階段生物能量概念教學與評量之實證研究。(國科會專案報告,計劃編號:NSC92-2511-S041-001)。
    林筱雯(2002)。運用概念構圖為後設認知工具於國小二年級自然科之行動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靜萍(2004)。體育師資生學科教學知識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邱垂昌、陳美紀、黃素琴、陳文義(1998)。應用結構化知識於會計學上之實證研究-概念圖之運用。教育研究資訊,6(6),14-31。
    邱垂昌、黃華山、謝佳惠(2004)。以超媒體輔助之概念圖建構教學教材之實證研究-以會計存貨教材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7(2),57-84。
    *邱垂昌、官月緞(2003)。結構化知識圖形中概念構圖之運用-以高等會計學為例。教育與心理研究,26(2),355-384。
    邱喚文(2001)。利用概念圖探究國中三年級學生「酸與鹼」的概念學習。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邱慧玲(2003)。以概念構圖輔助學習之教學網站建置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洪綉雯(2000)。知識粹取應用於輔助概念構圖之研究。銘傳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洪麗卿(2003)。國小社會科概念構圖教學策略之建構研究。新竹師院學報,17,135-163。
    徐兆正(2002)。以概念構圖教學策略探究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態概念的概念學習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徐欣郁(2004)。概念構圖教學策略融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及教學之研究:以國小中年級學童植物構造及其功能概念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時德平(2001)。概念構圖教學策略與食譜式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電與磁」的概念學習之比較性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翁錦瑛(2002)。數學概念構圖教學與診斷效益。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數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耿筱曾(1997)。為什麼概念構圖式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9,76-79。
    耿筱曾、蕭建嘉(2002)。以概念構圖的動態評量(CMDA)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地球運動」的概念改變。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5,197-228。
    張文宗(2000)。網路合作概念構圖系統的構圖權力設計對國小學童互動行為之影響。臺南師範學院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張俊峰(2001)。國二學生利用概念圖學習排球快攻概念的成效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張春興(200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91)。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庭翊(2002)。運用合作式概念構圖於國一學生生物概念學習之個案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張國恩(1998)。電腦化概念構圖在科學學習上的應用研究。(國科會專案報告,計劃編號:NSC 87-2511-S-003-042)
    張瑞賓(1999)。具有開放式聯結語的命題式屬性化概念構圖系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漢宜、陳玉祥(2002)。概念構圖:有意義的學習方式與另類評量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48,51-59。
    張霄亭(1991)。視聽教育與教學媒體。台北:五南。
    張靜嚳(1995)。何謂建構主義?建構與教學,3,1-4。
    許健將(2000a)。建構主義。載於洪志成主編,教學原理,60-65。高雄:麗文。
    許健將(2000b)。建構主義者式的教學實務。載於洪志成主編,教學原理,215-223。高雄:麗文。
    *陳 祥、許健將(2003)。概念圖教學在高中生物學習成效之研究。中華民國第十九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中華民國科學教育學會主辦。817-823。

    *陳永春(2003)。概念構圖教學策略與不同性別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在社會科學習成就與學後保留之探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俊宏(2004)。概念構圖應用於國中生活科技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俊智、郭小菁(2001)。應用概念構圖法於造形課程教學之研究。設計學報,7(1),1-13。
    陳素蓉(2002)。利用晤談方式探究國小低年級學童對運動與力另有概念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密桃(1999)。認知取向的學習。載於林生傳主編:教育心理學,107-134。台北:五男。
    陳得和(2004)。運用概念圖輔助學生電腦概念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淑蓉(2002)。以後設認知為基礎之動態評量(MBDA)探究國小三年級學童空氣概念之概念改變機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惠娟(2003)。國中綜合活動領域實施概念構圖教學之成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裕隆(2001)。運用概念引導機制支援真實的網路探究學習環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嘉成(1998)。合作學習式概念構圖在國小自然科教學之成效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1(上),107-128。
    *陳嘉成、余民寧(1998)。以概念構圖為學習策略之教學對自然科學習的促進效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77,201-235。
    *陳憲章(2002)。閱讀概念圖教學策略應用於高工立體圖教學成效之研究。逢甲大學工業工程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陳櫻代(1999)。概念構圖策略促進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曾千虹(1992)。國小、國中及高中學生之細胞概念發展。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曾政清(2001)。另類評量-概念構圖之研究。建中學報,7,149-161。
    曾峰章(2001)。 發展改變國二學生另有概念之實驗教學研究-以「概念構圖融入情境式浮力實驗」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馮瓊瑤(2004)。國小四年級學童實施概念構圖作文教學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黃文聖(2003)。概念構圖應用在網路專題製作之成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台珠(1994)。概念圖在國中生物教學上的成效研究(Ⅰ)。(國科會專案報告,計劃編號:NSC 83-0111-S017-015)。
