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英全 Ying-Chuan Wang |
---|---|
論文名稱: |
應用體感遊戲系統 融入高職體育科教學之效益研究 Study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grating Somatosensory Game System into Physical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High School. |
指導教授: |
王子華
王國華 黃世傑 邱富源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8 |
中文關鍵詞: | 體感遊戲系統 、身體適能 、體育課態度、學習滿意度 |
外文關鍵詞: | Somatosensory game system, physical fitness, attitude towards and satisfac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論文試圖討論體感遊戲系統對高職體育科教學影響。本研究探討體感遊戲系統教學對學生的影響有:BMI身體質量指數、柔軟度、爆發力、肌力、肌耐力、心肺適能與高中學生體育課態度、高中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問卷。實驗活動以高職部三個班級,隨機抽樣共七十九名學生為樣本並接受四週八節課「體感遊戲系統」的體育上課模式。研究發現:
一、 高職學生在BMI身體質量獲得顯著增進與改善。
二、 高職學生在柔軟度獲得顯著增進與改善。
三、 高職學生在體育態度上無顯著改變。
四、 高職學生在學習滿意度-人際關係上有顯著改善。
五、 體適能成績低分群的男生對於體感遊戲系統體育課滿意度皆達顯著改善。
六、 體感遊戲系統可以有效的輔助體育教師進行舞蹈課程的教學。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using Somatosensory game system in physical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senior high school .This study explores students’ improvement in “body mass index (BMI)”, “flexibility”, “explosiveness” , “muscle”,” muscle endurance”,” cardiorespiratory endurance”, the attitude of the high school students towards the physical education. 79 students in three classes of a vocational senior high school in Taoyuan County were selected to participate in this study. After 8-class (4 weeks) teaching, it is found the that
1.Students show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BMI.
2.Students show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flexibility.
3.There is no an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 physical education.
4.Students show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5.Male students with low physical fitness show significatly better improvement in their satificatory of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
6.It shows that Somatosensory game system can effectively assist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in teaching.
壹、中文文獻:
尤嫣嫣(1999)。肥胖問題的探討。學校衛生,35,85-99。
尤秀芳(2011)。體感式拳擊遊戲對肥胖學童心肺耐力、肌力及瞬發力之影響。國立臺南大學體育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王天威(2005)。台北縣青少年女性休閒運動參與狀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休閒與運動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克先(1987)。學習心理學。台北市:桂冠圖書公司。
王盈潔(2008)。國中生運動社會支持、運動參與行為及生活滿意度之研究-以臺北巿立龍門國中為例。私立輔仁大學體育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王震武、林文瑛、林烘煜、張郁雯、陳學志。心理學。台北:學富文化。
內政部兒童局(2005)。2011 年7 月 25日,取自http://www.cbi.gov.tw/。
內政部體育委員會(2010)。運動城市調查。
方炳林(1979)。教學原理。台北市: 教育文物出版社。
方進隆(1993)。我們需要規律運動習慣。台北市:漢文書店。
方進隆(1993)。健康休閒理論與實際。台北市:漢文書局出版。
方進隆(1997)。健康體能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市:漢文。
方美玉、陳鎰明(2005)。國小實施運動會之效益研究。休閒運動期刊,38,72-75。
古博文、張家昌、王宗進、張俊一、陳俐蓉(2009)。樂活運動站-政策背景。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9)。行政院體育委員會會務報導。國民體育季刊,38(4),409-115。
江良規(1951)。新體育原理。台灣:商務。
江良規(1968)。體育學原理新論。台北:台灣商務。
李昭儀(2009)。桃園縣老人大學學員休閒運動動機、休閒運動阻礙與休閒運動效益之相關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體育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彩華(1998)。台北市國中學生身體活動量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季力康、卓俊伶、宏聰敏、高三福、黃英哲、黃崇儒、廖主民、盧俊宏(譯)(2008)。競技與健身運動心理學。台北市:禾楓。(Robert S.Weinberg,&Daniel Gould,2007)
何芳宜 (2010)。遊戲主機(Wii)用於動作遲緩兒童之平衡訓練的效益。雲林科技大學健康產業管理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邱秀雲(2007)。高職進修學校餐料管理科學生對實習科目學習滿意度及整體滿意度之研究-以大台北地區為例。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姿君(2012)。運用Wii遊戲訓練於國小特殊學生平衡能力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寶山(1995)。教學論:理論與方法。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林正常(1997)。體適能的理論基礎。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初版)。台北市:教育部,47-59。
