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陶玉璞
論文名稱: 謝靈運山水詩與其三教安頓思考研究
The Landscape Poetry of Hsieh Ling-Yun and His Thoughts on the Settlement of Three Religions
指導教授: 蔡英俊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6
中文關鍵詞: 謝靈運山水詩三教安頓巧構形似玄學佛教
外文關鍵詞: Hsieh Ling-Yun, landscape poetry, settlement of three religions, ingenious description and formal similarity, metaphysics, Buddhism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所討論者皆為謝靈運、山水詩論述常見的議題,但每個議題均希望突破以往的研究成績,今嘗試就「山水詩」如何成為文類、謝靈運之佛理思考、「巧構形似」內涵、「山水詩」悟理特色與三教安頓思考……等面向發展新的論述。
    依以上幾個面向,本論文嘗試建構「謝靈運山水詩與其三教安頓思考」的研究脈絡:首先,第一章「緒言」介紹二十世紀謝靈運山水詩之研究成果,並從「接受美學」接受的批判來凸顯從文本原典入手的重要性,同時以「混沌理論」作為本論文研究的方法依據。第二章「山水意識的構建與山水詩類型的確立」則試著補充以往山水詩研究學者漠視「山水比德」問題的缺憾,畢竟此為「山水意識」構建的重要過程,文中並借用白居易的文類觀念思考山水詩「起源」、「義界」之研究是否應當調整未來的研究方向。第三章「佛教思想的轉變」則嘗試透過「法顯西行求法」產生的蝴蝶效應切入佛教思想由「般若」轉移至「佛性」的現象;並試著指出竺道生、謝靈運觀點之歧異可能源於二者僧俗身分的差異,藉此凸顯謝靈運不帶任何功利色彩的佛理思考。於第四章「山水詩的寫作方法」中,析論沈約「形似」乃相對於「賦」而說,鍾嶸「巧構形似」則是相對於「詩」而言,而當時詩論、畫論仍是順著「以形寫神」方向發展,至於劉宋元嘉時期的「巧構形似」風潮則可能源於《佛所行讚》傳入的影響。第五章「謝靈運的三教安頓思考」試圖說明「三教合一」多是宗教傳播者策略性運用的口號。如此,則論者當然亦可探究謝靈運本身的三教安頓思考,並指出謝靈運山水詩乃是山水玄思、宗教信仰的產物。既然如此,我們自然不能僅用純文學觀點批評其詩常常雜有「悟理」的元素,並進一步釐清謝靈運本身已試圖去除此種弊病而向純文學的方向邁進。第六章「餘論」部份則總括前五章論述未盡之處,透過檢視現有山水詩研究成果對「山水比德」研究的忽略情形,分析「學門分科」所帶來的盲點,並且析論謝靈運詩歌評價與佛教形象不對稱的原因,最後則透過「擬古詩」要求「神似」的美學取向補充論證六朝詩論、畫論發展方向仍是一致的情形。
    總括來說,「佛教」可說是謝靈運心靈的依歸,「山水」則可視為謝靈運眼耳鼻舌身意想望的歸宿。至於謝靈運的生命本質則是一位天真、單純的詩人,由於其佛學思想、文學觀點都具有歷史發展轉折時期的特殊色彩,故而我們也應以特殊時代的觀點體會、理解其作品──尤其是山水詩,否則終將造成與文本不相應的批評現象。


    第一章.緒言 第一節.二十世紀謝靈運山水詩之研究  黃節──謝靈運詩歌注解重要的第一步  葉瑛〈謝靈運文學〉的劃時代意義  「謝靈運年譜」的纂修  湯用彤──謝靈運佛學思想研究的典範  「山水詩階級性」問題討論的干擾  林文月──臺灣地區謝靈運研究的催生者  「文學史」對謝靈運的論述趨勢  顧紹柏《謝靈運集校注》──箋注謝靈運詩歌的典範工程  「山水詩研究」的競相出版發行  眾聲喧嘩──謝靈運研究的多元化  小結 第二節.「接受美學」接受的批判  加達默爾、姚斯二者對「視域融合」觀點的歧異  「接受美學」接受的態度及對接受態度的批判  「言意命題」基本上賦與了「作者」、「讀者」永遠不可跨越的鴻 溝  小結 第三節.從「混沌理論」觀察謝靈運那個時代的文化現象  蝴蝶效應──一篇論文與一個美麗的傳說  確定性、隨機性的對立與統一  小結 第二章.山水意識的構建與山水詩類型的確立 第一節.山水意識的構建  「山水意識」的構建與先秦「比德」觀念的興起  漢代山水比德觀念的二種方向  〈泮水〉、〈閟宮〉、〈節南山〉部份詩句可能是漢代觀點的「山 水詩」  「漢代觀點的山水詩」說法似乎並不符合現今學者對「山水詩」的 定義  「山水意識的構建」與司馬相如〈天子游獵賦〉、淮南小山〈招隱 士〉  漢武帝〈秋風辭〉或可視作一篇山水詩  小結 第二節.「山水詩」的「文類」概念  「山水詩起源」的九種說法  「山水詩義界」的六種說法  「山水詩研究」專論文獻的看法更為分歧  「山水詩」文類正名的歷史過程  「山水詩」乃是從歷時角度所形成的類別  「山水詩」或許只能找到類型,無法找到共同認同的義界  「類」概念與「山水詩」的起源  小結 第三節.山水詩類型的確立  謝靈運「山水詩」、「山水癖」乃是明、清時期各種文獻共同稱許 的對象  謝靈運乃是當代學者「山水詩」舉例的最大公約數  謝靈運詩歌可視作遊觀山水革命性推展的重要代表  小結 第三章.佛教思想的轉變 第一節.「法顯西行求法」所產生的蝴蝶效應  《高僧法顯傳》展現的法顯西行求法成果  法顯攜回佛典及梵文直譯之時代意義  《大般泥洹經》可能不是法顯譯經  法顯西行求法間接地促成了「佛性」的思考  小結 第二節.佛教思想的轉移──由「般若」至「佛性」  「孤明先發」與「客觀文獻」二種不同的經典接受方式  竺道生以「激勵」說法來解釋佛經內「除一闡提」之語  竺道生以另一種「言意之辨」之玄學觀點來突破佛經譯文問題  竺道生另一種「言意之辨」可能源於鳩摩羅什的譯經方式  《佛性論》以「權宜說法」來調合佛經前半「除一闡提」觀點  竺道生的「先知」色彩帶動了佛教社群對「佛性」觀點的關注 第三節.