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媜是長期投入寫作的作家。殷勤筆耕之外,亦專力於同一題材的思考和挖掘,費心編排相類篇章,使得每一本作品的出版,都代表了一個主題概念的完整呈現。近年評論簡媜作品的文字陸續出版,其中不乏學位論文。多數研究針對簡媜的生平經歷和創作主題進行介紹和解說,以及略述作品整體的藝術表現。另外,女性議題研究則著重探討《女兒紅》一書的性別意識。至於簡媜廣為稱道的語言特點這些評論尚未深入,這是本文關注的重點。
簡媜專注的思考和創作,使得她的作品在質和量方面持續地成長,提供了作品豐富的面向觀察以及寫作分期的相關討論。有別以往考察作者生平經歷和創作動機來解釋作品主題,以及過份強調作品風格和作家性格的密合性,本文期望達成的目標是解析文本語言來理解和判定作品意義。首先解析【大地是母親】和【都市是病體】二組貫串作品前、中、後時期的隱喻概念系統,說明「大地」和「都市」是簡媜一再關注和書寫的對象;在作者的主觀意識中,「大地」和「都市」分別以「母親」和「病體」這兩個相對應的機制映射出作品的中心主題。接著觀察簡媜的常用意象「蟬」解析不同時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薰陶的文字表現。另一項重點是分析作品的語言形式,從「動態與靜態」、「敘事和非敘事」、「話題單純和複雜」和「關係詞的有無」四項語言表達特點的觀察,界定作品的分期和風格。三個不同時期相應的語言形式即反映於風格的轉變,「從議論到敘事」、「從靜態到動態」、「從舒緩到緊密」足以說明評論家稱簡媜風格多變的理由,並進一步說明是什麼樣的語言形式使得風格迥然不同。例如指出後期作品所展現的敘事技巧,使得風格異於先前,不再陷入小說和散文文類界定的論戰之中。最後結合貫串作品的中心主題和語言形式證據說明簡媜作品不同時期的抒情內涵和方式。
參考書目
Culler, Jonathan. Literary theor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1997.
George Lakoff and Mark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George Lakoff,“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in Andrew Ortony, Metaphor and Though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205.
J. A. Cuddon. A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 London: A. Deutsch, 1979.
三毛,《我的寶貝》,台北:皇冠,1987。
方杞,〈俛仰輕揚「北」地中〉《中國時報》42版,1994/11/10。
方杞,〈悲愴的宿命神主簡媜《天涯海角——福爾摩沙抒情誌》的寫作背景〉《聯合報》39版,2002/8/9。
王小琳,〈青春與家國記憶—論五0年代大陸遷台女作家的憶舊散文〉《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2002/11/30-2002/12/1。
王浩威,〈幻滅之後〉《聯合報》43版,1996/10/21。
王菲林、簡媜,〈世界女性主義的弄潮者〉《聯合報》8版,1986/4/16-17 。
卡勒,《文學理論》。紐約:牛津大學,1997。
田運良,〈植文栽字蒔圃造園—簡媜的文字園圃與《女兒紅》〉《工商時報》29版 1997/1/4 。
申小龍,《語文的闡釋》,台北:洪葉,1994。
宇文正,〈簡媜挖掘女性與土地的關係〉《聯合報》37版,1999/7/21。
朱自清,《歐遊雜記》,上海:開明,1946。
朱恩伶,〈簡媜顧眄散文羈旅十站〉《中國時報》42版,1994/11/10。
江中明,〈簡媜孕育新生命 昨發表《紅嬰仔》〉《聯合報》14版,1999/6/1。
何再慶,〈人間行路—簡媜散文世界探究〉《台灣人文》2期,1998/7。
何寄澎,〈一半壯士一半地母——論簡媜《女兒紅》〉《臺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9/3/19。
何寄澎,〈當代台灣散文的蛻變:以八0、九0年代為焦點的考察〉《戰後五十年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9/11/12-14。
何寄澎,〈「史詩」式的文本——我看《天涯海角:福爾摩沙抒情誌》〉,《聯合文學》225期,2003/7。
何寄澎,〈孤寂與愛的美學——綜論簡媜散文及其文學史意義〉《聯合文學》225期,2003/7。