林智煌(2005)。傳統加媒體教學對國小不同年級學童踢毽學習成就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教育研究所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靜萍(2008)。以運動教育模式發揮高中體育課程綱要之精神。學校體育學報,18(6),48-5。
林雅君(2010)。運動線上遊戲與運動涉入之關係研究。大葉大學運動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林季燕、季力康、劉義群(2003)。體育課動機量表之信度與效度分析。中華民國大專院校九十二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國立台灣體育學院。
徐元民(2003)。體育學導論。臺北市:品度圖書。
徐元民(2005)。體育史。臺北市:品度。
朱瓊苓(2010)。利用Wii平衡板重心偵測方式與喜好刺激提示技術協助腦性麻痺學生自我姿勢行為矯正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身心障礙與輔助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吳慧君(1999)。運動能力的生理學評定。臺北市:師大。
吳志明、周峻忠、劉錦謀(譯)(2008)。ACSM健康體適能評估手冊。台北縣:易利。
孫曉強(2007)。體育參與動機與參與程度之關係研究。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2(1),45-48。
周宏室(2008)。運動教育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周幸莉(2012)。高職學生體育課程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以苗栗縣私立中興高級商工職業學校為例。育達商業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苗栗縣。
卓俊辰(1997)。提升學生身體活動與體適能之可行方法。學校衛生,31,45-48。
卓旻怡(1999)。雲林縣國中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調查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侯錦雄、姚靜婉(1997)。市民休閒生活態度與公園使用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0(3),1-17。
施台珠(2006)。學習滿意度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科學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施珈汝(2011)。利用Wii控制器動作感應功能與環境刺激提示技術協助腦性麻痺學生進行頭部控制訓練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高廣孚(1988)。教學原理。臺北市:五南。
高俊雄(1995)。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戶外遊憩研究,8(1),15-28。
高禎禧(2005)。台北市國小學童母親生活壓力、休閒運動阻礙、運動行為與身心健康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高藝真(2010)。結合Wii之教學方案對提升重度障礙學生休閒參與行為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馬哲儒(2001)。如夢如幻 ! 互動式動感遊戲平台及多功能訓練模擬系統。科學發展月刊,29, 822-823。
洪連進(2010)。台北市運動中心參與休閒運動動機、休閒運動阻礙及休閒運動效益之研究-以羽球、健身、舞蹈運動為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教育部體育大辭典編訂委員會(1984)。體育大辭典。臺北市:商務印書館。
教育部體育司(1999)。教育部提升學生適能中程計畫核訂本。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 (2004) 。培養活力青少年白皮書。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 (2008) 。快活計畫~促進學生身體活動,帶給學生健康、活力與智慧。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健康體適能網站(2009)。2009年06月30日取自http://www.fitness.org.tw/。
教育部(2011)。99年度學校體育統計年報。台北市:教育部。
許建民(2006)。青少年休閒參與動機模式之建立與驗證。國立體育學院體育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志寶(2000)。網路多媒體教材及題庫資源管理系統。國立交通大學電資學院學程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錫平(2007)。中部體育區自行車活動參與者的休閒態度、深度休閒對休閒效益的影響。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陳嘉宏(2009)。資訊多媒體融入體育教育模式對國中生排球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教育研究所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泓杉(2009)。8週體感式電玩遊戲介入課後休閒運動對肥胖國中生身體組成之影響-以Wii Sports為例。國立嘉義大學體育與健康休閒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陳靈哲(2011)。運用Wii平衡板控制環境刺激技術提升智能障礙學生聽從共同步行活動指令之成效研究。國立東華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陳五洲(1994)。多媒體科技在體育教學上的應用。國民體育季刊,23(3),103-109。
陳皆榮(2002)。運動與青少年發展。國民體育季刊,31(1),74-80。
陳慶鴻(2007)。臺北市萬華區國小學童游泳學習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郁雯(2004)。從健康體適能的推動探導生活行為健康化之研究-以台南市文化、東寧社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陳律盛(2007)。苗栗地區高中職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北體學報,15期。
連婷治(1998)。台北縣國小教師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康正男、黃國恩、連玉輝、王傑賢(2008)。大學生參與休閒運動之研究-以臺灣大學為例。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7,33-51。
張沼澤(2005)。我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統合分析。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張孝銘(2001)。休閒參與形式、休閒需求與休閒阻礙間之相關研究-以彰化市居民為實證。台北市:高立圖書有限公司。
張紹勳、張紹評、林秀娟(2000)。SPSS For Windows 統計分析-初等統計與高等統計(下冊)。台北市:松崗。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玉玲(1998)。大學生休閒內在動機、休閒阻礙與其休閒無聊感及自我統合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初版)。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華保(1986)。社會心理學(二版)。臺北市:三民書局。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偉杰、林弘昌(2007)。4I資訊產品與數位生活。生活科技教育月刊,40(5),57-70。
