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郁芳 Lin Yu-Fang |
---|---|
論文名稱: |
吳天章作品中的恐怖與怪誕美學 The Aesthetics of Horror and Grotesque In the works of Wu Tien-Chang |
指導教授: | 高榮禧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5 |
中文關鍵詞: | 吳天章 、怪誕 、恐怖美學 、黑色幽默 、滑稽、符咒 、畸形者、政治、情慾 |
外文關鍵詞: | Wu Tien-Chang, grotesque, aesthetics of horror, black humor, ridicule, spell, abnormality, politics, passion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研究吳天章2000年後的主要藝術作品,包括:《永協同心》、《日行一善》、《同舟共濟》、《黃粱夢》、《夢魂術》、《移山倒海》《夙夜匪懈》、《瞎子摸巷》等八件作品。此時期作品的特色是:故事性的展演、施咒的法術、殘疾人士、陣頭的形式、詭譎的氣氛和魂魄信仰。第一部分,分析了解吳天章成長及創作背景。釐清過去以政治、情慾、死亡和台俗等作品風格主題,經由訪談了解藝術家創作的動機。第二部分介紹恐怖、怪誕藝術風格,並舉攝影師彼得‧威金(Joel-Peter Witkin,1939~)與吳天章作品相比較。第三部份,以畸形者的魔幻展演、苦笑的滑稽形式、寓意故事和符咒魔力分析吳天章作品的內在意義及美學特色。
This thesis is mainly discussing works of Wu Tien-Chang in the period after 2000. There are 8 works include, “Two would treat each other”, “Day a good that is all right”, “Be in the same boat”, “Dream of impermanence”, “Spirit dreaming conjuration”,”Spell to shift mountains and overturn seas”, “Never relax morning and night” , and “The blind men and the stree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u's works after 2000 include narrative presentation, magic pattern , incomplete bodies, ethnic dance, uncanny atmosphere, and ghost belief.
The first part of this thesis tries to analyze Wu's works with his growing background. Discussing the motivation of his politics, passion as well as death and Taiwanese local motives in his works by interviews. The second part of this thesis deals with horror and grotesque style in Wu's works and a comparison between Wu's and Witkin's works.The third part of this thesis contains the aesthetic analysis of represented abnormalities, ridiculous forms, allegorical stories, and magic power of spells find out their meanings.
參考資料
中文專書
方軍 張淑文 呂靜蓮譯 F. Furedi著,《恐懼》(Culture of Fear),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4。
水天同譯 Francis Bacon著,《真理的探求》,台北市:遠流出版事業,1989。
王世德主編,《美學辭典》,台北:木鐸出版社,1987。
王玉齡譯 Jean-Luc Chalumeau著,《藝術解讀》,台北市:遠流,1996。
王孝廉著,《中國的神話與傳說》,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7。
王秀雄,《美術心理學》,台北市:北市美術館,1991。
王福東,《台灣新生代美術巡禮》,台北市:皇冠,1993。
王慧萍,《怪物考-中世紀的幻想文化誌》,台北:大雁文化出版事業,2006。
王麗娟譯 Adam Phillps著,《恐懼與專家》,台北市:究竟出版社,2000。
朱侃如譯 Joseph Campbelll,《千面英雄》,台北市新店市:立緒文化,1997。
吳杰譯 David Skal著,《魔鬼秀:恐怖電影的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宋兆麟,《民間性巫術》,北京:團結出版社,2004。
李兆林 夏忠憲著 Bakhtin, M. M著,《拉伯雷研究》,河北教育出版,1998。
李喬,《台灣人的醜陋面》,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88。
周國平譯 Friedrich Whilhelm Nietzsche著,《悲劇的誕生》,台北市:貓頭鷹出版,
2000。
林和生譯 Ernest Becker著,《拒斥死亡》,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金忠輝 左宜有 合譯,《英漢美術辭典》,台北:名山出版社,1985。
姚周輝,《符咒的魔法寶盒》,台北:創智文化,2004。
施正峰,《台灣人的民族認同》,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88。
段義孚,《恐懼》,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2008。
胡永芬著,《台灣當代美術大系—慾望‧禁忌》,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3。
徐累,《魔法與玄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徐筱婷著,《顫慄美術館》,台北:八方出版,2008年。
郝久新譯 Aristotle/Hrace著,《詩學‧詩藝》,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
高桂足 陳李綢 蔡淑敏 古明禪 許錫珍 除芳華 陳若璋著,《心理學名詞彙編》,
台北市:文景出版社,1974。
常宏等譯 Sigmund Freud著,《論藝術與文學》,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7
淺野八郎,《心理與符咒》,台北市:智慧大學出版社,1994。
許琦玲譯 Roland Barthes著,《明室─攝影札記》,台北市:台灣攝影《季刊》,1995。