孔釋折中──頓悟成佛  謝靈運孔釋折中式「頓悟成佛」說  謝靈運所認識的乃是「玄學化的儒家」  竺道生、謝靈運觀點之歧異  竺道生、謝靈運二者觀點之差異可能源於僧俗身分的不同  小結 第四章.山水詩的寫作方法──由宗教思想與形神論爭談起 第一節.「言、意」與「形、神」──穩定的二層結構關係  六朝「言意之辨」多採二層結構關係  六朝「形神問題」亦採二層結構關係  小結 第二節.巧構形似與以形寫神…………………………………………92  宗炳〈畫山水序〉多層次繪畫理論的觀點  宗炳〈畫山水序〉多角度的關鍵地垃  當代學者對「巧構形似」的不同看法  小結 第三節.「巧構形似」與「逸蕩過之」──謝靈運山水詩的寫作態度  「巧構形似」或許並不能等同另一種形式的「以形寫神」  或許「以形寫神」僅是謝靈運獨特的文學追求  「形似」、「巧構形似」之差異  沈約、鍾嶸二人私怨問題的再思考  「巧構形似」或許是《佛所行讚》佛教典籍所促成  「宗教轉向」或許也是「文學轉向」的重要動力  小結 第五章.謝靈運的三教安頓思考 第一節.三教安頓思考源起  「老子化胡」的三教安頓思考  《牟子理惑論》的三教安頓思考  王弼以玄學方式來對孔、老進行安頓思考  小結 第二節.魏晉六朝三教安頓思考的策略性思考──三教合一  慧遠〈沙門不敬王者論〉所謂「三教合一」觀點僅不過是論辯策略 而已  宗炳〈明佛論〉對於「三教合一」的輕蔑態度  陸脩靜以強加比附方式言「三教合一」觀點  顧歡、孟景翼、張融之「三教合一」說法乃是暗中訴求著民族主義 觀點  小結 第三節.對「道」的追尋──「三教合一」思考下的謝靈運山水詩  仕、隱與家族榮耀的繼承  謝家榮耀的想像與山水遨遊造成的意外收獲  謝靈運山水玄思與玄學思想  魏晉南北朝「階梯式文學自覺」與觀察謝靈運山水詩之應有觀點  「山水詩」的傾向與謝靈運的挑戰  從「道」的追尋思考謝靈運山水詩安頓三教的方式  謝靈運〈登江中孤嶼〉的宗教性思考  謝靈運〈佛影銘〉、佛理本位認知及佛經典故誤用  小結 第六章.餘論  山水比德、山水意識、山水詩與學門分科的省思  從讀者對四種典籍的接受情形來看謝靈運詩歌評價、佛教形象的不 對稱現象  巧構形似、三教安頓與謝靈運山水詩 參考書目 後記

    □第一部份□──重要原典
    .《謝康樂詩注》(黃節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58年)。
    .《謝靈運詩選》(葉笑雪選註。台北:漢文出版社,未註明出版年代)。
    .《謝靈運集校注》(顧紹柏校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台北:里仁書局,2004年)。
    .《謝靈運集》(李運富編注。長沙:岳麓書社,1999年)。
    .丁成泉輯注《中國山水田園詩集成》(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定州漢墓竹簡──論語》(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
    .《論語正義》(高流水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孟子正義》(沈文倬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荀子柬釋》(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
    .《三國志》(新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晉書》(新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宋書》(新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劉義慶《世說新語》(余嘉錫選注。台北:仁愛書局,1984年)。
    .《世說新語彙校集注》(朱鑄禹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俞劍華注釋。九龍:香港南通圖書公司,1973年)。
    .《唐鈔文選集注彙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增補六臣註文選》(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
    .《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馮惟納《詩紀》(《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1379)。
    .白居易《白居易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老子化胡經》(《諸子集成補編》,冊9。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法顯(舊傳)譯《佛說大般泥洹經》(《大正新脩大藏經》本,卷12)。
    .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大正新脩大藏經》本,卷12)。
    .慧嚴、慧觀、謝靈運改治《大般涅槃經》(《大正新脩大藏經》本,卷12)。
    .僧祐《出三藏記集》(蘇晉仁等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僧祐《弘明集》(《大正新脩大藏經》本,卷52)。
