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何易珊 Ho, Yi-Shan. |
---|---|
論文名稱: |
國小教師希望感、社會支持與生涯承諾之相關研究 The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Hope, Social Support and Career Commitment of Teachers at Elementary School |
指導教授: |
朱惠瓊
Chu, Hui-Chuang |
口試委員: |
連廷嘉
Lien, Ting-Chia 李明晉 Li, Ming-Chi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教育心理與諮商碩士在職專班 Division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In-service Master Program of Educational Psych |
論文出版年: | 2017 |
畢業學年度: | 10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9 |
中文關鍵詞: | 國小教師 、希望感 、社會支持 、生涯承諾 |
外文關鍵詞: |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hope, social support, career commitment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教師之希望感、社會支持與生涯承諾間的相關情形。研究對象為台灣全區之國小教師,有效樣本共534份。研究方法:採立意抽樣問卷調查方式進行。研究工具:希望感量表、社會支持量表及生涯承諾量表。以t檢定、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及階層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國小教師的整體希望感會因「性別」之不同而有顯著之差異。
二、國小教師的整體社會支持會因「任教背景」之不同而有顯著之差異。
三、國小教師的整體生涯承諾會因「任教背景」、「年齡」、「教學年資」之不同而達顯著差異。
四、國小教師之希望感、社會支持與生涯承諾三者間具有顯著正相關。
五、希望感、社會支持各自皆能有效預測「生涯承諾」;且其各分構面皆可預測生涯承諾,其中以「效能思考」的預測力最高。
六、以中介效果視之,希望感則透過社會支持所產生的中介作用,間接影響其生涯承諾的表現。
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供實務運用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關鍵詞:國小教師、希望感、社會支持、生涯承諾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s among hope, social support and career commitment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The research subjects ar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Taiwan, and 534 effective samples are obtained. Purposive sampling questionnaire is our research method. The measurements applied in this study included the Hope Scale, the Social Support Scale and the Career Commitment Scale. The retrieved data are then analyzed by t-test, analysis of variance,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and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Overall hope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is significantly diverse on account of “gender”.
2. Overall social support is significantly various on account of “teaching background”.
3. Overall career commitment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on account of “teaching background”, “age” and “teaching seniority”.
4. Hope, social support and career commitment have positive correlations in between.
5. Hope and social support could effectively anticipate “career commitment” respectively. And each fractal surface could project “career commitment” as well, especially on “agency thought”.
6. As far as mediation effect is concerned, hope would indirectly affect the performance of career commitment because of mediation generated by social support.
A proposal is offered eventually in accordance with research result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practical use and future research.
Keywords: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hope, social support, career commitment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尤誌章(2006)。青少年人格特質、社交技巧、社會支持與焦慮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王昀雅(2016)。中學生數學希望感相關因素研究:學業表現與課堂投入之中介效果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王緒中(2003)。國小教師與支持團體。教育資料與研究,60,2-9。
王靜琳(2004)。護理人員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專業承諾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美和技術學院健康照護研究所,屏東縣。
江秀容(2014)。代理代課教師社會支持與工作壓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江孟芠(2012)。特殊教育教師希望與工作壓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江秋玫(1997)。國小教師專業承諾、自我效能感與專業踐行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嘉義市。
池東達(2016)。素食者生活型態、社會支持對生活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何汶桓(2017)。高雄市國小兼任行政教師社會支持與留任意願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
吳金燕(2016)。肺癌存活者之症狀困擾、疲倦、憂鬱情緒、社會支持、靈性安適與生活品質之相關性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台北市。
吳建源(2012)。國小代理教師對教師專業認同、工作滿意度及離職意向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吳玲萍(2012)。家長式領導、工作滿意度與組織承諾的關聯性-以同儕支持為干擾變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吳劍雄(2008)。身心障礙福利服務機構專業人員生涯承諾相關因素模式驗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吳靜吉(1994)。心理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用書。
