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美芬
論文名稱: 玻璃工藝運用於小學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設計研究
Research on the Curriculum Design of Arts and Humanities Subjects in Elementary Education with Applications of Glass Craft
指導教授: 張全成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97
中文關鍵詞: 玻璃工藝藝術與人文領域田野調查藝術教育課程設計
外文關鍵詞: glass craft, arts and humanities subject, field investigation, art education, curriculum design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是透過對新竹市玻璃工藝師傅的調查、訪談及現場觀察,深入了解玻璃傳統工藝美術,並進一步探討以玻璃工藝資源充實國小高年級「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內容之課程設計研究,用以推廣玻璃傳統工藝美術、拓展學生的學習廣度並豐富學生的學習經驗。本研究分兩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是文獻探討及田野調查:先探討有關「玻璃工藝」的文獻,接著採田野調查的方式針對新竹市目前從事玻璃傳統工藝的個人及團體進行訪談、觀察及研究,並建構有關小學玻璃工藝課程的設計方向,也了解目前玻璃工藝的現況,並進一步整合玻璃工藝創作者的困境與建議,提供給有關單位做參考。
    第二階段是課程設計:先分析探究有關「當代藝術教育思潮」、「藝術與人文領域」、及「課程設計」的相關文獻,再與第一階段研究、蒐集所得的資料,進行整合、探討,以做為課程設計的理論依據,再以國小高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進行「玻璃工藝」運用於小學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設計。初稿完成後,由藝術與人文教師、玻璃工藝師傅及學者專家進行課程可行性評鑑,研究者逐次修正後完成正式課程,最後進行試敎並再次修正課程。研究所得結論及課程設計內容如下:
    一、 研究確定玻璃工藝是新竹地區重要的藝文資產,亦為豐富的藝術教育資源。
    二、玻璃工藝課程的設計原則除了要結合玻璃工藝師傅的意見,瞭解傳統玻璃外,
    並須考量材料的特性如方便、可操作、安全、容易取得、具有親和力等原則。
    三、 課程設計包含六個單元,其內容為介紹玻璃的發現與發展、認識新竹玻璃工藝資源、認識玻工館及玻璃展、國際玻璃藝術節的教學活動、玻璃瓶外亮彩玻璃的拼貼教學及玻璃罐內的立體藝術創作教學。
    四、課程設計經學者專家評估認為,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並具實施的可行性。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in-depth the traditional glass craft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interview, and on-site observations of glass craftsmen in Hsin-Chu City, and then take it further to examine the applications of glass craft on the curriculum design of arts and humanities sphere in elementary education in the hope to promote traditional glass craft, expand students’ studying breadth and enrich their learning experiences. The research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hases:

    The first phase is the literature review and field research. I discussed the documents and researches related to the glass craft; then I conducted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focusing on interviewing, observing, and researching the individual as well as groups devoting to traditional glass craft creations in order to construct the course design of glass craft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I also tried to look into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the glass craft on the purpose of integrating the predicaments faced by glass craftsmen and providing the information to the relevant authorities.

    The second phase is the curriculum design. I studied relevant literature regarding “contemporary art education”, “arts and humanities subject”, and “curriculum design” and then combined the data collected from the first phase to form the foundation of the course design. Then, I tested the designed curriculum on chosen students of upper grade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After completing the first draft of the design, I sent it to get evaluated by arts and humanities teachers, glass craftsmen, and academic scholars. The final draft was confirmed after gradual modifications as well as trial teachings. The research outcomes and design contents are as follows:

    1) The research confirms that glass craft is the important cultural assets in Hsin-Chu area as well as bountiful resource for the art education.
    2) In addition to combining glass craftmen’ opinions with certain degrees of understanding in the traditional glass craft, curriculum design of the glass craft also has to consid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terials, including availability, modes of operation, security, accessibility, and affinity.
    3) The curriculum design contains 6 units: Introduction to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glass, Understanding resources of the glass craft in Hsin-Chu, Learning from Hsin-Chu Glass Museum and Glass Exhibitions, Teaching activities of the International Glass Festival, Teaching of pasting lacquer glasses on the exterior of the glass vase, and Teaching of 3-D creation inside of the glass vase.