    .慧皎《高僧傳》(湯用彤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法顯《高僧法顯傳》(《大正新脩大藏經》本,卷51)。
    .道宣《廣弘明集》(《大正新脩大藏經》本,卷52)。
    .克羅齊(B. Croce)《歷史學的理論與實際》(傅任敢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
    .柯林烏(R. G. Collingwood《歷史的理念》(陳明福譯。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2年)。
    .姚斯(H. R. Jauss)《走向接受美學》(《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
    .加達默爾(H-G Gadamer)《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洪漢鼎譯。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3年)。
    .加達默爾(H-G Gadamer)《真理與方法──補充和索引》(洪漢鼎等譯。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5年)。
    .羅蘭.巴爾特(Roland Barthes)《羅蘭.巴特隨筆選》(懷宇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5年)。
    .朱立元《接受美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朱立元《接受美學導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
    .勞倫茲(E. N. Lorenz)《混沌的本質》(劉式達等譯。北京:氣象出版社,1997年)。
    .格萊克(James Gleick)《混沌──開創新科學》(張淑譽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0年;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葛雷易克(James Gleick)《混沌──不測風雲的背後》(林和譯。台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1991年)。
    .迪亞庫(Florin Diacu)、霍爾姆斯(Philip Holmes)《天遇──混沌與穩定性的起源》(王蘭宇譯。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年)。
    □第二部份□──重要論著
    .林文月《謝靈運及其詩》(《臺灣大學文史叢刊》。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1966年)。
    .鍾優民《謝靈運論稿》(濟南:齊魯書社,1985年)。
    .陶玉璞《謝學史論──試論歷史如何安頓謝靈運》(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李雁《謝靈運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林文月《謝靈運》(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7年;台北:國家出版社,1982年)。
    .小尾郊一《謝靈運──孤獨の山水詩人》(東京:汲古書院,1983年)。
    .船津富彥《山水詩人謝靈運》(譚繼山編譯。台北:萬盛出版公司,1983年)。
    .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
    .丁成泉《中國山水詩史》(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年)。
    .李文初等《中國山水詩史》(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胡曉明《萬川之月──中國山水詩的心靈境界》(北京:三聯書店,1992年)。
    .葛曉音《山水田園詩派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3年)。
    .朱德發主編《中國山水詩論稿》(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1994年)。
    .王玫《六朝山水詩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
    .章尚正《中國山水文學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
    .朱新法《山水風度──六朝山水田園詩論》(南京:南京出版社,1998年)。
    .戴欽祥《山水田園詩傳》(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
    .田望生《空山詩魂──中國古代山水詩的世外味》(北京:華文出版社,2004年)。
    .陶文鵬等主編《靈境詩心──中國古代山水詩史》(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年)。
    .朱曉江《山水清音──晉宋山水詩的藝術世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