巫惠貞、巫有鎰(2001)。國小教師社會網絡、工作特性與工作滿意關聯性之研究:以臺東縣與臺北市為例。教育研究集刊,46,147-180。
李宜穎(2006)。親師衝突對私立幼稚園教師教學情緒及教學承諾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李冠儀(2000)。國小教師對學校組織氣氛知覺、工作價值觀與專業承諾之相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
李紓霈(2015)。國中教師職場希望感與工作表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李新民(2005)。課後托育理論與實務。高雄市:復文書局。
李新鄉(1993)。國小教師教育專業承諾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李新鄉(1994)。談教師專業承諾。教師之友,35(3),18-21。
李曉喬(2011)。高職美容類科教師專業角色知覺、生涯承諾與生涯經驗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杜佳寧(2016)。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職場希望感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台中市。
沈杏如(2017)。幸福感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感恩與希望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
沈翠蓮(1994)。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教學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川博、林秀吟、陳淑貞(2016)。護理人員社會支持與職業承諾關係之研究:以工作-家庭平衡為中介變數。華人前瞻研究,12(2),39-63。
林志丞(2010)。國中教師社會支持與工作倦怠之相關研究以角色壓力、自我效能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林佳蓉(2002)。幼兒教師任教職志、工作壓力及社會支持之質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林宥誼(2011)。中學教師情緒創造力、希望信念與創意情緒管理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珊吟(2008)。瘦身路遙迢:女性減肥歷程及其相關因素之理論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林彩雲(2010)。台中市國小教師組織承諾、自我效能與知識分享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
林萃芃(2011)。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社會支持與教學效能、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鈴惠(2016)。特殊教育學校教師五大人格特質、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希望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市:五南。
邱筱雯(2011)。國民小學特教教師社會支持與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邱鴻祺(2006)。台灣地區公立高職教師生涯承諾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施周明(2007)。國小學童學校生活希望感量表之發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洪怡菁(2008)。HIV感染受刑人的人格特質、社會支持與希望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洪玲茹(2002)。社教機構員工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公立社教機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洪基庭(2010)。師徒功能及社會支持對學生劍道選手的組織社會化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洪淩玉(2011)。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之家長抱怨、學校行政支持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唐旭輝(2012)。國中特教教師社會支持、情感性組織承諾對教學創新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唐淑華(2004)。希望感的提昇-另一個進行情意教育的取向(Ⅰ)。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編號NSC92-2413-H-259-001)。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唐淑華(2010)。從希望感模式論學業挫折之調適與因應-正向心理學提供的「第三種選擇」。臺北市:心理。
唐淑華、蔣宛儒(2013)。教育影片應用於教師希望感團體之研究。中等教育,64(2),39-60。DOI: 10.6249/SE.2013.64.2.03
張秀如(2015)。探討住院中重症心臟衰竭病患主要照顧者之希望感及其相關因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台北市。
張秀玲(2001)。高屏地區學前教育教師生涯承諾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張佩娟(2003)。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以雲林醫院員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張美莉(2010)。國小學校本位教學視導與教師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張淑婷(2015)。探討原住民老人希望感、社會支持與生活品質之相關-以社會支持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臺北。
張清源(2005)。自我談話在健身運動中的應用。大專體育,77,132-136。
張麗玉(2002)。支持團體對愛滋病患的社會心理調適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暨南大學,南投縣。
教育部(2004)。教師法。取自http://edu.law.moe.gov.tw
教育部(2014)。中小學兼任代課及代理教師聘任辦法。取自http://edu.law.moe.gov.tw
梁金都(2010)。國小代課教師文化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34,1-34。
梁瑞安(1996)。國民中小學教師生涯承諾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梁瑞安(1999)。教師生涯承諾的概念及其影響因素模式。人文及社會科學通訊學報,10(2),185-206。
莊明憲(2010)。國民中學代理代課教師組織承諾與工作投入之研究-以高雄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莊英正(2011)。國小教師教學信念與實踐之研究──從代理代課教師到正式教師(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莊蕙琿、楊順富(2011)。護理人員職業倦怠與組織承諾相關之研究:以中部區域教學醫院為例。澄清醫護管理雜誌,7(2),51-60。
