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琬貽 |
---|---|
論文名稱: |
台灣當代女性小說中的鬼魅書寫(1980─2004) |
指導教授: | 李玉珍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8 |
中文關鍵詞: | 鬼魅書寫 、女性小說 、同志小說 、吸血鬼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國早有鬼故事的傳統,本論文則試圖由「鬼魅書寫」的角度,重新探看80年代之後的女性小說。在部分過去已被討論的台灣當代女性小說裡,採取這一特殊角度觀看,是筆者的一種學習與嘗試,期盼可以從分析整理中,產生嶄新的意義。
本論文將女性鬼魅書寫分為兩個部分,分別是「女性小說」以及「女同志小說」裡的鬼魅書寫。先探討女性小說裡,介於陰陽之間的鬼魅氛圍,再探討文本中鬼魅現身的型態;繼而將焦點集中在女同志小說裡鬼魅意象的隱喻。首先,以「介於陰陽之間的幽魅敘述」,追索小說裡所營造出來,那陰森幽暗、陰陽莫辨的氛圍;繼之為「鬼魅現身的原因或型態」,梳理女性小說中鬼魅「現身」的不同情況;最後則處理「女同志小說中鬼魅形象的隱喻」,從女同性戀小說裡出現的鬼怪,暗喻同志身份的部分著手,筆者將從她們以「鬼聲」發為文字的現象來觀看,探索女同性戀小說的特點。
最後,由一系列女性鬼魅小說的回顧與展望中,綜合評述這個現象的意義,以及其在文學上的效應。如果小說是反映社會脈動的其中一個管道,那麼女作家選擇以鬼魅姿態在文字上展演,述說女人如鬼、同志如鬼的情形,從二十世紀末開始,承接到二十一世紀初,這樣的隱喻在這個變動頻繁的世代裡,是非常具有意義的文學現象。
【專書著作】
Jean Marigny著,吳岳添譯,《吸血鬼──暗夜裡尋找生命》,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5年8月
王志弘,《性別化流動的政治與詩學》,台北:田園城市出版社,2000年5月初版
平路,《凝脂溫泉》,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年5月初版
李昂,《北港香爐人人插》,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9月初版。
李昂,《自傳の小說》,台北:皇冠出版社,2000年3月初版
李昂,《看得見的鬼》,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4年1月初版
李昂,《殺夫——鹿城故事》,台北:聯經出版社,1983年11月初版
李欣倫,《有病》,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4年4月初版
邱妙津,《鱷魚手記》,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4年5月初版,2004年2月三版三刷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9月初版
洪凌,《異端吸血鬼列傳》,台北:(皇冠)平氏出版社,1995年9月初版
洪凌,《魔鬼筆記——科幻、魔幻、恐怖、怪胎文本的混血論述》,台北:萬象圖書,1996年4月初版)
紀大偉,《晚安巴比倫——網路世代的性慾,異議,與政治閱讀》,台北:探索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11月初版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3月初版
袁瓊瓊,《恐怖時代》,台北:時報出版社,1998年9月初版
郝譽翔,《情慾世紀末──當代台灣女性小說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2年4月初版
張小虹,《怪胎家庭羅曼史》,台北:時報出版社,2000年3月初版
張小虹,《慾望新地圖──性別•同志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6年10月初版
張亦絢,《壞掉時候》,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12月初版
張愛玲,《第一爐香—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之二》,台北:皇冠出版社,1968年7月初版,2003年9月典藏版二十三刷
張愛玲,《傾城之戀—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之一》,台北:皇冠出版社初版,1968年7月初版,1994年7月典藏版七刷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當代台灣小說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6月初版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4月初版
陳雪,《惡女書》,台北:(皇冠)平氏出版社,1995年9月初版
