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羽杰
Lee, Yu-Chieh
論文名稱: 從陶瓷器的考古發現探討馬祖列島宋元時期人群的來源與活動樣貌
An Archaeological Study of Human Migration and Inhabiting Strategies in the Matsu Islands during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through Ceramics Analysis
指導教授: 邱鴻霖
Chiu, Hung-Ling
口試委員: 李匡悌
盧泰康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人類學研究所
Anthropology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4
中文關鍵詞: 陶瓷器研究馬祖列島蔡園裡遺址大坵I遺址歷史考古學島嶼考古學
外文關鍵詞: Ceramics analysis, Matsu Islands, TYL site, DC I site, Historical archaeology, Island archaeology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蔡園裡遺址(TYL Site)及大坵I遺址(DC I Site)經考古發掘及地表採集的陶瓷器為主要研究對象,以歷年來馬祖列島地表採集及閩江流域出土的陶瓷器為輔,試圖探討馬祖列島宋元時期人群的來源與活動樣貌。透過陶瓷器的類型學與器物組合,將蔡園裡遺址及大坵I遺址所發掘及採集的陶瓷器,進行器型、釉色、製作技術工藝、年代、窯口的辨識與分類,以考古脈絡分析,試圖理解此二遺址的遺址性質。並輔以歷史文獻及口述資料的補充,一來補足歷史文獻的闕漏,又能以過往歷史文獻未曾描述的角度來了解馬祖列島的歷史。最後透過島嶼考古學的理論視角,對比金門、澎湖的陶瓷器出土資料,以理解馬祖列島、金門與澎湖此三處地點間,人群活動的異同之處。
    透過比較蔡園裡遺址及大坵I遺址的陶瓷器內涵,可觀察到此些差異:蔡園裡遺址的陶瓷器年代最早可追溯至唐末五代,並延續至元代,器型種類較為多樣;而大坵I遺址的陶瓷器以宋元時期為主,不見唐末五代時期的陶瓷器,且器物類型較為單一。蔡園裡遺址在宋元時期應是一偏向定居型的聚落,因陶瓷器主要以食器為主,且種類豐富,還包含一些精美的器物。此外,蔡園裡遺址還出土了少量疑似油燈和香爐等器物,反映出當時的聚落已不僅僅是一臨時的居住地,而是一個長期性的定居型聚落,人群具有豐富的生活品味。而在宋元時期的大坵島上,推測居住著一群季節性來回移動於大坵島、馬祖列島和福建沿海地區的人群,且由考古出土資料及歷史文獻資料顯示,大坵島當時或許已納入宋、元政權的管轄與領地範圍,因此也可能為一軍事用途的駐守點。
    對比馬祖列島各地出土與採集的陶瓷器,可看出馬祖列島的人群應從閩東地區所移入,且透過馬祖列島、金門與澎湖出土與採集的陶瓷器資料,可調整島嶼考古學中人群殖民島嶼的依據。除考量島嶼與大陸間的距離、島嶼的屬性,以及島嶼的大小外,仍需考量島嶼的歷史脈絡,及人群移民、向外貿易時作為跳板島或中繼站的性質。


    This study focuses on analysis of ceramics from Matsu TYL Site and DC I Site, supplemented by ceramics excavated in the Matsu Islands and the Min River basin,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human migration and inhabiting strategies in the Matsu Islands during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island archaeology, this research compares the ceramics from Kinmen and Penghu to comprehend the differences in human habitation across these three locations.
    Through ceramics analysis, archaeological context, and historical documents, this study find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YL Site and DC I Site. TYL Site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late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extending to the Yuan dynasty, with a greater variety of ceramic types. In contrast, the ceramics from DC I Site belong to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lacking ceramics from the late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and exhibiting a more uniform ceramic type.
    TYL Site appears to have been a predominantly settled site during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In contrast, the inhabitants of DC I Site during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were likely a group of seasonal migrants moving between DC Island, Matsu islands, and the coastal regions of Fujian. Also, archaeological artifacts and historical records indicate that DC Island might have been under the jurisdiction and territorial control of the Song and Yuan government, possibly serving as a military outpost.