張哲千(2008)。遊戲機Wii 的運動體驗。大專體院學術專刊,98,88-93。
許建民、高俊雄(2000)。以三類型阻礙模式探討都市六年級學童運動休閒阻礙參與與性別及自尊之關係。戶外遊憩研究,13(1),41-61。
許靜宜(2010)。探討國中生從事 Wii 互動式遊戲機中不同項目之能量消耗的比較。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黃清雲(1994) 。互動式科技與體育教學。國民體育季刊,23(3)。
黃立賢(1996)。專科學生休閒興趣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明玉(1991)。我國高中學生體育運動價值觀念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黃意文(2003)。臺中縣市國小教師休閒覺知自由、休閒參與和休閒阻礙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黃麗蓉(2002)。桃園縣市國中學生休閒活動參與現況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美蓉(2003)。新竹地區高中職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台北市: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
國家衛生研究院(2001):運動、體適能與健康流行病學與生理轉機。
郭信宏(2005)。電腦適性診對策驗及補救教學系統建置-以國小籃球為例。台中健康暨管理學院資訊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郭暐頎(2011)。六週Wii Fit®平衡遊戲訓練對聽障兒童平衡能力的影響。國立臺中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郭鈴苑(2011)。Wii Sports運動介入對唐氏症者動作技能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身心障礙者轉銜及休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莊子豪(2009)。多媒體輔助體育教學對國中生意像使用、意像能力與動作技能表現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教育研究所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曾嘉珍(2006)。臺北市運動舞蹈消費者參與運動滿意度及阻礙因素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體育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傅維理(2012)。運用Wii課程教學對於提升學習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表現及運動認知影響之研究。亞洲大學光電與通訊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楊胤甲(2006)。愛好自行車休閒運動者之流暢體驗、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私立靜宜大學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楊登雅(2003)。休閒阻礙階層模式之驗證—以 Crawford & Godbey之休閒阻礙三因素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昌珣(2004)。資訊科技融入運動技能教學可行性之研究-以台北市立仁愛國中為例。私立輔仁大學體育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楊信益(2012)。十週Wii-Sports遊戲介入運動減重課程對肥胖學童健康體適能及參與度的影響。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運動保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葉瑞琦 (2011)。利用Wii遙控器與環境刺激提示技術協助ADHD學生降低肢體過動行為成效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葉志宏 (2011)。Wii Sports運動模式對國小學童能量消耗與心率變異度之影響。國立東華大學碩士倫文。未出版。台東縣。
盧俊宏(1993)。運動技術學系學生心理健康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2 (3),85-107 。
鄭秀玲(2005)。台北縣國中健康與體育教師資訊素養及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研究。私立輔仁大學體育教育研究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鄭范鳳(2005)。Flash創意動畫易上手。台北:博碩。
鄭苑鳳(2005)。多媒體概論。台北:金禾資訊。
廖國翔(2007)。臺北地區網球運動參與者休閒效益與休閒阻礙因素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趙元芝(2007)。國中學生網路休閒行為、休閒阻礙與休閒效益之研160究-以台中縣立清水國中為例。私立靜宜大學管理學院管理碩士在職專班觀光事業組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歐陽教(1996)。教學的觀念與分析。台北市:台灣書店。
潘義祥、周宏室(2007)。運動教育與人文關懷。國民體育季刊,36(4)。
臺北市政府(2002)。臺北市體育白皮書。台北市:市政府。
臺北市體育處(2008)。運動休閒設施暨所屬場館簡介。97 年刊,97,51-72。
蔡玉敏(2002)。身體質量指數評估空軍飛行生肥胖程度的適用性。大專體育學刊,4(1),175-184。
蔡銘仁(2007)。國中生體育課參與動機及其身體活動的探討-應用自我決定理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嘉仁(2008)。宜蘭縣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現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蔡宏泰(2010)。體感式WiiSports棒球遊戲對學童打擊表現之影響。國立臺南大學體育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謝明義、陳冠錦 (2001) 。運動知覺技巧訓練之探討。大專體育,57,123-129。
謝應裕(2006)。體育班行政運作-體育班設置相關法規。高級中學學校體育班經營策略研討會,臺北市。
蕭世原(2004)。臺北市國小學生體育態度、身體活動量及體育課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賴家馨(2002)。休閒阻礙量表之編制—以臺北市大學生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劉鶯玲(2007)。大學教職員工生休閒運動態度及阻礙因素相關之研究-以和春技術學院為例。運動休閒餐旅研究,2(3),90-106。
戴嬋玲(1996)。電腦多媒體應用漫談。資訊與教育,54,10-13。
戴遐齡(2008)。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97 年年報。台北市:行政院。