    4) This curriculum design is evaluated as of educational significance and feasibilit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2 第五節 名詞釋義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7 第一節 玻璃工藝的發展史 17 第二節 新竹玻璃工藝 25 第三節 從當代藝術教育思潮看玻璃工藝課程設計 36 第四節 課程設計理論之探討 55 第五節 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內涵之分析 61 第六節 玻璃工藝運用於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設計規劃 7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8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8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9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93 第四節 研究場域 103 第五節 實施過程 108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11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143 第一節 田野調查研究結果與討論 143 第二節 課程設計研究結果與討論 144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169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69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72 參考文獻 175 一、中文部分 175 二、西文部分 181 附錄 183 附錄一 新竹市玻璃工藝美術訪談問卷 183 附錄二 訪談名單及其擅長技法 186 附錄三 課程設計單元一「玻璃的歷史風華」 187 附錄四 課程設計單元二「閃亮的舞台」 197 附錄五 課程設計單元三「玻工館的前世今生」 223 附錄六 課程設計單元四「國際巨星」 238 附錄七 課程設計單元五「變裝秀」 245 附錄八 課程設計單元六「夢幻世界」 252 附錄九 第一次課程設計評鑑意見表 259 附錄十 第二次課程設計評鑑意見表 273 附錄十一 第三次課程設計專家學者評鑑意見表 287 附錄十二 單元五「變裝秀」試敎活動剪影 292 附錄十三 單元六「夢幻世界」試敎活動剪影 293 附表目次 表2- 1 玻璃熱端製作技法 31 表2- 2 玻璃冷端加工技法 32 表2- 3 玻璃工藝課程開課一覽表 35 表2- 4 藝術教育思潮的演變 41 表2- 5 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藝術觀之差異 43 表2- 6 在後現代主義思潮下的藝術教育課程設計方向 47 表2- 7 英國泰德博物館與美國蓋迪博物館館校合作型態的發展比較 52 表2- 8 「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第三階段能力指標 66 表2- 9 十項基本能力與第三階段能力指標對照表 68 表2- 10 課程統整模式 71 表2- 11 多學科式、科際整合式、超學科式的主題課程統整模式之差異 74 表3- 1 玻璃工藝創作者的背景 120 表3- 2 玻璃工藝創作者的技術探討 122 表3- 3 玻璃工藝創作者的現況 125 表3- 4 玻璃工藝創作者對未來的展望(一) 129 表3- 5 玻璃工藝創作者對未來的展望(二) 132 表3- 6 玻璃工藝創作者對課程的建議 135 表3- 7 參與課程設計評鑑之藝術與人文教師名單(按姓氏筆劃排列) 137 表3- 8 參與課程設計評鑑之玻璃工藝創作者名單(按姓氏筆劃排列) 138 表3- 9 第一次評鑑意見及評鑑意見回應彙整表 139 表3- 10 第二次評鑑意見及評鑑意見回應彙整表 140 表3- 11 參與課程設計評鑑之專家學者名單(按姓氏筆劃排列) 141 表3- 12 專家學者評鑑意見及評鑑意見回應彙整表 142 表4- 1 單元一「玻璃的歷史風華」內容綱要 150 表4- 2 單元二「閃亮的舞台」內容綱要 151 表4- 3 單元三「玻工館的前世今生」內容綱要 152 表4- 4 單元四「國際巨星」內容綱要 153 表4- 5 單元五「變裝秀」內容綱要 154 表4- 6 單元六「夢幻世界」內容綱要 155 附圖目次 圖 1- 1 研究步驟圖 11 圖 2- 1 多學科式課程統整圖-以媒體主題為例 72 圖 2- 2 科際式課程統整圖 73 圖 2- 3 超學科式課程統整圖 73 圖3- 1 完整的研究設計架構圖 85 圖3- 2 田野調查研究設計架構圖 87 圖3- 3 課程設計研究架構圖 89 圖4- 1 課程設計概念發展圖 146 圖4- 2 課程設計架構圖 148

    一、中文部分
    (一)書籍、期刊
    Kerry Freedman、王士樵(2003)。當代美術教育的發展與變革。美育,132,58-34。
    王士樵(2002)。從「視覺文化」解讀「藝術與人文」:新世紀的文化精神。新竹:明新技術學院。
    吳俊憲(2006)。台灣本土教育課程改革政策的興革與發展。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課程教學的本土化與全球化。25-57。高雄市:高雄復文。
    周淑卿(2001)。課程統整模式:原理與實作。嘉義市:濤石文化。
    林榮洲(總編)(2001)。竹塹玻璃藝師口述歷史:影像記錄。新竹市:竹市玻工館。
    洪惠冠(總編)(1993)。閃亮的日子─新竹地區玻璃工藝發展史。新竹市:新竹市文化中心。
    洪惠冠(1995)。1995年竹塹國際玻璃藝術節成果專輯。新竹市:新竹市文化中心。
    施靜菲,侍建宇譯(1996)。國民小學藝術教育。台北:五南。John Lancaster (1990). Art in the Primary School.