    Comparison of the ceramics from the Matsu islands and the Min River basin suggests that the people of the Matsu islands during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migrated from the eastern Fujian region. Through island archaeology by analyzing ceramics from Matsu, Kinmen, and Penghu, in addition to consider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islands and mainland, sizes of the islands, or island attributes, more consideration is needed of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island and its ability to serve as a stepping-stone island or transit spot for overseas trad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馬祖列島的考古學與宋元時期陶瓷器研究 2 第二章 問題意識與研究方法 11 第一節 問題意識 1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13 第三章 馬祖列島的自然環境與人文背景 20 第一節 馬祖列島的自然環境 20 第二節 歷史文獻與口述資料中的馬祖列島 23 第四章 研究對象與假設 29 第一節 研究對象 29 第二節 研究假設 31 第五章 蔡園裡遺址陶瓷器的考古脈絡與類型分析 33 第一節 蔡園裡遺址考古脈絡分析 33 第二節 蔡園裡遺址陶瓷器類型分析 41 第三節 小結 88 第六章 大坵I遺址陶瓷器的考古脈絡與類型分析 90 第一節 大坵I遺址考古脈絡分析 90 第二節 大坵I遺址陶瓷器類型分析 103 第三節 小結 127 第七章 綜合討論 129 第一節 馬祖列島各地宋元時期陶瓷器分析 129 第二節 閩江流域宋元時期陶瓷器分析 135 第三節 島嶼考古學的理論呼應 139 第八章 結論 142 第一節 研究貢獻與結論 142 第二節 研究限制 144 第三節 未來展望 144 參考書目 147 附錄一 蔡園裡遺址陶瓷器登錄表 155 附錄二 大坵I遺址陶瓷器登錄表 162 附錄三 蔡園裡遺址陶瓷器圖檔 166 附錄四 大坵I遺址陶瓷器圖檔 192

    一、 古籍
    金保彝
    1881 《七省沿海全圖》。
    茅元儀
    2002[1621] 《武備志 二百四十卷》。上海古籍出版社。
    郝玉麟
    2006[1737] 《福建通志 七十八卷》。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梁克家
    1980[1182] 《三山志》。中國地志研編。宋元地方志叢書,第12冊。臺北:大化。
    陳壽彭(譯)
    1969[1901] 《新譯中國江海險要圖誌》,原名《中國海方向書》,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經世文社石印本。英國海軍圖官局撰。台北市:廣文。
    黃仲昭
    2017[1490] 《八閩通志(上下)(修訂本)》。福建人民出版社。
    樂史
    2007[976-983] 《太平寰宇記》。中華書局。
    二、 中文、日文文獻
    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
    1994 《越州窯の青磁II:唐から北宋へ》。日本東京: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
    王花俤
    2005 〈馬祖熾坪隴遺址的石器—兼談遺址文化的屬性〉。《中國東南沿海島嶼考古學研討會》,頁351-378。
    任世龍、湯蘇嬰
    2016 《龍泉窯》。江西美術出版社。
    朱伯謙
    1989 〈龍泉大窯古瓷窯遺址發掘報告〉。《龍泉青瓷研究》,頁38-67。北京:文物出版社。
    江柏煒
    2003 〈晚清時期的華僑家族及其僑資聚落:福建金門山后王氏中堡之案例研究〉。《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5(1):1-57。
    2019 〈海外金門人的遷徙經驗:以汶萊烈嶼家族為主的考察〉。《國史館館刊》61:117-119、121-174。
    吳震霖、金志偉、劉文鎖
    2016 〈香港九龍聖山遺址考古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2016(6):3-25。
    肖凡
    2012 〈淺議“國姓瓶”〉。《福建文博》2012(3):77-79。
    林正鋒
    2016 〈福建南平茶洋窯精品瓷器賞析〉。《文物鑒定與鑒賞》2016(9):34-37。
    林金炎
    1991 《馬祖列島記》。台北縣板橋市:林金炎。
    邱金寶
    2000 《馬祖地區廟宇調查與研究》。連江縣社會教育館。
    邱鴻霖
    2022 《連江縣北竿鄉短坡山遺址崩塌緊急處置計畫》。連江縣政府委託,國立清華大學執行,連江縣南竿鄉。
    邱鴻霖、李匡悌
    2021 《連江縣遺址出土遺物整飭及典藏管理系統計畫成果報告書》。連江縣政府委託,國立清華大學執行,連江縣南竿鄉。
    邱鴻霖、陳仲玉、游鎮烽
    2015 《馬祖亮島島尾遺址群綜合研究計畫成果報告》。連江縣政府文化局委託,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執行。
    邱鴻霖、盧泰康
    2022 《連江縣110年度北竿鄉大坵島遺址普查與試掘計畫成果報告書》。連江縣政府委託,國立清華大學執行,連江縣南竿鄉。
    南平市博物館、南平市延平區文化體育新聞出版局
    2018 〈福建南平市茶洋窯址2016年調查簡報〉。《福建文博》2018(1):15-21。
    洪婕憶