許文薇(2012)。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肯定式探詢策略與教師希望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陳文忠(2015)。國民中學校長關係領導與教師希望感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陳秀文(2013)。國小正式及代理代課教師忠誠度與工作投入程度-以彰化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陳忠情(2010)。生涯承諾、工作壓力、社會支持對組織承諾影響之研究-以某特勤組織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陳怡錚(2008)。國小教師工作家庭衝突、希望信念與教學創新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陳治豪(2015)。少子女趨勢下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認知、自我效能、專業承諾與創意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陳盈如(2014)。國中教師社會支持、自尊、生活壓力與希望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陳羿蓁(2009)。教師信念與教師生涯發展之研究-以中等學校代理代課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陳珮菁(2008)。中壢市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與社會支持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智慧(2016)。新北市國小教師工作挫折、因應策略、工作滿意度、希望感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陳雅昕(2015)。國小教師同儕壓力、社會支持與自我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陳鳳敏(2014)。教師認知彈性、正向思考、工作投入、工作壓力與生涯承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單小琳(1990)。教師的社會支持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1,123-154。
彭月茵、葉玉珠(2011)。「研究生希望信念量表」之發展。測驗學刊,58(4),639-664。
彭英錡(2014)。國中教師希望感與工作壓力之關係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原大學,中壢市。
曾建豪(2012)。嘉義縣國小教師資訊素養組織承諾與教師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縣。
曾慧雯(1999)。門診憂鬱症患者之社會支持與希望狀態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院,高雄市。
黃如儀(2015)。國小教師人格特質、社會支持、工作壓力與幸福感之研究—以新北市公立國小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黃秀霜、陳惠萍、甘孟龍(2014)。大學生生涯希望量表發展之研究。教育研究學報,48(1),23-43。DOI:10.3966/199044282014044801002
黃珮書(2012)。Snyder希望理論應用於大學生心理諮商效果之研究-大學生生活目標量表與團體諮商方案發展(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黃珮瑜(2002)。國民小學教師專業角色知覺、生涯滿意度與生涯承諾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黃湘萍(2003)。癌症病患的疼痛與希望程度之相關性研究。長庚科技學刊,2,113-128。
黃琪文、張宇樑(2014)。國小代理代課教師教學承諾與教學效能之調查研究。南台人文社會學報,(12),61-102。
黃錫美(2006)。希望之概念分析。志為護理,6(2),57-63。
黃瓊蓉(1998)。驗證性因素分析於瞭解生涯承諾構念效度性的應用。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21,199-220。
黃瓊蓉(2000)。教師承諾的構念效度。彰化師範大學教育學報,1,93-118。
黃麗君(2006)。國中輔導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職業倦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黃寶園(2006)。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縣:華立圖書出版。
黃寶園、林世華(2007)。人格特質與社會支持對壓力反應歷程影響之研究:結合統合分析與結構方程模式二計量方法。教育心理學報,39(2),263-294。DOI: 10.6251/BEP.20070604
黃馨慧(2011)。已婚女性諮商專業人員的工作-家庭衝突與生涯承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敬世龍(2010)。中學生希望感量表發展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楊彥芬(2012)。應用正念(mindfulness)的方法紓解身心壓力。諮商與輔導,(317),2-6。
楊智先(2007)。教師社群互動、工作希望感受與創造性轉化之關係:量化模式建構與典範案例分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楊維文(2010)。希望信念、幸福感受與創意教學之相關研究─以國小老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溫宗堃(2006)。佛教禪修與身心醫學-正念修行的療癒力量。普門學報,9-50。
葉國豪(2012)。不老傳奇-六十歲以上鐵人三項運動選手參賽動機與訓練方式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過修齊(2004)。國民小學教師生涯承諾、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協助需求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廖盈晴(2015)。員工品牌承諾及其對創意表現與公民行為的影響:檢視配適度與品牌領導的交互作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廖苡彣(2017)。教保服務人員的職家衝突、組織承諾、社會支持對自我效能之關係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廖詩瑜(2015)。國小初任教師知覺社會支持、工作壓力與自我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台北市。
榮騰達(2013)。助人科系大學生生涯自我效能、生涯希望感與生涯承諾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裴惠然(2015)。社區老人希望感、死亡態度與成功老化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台北市。
劉秀枝(2012)。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社群互動、職場希望感與創新教學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潘邦義(2008)。工作價值觀、專業角色知覺與職業前景認知和生涯承諾之關係-以臺北市高中職教官為例。大直高中學報,5,1-34。
蔡佩如(2016)。希望感對國中生社會支持與生涯成熟的中介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新竹市。
蔣岱玲(2004)。國民小學教師生涯承諾、專業角色知覺與教師分級制接受度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
鄭如安(1993)。國小輔導人員之社會支持、輔導自我效能與輔導成效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鄭國良(2013)。國小教師社會支持、教師自我效能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鄭雅如 (2007)。國小教師信念、專業成長與專業知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蕭文龍(2009)。多變量分析最佳入門實用書:SPSS+LISREAL。臺北市:碁峰資訊。
賴文仁(2008)。國民小學教師生涯自我效能、社會支持與生涯承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賴昆宏(2005)。社會支持、孤寂感與休閒活動參與度對老人生命意義影響之研究—以台中地區長青學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賴威岑(2005)。台灣地區中小學教師心理幸福特質之探討-與其他職業做比較。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5(1),159-195。
賴英娟、巫博瀚(2009)。希望理論--概念分析與理論應用。研習資訊,26(4),71-78。
錢靜怡(2006)。自殺企圖者人格特質與希望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戴福亨(2017)。探討臺南市高級中等學校軍訓教官組織承諾、社會支持、角色壓力與工作倦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臺南市。