    *黃台珠(1995)。概念圖在國中生物教學上的成效研究(Ⅱ)。(國科會專案報告,計劃編號:NSC 84-2511-S017-003)。
    *黃玉佳(2003)。概念構圖與摘要策略對不同性別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黃光雄(2003)。教學的概念、模式及策略。載於黃光雄主編,教育概念。台北:師大書苑。
    黃俊傑(1999)。網路合作概念構圖中互動過程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五南。
    黃啟翔(1998)。專業諮商員與新手諮商員在概念構圖上所呈現之知識結構的差異比較研究。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萬居(1992)。師範學院學生的概念構圖和化學成就、科學過程技能、邏輯思考能力和性別相關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3,345-356。
    *黃萬居(1993)。國小學生的概念構圖和自然科學學習成就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4,47-66。
    *黃福興(2003)。念構圖應用於科學文章閱讀教學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黃藍億(2004)。概念構圖教學策略對大一學生英文閱讀理解能力之影響。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黃寶園(1997)。概述統合分析。國教輔導,37(1),25-32。
    黃寶園、林世華(2002)。合作學習對學習效果影響之研究:統合分析。教育心理學報,34(1),21-42。
    甯自強(1993)。「建構式教學法」之教學觀-由根本建構主義的觀點來看。國教學報,5,33-51。
    楊世麒(2002)。以概念構圖作為探究國小高年級學童水循環概念的概念改變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楊淑珠(1996)。諮商新手與專業諮商員對當事人的概念形成及差異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葉豐榮(2001)。概念構圖融入國小二年級自然科教學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葉連祺(2002)。概念構圖在教學的應用。國教世紀,201,29-36。
    葉連祺(1998)。國內有關學校效能研究之後設分析。國民教育研究學報,4,265-296。
    詹寶菁(2003)。國小社會課程以概念為基礎的認知教學策略。國教新知,49(3),40-49。
    廖進德(2002)。國小學童對植物繁殖概念學習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蔡佳芳(2004)。以概念構圖評量方式探討運用改良式概念圖之學習成效。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甄曉蘭(2002)。教學理論。載於黃政傑主編,教學原理,27-66。台北:師大書苑。
    劉俊庚(2002)。迷思概念與概念改變教學策略之文獻分析-以概念構圖和後設分析模式探討其意涵與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劉美慧(1999)。國民小學多元文化社會科課程設計與評鑑(三)。(國科會專案報告,計劃編號:NSC 88-2413-H-026-008)
    劉美慧、洪麗卿(2001)。概念構圖與文化學習—三個不同文化脈絡之比較。九年一貫課程與多元文化教育學術研討會。花蓮:花蓮師範學院主辦。89-112。
    *劉慶偉(2004)。概念構圖融入高職程式語言教學成效分析之研究。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劉麗琴(2002)。在國小融合式班級中實施概念構圖教學以植入人工電子耳的聽障生為個案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蔡天民、王美芬(2002)。概念構圖對國小學童自然科學習成就、學習態度級概念改變之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專刊,119-138。
    蔡佳芳(2004)。以概念構圖評量方式探討運用改良式概念構圖之學習成效。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資訊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蔡明富、林幸台(1999)。認知行為取向對攻擊傾向學生的輔導效果之後設分析。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7,275-295。
    *蔡慈清(2004)。利用概念構圖教學策略探討國三學生經濟概念的學習─以「政府的收入」概念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蔡慧君(2005)。合作學習對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後設分析。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蕭建嘉(2001)。以概念構圖的動態評量(CMDA)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的概念改變-以「地球的運動」單元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蕭家慧(2002)。利用概念構圖的動態評量方式探究國小五年級學童在光和顏色的概念學習。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賴宗誠(2002)。應用命題結構相似方法於概念圖評量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薛雅惠(2000)。概念構圖在地理教學的應用。社會科教育研究,5,103-125。
    謝佳惠、黃華山、邱垂昌(2003)。應用改良式概念圖建構會計存貨教材之可行性探討。屏中學報,11,201-208。
    *謝真華(1999)。概念構圖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在自然科學習成效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謝富榮(2003)。概念構圖策略與認知型態對自然科網路化教學影響之研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簡文偉(2004)。網路多媒體概念構圖學習系統之建置與對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資訊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簡茂發(2003)。教育的心理學基礎。載於黃光雄主編,教育概念,127-143。台北:師大書苑。
    顏肇容(2004)。概念構圖融入電腦輔助教學在綜合高中生物科教學之應用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魏淑卿(2003)。概念圖教學對國中生數學合作學習成效研究-以三角形三心單元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羅廷瑛(1999)。有意義的學習-概念構圖教學策略。北縣國教輔導,8,50-52。
    *羅廷瑛(2001)。「概念構圖教學課程」對國小一年級學生自然科學習表現影響之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38,29-35。
    蘇 貞(2003)。諮商師個案概念化內涵之分析研究-概念構圖法之應用。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蘇育慧(1999)。應用概念構圖網站輔導理化科初任教師的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蘇昭博(1999)。利用概念圖及V圖進行國中理化教學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英文部分
    Ausubel, D. P. (1968).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ognitive view. NY: Holt, Rinehart & Winston.