余光中,〈三百作家二十年〉《聯合報》21版,1989/5/9。
吳鳴,〈探索生命的初始〉《中央 報》22版,1999/7/19。
吳鳴,〈深沉的歷史書寫〉《中央 報》19版,2002/3/18。
呂叔湘,《中國文法要略》,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再版。
李令儀,〈簡媜自喻用器官換作品〉《聯合報》14版,2002/3/24。
李怡芸,〈簡媜尋根「天涯海角」〉《星報》5版,2002/3/23。
李瑞騰,〈現階段台灣的青年文學〉《聯合報》23版,1988/3/29。
李蕙如,〈簡媜的寫作藝術—評《女兒紅》〉《書評》48卷,2000/10。
沈冬青,〈只有女人才懂女人(上)——讀簡媜《女兒紅》〉《幼獅文藝》84卷7期,1997/7。
沈冬青,〈只有女人才懂女人(下)——讀簡媜《女兒紅》〉《幼獅文藝》84卷8期,1997/8。
沈謙,〈一口水井萬般情——析簡媜「落雨時的井」〉《幼獅少年》119期,1986/9。
沈謙,《修辭學》,台北:空大,1996/11。
林水福,〈簡媜《胭脂盆地》的比喻與節奏〉《自由時報》34版,1995/10/24。
林玉薇,〈建構一座壯麗星系――簡媜散文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林玉薇,〈文學不為熱鬧而來——專訪簡媜女士〉《文訊雜誌》,2003/2。
林素芬,〈主宰文字的女王——作家簡媜專訪〉《幼獅文藝》508期,1996/4。
林素芬採訪,〈母親,就是一種住址——作家簡媜專訪〉《幼獅文藝》84卷7期,1997/7。
林馨琴,〈經典作家簡媜 滿口媽媽經〉《中時晚報》13版,1999/6/1。
邱瓊慧,〈再見青春—析簡媜「醒石」一文〉《中國語文》499期,1999/1。
洪淑苓,〈紅嬰仔〉《中國時報》42版,1999/6/10 。
洪淑苓,〈簡媜《紅嬰仔》〉《文訊》180期,2000/10。
秋樵,〈《胭脂盆地》導讀〉《書評》31期,1997/12。
胡錦媛,〈或父或狼或散文或小說—讀簡媜《女兒紅》〉《聯合文學》146期,1996/12。
夏玉,〈誰家女兒紅〉《自由時報》34版,1996/11/14 。
徐淑卿,〈簡媜書寫母職與母愛的生命實錄〉《中國時報》42版,1999/6/10。
徐開塵,〈讀書人1999最佳書獎寫書人2000歡喜領獎 〉 《民生報》5版,2000/1/4。
徐開塵,〈哭到眼乾 生出華髮 換來新書《天涯海角》〉 《民生報》A6版,2002/3/24。
徐學,〈台灣當代散文的節奏藝術〉《現代中文文學評論》,1995/12。
康來新,〈瑪瑙盤盛果〉《聯合文學》2卷7期,1986/7。
張春榮,《現代散文廣角鏡》,台北:爾雅,2001。
張偉萍,〈簡媜散文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張清志記錄,〈在夢中書房遙望天涯海角——簡媜VS.羅智成〉《聯合文學》,2002/4。
張夢瑞,〈頑皮小番茄 廣獲讀者共鳴〉《民生報》34版,1997/7/24。
張讓,〈現代女薛西弗斯〉《聯合報》48版,1999/6/7。
梁玉芳,〈殘障教授李惠綿用手走路的人:也罷〉《聯合報》39版,2000/1/29。
莊裕安,〈七寶樓閣的體溫──評簡媜的《夢遊書》〉《聯合文學》8卷4期,1992/2/。
許素華,〈寫作游牧族——簡媜〉《中華日報》15版,1998/8/4。
許瑞秋,〈簡媜的自傳體散文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郭明福,〈少女情懷總是詩——由「水問」談起〉《文訊》18期,1985/6。
陳文芬,〈簡媜特寫女人育嬰的焦慮〉《中國時報》11版,1999/6/11。
陳幸蕙,〈一個散文創作者的私感覺與詩感覺〉《自由時報》39版,2000/4/11。
陳芳明,〈在母性與女性之間——五0年代以降台灣女性散文的流變〉《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2002/11/30 ~ 12/1 。
陳室如,〈試以《文心雕龍》「六觀」法解讀簡媜《天涯海角》〉《第六屆青/文學會議》,2002/11。
陳國偉,〈頻頻顧盼的回頭鹿——簡媜「女兒紅」中的記憶對話書寫〉《臺灣文藝》(新生版)166/167期,1999/2。
陳望道,《修辭學發凡》,上海:上海教育,2001。
陳惠茵,〈母心——論簡媜《女兒紅》的主題意識與「小說化」的手法〉《台灣人文》第6號,2001/12。
陳義芝,〈啣文字結巢—評簡媜散文集《夢遊書》〉《文訊》72期,1991/8。
陳義芝,〈在散文創作的檯面上〉《聯合報》42版,1994/11/24 。
陳義芝主編,《台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合文學1999/6。