陳雪,《惡女書》,台北:(皇冠)平氏出版社,1995年9月初版。
劉亮雅,《慾望更衣室:情色小說的政治與美學》,台北:元尊文化,1998年3月初版
劉亮雅,《慾望更衣室》,台北:遠流出版社,1998年3月1日初版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台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5月初版
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台北:里仁書局,1992年9月初版
鍾文音,《美麗的苦痛》,台北:大田出版社,2004年10月初版
鍾文音,《過去——關於時間流逝的故事》,台北:大田出版社,2001年8月初版
鍾玲,《生死冤家》,台北:洪範出版社,1992年1月初版
簡媜,《女兒紅》,台北:洪範出版社,1996年9月初版
蘇珊•桑塔格著,陳耀成譯,《旁觀他人之痛苦》,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初版
蘇偉貞,《陪他一段》,台北:洪範書局,1983年初版
【期刊、報紙、單篇論文】
王建元,〈敘述與閱讀之間的玫瑰毒雨〉,洪凌《末日玫瑰雨》導讀(台北:遠流出版社,1996年12月),頁4-8
王鈺婷整理,〈李昂與謝雪紅——兩個女人誰是誰?〉,《印刻文學生活誌》創刊9號,2004年5月,頁176-188
王儀君,〈波特萊爾的頹廢女性與都市空間書寫〉,《聯合文學》185期,2000年3月,頁63-65
王德威,〈「女」作家的現代「鬼」話——從張愛玲到蘇偉貞〉,《眾聲喧嘩─三○與八○年代小說》(台北:遠流出版社,1988年9月16日初版),頁223-238
王德威,〈以愛欲興亡為己任,置個人死生於度外──試讀蘇偉貞的小说〉,收錄於蘇偉貞《封閉的島嶼》(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初版),頁7-22
王德威,〈後遺民寫作〉,《印刻文學生活誌》第13期,2004年9月,頁111-137。
王德威,〈從除魅到招魂——百年中文小說的倫理意義〉,《聯合報•副刊》,2003年11月28日-11月29日,E7版
王德威,〈跨世紀,小說台北〉,《微雨魂魄》(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3年6月)的序,頁4
王德威,〈魂兮歸來〉,《現代中國小說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初版),頁350-393
平路,〈『書寫』與『吸血』的異同辯證〉,洪凌《異端吸血鬼列傳》序(台北:(皇冠)平氏出版社,1995年9月初版),頁7
平路,〈情色與死亡的抵死纏綿〉,收錄於林水福、林燿德合編《蕾絲與鞭子的交歡──當代台灣情色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7年3月初版),頁33-50
白先勇,《約伯的末裔》序言,(台北:仙人掌出版社,1969年12月初版),頁1-8
白瑞梅、劉人鵬,〈「別人的失敗就是我的快樂」政治——「真相」、「暴力」、「監控」與洪凌科幻小說〉,「2003科幻研究學術會議(Csfs2003) 中文科幻研究:過去、現在與未來」發表論文,交通大學圖書館科幻研究中心主辦,2003年10月18日,頁61
李令儀採訪撰文,〈原鄉與自我的追尋——施叔青和李昂談近作〉,《聯合文學》228期,2003年10月號,頁40-43
李迪才作,洪凌譯,〈穿越幻境——吸血鬼╱反閃族意念之為某種意識型態產品〉,《電影欣賞》101期,1999年11月,頁36-43。
辛金順,〈女子絮語——論平路《凝脂溫泉》的閨閣敘述〉,《書評》第63期,2003年4月,頁19-28
周蕾,〈技巧、美學時空、女性作家──從張愛玲的《封鎖》談起〉,收錄於楊澤編《閱讀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麥田出版社,1999年初版),頁161-176
林秀玲,〈《看得見的鬼》-女鬼,歷史的救贖重寫〉,《誠品好讀》41期,2004年3月,頁98
林幸謙,〈重讀《金鎖記》:鐵閨閣與雙重人格的儒家瘋女〉,《荒野中的女性——張愛玲女性主義批評I》(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初版),頁127-158
林郁庭,〈暗夜不眠的千面妖魔──論文學與電影中吸血鬼形象與性別角色的蛻變〉,《電影欣賞》101期,1999年11月,頁26-35
邱彥彬,〈「記憶失控錯置的擬相」:李昂《自傳の小說》中的記憶與救贖〉,《中外文學》第30卷第8期,2002年1月,頁183-216
施淑,〈論施叔青早期小說的禁錮與顛覆意識〉,《施叔青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3年初版),頁271-287
洪凌,〈拉蜜雅的咬痕——從高檔異術到鹹濕電影〉,《電影欣賞》101期,1999年11月,頁51-53。
洪凌,〈蕾絲與鞭子的交歡──從當代台灣小說註釋女同性戀的慾望流動〉,收錄於林水福、林燿德合編《蕾絲與鞭子的交歡──當代台灣情色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7年3月初版),頁91-127