    原來(2004)。中國玻璃工藝。台北市:新潮社。
    唐台生(2002)。如何結合社區資源共創社區發展特色。美育,128,4-13。
    徐天福(總編)(1998)。竹塹玻璃藝術展。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陳玉樹(2001)。變幻之美─日本玻璃藝術文化。新竹市:玻璃工藝博物館。
    陳育淳(2001)。後現代藝術教育的內涵。美育,121,29-37。
    陳朝平(2001)。從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領域暫行綱要看藝術教育的趨向。國教天地,143,27-31。
    陳詩慧(2002)。新竹玻璃工業空間組織之轉化。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錦惠(2005)。教學經驗的鑑賞與批評:Dewey美感經驗的觀點。游家政、莊梅枝(主編)後現代課程:實踐與評鑑。137-152。臺北縣: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郭原森(2005)。粼粼玻光─當前台灣玻璃工藝創作之困境初探(抽印本)。台北縣: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
    郭禎祥(1999)。描繪新世紀藝術教育藍圖。美育,110,1-9。
    郭禎祥(1999b)。二十一世紀藝術教育的展望。美育,106,1-9。
    郭禎祥、趙惠玲(2002)。視覺文化與藝術教育。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326。台北:桂冠。
    陸蓉之(1990)。後現代的藝術現象。台北:雄獅。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張永堂(總編)(1997)。新竹市志-卷八藝文志。新竹市:新竹市政府。
    張全成(1998)。後現代主義中的國小美術教育趨勢研究。研習資訊,15卷,6期, 9-29。
    張清濱(2001)。學校教育改革─課程與教學。台北:五南。
    黃壬來(1993a)。國小美勞科教學研究。台北:五南。
    黃壬來(2003b)。「藝術與人文」主要理念解析與評議。美育,134,44-45。
    黃永和(2002)。後現代思潮與課程改革:一種後現代科學的觀照角度。教育研究月刊,102,54-65。台北:高等教育。
    黃光雄、楊龍立(2000)。課程設計:理念與實作。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2005)。教育本土化之思維。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課程教學的本土化與全球化。1-24。高雄市:高雄復文。
    彭鴻源(2002)。國小教師本土化概念及其運作課程之研究。台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家政(2005)。後現代課程理論的探究取向和特性。游家政、莊梅枝(主編)後現代課程:實踐與評鑑。5-14。臺北縣: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劉玉玲(2003)。課程發展與設計。台北縣:桂冠。
    彭茂中、潘國正(總編)(2005)。新竹市進出口產業史錄。新竹市:新竹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
    董源,陳亮譯(2004)。玻璃:歐美工業設計五大材料頂尖創意。中國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Lefteri,C. (2004). Glass.