薛秀宜(2007)。中小學教師希望、樂觀、情緒智力及職涯期望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謝佳芳(2016)。特教學校教師社會支持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簡鈺玲(2015)。職場甘苦-代理教師的累與淚。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6),57-58。
闕美華(2000)。國中小教師情緒智慧、社會支持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
羅慧棋、楊逸飛(2013)。希望感之理論及其在特殊兒童家庭之運用。桃竹區特殊教育,22,16-22。
蘇澤宸(2010)。高雄市國中教師知覺組織支持、專業承諾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外文文獻:
Akhtar, S., Ghayas, S., & Adil, A. (2013). Self-efficacy and optimism as predictors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mong bank employe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Studies in Psychology, 2(2), 33-42. DOI: 10.5861/ijrsp.2012.131
Bailey, T. C., & Snyder, C. R. (2007). Satisfaction with life and hope: A look at age and marital status. The Psychological Record, 57(2), 233.
Bandura, A. (1997).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New York: W.H. Freeman. DOI: 10.3928/0098-9134-20030501-07
Baron, R. M., & Kenny, D. A. (1986).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6), 1173.
Becker, H. S. (1960). Notes on the concept of commitment.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66(1), 32-40.
Breznitz, S. (1986). The effect of hope on coping with stress. In Dynamics of Stress, 295-307, New York: Plenum.
Breznitz, S. (1999). The effect of hope on pain tolerance. Social Research, 66(2), 629-652.
Brouwers, A., Tomic, W., & Boluijt, H. (2011). Job demands, job control, social support and self-efficacy beliefs as determinants of burnout among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Europe's Journal of Psychology, 7(1), 17-39. DOI: 10.5964/ejop.v7i1.103
Buday, S. K., Stake, J. E., & Peterson, Z. D. (2012). Gender and the choice of a science career: The impact of social support and possible selves. Sex Roles, 66(3-4), 197-209.
Bullough, R. V., & Hall-Kenyon, K. M. (2012). On teacher hope, sense of calling, and commitment to teaching. Teacher Education Quarterly, 39(2), 7–27.
Chang, E. C. (2003). A critical appraisal and extension of hope theory in middle-aged men and women: Is it important to distinguish agency and pathways components?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2(2), 121-143.
Chao, S. F. (2011). Assessing social support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older Chinese adults: a longitudinal perspective. Aging & Mental Health, 15(6), 765-774.
Choi, P. L., & Tang, S. Y. F. (2009). Teacher commitment trends: Cases of Hong Kong teachers from 1997 to 2007.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5(5), 767-777. DOI: 10.1016/j.tate.2009.01.005
Cobb, S. (1976). 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 Psychosomatic Medicine, 38(5), 300-314.
Cohen, S., & Wills, T. A. (1985).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8(2), 310-357. DOI: 10.1037/0033-2909.98.2.310.
Demaray, M. K., Malecki, C. K., Rueger, S. Y., Brown, S. E., & Summers, K. H. (2009). The role of youth’s ratings of the importance of socially supportive behavior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self-concept. Journal of Adolescence, 38, 3-28.
Eren, A. (2014). Uncovering the links between prospective teachers’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academic optimism, hope, and emotions about teaching: A mediation analysis. Social Psychology of Education, 17(1), 73-104.
Feldman, D. B., Rand, K. L., & Kahle-Wrobleski, K. (2009). Hope and goal attainment: Testing a basic prediction of hope theory.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8(4), 479-497.
Gold, E., Smith, A., Hopper, I., Herne, D., Tansey, G., & Hulland, C. (2010).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 for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19(2), 184-189.
Hill, T. D., Uchino, B. N., Eckhardt, J. L., & Angel, J. L. (2016).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trajectories and the all-cause mortality risk of older Mexican American women and men. Research on Aging, 38(3), 374-398. DOI: 10.1177/0164027515620239
House, J. S. (1981). Work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 Massachusetts: Addison Wesley.