    .《文賦集釋》(張少康集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文心雕龍注釋》(周振甫注。台北:里仁書局,1984年)。
    .張文勛《文心雕龍研究史》(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
    .張少康等《文心雕龍研究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鍾嶸詩品集校》(陳慶浩編。巴黎:東亞出版中心,1978年)。
    .《詩品》(廖棟樑撰述。台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1986年)。
    .《鍾嶸詩品箋證稿》(王叔岷箋證。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2年)。
    .《詩品集注》(曹旭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張伯偉《鍾嶸「詩品」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曹旭《詩品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曹旭選評《中日韓「詩品」論文選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8年;上海:上海書店,1991年《民國叢書》三編,冊10)。
    .橫超慧日《涅槃經》(京都:平樂寺書店,1981年)。
    .賴永海《中國佛性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
    .蔣述卓《佛經傳譯與中古文學思潮》(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屈大成《大乘「大般涅槃經」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黃節《讀詩三札記》(蕭滌非筆記;《樂府詩詞論叢》,濟南:齊魯書社,1985年)。
    .王瑤《中古文學風貌》(總名《中古文學史論》。台北:長安出版社,1975年)。
    .林文月《山水與古典》(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6年)。
    .王文進《論六朝詩中巧構形似之言》(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年)。
    .王文進《南朝邊塞詩新論》(台北:里仁書局,2000年)。
    .陳傳席《六朝畫論研究》(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84年;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台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
    .蔡英俊《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意在言外」的用言方式與「含蓄」的美典》(台北:學生書局,2001年)。
    .陳昌明《從形體觀論六朝美學》(台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
    .陳昌明《沉迷與超越──六朝文學之感官辯證》(台北:里仁書局,2005年)。
    .鄭毓瑜《六朝情境美學綜論》(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六朝情境美學》(台北:里仁書局,1997年)。
    .鄭毓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台北:麥田出版,2005年)。
    .胡適《白話文學史》(台北:胡適紀念館,1969年)。
    .陸侃如、馮沅君《中國詩史》(上海:上海書店,1996年《民國叢書》五編,冊52)。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民國叢書》二編,冊58)。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
    .曹道衡、沈玉成編著《南北朝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
    .臺靜農《中國文學史》(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吳云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研究──魏晉南北朝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
    .吳云編著《二十世紀中古文學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第三部份□──重要論文
    .丁陶庵〈謝康樂年譜〉,《京報.文學周刊》41、42期(1929.11)。
    .郝立權〈謝康樂年譜〉,《齊大季刊》1935年6期。
    .郝昺衡〈謝靈運年譜〉,刊於《華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1957年3期(1957)。