紀大偉,〈台灣小說中男同性戀的性與流放〉,收錄在林水福╱林燿德所編《蕾絲與鞭子的交歡——當代台灣情色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7年3月初版),頁129-166
紀大偉,〈烏托邦之後——二十一世紀的台灣同志文學生態〉,《文訊》229期,2004年11月,頁53-73
范銘如,〈林投姐的姊妹們——《看得見的鬼》〉,《中國時報•開卷》,2004年3月29日,E2版
唐諾,〈惡的魅力——讀安東尼•伯吉斯《發條橘子》〉,《讀者時代》(台北:時報文化出版,2003年6月),頁197-211
郝譽翔,〈鬼聲啾啾的國族寓言〉,《中央日報•副刊》,2004年6月20日,17版
郝譽翔,〈新鄉土小說的誕生——解讀六年級小說家〉,《文訊》第230期,2004年12月,頁25-30
郝譽翔,〈關於告別的,瓦解的,與正在誕生的……2000~2004年的台灣小說〉,《文訊》第228期,2004年10月,頁36-42
馬森,〈跨世紀台灣小說成績單〉,《自由副刊》,2003年3月23-25日
馬森,〈邊陲的反撲——評三本「新感官小說」〉,《中外文學》24卷7期,1995年12月,頁140-145
張小虹,〈現代性的小腳:文化易界與日常生活踐履〉,《文化場域與教育視界…晚清——四十年代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灣大學出版,會議於2002年11月7日-8日舉行
張娟芬,〈姊妹「戲」牆——女同志運動學〉,《聯合文學》168期,1998年10月,頁137-141
張錯,〈隱喻Metaphor〉,《中央日報》副刊,2005年3月30日,17版
張耀升,〈炎涼世態之外的坦蕩鬼道〉,《聯合文學》244期,2005年2月,頁24-26
梁一萍,〈以上情節……〉導讀,收錄於邱貴芬主編《日據以來台灣女作家小說選讀(下)》(台北:女書文化,2001年7月初版),頁350-354
梁一萍,〈台北上河圖──鍾文音的家族三部曲〉,《聯合報•讀書人》,2003年4月6日,B5版
莫言,〈好談鬼怪神魔〉,收錄在《從四0年代到九0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楊澤編(台北:時報出版社,1994年11月25日初版),頁345-347
連培妏,〈2000∼2004年有關文學社群評論資料目錄〉,《文訊》第229期,2004年11月,頁73-85
陳思和,〈鳳凰•鱷魚•吸血鬼——試論台灣文學創作中的幾個同性戀意象〉,《解嚴以來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灣師大國文系編,萬卷樓出版,2000年9月初版),頁146-172
陳益源,〈明清時期的台灣鬼怪傳說〉,《聯合文學》190期,2000年8月號,頁55-56。
陳國榮,〈掙脫理性的桎梏——英美文學中的鬼魂類型〉,《聯合文學》190期,2000年8月,頁63-66
陳雪,〈Queer與卜洛克〉,《印刻文學生活誌》1卷6期(總號18期),2005年2月,頁82-91
黃碧雲,〈在黑暗之中被命運拖行〉,《自由副刊》,2004年12月10日--11日
董啟章,〈前衛就等於反權威嗎?〉,《自由時報•副刊》,2005年6月12日
廖咸浩,〈複眼觀花,複音歌唱——八十四年短篇小說選的後現代風貌〉,《八十四年短篇小說選》(台北:爾雅出版社,1996年4月初版),頁18
劉乃慈,〈新「聊」齋誌「異」——論袁瓊瓊的《恐怖時代》〉,《國文天地》第16卷5期(185),2000年10月,頁71-76
劉亮雅,〈鬼魅書寫:台灣女同性戀小說中的創傷與怪胎展演〉,《中外文學》33卷1期,2004年6月,頁165-183
劉亮雅,〈邊緣發聲:解嚴以來的台灣同志小說〉,《解嚴以來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灣師大國文系編,萬卷樓出版,2000年9月初版),頁117-145
蔡欣齡整理,〈如何建構台灣女性文學史?——從《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談起〉,《自由副刊》,2002年6月9日,35版
蕭瑞莆,〈另一種視觀╱看法:閱讀╱書寫邱妙津的《鱷魚手記》及德瑞克•賈曼的電影《花園》〉,《中外文學》25卷1期,1996年6月,頁39-59
謝聰輝,〈中國人的鬼意識與鬼節〉,《聯合文學》第190期,2000年8月,頁34-38
【學位論文】
李欣倫,《戰後台灣疾病書寫研究》,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1月
許劍橋,《九○年代台灣女同志小說研究》,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楊翠,《鄉土與記憶——七○年代以來台灣女性小說的時間意識與空間語境》,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7月
歐陽恂,《身體、聲音、與鬼魅:佟妮•莫理森《摯愛》中的誌異書寫》,淡江大學西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