    2021 《澎湖群島早期漢人移民的考古學研究——再論轉運站說與逐步拓殖說》。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婧
    2018 《宋元時期閩江流域出土瓷器研究—以墓葬和遺址為中心》。吉林大學文學院考古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
    栗建安
    2010 〈從山林到海洋—貿易全球化中的福建陶瓷生產與外銷〉。《考古學視野中的閩商》,頁1-67。中華書局出版。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
    1997 《五代黃堡窯址》。文物出版社。
    高文虹、王建文
    2017 〈上海青龍鎮遺址出土閩清義窯瓷器初步研究〉。《福建文博》2017(2):15-23。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
    2002 《金門地區陶瓷史、城牆遺跡、喪葬習俗調查研究》。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張書才
    2000 〈馬祖列島開發史述略〉。《馬祖列島發展史》,第一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連江縣政府出版。
    梁如龍
    2016 〈福州市地鐵屏山遺址河溝出土瓷器墨書分析〉。《福建文博》2016(4):33-37。
    連江縣政府
    1997 《馬祖地區水資源整體開發規劃工作(第三期工作)總報告》。連江縣政府執行,中興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受託。
    連江縣政府主計處
    2023 《連江縣統計月報》。中華民國112年3月份,連江縣著府主計處編印。
    郭聖偉
    2014 《臺南中寮遺址出土陶瓷及相關議題研究》。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玉美
    2012 〈台灣的歷史考古學的研究〉。《田野考古》15(1):1-17。
    陳仲玉
    2014 〈閩江流域的“曲蹄”族—兼談馬祖列島的曲蹄〉。《閩商文化研究》2014(2):20-32。
    陳仲玉、王花俤、尹意智
    2007 《馬祖地區遺址田野調查與研究計畫》。連江縣文化局委託,連江縣馬祖藝文協會主辦,連江縣南竿鄉。
    陳仲玉、王花俤、王建華、林錦鴻、游桂香、賀廣義、潘建國
    2004 《馬祖熾坪隴遺址研究計畫發掘報告》。連江縣馬祖民俗文物館委託,連江縣馬祖藝文協會主辦,連江縣南竿鄉。
    陳仲玉、王花俤、游桂香、尹意智
    2005 《馬祖東莒熾坪隴遺址第二期研究計畫期末報告》。連江縣政府文化局委託,連江縣馬祖藝文協會主辦,連江縣南竿鄉。
    陳仲玉、邱鴻霖、游桂香、潘建國、尹意智、林芳儀
    2012 《馬祖亮島島尾遺址第一期研究期末報告書》。連江縣政府文化局委託,馬祖亮島考古隊執行,連江縣南竿鄉。
    2013 《馬祖亮島島尾遺址群發掘及『亮島人』修復計畫》。連江縣政府文化局委託,馬祖亮島考古隊執行,連江縣南竿鄉。
    陳仲玉、游桂香
    2010 〈馬祖東莒蔡園裡遺址的陶瓷器〉。《福建文博》2010(2):1-5、91。
    陳仲玉、劉益昌、藍敏菁
    2001 《臺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研究計畫研究報告(第六期)》。內政部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臺北。
    陳仲玉、潘建國、尹意智
    2016 《馬祖亮島島尾遺址群第三次發掘期末成果報告》。連江縣政府文化局委託,馬祖亮島考古隊執行,連江縣南竿鄉。
    陳信雄
    1985 《澎湖宋元陶瓷初探》。中國文化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4 《越窯在澎湖:五代十國時期大量越窯精品的發現》。臺南市:文山書局。
    陳信雄、盧泰康
    2007 《澎湖馬公港出水文物調查研究計畫期末報告》。澎湖:澎湖縣文化局。
    陳羿錡
    2015 《金門縣烈嶼鄉宋元時期陶瓷調查研究》。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娟英
    2006 〈試析宋元時期廈門窯業的發展與外銷〉。《福建文博》2006(3):52-61。
    陳培源
    1974 〈馬祖群島地質,附帶討論福建沿海之火成活動及地殼運動〉。《臺灣省地質調查所彙刊》24:89-98。
    陳章波、吳貞儀
    2000 《馬祖風景特定區海濱生物資源調查與保育研究》。南竿鄉:交通部觀光局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陳龍、林忠干、楊先銖
    1984 〈福建閩侯黃土崙遺址發掘簡報〉。《文物》1984(4):23-37。
    陳麗君
    2019 〈福建省宋元瓷器裝飾工藝概況〉。《福建文博》2019(2):53-62。
    游桂香
    2005 〈從熾坪隴遺址的陶器探討其文化屬性〉。《中國東南沿海島嶼考古學研討會》,頁331-350。
    黃漢彰
    2012 〈澎湖白沙島海域出土越窯青瓷初探〉。《田野考古》15(2):105-126。
    楊國楨
    2018 〈福州與海上絲綢之路〉。《閩都文化》2018(1):67-73。
    楊雅心
    2005 《馬祖地區地名的意涵:一個關於環境識覺的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楊靜榮
    1987 〈陶瓷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陶瓷研究》1987(2):29-37。
    葉文程
    2005 《中國福建古陶瓷標本大系閩侯窯》。福州市:福建美術出版社。
    葉英挺
    2020 〈宋代龍泉窯瓷器賞〉。《收藏與投資》2020(Z2):38-45。
    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隊
    1994 《福州柏林坊、水流灣遺址發掘簡報》。《福建文博》1994(2):29-33。
    福建省博物館、日本博多研究會