Karavardar, G. (2014). Career Commitment, Subjective Career Success and Career Satisfaction in the Context of Hazelnut Processing Industry in Giresun/Turke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9(6), 98. DOI: 10.5539/ijbm.v9n6p98
Kushman, J. W. (1992). The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of teacher workplace commitment: A study of urban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28, 5-42. DOI: 10.1177/0013161X92028001002.
Larsen, D., & Stege, R. (2010a). Hope-focused practices during early psychotherapy sessions: Part I. Implicit approaches. Journal of Psychotherapy Integration, 20, 271–292. DOI: 10.1037a0020820.
Larsen, D., & Stege, R. (2010b). Hope-focused practices during early psychotherapy sessions: Part II. Explicit approaches. Journal of Psychotherapy Integration, 20, 293–311. DOI: 10.1037a0020821.
Lawton, C. A. (1994). Gender differences in way-finding strategies: Relationship to spatial ability and spatial anxiety. Sex Roles, 30(11), 765-779. DOI: 10.1007/BF01544230
Layton, D. L. (2015). Perceptions of Millennial Teachers' Commitment to Teaching as a Career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Arkansas.
Lazar, S. W., Kerr, C. E., Wasserman, R. H., Gray, J. R., Greve, D. N., Treadway, M. T., McGarvey, M., Quinn, B. T., Dusek, J. A., Benson, H., Rauch, S. L., Moore, C. I., & Fischl, B. (2005). Meditation experience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cortical thickness. Neuroreport, 16(17), 1893-1897.
London, M. (1983). Toward a theory of career motiv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8(4), 620-630.
Luthans, F., Norman, S. M., Avolio, B. J., & Avey, J. B. (2008). The mediating role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in the supportive organizational climate—employee 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9(2), 219-238. DOI: 10.1002/job.507
McKim, A. J., & Velez, J. J. (2015).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Efficacy and Career Commitment among Early Career Agriculture Teacher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 56(1), 127-140.
Moonesar, R., Sammy, I., Nunes, P., & Paul, J. (2016). Social support in older people: lessons from a developing country. Quality of Life Research, 25(1), 233-236.
O'Connor, P. (1996). Hope: a concept for home care nursing. Home Care Provider, 1(4), 175-179. DOI: 10.1016/S1084-628X(96)90094-5
Peterson, S. J., & Byron, K. (2008). Exploring the role of hope in job performance: Results from four studies.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9(6), 785-803.
Ringl, L. R. (2001). The Perceptions of Special Education High School Students Regarding Their Concept of Hop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Wayne State University, Detroit, Michigan.
Rosenholtz, S. J., & Simpson, C. (1990). Workplace conditions and the rise and fall of teachers' commitment. Sociology of Education, 241-257.
Scandura, T. A. (1992). Mentorship and career mobility: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3(2), 169-174. DOI: 10.1002/job.4030130206
Snyder, C. R. (1994). The Psychology of Hope: You Can Get There From Here. New York: Free Press.
Snyder, C. R. (2002). Hope theory: Rainbows in the mind.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Inquiry, 13(4), 249-275.
Snyder, C. R., Harris, C., Anderson, J. R., Holleran, S. A., Irving, L. M., Sigmon, S. T., ... & Harney, P. (1991). The will and the ways: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measure of hop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0(4), 570.
Snyder, C. R., Lapointe, A. B., Crowson, J. J., & Early, S. (1998). Preferences of High-and Low-hope People for Self-referential Input. Cognition and Emotion, 12(6), 807-823. DOI: 10.1080/026999398379448
Snyder, C. R., Lopez, S. J., & Pedrotti, J. T. (2015).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Scientific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s of Human Strengths (3rd ed.). Thousand Oaks: SAGE.
Stephenson, C. (1991). The concept of hope revisited for nursing.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16(12), 1456-1461.
Thoits, P. A. (1986). Social support as coping assistance.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54(4), 416-423.
Wang, L. Y., Chang, P. C., Shih, F. J., Sun, C. C., & Jeng, C. (2006). Self-care behavior, hope, and social support in Taiwanese patients awaiting heart transplantation.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61(4), 485-491.
Wong, C. C., & Lu, Q. (2017). Match between culture and social support: Acculturation mode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well-being of Chinese American breast cancer survivors. Quality of Life Research, 26(1), 73-84. DOI: https://doi-org.nthulib-oc.nthu.edu.tw/10.1007/s11136-016-1362-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