陳義芝,《散文教室》,台北:九歌,2002。
陳維信,〈簡媜—專注於孕育《紅嬰仔》〉《聯合報》37版,1999/2/25。
曾昭旭,〈新書書評《私房書》〉《聯合報》21版,1988/4/5。
黃雅歆,〈「舊我」與「新我」的掙扎——看簡媜《女兒紅》裡的女兒國〉《台北師院與文集刊》,2001/6。
黃雅歆,〈躲在「密語」裡的女兒身——簡媜《女兒紅》到《紅嬰仔》〉《台北師院與文集刊》,2002/6。
黃瑞琴、梁麗玲、林德芳、毛瓊儀、巫旺儒合撰,〈從一滴問號之姿的水到隨性自在的下午茶──作家簡媜訪談記〉《文藝月刊》249期,1990/3。
楊錦郁紀錄整理,〈從寂地出發,終歸於幻滅—李瑞騰專訪簡媜〉《文訊》革新第57期,1993/10。
鄒依琳,〈簡媜《女兒紅》中女性形象的剖析〉《國文天地》18卷10期,2003/3。
趙元任著、丁邦新譯,《中國話的文法》,台北:台灣學生,1994。
趙公正,〈絕妙散文—解讀簡媜〈夏之絕句〉〉《國文天地》183期,2000/8。
劉承慧,〈先秦漢語實詞的分類問題〉(國科會計畫:NSC83-0301-H-110-054 & NSC84-2411-H-110-009)期末報告,1995。
劉承慧,《先秦實詞與句型——兼論句型和文章風格的關係》,台北:台灣大學,1996。
劉承慧,2005,〈中文寫作教育的現況與展望〉,清華大學寫作中心主辦「理想與現實:中文寫作教育的困境與出路」研討會手冊,2005年9月16日。
蔡素芬紀錄,〈鄭明娳、簡媜對談散文創作〉《國文天地》4卷2期,1988/7。
鄭如真,〈繁華落盡見真淳—論簡媜的散文世界〉《書評》17期,1995/8。
鄭明娳,〈從「私房書」探簡媜的心室秘笈〉《自由青年》80卷2期,1988/8。
鄭明娳,〈現代散文中的意象〉《國文天地》,1989/6。
鄭明娳,〈台灣散文創作的反省〉《中縣文藝》,1991/10。
黎運漢、張維耿,《現代漢語修辭學》,台北:書林,1991初版,1997三刷。
蕭正儀,〈生命中的淡遠品味〉《明道文藝》174期,1990/9。
賴素玲,〈懷胎育子過程的省思〉《民生報》5版,1999/6/21。
應平書,〈頑童小番茄〉《金石文化廣場出版情報》110期,1997/6。
鍾文音,〈染紅的歷史胭脂〉《中國時報》23版,2002/4/7。
鍾怡雯,〈擺盪於孤獨與幻滅之間——論簡媜散文對美的無盡追尋〉《明道文藝》275期,1999/2。
簡政珍,《台灣現代詩美學》,台北:揚智文化,2004。
簡媜,《七個季節》,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7初版。
簡媜,《下午茶》,台北:大雁,1989初版,1990四版。
簡媜,《下午茶》,台北:洪範,1994初版。
簡媜,《女兒紅》,台北:洪範,1996。
簡媜,《天涯海角──福爾摩沙抒情誌》,台北:聯合文學,1999。
簡媜,《月娘照眠床》,台北:洪範,1987初版。
簡媜,《水問》,台北:洪範,1985初版。
簡媜,《只緣身在此山中》,台北:洪範,1986初版。
簡媜,《好一座浮島》,台北:洪範,2004。
簡媜,《私房書》,台北:洪範,1988初版。
簡媜,《空靈》,台北:漢藝色研1991。
簡媜,《紅嬰仔》,台北:聯合文學1999。
簡媜,《浮在空中的魚群》,台北:漢藝色研1988初版,1985再版一刷。
簡媜,《胭脂盆地》,台北:洪範,1994。
簡媜,《跟阿嬤去賣掃把》,台北:遠流,2003。
簡媜,《頑童小蕃茄》,台北:九歌,1997。
簡媜,《夢遊書》,台北:大雁,1991初版,1991三版。
簡媜,《夢遊書》,台北:洪範,1994初版。
簡媜,《舊情復燃》,台北:洪範,2004。
簡媜,〈《晴天筆記》,〈悲喜交織的嬰兒史〉《聯合報》43版,1996/11/4。
簡媜、王浩威對談,〈作家十日談〉《聯合報》41版,1997/6/13-22。
簡媜主講,魏可風記錄整理,〈許我一張散文臉〉《聯合報》37版,2000/6/5。
簡媜,〈誤入散文「歧途」〉上《自由時報》39版,2001/6/18。
簡媜,〈誤入散文「歧途」〉下《自由時報》39版,2001/6/19。
藍博洲,〈階級的集體記憶——評介《天涯海角》〉《聯合報》23版,2002/3/24。
魏可風採訪整理,〈逃難到文學裡—專訪簡媜〉《自由時報》39版,2000/7/8。
羅強,〈簡媜陷入散文深淵終不悔〉《中央日報》21版,1996/11/6。
羅智成,〈《夢遊書》書評〉《中國時報》36版,1991/7/26。
蘇偉貞,〈2002/文學類書榜導讀〉《聯合報》23版,2002/12/22。
蘇綾,〈簡媜和她的「山」「水」〉《文訊》27期,1986/12。
黄慶萱,《修辭學》,台北:三民,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