    1999 〈福州懷安窯貿易陶瓷研究〉。《福建文博》1999(2):11-54。
    福建省博物館、南平市文化館
    2000 〈南平茶洋窯址1995年—1996年度發掘簡報〉。《福建文博》2000(2):50-59。
    福建省博物館考古部、福州市文物考古隊
    1994 〈福州五代夾道遺址發掘簡報〉。《福建文博》1994(2):34-55。
    福建博物院
    2005 〈福州嶺頭高峰書院遺址發掘報告〉。《福建文博》2005(3):26、44-55。
    福建博物院、閩清縣博物館
    2018 〈閩清下窯崗一號窯址發掘簡報〉。《福建文博》2018(2):2-11。
    臧振華
    1990 〈什麼是歷史考古學〉。《人類與文化》26:48-50。
    趙金勇、陸泰龍、洪婕憶
    2020 〈從馬祖列島灘岸考古調查發現芻探宋元時期中琉航線〉。《文化資產保存學刊》52:27-49。
    趙金勇、鍾亦興
    2012 〈花岡山與大龍峒遺址的近現代陶瓷消費〉。《考古人類學刊》76:61-95。
    趙昭昞
    1982 〈台灣海峽演變的初步研究〉。《台灣海峽》1982(1):20-24。
    閩清縣文化局、廈門大學人類學系考古專業
    1993 〈閩清縣義窯和清窯調查報告〉。《福建文博》1993(1/2):151-161。
    劉家國
    1996 〈失去的地平線—大坵島〉。《馬祖通訊》41,1996年11月14日。
    2014 《連江縣志 103年續修》。連江縣南竿鄉:連江縣政府。
    盧泰康
    2012 〈藝術史學與歷史考古學〉。《人類學視界》11:26-27。
    謝艾倫
    2009 《宜蘭淇武蘭遺址出土外來陶瓷器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碩士論文。
    謝松
    2014 《宋元福州窯瓷器研究》。福建師範大學考古與博物館學碩士論文。
    謝皎如
    1994 〈試論福建省降水量的不均勻性〉。《福建地理》9(1):18-24。
    三、 英文文獻
    Boomert, Arie and Bright, Alistair J.
    2007 Island Archaeology: In Search of a New Horizon. Island Studies Journal, Vol. 2, No. 1, 2007, pp.3-26.
    Dawson, Helen
    2019 Island Archaeology. Springer Nature Switzerland AG 2019. C. Smith (ed.), Encyclopedia of Global Archaeology, pp.1-8.
    Deagan, Kathleen
    1988 Neither History nor Prehistory: The Questions That Count in Historical Archaeology. Historical Archaeology Vol. 22, No. 1, pp.7-12.
    Evans, J.D.
    1973 Islands as Laboratories for the Study of Culture Process. In The Explanation of Culture Change-Models in Prehistory, edited by Colin Renfrew. London: Duckworth, pp. 517-520.
    Keegan, William F. and Jared M. Diamond
    1987 Colonization of Islands by Humans: A Biogeographical Perspective. In Advances in Archaeological Method and Theory, vol. 10,edited by Michael B. Schiffer.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pp. 49-92.
    MacArthur, R. H., and E. O. Wilson
    1967 The theory of island biogeograph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Renfrew, Colin and Bahn, Paul
    1991 Archaeology: Theories, Methods and Practice. 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Sixth edition 2012).
    Tsang, Cheng-hwa
    1992 The Archaeology of the P’eng-hu Islands. Taipei: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Yang, Melinda A., Xuechun Fan, Bo Sun, Chungyu Chen, Jianfeng Lang, Zhenhua Zang, Hunglin Chiu, Tianyi Wang, Qingchuan Bao, Mateja Hajdinjak, Albert Ko, Manyu Ding, Peng Cao, Ruowei Yang, Feng Liu, Birgit Nickel, Qingyan Dai, Xiaotian Feng1, Lizhao Zhang, Chengkai Sun, Wen Zeng, Yongsheng Zhao, Xing Gao, Ying-Chin Ko, Janet Kelso, Yinqiu Cui, David Reich, Mark Stoneking, Svante Pääbo, Qiaomei Fu
    2020 Ancient DNA indicates human population shifts and admixture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China. Science on 14 May 2020.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