    葉興華(2000)。我國國小推行課程統整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廖敦如(2006)。教育的好夥伴─從英美館校合作看台灣未來的發展。美育,152, 64-79。
    漢寶德(2003)。後現代藝術教育的迷惘。藝術家,336,281-285。
    鄭祥福(1999)。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台北市:揚智文化。
    鄭瑞隆(2005)。實地工作。黃光雄(主編)。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105-156。嘉義市:濤石文化。
    甄曉蘭(2000)。批判俗民誌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369-393。高雄:麗文文化公司。
    甄曉蘭(2002)。中小學課程改革與教學革新。台北市:高等教育。
    賴靜怡(2006)。埔里國小教師運用社區博物館資源進行藝術教學的個案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歐用生(1995)。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蔡幸伸(2006)。國小六年級鄉土教材融入數位藝術課程設計之行動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謝慧綺(2003)。國小四年級「藝術與人文」課程實施合作學習的行動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銘芚(2006)。玻璃工藝。新竹市:新竹市文化局。
    蘇永明(2003)。九年一貫課程的哲學基礎:唯實主義為主。楊龍立編。九年一貫課程與文化。3-31。台北:五南。
    饒見維(1999)。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師專業發展之配套實施策略。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下)。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二)網路資料
    文建會(2005)。文建會電子新聞。
    http://www.cca.gov.tw/app/autocue/e_news/culture_enews_template
    .jsp?news_id= 1117764935319 。文建會。(2007年2月20日)
    呂燕卿(2001)。藝術與人文基本能力轉化課程設計之發展順序。http://www.aerc.nhcue.edu.tw/。新竹教育大學數位藝術教育學習網。(2007年2月20日)
    玻工館簡介(2002)。玻璃藝術的故鄉。
    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2/C0214300290/
    main/e.htm。2002年台灣學校網界博覽會。
    玻璃工藝館(2006a)。玻工館的宗旨。
    http://www.hcccb.gov.tw/chinese/13museum/mus_b02.asp?
    station=102&museum_id=5 。新竹市文化局。(2006年11月15日)
    玻璃工藝館(2006b)。玻璃與新竹。
    http://www.hcccb.gov.tw/chinese/13museum/mus_b02.asp?
    station=102&museum_id=6 。新竹市文化局。(2006年12月2日)
    玻璃工藝館(2006c)。玻璃工坊。
    http://www.hcccb.gov.tw/chinese/13museum/mus_b02.asp?
    station=102&museum_id=89 。新竹市文化局。(2007年1月2日)
    陳奕愷(2007)。田野調查概述。
    http://aaa.tnua.edu.tw/~ykchen/study/st_index.html。藝文學習網。(2007年3月1日)
    新竹市政府(2006)。數說新竹。
    http://www.hccg.gov.tw/_file/1852/SG/19722/
    D40000001852000000.html。新竹市政府全球資訊網。(2007年3月2日)

    新竹市政園地(2005a)。「新竹市玻璃工藝博物館」簡介。
    http://administration.hccg.gov.tw/city_quarterly/
    index_94dec_3.asp。新竹市政府全球資訊網。(2007年3月2日)
    教育部(2006年3月27日)。概要內涵。
    http://teach.eje.edu.tw/9CC/brief/brief1.php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網。(2007年2月12日)。
    新竹市教育局(2007)。新竹市教育網首頁。
    http://www.hc.edu.tw/index.aspx。新竹市教育網。(2007年2月20日)
    新竹市政園地(2005b)。2006新竹市國際玻璃藝術節─愛麗絲遊玻璃
    花城http://administration.hccg.gov.tw/city_quarterly
    /index_94dec.asp。新竹市政府全球資訊網。(2007年3月2日)


    二、西文部分
    Bettina Eberle (1997). Creative Glass Techniques. North Carolina: Lark Books.
    Chloe Zerwick (1991). A History of Glass. New York: The Corning Museum of Glass.
    Hugh Taitu (1991). Five Thousand Years of Glass. British: British
    Musemu Press.
    John Lancaster (1990). Art in the Primary School. London: Routledge.
    Norm and Ruth Dobbins (1998). Etched Glass Techniques & Designs.
    Wisconsin: Hand Books Press.
    Slattery, P. (1995).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the postmodern era. New York & London: Garland Publishing.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