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吳芳碩 Wu, Fang-Shuo |
---|---|
論文名稱: |
人類存在之道—— 《孟子.滕文公下》「一治一亂」章闡析 The Dao of Human Existence: An Analysis of Mengzi 3B9 |
指導教授: |
簡良如
Chien, Liang-Ju |
口試委員: |
伍至學
Wu, Zhi-Xue 黃冠雲 Huang, Kuan-Yu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6 |
中文關鍵詞: | 孟子 、一治一亂 、好辯 、天命 、人倫 、《春秋》 、人性 |
外文關鍵詞: | Mengzi, Dao of human existence, Tian-Ming (destiny of Tian), human relationships,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Chunqin), the conscience innate in human nature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旨在分析孟子對人類存在問題與人類存在之道的論述。孟子之詳細論述見於《孟子.滕文公下》「一治一亂」章。本文故以該章為本,進行全面分析。根據本文析論的結果,孟子將人類存在問題分為: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自己)。透過此三者探討的有四組問題,分別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之道,人與人之間的君與民之道、人倫之道,以及人(自己)心中的人性。以上四組問題具有先後推論關係。因此在本文分析的最後,可以觀察到孟子透過四個階段的治、亂對比,次遞勾勒出相應的解決之道。本文的結論印證孟子的主張,認為唯有人性可以作為終極的人類存在之道。
This thesis aims to explore Mengzi’ analysis of human existence and the Dao of human existence in the Mengzi. The examples of Mengzi’ discussions are selected from Mengzi 3B9. Thus, I based my analysis on this chapter, conducting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o begin with, it could be found that Mengzi divided human existence problem into three patterns: people to nature, person to person, and oneself. Through them, Mengzi explored four issues: namely, the Dao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people and nature, the Dao between ruler and the ruled, the Dao of human relationships, and the Dao of conscience innate in human nature. These four issues have interconnected in the sequence of their inductive reasoning. Accordingly, Mencius explored them through four stages of alternating periods between harmony and chaos. In the final analysis, a reasoning pattern could be observed in Mengzi’ induction of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In conclusion, the thesis clarifies Mengzi’ contention that the conscience innate in human nature would be the ultimate Dao of human existence.
一、傳統文獻
【經】
〔清〕阮元校勘:《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周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
〔清〕阮元校勘:《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尚書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
〔清〕阮元校勘:《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詩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
〔清〕阮元校勘:《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
〔清〕阮元校勘:《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儀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
〔清〕阮元校勘:《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禮記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
〔清〕阮元校勘:《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左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
〔清〕阮元校勘:《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公羊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
〔清〕阮元校勘:《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榖梁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
〔清〕阮元校勘:《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
〔清〕阮元校勘:《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
〔清〕阮元校勘:《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爾雅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
〔清〕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北京:中華書局,2004。
〔漢〕伏勝撰、〔漢〕鄭玄注、〔清〕陳壽祺輯校:《尚書大傳輯校》影印《皇清經解續編》本,收錄於古風主編:《經學輯佚文獻彙編》第六冊,北京:國家圖書館,2010。
屈萬里:《尚書集釋》,臺北:聯經出版社,2006。
屈萬里:《詩經詮釋》,臺北:聯經出版社,2006。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上、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6。
〔清〕焦循:《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
〔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2005。
冒懷辛:《孟子字義疏證全譯》,四川,巴蜀書社,1992。