鍾瓊珠(1997)。大專運動員休閒行為之研究-以國立臺灣體專專長學生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顏妙桂(譯)(2005)。休閒活動規畫與管理。台北巿:桂魯出版社。(Edginton, C. R., Jordan, D. J., Degraaf, D. G., & Edginton, S. R., 1998)
蘇美如(2009)。國小體育教師支持和學生體育課參與動機歷程之關係研究-自我決定理論之檢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蘇詩媚(2008)。概念構圖教學對不同學習風格學童在籃球動作技能表現及體育課學習態度之影響。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體育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蘇琬鈞(2005)。大學登山社員的休閒動機與控制觀對休閒知覺自由的影響。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蘇瑋婷(2011)。探討不同練習型態運用《太鼓之達人Wii》對國小高年級兒童節奏表現與節奏創作之影響。國立臺南大學音樂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鐘巧真 (2011)。運用wii平衡板控制環境刺激技術提升肥胖智能障礙學生接受步行活動指令之成效研究。國立東華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2005)。2004數位學習白皮書。經濟部工業局。
貳、英文文獻:
Adams.(1963).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inequity.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67,pp. 422-436.
Alderfer, C. P.(1972), Existence, relatedness, and growth, N. Y.: Free Press.
Ajzen, I. (1991). Benefits of Leisure: A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In Drive, B. L., Brown, P. J. and Peterson, G. L. (Eds.), Benefits of Leisure, 411-418. Stag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Arai, S. M., & Pedlar, A. M. (1997).Building communities through leisure: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a healthy communities initiativ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9(2), 167-183.
Amanda Staiano,Anisha Abraham,Sandra Calvert.(2012).The wii club:Promoting Weight Loss, Psychosocial Health, and Sports Involvement Through an Exergaming Intervervention for Overweight and Obese Yuuth.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Volume 50, Issue 2, Supplement , Pages S9-S1.
Andrew Mills, Michael Rosenberg, Gareth Stratton, Howard H. Carter, Angela L. Spence, Christopher J.A. Pugh,, Daniel J. Green,Louise H. Naylor.(2013).The Effect of Exergaming on Vascular Function in Children.The Journal of Pediatrics.
Boothby, J., Tungatt, F. M., & Townesend, A. R. (1981). Ceasing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activity: Reported reason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3, 14.
Brustad, R. J. (1988). Affective outcomes in competitive youth sport: The influence of influence of interpersonal and socialization factors. Journal of Sports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10, 307-321.
Caltabiano, M. L. (1994). Measuring the similarity among activities based on perceived stress reduction benefit. LeisureStudies, 13(1), 17-31.
Cameron, J . & Pierce, D. (1994). Reinforcement, reward and intrinsicmotivation: A meta analysi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4, 363-423.
Crawford, D. W. & Godbey, G. (1987). Reconceptualising barriers to family leisure. Leisure Sciences, 9, 119-127.
Crawford, D.W., Jackson, E.L., & Godbey, G. C. (1991). A hierarchical model of leisure constraints. Leisure Sciences, 13, 309-320. De Bourdeaudhuij, I., & Sallis, J. (2002).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psychosocial variables to the explanation of physical activity in three population based adult samples. Preventive Medicine, 34, 279-288.
Deci, E. L. (1980). The psychology of self-determination. Lexington, MA: Lexington Books. Deci, E. L., Koestner, R., & Ryan, R. M. (2001). Extrinsic rewards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in education: Reconsidered once agai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b, 71, 1-2.
Deci, E. L., & Ryan, R.M. (1985b).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New York: Plenum Press.
Deci, E. L., & Ryan, R.M. (1991).A motivational approach to self:Integration in personality.Lincoln,NE: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Driver, B. (1997). The defining moment of benefits. Parks & Recreation, 32(12), 38-41.