    Brooks, J. G. & Brooks, M. G.(1993). In search of understanding : The case for constructivist classroom. Ap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Bruner, J. S. (1960).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ohen, J. (1977). 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 science(Revised Edition). NY: Academic Press.
    Cooper, J., et al. (1990).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college instruction: Effective use of student learning teams. CA: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Academic Publications Program.
    Glass, G. V., MaGaw, B. & Smith, M. L. (1981). Meta-analysis in social research. CA: Sage.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94). The new circles of learning cooperationin the classroomand school. ASCD.
    Hedges, L. V., Shymansky, J. A. & Woodworth, G.(1989). Modern methods of meta-analysi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Science Teachers Association.
    Heinich, R., Molenda, M., & Russell, J. D. (1993). Instructinal media and the new technologies of instruction. 4rd ed. NY: Macmillion Publishing Co.
    Holly, C. D., & Dansereau, D. F. (1984). Networking: The technique and the empirical evidence. In C. D. Holly & D. F. Dansereau(Eds.), Spatical learing strategies: Technique, application, and related issues. NY: Academic Press.
    Hunter, J. E & Schmidt, F. L. (1990). Methods of meta-analysis. CA: Sage.
    Kember, D. (1991). Instructional design for meaningful learning. Instructional Science, 20, 289-310.
    Kommers, P. & Lanzing, J. (1997). Students’ concept mapping for hypermedia design: Navigation through World Wide Web Space and self-assessment. Journal of Interactive Learning Research, 8(3), 421-455.
    Lee, P. M. & Sullivan, W. G.(1996). Developing and implementing interactive multimedia in education. IEEE Transaction on Education, 39(3), 430-435.
    Lipsey, M. W. & Wilson, D. B. (2001). Practical Meta-analysis. CA:Sage.

    Moreira, M. (1985) .Concept mapping: AN alternative strategy for evalution.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10, 159-168.
    Nijhot, W. & Kommers, P. (1985). An analysis of cooperation in relation to cognitive controversy. In R. E. Slavin(Eds.), Learning to cooperate, cooperating to learn. (125-146). NY: Plenum.
    Novak, J. D. (1990). Concept mapping: A useful tool for science education.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7(6), 937-949.
    Novak, J. D. & Gowin, D. B. (1984). Learning how to learn. Cambridge, London: Cambridge Unerversity Press.
    Parker, R. E. (1985). Small-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academic, social gains in the classroom. NASS Bulletin, 69(479). 48-57.
    Plotnick, E. (1997). Concept mapping: A graphical system or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cepts. ERIC Digest. NY: ERIC Clearinghouse on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Syracuse University.
    Rosenthal, R. (1984). Meta-analytic procedures for social research. CA: Sage.
    Schramm, W. L. (1973). Men, message, and media: A look at human communication. Taipei: Rainbow-Bridge Book.
    Schwebel, M. & Raph, J. (Eds). (1973). Piaget in the classroom. NY: Basic Books.
    Seaman, T. (1990). On the high road to achievement: Cooperation concept mapping. Virginia U.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335140)
    Slavin, R. E., et al. (1985). Learning to cooperate,cooperating to learn. NY: Plenum.
    Tarquin, P. & Walker, S. (1997). Creating success in the classroom-visual orqanizers and how to use them. Englewood, CO: Teacher ideas Press.
    Von Glasersfeld, E. (1995). A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teaching. In L. P. Staff & J. Gale(Eds.), Constructivism in ducation. 3-16. Hillsdale, NJ: Erlbaum.
    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mental processes, eds, & Trans. M. Cole, V. John-Steiner, S. Scribner, & E. Souberma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est, C. K., Farmer, J. A., & Wolf, P. M. (1991). Instructional design: Implications from cognitive science.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and Bacon.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