【史】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大安出版社,2006。
〔清〕王先謙:《漢書補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96。
黃懷信、張懋鎔、田旭東:《逸周書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黃懷信:《逸周書校補注譯》,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孫猛:《郡齋讀書志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子】
〔清〕孫詒讓:《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2001。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
〔清〕王先慎:《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1。
〔清〕郭慶藩集釋、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臺北縣,頂淵文化,2005。
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
蘇輿:《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2002。
楊伯峻:《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11。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閻若璩:《孟子生卒年月考》影印學海堂《皇清經解》本,收錄於《叢書人物傳記資料類編:學林卷》,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
【集】
〔清〕董誥等:《欽定全唐文》,京都:中文出版社,1976。
劉真倫、岳珍:《韓昌黎文集彙校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
二、出土文獻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張守中、張小滄、郝建文:《郭店楚簡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硏究與保護中心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上海:中西書局,2010。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硏究與保護中心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上海:中西書局,2011。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硏究與保護中心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參)》,上海:中西書局,2012。
臧克和等:《金文今譯類檢——殷商西周卷》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3。
三、近現代論著
亞歷山大.貝爾(Alexander Bell)著,羅紅譯:《水文明的崩潰》,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
J.唐納.休斯(J. Donald Hughes)著,郭彥彤、吳緯疆譯:《地球與人:生命群落的動態演繹》,新北市:廣場出版,2013。
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著,呂卓譯:《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
山東師範大學齊魯文化研究中心、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編:《儒家思孟學派論集》,濟南:齊魯書社,2008
万光軍:《孟子仁義思想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
方俊吉:《孟子學說及其在宋代之振興》,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
田廣清:《和諧論——儒家文明與當代社會》,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0
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臺北:聯經出版,2003。
伍鴻宇主編:《儒家思想與生態文明——第五屆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1。
李明輝:《孟子重探》,臺北:聯經出版,2001。
李明輝:《康德倫理學與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9。
李峻岫:《漢唐孟子學述論》,濟南:齊魯書社,2010。
李暢然:《清代《孟子》學史大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杜維明主編:《思想.文獻.歷史——思孟學派新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周道濟:《我國一治一亂思想探討》,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5。
周群振:《儒學源流溯始——古代儒家的心性思想》,臺北:鵝湖月刊社,2000
周淑萍:《兩宋孟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姚漢源:《黃河水利史研究》,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03。
胡毓寰:《孟子事蹟考畧》,臺北:泰盛書局,1977。
陳森甫:《孟子學術思想探源》,臺北:劉善暄,1968。
梁啟超原著、賈馥茗標點:《先秦政治思想史》,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70。
陳大齊:《孟子待解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
陳亞新:《儒家生態意識與中國古代環境保護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
陳來:《竹簡《五行》篇講稿》,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
梁韋弦:《孟子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1992年吉林大學博士論文)
梁濤:《郭店竹簡與思孟學派》,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董洪利:《孟子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卷一》,臺北:東大出版,1991。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卷二》,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6。
傅佩榮:《人性向善:傅佩榮談孟子》,臺北:天下遠見,2007。
趙伯雄:《《春秋》經傳講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楊寬:《西周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6。
楊文衡:《易學與生態環境》,臺北:大展出版社,2005。
楊澤波:《孟子性善論研究(修訂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原1992復旦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
靳懷堾:《中國文化與水》,武漢:長江出版社,2005。