許綺玲譯 Walter Benjamin著,《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台北市:台灣攝影工作室,
1998。
許麗雯總編輯,《恩斯特》,錦繡文化企業,1994。
陳品秀譯 David Sylvester著,《培根訪談錄》,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5。
陳逸群譯 Rhond Britten著,《讓心無懼》(Fearless Living),台北市:生命潛能文化,
2001。
彭仁郁譯 Julia Kristeva著,《恐怖的力量》,台北縣新店市:桂冠圖書,2003。
彭修銀著,《中西戲劇美學思想比較研究》,武漢出版社,1994。
曾忠祿、鐘翔荔譯 沃爾夫岡‧凱澤爾著,《美人和野獸—文學藝術中的怪誕》,台
北:久大文化有限公司,1991。
游本寬,《論超現實攝影─歷史形構與影像運用》,台北:遠流,1995。
菲利普‧湯姆森著,《論怪誕》,昆侖出版社,1992。
黃文博著,《當鑼鼓響起 台灣藝陣傳奇》,台北市:臺原出版社,1991。
楊紹剛譯 Sigmund Freud著;彭舜,《詼諧與潛意識的關係》台北市:知書房,2000。
道緣居士著,《正信的道教》,新竹市:日光佛堂,1999。
廖瑞銘著,《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第6冊,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年。
熊傑田著,《道教的解脫輪迴觀》,新竹市:熊傑田出版,2005。
趙康 于洋等譯 Newan.Paul著,《恐怖》(A History of Terror),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劉法民著,《怪誕—美的現代擴張》,中國社會出版社,2000。
劉效鵬譯 Aristotle著,《詩學》,臺北市:五南出版社,2008。
樂愛國譯 Henri Bergson著,《笑與滑稽》,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
錢中文主編 白春仁 願亞玲譯 M.M.Bakhtin著,《巴赫金全集》第五卷,河北教育
出版,1998。
錢翰譯 Michel Foucault著,《不正常的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謝宿蓮,《科技與藝術的美學超連結》,台北市:鴻霖國際事業有限公司,2006。
顧俊著,《美學辭典》,台北:木鐸出版社,1987。
中文期刊
王嘉驥,〈從李石樵的〈市場口〉到吳天章的〈戀戀紅塵Ⅱ─向李石樵致敬〉,《大
趨勢》,第12期,2004春季號。
王鏡玲,〈真正的吳天章,就是吳天章?〉,《現代美術》,2008.2。
吳文薰,〈歷史的夢幻劇場─記吳天章的陽明山工作室〉,《山藝術》,88期,1997.6。
姚瑞中,〈攝魂數還是夢魂術〉,《大趨勢》,第12期 ,2004春季號。
胡永芬,〈從政治關懷到傷逝的黑色幽默---吳天章批評色彩的創作理路〉,《典藏》,
33期,1995.6。
陳香君,〈吳天章:笑畫批判國家史詩〉,《典藏今藝術》2003年1月號,「藝術檔
案─社會閱讀」。
曾耀農、肖莉,《論怪誕》,棗莊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21捲第5期,2004。
楊明鍔,〈光環的背後─吳天章展演浮世虛華〉,《現代美術》,第121期,2005.8。
劉紀惠,〈藝術─政治─主體:誰的聲音?〉,《台灣美術》,NO.70,Oct 2007。
羅寶珠,〈「歷史」、「現實」的辨證圖像〉,《大趨勢》,第12期 (2004春季號)。
連俐俐譯 Clair Margat著,《金藝術》,台北:典藏金藝術,2003,六月號。
中文論文
許惠萍,〈論海勒小說《第二十二條軍規》的黑色幽默特徵〉。嘉義:南華大學文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陳慧盈,《紀實與抒情:黛安.阿勃絲《無題》系列中的社會邊緣人形象》,國立
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游婷喻,〈日本恐怖漫畫之恐怖元素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劉荔瑜,《存在紀事:喬─彼得‧威金歷史圖像系列超現實主義攝影作品分析研
究》,台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08。
薛懷琦,〈一九九○年代吳天章作品中的女性寓意〉,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1993。
網站
吳天章,〈吳天章創作自述〉,資聊來源吳天章。
吳天章撰寫,《同舟共濟》創作構想與製作流程,資料來源吳天章。
畸形秀 (Freak Show) 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zh-hant/%E7%95%B8%E5%BD%A2%E7%A7%80 (7 Jan.2010)
大趨勢畫廊 藝術家介紹http://www.maintrendgallery.com.tw/tw/artist.php?arsn=3
(5 May.2008)
神仙道化劇:馬致遠「黃粱夢」
http://www.library.ln.edu.hk/etext/chi/chi305/2002_3/pdf/chi305_0513.pdf
(7 Jan.2010)
牛犁陣http://nelmen.tacocity.com.tw/nelm48.htm(7 Jan.2010)
公揹婆http://web.pu.edu.tw/~folktw/theater/theater_g04.htm(3 Jan 2010)
跑旱船http://192.192.169.112/93/1170594/acrobatic/run_dry_boat.html(3 Jan 2010)
維基百科,乩童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9%A9%E7%AB%A5
(3 Jan 2010)。
林郁芳,吳天章訪談記錄,2007年11月11日,台北市。
林郁芳,吳天章訪談記錄,2008年9月21日,台北市。
林郁芳,吳天章訪談記錄,2010年1月19日,網路訪談。
中陰身http://www.pts.org.tw/~web02/artname/1-1.htm (5 June.2008)
百度百科 恐佈美學 http://baike.baidu.com/view/1563018.htm (3 Jan.2009)
公視藝術家訪談,吳天章自述。http://www.pts.org.tw/~web02/artname/1-1.htm
(7 Jan.2010)
Diotima〈慢慢地恐懼〉http://blog.udn.com/diotima/2796439 (7 Jan.2010)
Fetisher獨特情慾系列新書http://blog.yam.com/fetisher/article/5929396 (7 Jan.2010)
Google 字典─恐佈
http://www.google.com.tw/dictionary?langpair=en%7Czh-TW&q=%E6%81%90%E6%80%96&hl=zh-TW&aq=f(7 Jan.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