    .楊勇〈謝靈運年譜〉,收入《饒宗頤教授南遊贈別論文集》(饒宗頤教授南遊贈別論文集編輯委員會,1970年)。
    .葉瑛〈謝靈運文學〉,《學衡》33期(1924.9)。
    .駱玉明、賀聖遂〈謝靈運之評價與梁代詩風演變〉,《復旦學報》1983年6期(1983.11.20)。
    .王國瓔〈謝靈運山水詩中的憂和遊〉,《漢學研究》5卷1期(1987.6)。
    .錢志熙〈謝靈運「辨宗論」和山水詩〉,《北京大學學報》1989年5期(135,1989.9.20)。
    .王文進〈謝靈運詩中「遊覽」與「行旅」之區分〉,第二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台南:成功大學,1993.4.17),《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二輯)(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范琦〈論晉宋佛學對謝靈運山水審美觀的影響〉,《中州學刊》1994年5期。
    .鄭晃昇〈謝靈運童年期的人格發展〉,《國文天地》10卷10期(1995.3)。
    .王邦維〈謝靈運「十四音訓敘」輯考〉,《國學研究》3卷(1995.12)。
    .朱新法〈謝靈運的性情與其山水詩的成因〉,《江海學刊》1995年6期。
    .陳橋生〈病患意識與謝靈運的山水詩〉,《文學遺產》1997年3期。
    .孫蘭〈謝靈運文論述評〉,《淄博學院學報》1998年4期。
    .趙海嶺〈論謝靈運山水詩的濟世意識〉,《青島大學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2期。
    .普慧〈大乘涅槃學與謝靈運山水詩〉,《陝西師範大學學報》2000年4期。
    .陶玉璞〈「蓮社十八賢」觀念發展與謝靈運歷史形象之斲傷〉(未刊稿)。
    .廖蔚卿〈晉末宋初的山水詩與山水畫〉,《大陸雜誌》4卷4期(1952.2)。《漢魏六朝文學論集》(台北:大安出版社,1997年)。
    .廖蔚卿〈從文學現象與文學思想的關係談六朝「巧構形似之言」的詩〉,《中外文學》3卷7、8期(1974.12、1975.1)。《漢魏六朝文學論集》(台北:大安出版社,1997年)。
    .朱光潛〈山水詩與自然美〉,《文學評論》1960年6期(1960.12.25);《朱光潛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卷10。
    .福洛沁(J. D. Frodsham)〈中國山水詩的起源〉,鄧仕樑譯,《英美學人論中國古典文學》(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73年);〈山水詩的起源〉,蔡振念譯,刊於《中國文化復興月刊》19卷7期(220/1986.7)。
    .王文進〈「莊老告退,而山水方滋」解──兼評J.D.Frodsham「中國山水詩的起源」一文〉,《中外文學》7卷3期(75/1978.8.1)。
    .鄭毓瑜〈由「神與物遊」至「巧構形似」──劉勰的「形神」說及其與人物畫論「形神」觀念之辨析〉,「以文心雕龍為中心的中國文學揩評研討會」,台北:臺灣師範大學,1987年12月12、13日。《文心雕龍綜論》(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廖棟樑〈論鍾嶸的形象批評〉,《古典文學》8期(1986.4)。
    .廖棟樑〈滋味:以味論詩說初探〉,《輔仁國文學報》7期(1991.6);《中國文學批評》1集(1992.8)。
    .施逢雨〈陶淵明隱居生活中的困逆與感慨〉,《大陸雜誌》79卷2期(1990.8)。
    .施逢雨〈單句律化:永明聲律運動走向律化的一個關鍵過程〉,《清華學報》29卷3期(1999.9)。
    .柯慶明〈從「亭」、「臺」、「樓」、「閣」說起──論一種另類的遊觀美學與生命省察〉,《臺大中文學報》11期(1999.5)。《中國文學的美感》(台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初版1刷)。
    .朱曉海〈魏晉時期文學自覺說的省思〉,《中文學報》9期(2003.12);《古代文學理論研究》22輯(2004.12)。
    .陳寅恪〈童壽喻鬟論梵文殘本跋〉,《清華學報》42號(1927);《金明館叢稿二編》(《陳寅恪先生文集》冊2,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
    .湯用彤〈竺道生與涅槃學〉,《國學季刊》3卷1號(1932.3)。
    .湯用彤〈謝靈運辨宗論書後〉,《大公報》文史週刊(1946.10.23);《湯用彤全集.卷4》(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譚世保〈牟子「理惑論」撰年新探〉,《漢唐佛史探真》(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1年)。
    .劉屹〈敦煌十卷本「老子化胡經」殘卷新探〉,《唐研究》卷2(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釋恆清〈「大般涅槃經」的佛性論〉,《佛學研究中心學報》1期(1996);《佛性思想》(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97年)
    .傅偉勳〈創造詮釋學及其應用──中國哲學方式論建構試論之一〉,《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