Driver, B. L., Brown, P. J., & Peterson, G. L. (1991). Benefits of leisure. Stag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Driver, B. L., & Bruns, D. H. (1999). Concepts and uses of the benefits approach to leisure. In Jackson E. L., and Burton T. L. (Eds.), Leisure studies(pp.349-368).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Inc.
Ellis, G. D., & Rademacher, C. (1986). Development of a typology of common adolescent free time activies: A validation and extension of Kleiber, Larson, and Csikszentmihalyi.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9(4), 284-292.
Hull(1943) C. L. (1943), Principles of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Behavior Theory.
Henderson, K. A. (1991). The contribution of feminism to an understanding of leisure constraint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3, 363-377.
Heyward、Vivian& Dale( 2004). Applied body composition assessment.Jackson, E. L., & Dunn, E. (1991). Is constrained leisure an internally homogeneous concept? Leisure Sciences, 13(3), 167-184.
Herzberg,F.(1966).The Motivation to work.New York:Holy Wiley&Sons,Inc.
Jackson, E. L., & Scott, D. (1999). Constraints to leisure. In E. L. Jackson & T. L. Burton (Eds.), Leisure studies: Prospects for the 21st century(pp. 299-321).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Kelly, J. R. (1990). Leisure (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Identified and introjected forms of political internalization: Extending self determination theor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0, 1025-1036. McAuley, E., Blissmer, B., Marquez, D., Jerome, G.J., Kramer, A.F., &
Katula, J. (2003). Social relations, physical activity, and well being in older adults. Prevention Medicine, 31, 608-625.
Lock,E.A.(1969).What Is Job Satisfaction?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4,309-336.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 Y.: Harper & Row.
McGuire, F. A. (1984). A factor analytic study of leisure constraints in advanced adulthood. Leisure Sciences, 6, 313-326. Ntoumanis, N. (2001). A self determination approach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motiv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1, 225-242.
May O. Lwin&Shelly Malik.(2012).The efficacy of exergames-incorporated physical education lessons in influencingdrivers of physical activity: A comparison of children and pre-adolescents.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Volume 13, Issue 6, Pages 756–760.
Margaret Quinn.(2013).Introduction of Active Video Gaming Into the Middle School Curriculum as a School-Based Childhood Obesity Intervention,Journal of Pediatric Health Care, Volume 27, Issue 1 , Pages 3-12.
Ntoumais, N. (2005). A prosoective study of participation in optional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using a self determination theory framework.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7(3), 444-453.
Nikolaos Vernadakis , Asimenia Gioftsidou, Panagiotis Antoniou, Dionysis Ioannidis, Maria Giannousi(2012). The impact of Nintendo Wii to physical education students’ balance compared to the traditional approaches. Computers & Education,Volume 59, Issue 2, Pages 196–205.
Pelletier, L. G., & Sazzazin, P. (2007). Measurement issues in self 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sport. In M. S. Hagger & N. L. D. Chatzisarantis (Eds. ),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exercise and sport (pp. 143-152).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Philipp, S. F. (1997). Race, gender, and leisure benefits. Leisure Science, 19, 191-207.
Pauliina Tuomi.(2012).Exerbraining for schools: Combining body and brain training.Procedia Computer Science 15: Volume 15, Pages 163– 173.
Ryan, R. M. (1993). Agency and organization: Intrinsic motivation, autonomy and theself in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In R. Dienstbier (Ed.), Nebraska Symposium on Motivation: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s on motivation (Vol. 40, pp. 1-56).Lincoln, NE: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Raymore, L. A., Godbey, G. C., Crawford, D. W., & Von Eye, A..(1993). Nature and process of leisure constraints: An empirical test. Leisure Sciences, 15, 99-113.
Smith, P .C., Kendall , L .M . , & Hulin , C . L .(1969) .The Measurement of Satisfaction in Work and Retirement . Chicago : Rand Mc Nally.
Siedentop, D. (1982). Teaching research: The Interventionist view.
Joru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1, 3-14.
Sherril, C. (1986).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creation: A Mutidisciplinary Approach. New York: Brunner.
Siedentop, D. (1994). Sport education: quality PE through positive sport experiences. Champaign: Human Kinetics.
Tough , A . (1982) . The Adult Learning Projects ( 2nd ed.) Ontario : The Ontario Institute for Studies in Education.
Vroom , V. (1964) .Work and Motivation . New York : John & Sons .
Will , T .(1985) . Support function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Orlando : Academic Press .