翟廷晉:《孟子思想評析與探源》,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2。
潘光旦:《儒家的社會思想》,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劉澤華、葛荃主編:《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修訂本)》,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
劉瑾輝:《清代《孟子》學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劉大鈞主編:《儒學釋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蔡家和:《王船山《讀孟子大全說》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3。
錢穆:《先秦諸子繫年》,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
駱建人:《論孟心詮》,臺北:萬卷樓,2011。
戴兆國:《心性與德性:孟子倫理思想的現代闡釋》,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原2002年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
簡良如:《文心雕龍研究——個體智術之人文圖像》,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8。
簡良如:《詩經論稿》,新北市:Ariti Press Inc.,2011。
簡良如:《《文心雕龍》之作為思想體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龐樸:《竹帛《五行》篇校注及研究》,臺北:萬卷樓,1990
羅根澤:《孟子傳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
羅家湘:《逸周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羅雅純:《朱熹與戴震孟子學之比較研究——以西方詮釋學所展開的反思》,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2。
譚佳:《斷裂中的神聖重構:《春秋》的神話隱喻》,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10。
譚家哲:《論語與中國思想研究》,臺北:唐山出版社,2006。
譚家哲:《形上史論(上、下)》,臺北:唐山出版社,2006。
譚家哲:《孟子平解》,臺北:唐山出版社,2010。
譚家哲:《論語平解(選篇)》,臺北:漫遊者文化,2012。
四、期刊論文
丁亞傑:〈春秋寓於史:《四庫全書總目》的春秋學觀〉,收錄於張曉生主編:《儒學研究論叢》第三輯,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儒學中心,2000
朱曉海:〈孔子的一個早期形象〉,《清華學報》第三十二卷第一期,2002年6月。
杜維明,陳靜譯:〈新儒家人文主義的生態轉向〉,《中國哲學史》,2002年第二期。
祁海文、朱軍利:〈《周易》「生生」之學的生態哲學及其生態審美智慧〉,《山東社會科學》,2013年第五期,總第213期。
李峻岫:〈趙岐的《孟子章句》及其孟學思想〉,收錄於北京大學《儒藏》編纂中心編:《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第一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李峻岫:〈唐代三家《孟子》注考論〉,收錄於北京大學《儒藏》編纂中心編:《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第二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周大興:〈《列子.楊朱篇》析論〉,《中國文哲通訊》,第二十一卷,第四期,2011年12月。
施炎平:〈人文與自然的相須互動——儒家生態哲學的現代詮釋〉,收錄於劉大鈞主編:《儒學釋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張端穗:〈《春秋》三傳詮釋《春秋》所採立場之比較研究〉,收錄於北京大學《儒藏》編纂中心編:《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第三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楊海文:〈孟子的《春秋》觀與傳統儒家的政治激情〉,《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5期。
楊澤波:〈西方學術背景下的孟子王道主義——對有關孟子王道主義一種通行理解的批評〉,《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4期,2005年7月。
楊儒賓:〈兩種氣學 兩種儒學——中國古代氣化身體觀研究〉,《中州學刊》【身體哲學研究專題】,總第185期,2011年9月第5期。
趙伯雄:〈《春秋》學研究的現況及相關諸問題〉,收錄於北京大學《儒藏》編纂中心編:《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第一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劉子立:〈孟子的觀人術與氣論〉收錄於北京大學《儒藏》編纂中心編:《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第三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簡良如:〈戴震《孟子字義疏證》對人性及人群問題的反省:以《孟子》相關思想為參照〉,《臺大文史哲學報》,第六十二期,2005年5月。
簡良如:〈黃宗羲《明夷待訪錄》之公私觀——兼與盧梭《社會契約論》之比較〉,《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二十七期,2005年9月。
簡良如:〈性善論的成立——《孟子.告子上》前六章人性論問題分析〉,《臺大文史哲學報》,第七十一期,2009年11月。
簡良如:〈人、物本然之一體——《孔子詩論》「民性固然」思想闡釋〉,《臺大文史哲學報》,第七十七期,2012年11月。
簡良如:〈對存在感受之治——以《荀子.禮論》中喪、祭二禮的分析為例〉,《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44期,2013年3月。
五、學位論文
朴基龍:《孟子性善說之探究》,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何佳薇:《肅雝顯相——從《詩經》編纂問題論其文本特性》,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
徐子雯:《論孟子的「知言」和「養氣」——以「兼善」為出發點》,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曹喻水:《孟子至善倫理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陳衍鈴:《趙岐《孟子章句》之思想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年6月。
黃筠茜:《《詩經》之水意象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
趙珮妃:《王陽明對孟子心學的繼承與發展》,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12。
盧晞雲:《論君主性的建立與類型——《尙書堯典》堯、舜、禹人物形象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六、《孟子》英譯
Bloom, Irene; Ivanhoe, Philip J.:Mencius.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